20] 中醫(yī)學認為哮喘是因宿痰內(nèi)伏于肺,并與遺傳、體質(zhì)、環(huán)境、外感、飲食、勞倦等因 素有關(guān)。哮喘的病因以肺虛、脾虛、腎虛為本,以風、寒、熱、濕、痰、瘀為標,發(fā)作期以實證表 現(xiàn)為主,緩解期以虛證表現(xiàn)居多。哮喘患者素有宿痰內(nèi)伏,多為肺、脾、腎三臟陽氣虛損。脾 主運化,若脾虛運化失職,則痰濁內(nèi)生,上貯于肺;腎為人體陽氣之根,主納氣,若腎精虧損, 則攝納無權(quán),以致動則氣促,呼吸困難;肺主氣而司呼吸,若肺氣虛,則腠理不固,外邪可由 口鼻而入,六淫客于肌表而誘發(fā)肺氣上逆,呼吸不利,痰隨氣升,氣因痰阻,相互搏擊,壅塞 氣道,肺氣宣降失常,導致痰鳴氣促。哮喘的中醫(yī)治療可謂豐富多彩,除了內(nèi)治法外,尚有中 藥外敷、穴位治療等諸多方法。中醫(yī)藥治療哮喘,療效確切,較少出現(xiàn)副作用,已被醫(yī)學界所 公認。某些有效治法和方劑,已被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所證實。所以,中醫(yī)中醫(yī)藥治療哮喘有著廣 闊的前景。哮喘的治療應(yīng)以發(fā)作期治標,緩解期治本為原則,按照不同的臨床表現(xiàn)和不同階 段進行。發(fā)作期應(yīng)先分寒哮、熱哮,予以祛邪降氣,除痰定喘為主;緩解期應(yīng)著重補肺、益脾、 固腎為治,以防復發(fā)。
[0021] 中藥外治療法是臨床上最常用的中醫(yī)外治法之一,晉代葛洪著的《肘后方》,唐 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濤著的《外臺秘要》以及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中所載的醫(yī)療方法都涉及到了中藥外敷療法。由于經(jīng)絡(luò)有內(nèi)屬臟腑、外絡(luò)肢節(jié)、溝通表里、 貫穿上下的作用,所以不但能治療局部病變,而且還可通過外敷達到治療全身性疾病的 目的。藥物通過對背部(如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局部穴位的刺激作用,經(jīng)過皮膚透入, 激發(fā)經(jīng)脈之氣,促進臟腑氣血運行,起到治療作用;背部為人體最大陽經(jīng)一太陽膀胱經(jīng) 所循行,當用適宜的藥物施治于背部時,能刺激陽經(jīng),激發(fā)人體陽氣,祛除體內(nèi)寒邪,改善 內(nèi)臟及組織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0022] 方中麻黃辛溫,輕揚上達,善開宣肺郁,散風寒,疏腠理,透毛竅,有"治感第一要 藥"之稱。麻黃乃肺經(jīng)專藥,為宣肺平喘之要藥。細辛辛香走竄,有升浮之性,外可溫散風寒, 有解熱鎮(zhèn)痛之功,助麻黃發(fā)汗解表,配溫經(jīng)通脈之生姜,促汗而解風寒之邪。射干苦寒泄降, 能清肺泄熱,降痰平喘,解毒利咽,為咽喉腫痛要藥。紫菀苦溫潤肺益金,專能開泄肺郁,定 咳降逆,宣通室滯,兼疏肺家氣血??疃ㄎ犊嘀鹘担樂沃兄畾?,又清肺中之血,能開郁潤 肺,化痰止咳,有邪可散,散而不泄,無邪可潤,潤而不寒。"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飲非 溫不化,痰非氣降不消。麻黃、細辛、半夏,降逆消痰,溫肺化飲于內(nèi)。烏梅、五味子之酸,以補 不足,令正氣自斂;黃芩、石韋、火麻仁苦寒,能清熱祛濕化痰;附子、干姜、桂枝、蜀椒皆溫熱 之品,可溫腎暖脾而助運;黨參、當歸益氣補血而扶正,以補后天。白芥子、蓽茇具有祛除體 內(nèi)各種頑痰;元胡具有活血,散瘀,理氣之功。諸藥相合,具有清溫并用,化痰平喘的效果,對 于寒熱錯雜、正氣虛弱之哮病,效果顯著。
[0023] 麻黃,味辛、微苦,性溫。具有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等功效。麻黃始載于 《本經(jīng)》,列為中品。麻黃中含有麻黃堿和偽麻黃堿等成分。麻黃堿有收縮血管升高血壓的作 用,對心臟亦有興奮作用。其升壓作用緩慢持久,收縮血管的作用溫和持久。麻黃堿對中樞 有興奮作用,較大治療量即能興奮大腦皮層及皮質(zhì)下中樞,亦能興奮呼吸中樞和血管運動 中樞,在麻醉藥中毒時有蘇醒作用,可用于發(fā)作性睡病。麻黃堿對支氣管平滑肌有較持久的 解痙作用,作用于虹膜輻狀肌可使瞳孔擴大,也能使胃腸道肌肉松弛,抑制蠕動,興奮離體 子宮、膀胱擴約肌;麻黃堿對骨胳肌有抗疲勞作用,能促進被箭毒所抑制的神經(jīng)肌肉間的傳 導,麻黃堿及總生物堿對正常及發(fā)熱的貓均無發(fā)汗作用。偽麻黃堿亦有升壓收縮血管、松弛 支氣管平滑肌的作用,并較麻黃堿有更強的利尿作用。麻黃堿的作用原理主要是其與腎上 腺素能受體結(jié)合,一部分是由于促進介質(zhì)釋放的間接因素。麻黃堿反復應(yīng)用時易產(chǎn)生快速 耐受性,作用迅速減弱,最后可以完全消失。
[0024] 射干,射干味苦,性寒,歸肺經(jīng)。具瀉火解毒,消痰,利咽等功效。主治熱毒痰多郁 結(jié)、咽喉腫痛、痰涎壅盛、咳嗽氣喘等。射干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下品?!侗静菥V目》載: "射干,能降火,故古方治喉痹咽痛為要藥。孫真人《千金方》治喉痹有烏_膏。張仲景《金匱 玉函》方治咳而上氣,喉中作水雞聲,有射干麻黃湯。又治瘧母鱉甲煎丸,亦用烏扇燒過,皆 取其降厥陰相火也?;鸾祫t血散腫消,而痰結(jié)自解,癥瘕自除矣。"射干為治咽喉腫痛常用的 藥品,能清熱毒、消腫痛。
[0025] 麻黃:苦寒,降火消痰,利咽平喘;麻黃辛溫,溫肺散寒,開宣肺氣。
[0026] 黃芩:黃芩性味苦寒,清熱瀉火,善走上焦,入肺經(jīng),清肺熱,泄肺火;射干性昧亦為 苦寒,但除具清熱解毒之功外,尚有化痰利咽之長。
[0027] 制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治濕痰冷飲,嘔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 脹滿,痰厥頭痛,頭暈不眠。外消癰腫。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悸、內(nèi)痰眩暈、嘔吐反胃、胸脘 痞悶、梅核氣癥;生用外治癰腫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嘔。(1)燥濕化痰:用于痰清稀而 多之濕痰、寒痰,常配陳皮。(2)降逆止嘔:降逆止嘔之功頗著,可用于各種嘔吐,尤宜于濕濁 中阻所致的脘悶嘔吐,常配生姜、茯苓。熱證嘔吐,應(yīng)配清熱瀉火藥。(3)消腫止痛:外用治瘡 瘍腫毒、毒蛇咬傷。①《本經(jīng)》: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 止汗。②《別錄》: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jié),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墮胎, 療痿黃,悅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③《藥性論》:消痰涎,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 滿,下肺氣,主咳結(jié)。新生者摩涂癰腫不消,能除瘤癭。氣虛而有痰氣,加而用之。④《日華子 本草》:治吐食反胃,霍亂轉(zhuǎn)筋,腸腹冷,痰瘧。⑤《本草圖經(jīng)》:主胃冷,嘔噦。⑥《醫(yī)學啟源》: 治寒痰及形寒欽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飲食。治太陽痰厥頭痛,非此不能除?!吨?治秘要》云,燥胃濕,化痰,益脾胃氣,消腫散結(jié),除胸中痰涎。⑦朱震亨:治眉棱骨痛。⑧《綱 目》:治腹脹,目不得瞑,白濁,夢遺,帶下。一切血證及陰虛燥咳、津傷□渴者忌服。①《本草 經(jīng)集注》:射干為之使。②《藥性論》:忌羊血、海藻、飴糖。柴胡為之使。③張元素:諸血證及口 渴者禁用。孕婦忌之,用生姜則無害。④《醫(yī)學入門》:凡諸血證及自汗,渴者禁用。⑤半夏使 用不當可引起中毒,表現(xiàn)為口舌咽喉癢痛麻木,聲音嘶啞,言語不清,流涎,味覺消失,惡心 嘔吐,胸悶,腹痛腹瀉嚴重者可出現(xiàn)喉頭痙攣,呼吸困難,四肢麻痹,血壓下降,肝腎功能損 害等,最后可因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
[0028] 焦白術(shù),健脾止瀉。用于脾虛泄瀉,久痢,或婦女的淋帶白濁等癥。1、用于脾氣虛 弱,運化失常所致食少便溏、脘腹脹滿、倦怠無力等癥。2、用于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留,而 為痰飲水腫等癥。3、用于脾虛氣弱,肌表不固而自汗。4、用于妊娠脾虛氣弱、胎氣不安之證。 [0029]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化痰,寧心安神,敗毒抗癌。藥性平和,利濕而不傷正氣。適量 服食可作為春夏潮濕季節(jié)的調(diào)養(yǎng)佳品。可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逆、惡阻、泄 瀉、遺精、淋濁、驚悸、健忘等癥。所含茯苓酸具有增強免疫力、抗腫瘤以及鎮(zhèn)靜、降血糖等的 作用??伤沙谙榔交?,抑制胃酸分泌,防止肝細胞壞死,抗菌等功效。茯苓中的主要成 分為茯苓聚糖,含量很高。對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能降胃酸,對消化道潰瘍有預防效果;對 肝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有抗腫瘤的作用;能多方面對免疫功能進行調(diào)節(jié);能使化療所致 白細胞減少加速回升;并有鎮(zhèn)靜的作用。
[0030]橘紅,散寒,燥濕,利氣,消痰。用于風寒咳嗽、喉癢痰多、食積傷酒、哎惡痞悶。化痰 止咳、風寒咳嗽,橘紅首要功效,無論寒咳或干咳,服用橘紅均可見效,咳嗽分為熱咳和寒咳 兩種:熱咳,是由肺熱造成的反復咳嗽,例如過量食用上火食品,如煎炸、燒烤類等食品,表 現(xiàn)為喉嚨干癢、干咳少痰或痰色黃質(zhì)黏稠;寒咳,多由受寒引起,表現(xiàn)為咽癢咳頻,痰液稀薄 如泡沫狀。食積傷酒、化普理氣,抽煙喝酒人士之佳品,煙酒對肺胃肝及喉嚨損傷最大,同時 居住在城市汽車及工業(yè)廢氣居多,長久吸入過量后容易導致習慣性呼吸道感染發(fā)炎。常服 用化橘紅便能減輕酒精及廢氣對這些人體器官的損害。嘔吐呃逆、飲食積滯,經(jīng)常飯局應(yīng)酬 等人士應(yīng)常服用化橘紅,化橘紅對腸胃的消滯有良好功效,飯后服用可令緩解胃中消化壓 力。
[0031 ]蟬蛻,味甘、咸,性涼。歸肺、肝經(jīng)。具有疏散風熱,利咽開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風 止痙功效。用于風熱感冒,溫病初起,咽痛音啞,麻疹不透,風疹瘙癢,目赤翳障,急慢驚風, 破傷風證,小兒夜啼不安。1、風熱感冒,溫病初起,咽痛音啞。本品甘寒清熱,質(zhì)輕上浮,長于 疏散肺經(jīng)風熱以宣肺利咽、開音療啞,故風熱感冒,溫病初起,癥見聲音嘶啞或咽喉腫痛者, 尤為適宜。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發(fā)熱惡風,頭痛口渴者。治療風熱火毒上攻之咽喉紅 腫疼痛、聲音嘶啞。2、麻疹不透,風疹瘙癢。本品宣散透發(fā),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用治風熱 外束,麻疹不透;用治風濕浸淫肌膚血脈,皮膚瘙癢。
[0032]地龍,性寒,味咸。功能:清熱、平肝、止喘、通絡(luò)。歸肝、胃、肺、膀胱經(jīng)。功能清熱平 肝、熄風止痙、平喘、利尿、通絡(luò)除痹。主治高熱煩躁、驚癇抽搐、肺熱喘咳、熱結(jié)尿閉、痹痛肢 麻、半身不遂,以及瘡瘍腫毒等證。本品可用于肺熱的哮喘。利尿消腫。用于濕熱水腫。用的 最多的是通絡(luò)和平喘。平喘就是能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的痙攣。清肺平喘,用于肺熱哮喘。本 品又清肺熱平喘。用治邪熱壅肺,肺失肅降之喘息不止,喉中哮鳴有聲者,單用研末內(nèi)服即 效。
[0033]前胡,性微寒,味苦、辛。歸肺經(jīng)。宣散風熱,下氣,消痰。治風熱頭痛,痰熱咳喘,嘔 逆,胸膈滿悶?!毒V目》:〃前胡,乃手足太陰、陽明之藥,與柴胡純陽上升,入少陽、厥陰者不同 也。其功長于下氣,故能治痰熱喘嗽、痞膈嘔逆諾疾。氣下則火降,痰亦降矣,所以有推陳致 新之績,為痰氣要藥。陶弘景言其與柴胡同功非矣,治證雖同,而所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