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寒熱錯雜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醫(yī)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寒熱錯雜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藥。
【背景技術】
[0002]胃食管反流病指由于各種病因導致胃或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癥狀或組織損害,其主要表現(xiàn)為燒心、反酸、胸骨后灼痛等,其病情纏綿難愈。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北京、上海等地區(qū)任的寒熱錯雜型胃食管反流病發(fā)病率為10%,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飲食結構的改變等,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極大地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質子栗抑制劑是目前西醫(yī)治療胃食管反流病最好的藥物,雖然獲得了較好的療效,但療程長、易復發(fā)、部分患者不能耐受其治療或對其不敏感是困擾消化界的難題。因此,開展中醫(yī)藥治療的臨床療效評價具有重要意義。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避免上述現(xiàn)有技術所存在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治療寒熱錯雜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藥,該中藥可明顯改善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
[0004]本發(fā)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
一種治療寒熱錯雜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藥,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組成:
半夏5-13份、干姜8-16份、黃連8-16份、黃芩8_16份、白前5_13份、前胡5_13份、厚樸5-13份、大腹皮5-13份、海螵蛸5-13份、煅瓦楞子8_16份、蘇子5_13份、火麻仁8_16份、甘草4-8份。
[0005]優(yōu)選的,上述的治療寒熱錯雜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藥,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組成:
半夏7-11份、干姜10-14份、黃連10-14份、黃芩10-14份、白前7_11份、前胡7_11份、厚樸7-11份、大腹皮7-11份、海螵蛸7-11份、煅瓦楞子10-14份、蘇子7_11份、火麻仁10-14份、甘草5-7份。
[0006]更優(yōu)選的,上述的治療寒熱錯雜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藥,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組成:
半夏9份、干姜12份、黃連12份、黃芩12份、白前9份、前胡9份、厚樸9份、大腹皮9份、海螵蛸9份、煅瓦楞子12份、蘇子9份、火麻仁12份、甘草6份。
[0007]以上重量配比的比例是經(jīng)過科學篩選得到的,對于特殊病人,如重癥或輕癥,肥胖或瘦小的病人,可以相應調整組成的量的配比,增加或減少不超過100%,藥效基本不變。
[0008]上述藥物的重量份,若以g為單位,通常是I劑的用量。
[0009]本發(fā)明中藥的適應癥:用于治療寒熱錯雜型胃食管反流病。
[0010]本發(fā)明中藥的禁忌事項:治療服藥期間禁食油膩、生冷、腥膻、有刺激性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0011]本發(fā)明的中藥處方中涉及到的中藥均在中國藥典2010版一部中有收載。
[0012]胃食管反流病屬于中醫(yī)學“吞酸”的范疇,中醫(yī)學認為胃食管反流病多由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脾胃虛弱、外邪內侵等原因所致。病位主要在胃及食管,與脾、肝、肺有著密切的關系。食管自咽至胃,為胃所主。食管向下與胃相連,其氣機以降為順。本病病機為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臨床發(fā)現(xiàn)寒熱錯雜證是胃食管反流的主要證型;針對寒熱錯雜型胃食管反流病,應當以辛開苦降,降逆通腑為治療法則。
[0013]本發(fā)明的中藥組方機理如下:
君藥:半夏、干姜功以辛溫升散;黃連、黃芩功以苦寒瀉火;四藥共用,平調寒熱,降逆止嘔。
[0014]臣藥:白前、前胡功以降氣化痰,降逆止嘔;厚樸、大腹皮功以理氣除滿;海螵蛸、煅瓦楞子功以制酸止痛。
[0015]佐藥:蘇子、火麻仁功以降氣化痰,潤腸通腑,有助恢復氣機通暢。
[0016]使藥:甘草調和諸藥。
[0017]本方配伍合理,諸藥合用共奏辛開苦降,降逆通腑之效,緊扣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證的病機,可明顯改善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更進一步的說明,以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了解本發(fā)明,但并不因此限制本發(fā)明。
[0018]實施例1
一種治療寒熱錯雜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藥,各原料藥重量配比如下:
半夏9g、干姜12g、黃連12g、黃苳12g、白前9g、前胡9g、厚樸9g、大腹皮9g、海螺銷9g、煅瓦愣子12g、蘇子9g、火麻仁12g、甘草6g。
[0019]實施例2
一種治療寒熱錯雜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藥,各原料藥重量配比如下:
半夏7g、干姜14g、黃連10g、黃苳14g、白前7g、前胡llg、厚樸7g、大腹皮llg、海螺蟲肖7g、煅瓦愣子14g、蘇子7g、火麻仁14g、甘草5g。
[0020]實施例3
一種治療寒熱錯雜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藥,各原料藥重量配比如下:
半夏Hg、干姜1g、黃連Hg、黃苳1g、白前Hg、前胡7g、厚樸Hg、大腹皮7g、海螺蟲肖Hg、煅瓦愣子1g、蘇子Hg、火麻仁1g、甘草7g。
[0021]實施例4
一種治療寒熱錯雜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藥,各原料藥重量配比如下:
半夏5g、干姜16g、黃連8g、黃苳16g、白前5g、前胡13g、厚樸5g、大腹皮13g、海螺蟲肖5g、煅瓦愣子16g、蘇子5g、火麻仁16g、甘草4g。
[0022]實施例5
一種治療寒熱錯雜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藥,各原料藥重量配比如下:
半夏13g、干姜8g、黃連16g、黃苳8g、白前13g、前胡5g、厚樸13g、大腹皮5g、海螺蟲肖13g、煅瓦愣子8g、蘇子13g、火麻仁8g、甘草8g。
[0023]對本發(fā)明的中藥進行了臨床藥效學試驗,詳情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150例胃食管反流病寒熱錯雜證患者。
[0024]1.2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考年加拿大蒙特利爾關于達成的全球共識意見及我國2003年10月“反流性食管炎診斷及治療指南”。
[0025]中醫(yī)證候標準:參照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年頒布的《中醫(yī)消化病診療指南》中反流性食管炎寒熱錯雜證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主癥:(1)胸骨后或胃胺部燒灼不適;(2)反酸或泛吐清水;(3)胃底隱痛,喜溫喜按;(4)空腹胃痛,得食痛減。次癥:(I)食欲不振;
(2)神疲乏力;(3)大便塘??;(4)手足不溫。舌脈象:舌質紅,苔白,脈虛弱。舌脈象符合,具備主癥2項和次癥I項或2項即可診斷為寒熱錯雜證。
[0026]1.3納入標準
(I)年齡18-65歲,性別不限;(2)經(jīng)內鏡診斷為反流性食管炎,或反流性疾病問卷積分必須大于12分;(3)符合中醫(yī)“寒熱錯雜”證候診斷標準;(4)簽署知情同意書。
[0027]1.4排除標準
(I)消化道腫瘤;(2)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內分泌、造血系統(tǒng)嚴重原發(fā)性疾病患者;
(3)妊娠或哺乳期婦女;(4)過敏體質者合并有嚴重神經(jīng)、精神心理因素者;(5)近個月參加其它臨床試驗者。
[0028]1.5治療方法
給予本發(fā)明的中藥:半夏9g、干姜12g、黃連12g、黃苳12g、白前9g、前胡9g、厚樸9g、大腹皮9g、海螵蛸9g、煅瓦楞子12g、蘇子9g、火麻仁12g、甘草6g ;水煎服,日一劑,早晚分月艮,以2周為一個療程。
[0029]1.6觀察指標
反流性疾病問卷(RDQ):量表總體分為癥狀頻率和程度兩部分,量表總分最低為分,最高為分癥狀頻率及程度積分最低為O分,最高為40分。
[0030]生活質量量表(SF-36):量表評價的八個方面,即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每一維度得分通過轉換使其值在0-100范圍內,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
[0031]1.7臨床療效評定
痊愈: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RDQ總分減少多95% ;
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RDQ總分減少彡70%,但〈95% ;
有效:癥狀、體征均有好轉,RDQ總分減少多30%,但〈70%
無效:癥狀、體征均無明顯好轉,甚或加重,RDQ總分減少〈30%。
[0032]1.8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14.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表示,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0033]2.結果
2.1治療前后RDQ評分
治療前平均RDQ評分為(23.77±5.34)分,治療后降低為(3.21 ± 1.63)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0034]2.2治療前后SF-36評分
治療前平均SF-36評分為(44.05±5.25)分,治療后升高為(91.56±4.43)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0035]2.3臨床療效
150例患者中,治愈79例,顯效52例,有效15例,無效4例;治愈率52.7%,總顯效率
87.3%,總有效率97.3%ο
【主權項】
1.一種治療寒熱錯雜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藥,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組成: 半夏5-13份、干姜8-16份、黃連8-16份、黃芩8_16份、白前5_13份、前胡5_13份、厚樸5-13份、大腹皮5-13份、海螵蛸5-13份、煅瓦楞子8_16份、蘇子5_13份、火麻仁8_16份、甘草4-8份。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寒熱錯雜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藥,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組成: 半夏7-11份、干姜10-14份、黃連10-14份、黃芩10-14份、白前7_11份、前胡7_11份、厚樸7-11份、大腹皮7-11份、海螵蛸7-11份、煅瓦楞子10-14份、蘇子7_11份、火麻仁10-14份、甘草5-7份。3.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治療寒熱錯雜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藥,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組成: 半夏9份、干姜12份、黃連12份、黃芩12份、白前9份、前胡9份、厚樸9份、大腹皮9份、海螵蛸9份、煅瓦楞子12份、蘇子9份、火麻仁12份、甘草6份。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屬于醫(yī)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寒熱錯雜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藥。該中藥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組成:半夏5-13份、干姜8-16份、黃連8-16份、黃芩8-16份、白前5-13份、前胡5-13份、厚樸5-13份、大腹皮5-13份、海螵蛸5-13份、煅瓦楞子8-16份、蘇子5-13份、火麻仁8-16份、甘草4-8份。該中藥可明顯改善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
【IPC分類】A61K36/9068, A61P1/04, A61K35/618
【公開號】CN105056173
【申請?zhí)枴緾N201510462287
【發(fā)明人】張玲, 其他發(fā)明人請求不公開姓名
【申請人】濟南邦文醫(yī)藥科技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1月18日
【申請日】2015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