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模內(nèi)切機構(gòu)與使用其的成型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域:
模內(nèi)切機構(gòu)與使用其的成型裝置技術(shù)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于一種模內(nèi)切機構(gòu)與使用其的成型裝置,且特別是有關于一種具有牽引部的模內(nèi)切機構(gòu)與使用其的成型裝置。
背景技術(shù):
[0002]塑料成品的制作方式中,以射出成型最為普遍。射出成型所需之成型裝置包括成型機與模具,模具包括公模與母模。模具上需要預先制作澆道與型腔,其系為公模與母模互相對接而形成,澆道的對外端可提供成型機的噴嘴進行連接,澆道的對內(nèi)端則通往型腔。型腔即是提供熔融狀態(tài)的塑料填充并可固化形成成品的空腔。射出成型的過程系先由成型機通過噴嘴對澆道射出熔融塑料,熔融塑料受到壓力擠壓,會流經(jīng)澆道,接著進入并填滿型腔。待型腔內(nèi)的熔融塑料填充完成,需對模具內(nèi)部的熔融塑料維持適當壓力,然后開始進行冷卻,冷卻將會使得模具內(nèi)的熔融塑料固化。待冷卻完成后,則可開模取出固化塑料。此時,因為澆道內(nèi)所形成的料頭與型腔內(nèi)的成品系連接在一起,因此在開模時會先以頂針進行切斷料頭與成品連接處的工序,此種作法稱之為模內(nèi)切(gate cut in mold),但這種作法容易使成品產(chǎn)生毛邊。[0003]現(xiàn)有一種改良的模內(nèi)切(gate cut in mold)技術(shù),可改善上述毛邊問題。其系在熔融塑料尚未冷卻之前,先進行一次預頂,即是以對應澆口的頂針先切斷料頭與成品的連接部份,接著在開模后,再進行二次頂出,以對應型腔的頂針頂出成品。但二次頂出時,需要額外的輔助設備以驅(qū)動所述頂針來頂出成品,因此成型機亦需滿足可安裝此種輔助設備的條件,或是成型機本身需具有驅(qū)動所述對應型腔的頂針的額外功能。綜上所述,現(xiàn)有模內(nèi)切技術(shù)會增加成型裝置的結(jié)構(gòu)以及工序上的復雜性,如此不但會影響制程穩(wěn)定性,同時亦會提聞生廣成本。實用新型內(nèi)容[0004]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提出一種模內(nèi)切機構(gòu)與使用其的成型裝置,以期能降低成型裝置的結(jié)構(gòu)以及工序上的復雜性,同時能提高制程穩(wěn)定性并降低生產(chǎn)成本。[0005]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模內(nèi)切機構(gòu),其應用于模具中。模具包括互相對應的上模與下模,上模具有澆道,上模與下??煞蛛x的對接形成型腔,型腔與澆道透過澆口鄰接,下模透設有第一通孔與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對應澆口,第二通孔對應型腔。所述模內(nèi)切機構(gòu)包括第一頂出總成與第二頂出總成。第一頂出總成包括第一頂針與第一頂板,第一頂針固接于第一頂板上且可滑移的配置于第一通孔中。第二頂出總成包括第二頂針、第二頂板與牽引部,第二頂板位于下模與第一頂板之間且透設有第三通孔,第一頂針穿過第三通孔,第二頂針固接于第二頂板上且可滑移的配置于第二通孔中,牽引部的一端連接第二頂板而另一端連接上模。[0006]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牽引部包括第一拉板、第二拉板與滑接件。第一拉板的一端連接第二頂板的側(cè)邊而另一端固設有滑接件,第二拉板的一端連接上模的側(cè)邊且第二拉板透設有滑槽,滑接件可滑移的卡合于滑槽中。[0007]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牽引部還包括連接板,連接板的一側(cè)固接第二頂板的側(cè)邊而另一側(cè)固接第一拉板。[0008]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滑接件包括軸身與軸蓋,軸身的一端連接第一拉板而另一端連接軸蓋,軸蓋與第一拉板夾持第二拉板,軸身可滑移的配置于所述滑槽中。[0009]本實用新型還提出一種成型裝置,其包括模具、前述之模內(nèi)切機構(gòu)與固定基座。模具包括互相對應的上模與下模,上模具有澆道,上模與下??煞蛛x的對接形成型腔,型腔與澆道透過澆口鄰接,下模透設有第一通孔與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對應澆口,第二通孔對應型腔。固定基座固接下模,固定基座包括固定板,固定板位于第一頂板與第二頂板之間,固定板具有第四通孔,第一頂針穿過第四通孔。[0010]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成型裝置還包括成型機,成型機具有噴嘴、移動機構(gòu)與頂持件,噴嘴可分離的連接澆道,移動機構(gòu)連接固定基座,頂持件可移動的頂持第一頂板。[0011]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固定基座還包括固定壁與底板,第一頂板位于底板與固定板之間,固定壁配置于第二頂板外側(cè)且固接底板、固定板與下模,底板透設有開口,開口對應第一頂板,頂持件穿過開口。[0012]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底板朝向第一頂板延設有定位銷,第一頂板具有定位孔,定位孔與定位銷互相對應,定位銷穿過定位孔。[0013]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頂出總成還包括彈性組件,彈性組件的兩端分別抵頂?shù)谝豁敯迮c固定板。[0014]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上模包括母模仁,下模包括公模仁,公模仁與母模仁可分離的對接形成型腔。[0015]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一種模內(nèi)切機構(gòu)與使用其的成型裝置,可簡化成型裝置的機構(gòu)與工序,提高制程穩(wěn)定性,同時還能降低生產(chǎn)成本。[0016]為讓本實用新型之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更易理解,下文舉一較佳實施例,并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0017]圖1所繪示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成型裝置的示意圖。[0018]圖2所繪示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牽引部的局部放大圖。[0019]圖3所繪示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成型裝置的立體示意圖。[0020]圖4所繪示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成型與模內(nèi)切過程的流程圖。[0021]標識說明[0022]I:成型裝置[0023]10:第一頂出總成[0024]11:第一頂板[0025]12:第一頂針[0026]13:定位孔[0027]14:第一彈性組件[0028]2:模內(nèi)切機構(gòu)[0029]20:第二頂出總成[0030]21:第二頂板[0031]211:上頂板[0032]212:下頂板[0033]213:第三通孔[0034]22:第二頂針[0035]24:第二彈性組件[0036]25:牽引部[0037]251:第一拉板[0038]252:第二拉板[0039]253:滑接件[0040]254:軸身[0041]255:軸蓋[0042]256:滑槽[0043]257:連接板[0044]26:第三頂針[0045]3:模具[0046]30:上模[0047]31:母模仁[0048]40:下模[0049]401:第一通孔[0050]402:第二通孔[0051]405:第五通孔[0052]41:公模仁[0053]50:型腔[0054]51:澆道[0055]52:澆口[0056]60:固定基座[0057]61:固定板[0058]614:第四通孔[0059]62:固定壁[0060]63:底板[0061]65:定位銷[0062]66:開口[0063]71:噴嘴[0064]72:頂持件[0065]SlOl:射出熔融塑料至型腔[0066]S103:移動第一頂針,分離成品與料頭[0067]S105:回縮頂持件,第一頂板回位[0068]S107:移動下模,分離上模與下模,[0069]S109:帶動牽引部,牽動第二頂板[0070]Slll:頂出成品與料頭。
具體實施方式
[0071]請同時參照圖1與圖2,圖1所繪示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之成型裝置的示意圖,圖2所繪示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之牽引部的局部放大圖。成型裝置I包括模內(nèi)切機構(gòu)2、模具3、固定基座60與成型機。模具3包括互相對應的上模30與下模40,上模30具有澆道51,上模30與下模40可分離的對接形成型腔50。在其它實施例中,澆道亦可由上模與下?;ハ鄬雍笮纬?。[0072]具體而言,上模30較佳的包括母模仁31,下模40較佳的包括公模仁41,但并不限于此。母模仁31與公模仁41互相對應。成型機具有移動機構(gòu)(圖中未繪示),且此移動機構(gòu)連接至下模40而上模30固定不動,因此移動機構(gòu)可帶動下模40接近或遠離上模30,當下模40透過移動機構(gòu)帶動而接近上模30,直至與上模30對接時,母模仁31與公模仁41會互相配合而形成型腔50,型腔50與澆道51系透過澆口 52鄰接。下模40透設有第一通孔401、第二通孔402與第五通孔405,第一通孔401對應澆口 52,第二通孔402對應型腔50,第五通孔405對應澆道51。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通孔401還從下模40延伸貫通至上模30(圖中未繪示)。[0073]模內(nèi)切機構(gòu)2包括第一頂出總成10與第二頂出總成20。第一頂出總成10包括第一頂針12與第一頂板11,第一頂針12固接于第一頂板11上。第二頂出總成20包括第二頂針22、第二頂板21、牽引部25與第三頂針26,第二頂板21位于下模40與第一頂板11之間,第二頂板21透設有第三通孔213。第二頂針22與第三頂針26分別固接于第二頂板21上,具體而言,第二頂板21包括上頂板211與下頂板212,第二頂針22的末端穿過上頂板211且抵持于下頂板212上,且第二頂針22與第三頂針26的末端較佳的分別具有帽體部份(圖中未繪示),此帽體部份的徑向面積分別大于第二頂針22與第三頂針26的身體部份的徑向面積,因而此帽體部份會被上頂板211與下頂板212夾持固定,連帶使第二頂針22與第三頂針26被固定于第二頂板21上。第二頂針22可滑移的配置于第二通孔402中,第三頂針26可滑移的配置于第五通孔405中,第一頂針12穿過且可滑移的配置于第三通孔213與第一通孔401中。[0074]牽引部25的一端連接第二頂板21而另一端連接上模30。具體而言,牽引部25包括第一拉板251、第二拉板252、滑接件253與連接板257。連接板257的一側(cè)固接第二頂板21的側(cè)邊,而連接板257的另一側(cè)固接第一拉板251的一端,第一拉板251異于連接板257的另一端固設有滑接件253。第二拉板252的一端連接上模30的側(cè)邊,第二拉板252上透設有滑槽256。滑接件253包括軸身254與軸蓋255,軸身254的一端連接第一拉板251,而軸身254的另一端連接軸蓋255。[0075]在本實施例中,軸身254與軸蓋255為軸向?qū)R的兩圓柱體,滑槽256則為長孔,因而滑槽256可定義有長邊與短邊,軸身254的徑向直徑大體上等于或小于滑槽256的短邊,因此軸身254可配置于滑槽256中,軸蓋255的徑向直徑則大于滑槽256的短邊,因此軸蓋255可與第一拉板251互相配合夾持第二拉板252,以將軸身254限制在滑槽256中且軸身254可沿滑槽256的長邊移動。在此狀態(tài)下,滑接件253系可滑移的的卡合于滑槽256 中。[0076]在本實施例中,固定基座60用以將下模40連接在成型機的移動機構(gòu)上。固定基座60包括固定板61、固定壁62與底板63,固定板61位于第一頂板11與第二頂板21之間,固定板61具有第四通孔614,其中第四通孔614、第三通孔213與第一通孔401軸向?qū)R,因此第一頂針12亦會穿過第四通孔614。底板63位于第一頂板11相異于固定板61的另一邊,亦即第一頂板11位于底板63與固定板61之間,固定壁62配置于第二頂板21外側(cè),且固定壁62的底端固接底板63,固定壁62的頭端固接下模40,而固定壁62的中段則固接固定板61。[0077]底板63透設有開口 66且具有定位銷65,開口 66對應第一頂板11設置,定位銷65朝向第一頂板11延伸,第一頂板11還具有定位孔13,定位孔13與定位銷65互相對應,定位銷65穿入定位孔13。其中,底板63較佳的可固接于成型機上。成型機還具有噴嘴71與頂持件72,噴嘴71和頂持件72皆分別具有移動能力。噴嘴71可接近并連接澆道51,或遠離而與澆道51分離,頂持件72穿過開口 66并可移動的頂持于第一頂板11。[0078]第一頂出總成10較佳的還包括第一彈性組件14,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彈性組件14為彈簧且圍繞于第一頂針12,第一彈性組件14的兩端分別抵頂?shù)谝豁敯?1與固定板61,第一彈性組件14用以提供一恢復力,使得第一頂板11與固定板61在無外力作用時可回位或維持彼此間的預定間距。第二頂出總成20較佳的還包括第二彈性組件24,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彈性組件24為彈簧且圍繞于一限位柱(圖中未標示),此限位柱之于第二彈性組件24的作用,相當于第一頂針12之于第一彈性組件14,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應能理解其結(jié)構(gòu)并加以實施,于此不再贅述。第二彈性組件24的兩端分別抵頂下模40與第二頂板21,第二彈性組件24系用以使下模40與第二頂板21在無外力作用時可回位或維持彼此間的預定間距。[0079]請同時參照圖1至圖4,圖3所繪示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成型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圖4所繪示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成型與模內(nèi)切過程的流程圖。在步驟SlOl中,下模40已被成型機的移動機構(gòu)帶動而與上模30對接,噴嘴71移動并連接至澆道51,接著噴嘴71射出熔融塑料至型腔50,型腔50內(nèi)形成有成品,而澆道51內(nèi)形成有料頭,成品與料頭于澆口 52處彼此連接。在步驟S103中,頂持件72頂持并推動第一頂板11,使第一頂板11接近固定板61,同時帶動第一頂針12沿著第一通孔401移動,使第一頂針12的頭端穿過澆口 52,同時切斷所述成品與料頭的連接處,以分離成品與料頭。在步驟S105中,頂持件72回縮,同時因第一彈性組件14提供的回復力,使第一頂板11回復至原位,所述原位亦即第一頂板11與固定板61之間的間距回復為無外力作用時的預定間距。在步驟S107中,成型機的移動機構(gòu)再次帶動下模40,使上模30與下模40分離,所述成品與料頭附著于下模40的公模仁41上。在步驟S109中,下模40被帶動而持續(xù)遠離上模30,滑接件253相對應的持續(xù)在滑槽256中滑移,當滑接件253滑移至滑槽256的末端,此時下模40仍持續(xù)遠離上模30,因此第二拉板252會透過滑接件253牽動第一拉板251,而第一拉板251透過連接板257牽動第二頂板21。在步驟Slll中,第二頂板21被牽引部25牽動而接近下模40,同時第二頂針22與第三頂針26分別沿著第二通孔402與第五通孔405移動,使第二頂針22與第三頂針26的頭端分別頂出成品與料頭。[0080]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一種模內(nèi)切機構(gòu)與使用其之成型裝置,在開模的同時,即可透過牽引部的牽動,連帶使得第二頂針頂出成品,不需透過成型機的額外輔助設備才能頂出成品,因而簡化了成型裝置的機構(gòu)與工序,并可提高制程穩(wěn)定性,同時還能降低生產(chǎn)成本。[0081]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之精神和范圍內(nèi),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實用新型之保護范圍當視權(quán)利要求范圍所界定者為準。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模內(nèi)切機構(gòu),其用于一模具(3)中,該模具(3)包括互相對應的一上模(30)與一下模(40),該上模(30)具有一澆道(51),該上模(30)與該下模(40)可分離的對接形成一型腔(50 ),該型腔(50 )與該澆道(51)透過一澆口( 52 )鄰接,該下模(40 )透設有一第一通孔(401)與一第二通孔(402),該第一通孔(401)對應該澆口(52),該第二通孔(402)對應該型腔(50),該模內(nèi)切機構(gòu)包括: 一第一頂出總成(10),包括一第一頂針(12)與一第一頂板(11),該第一頂針(12)固接于該第一頂板(11)上且可滑移的配置于該第一通孔(401)中; 一第二頂出總成(20),包括一第二頂針(22)、一第二頂板(21)與一牽引部(25),該第二頂板(21)位于該下模(40)與該第一頂板(11)之間且透設有一第三通孔(213),該第一頂針(12)穿過該第三通孔(213),該第二頂針(22)固接于該第二頂板(21)上且可滑移的配置于該第二通孔(402)中,該牽引部(25)的一端連接該第二頂板(21)而另一端連接該上模(30)。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模內(nèi)切機構(gòu),其中該牽引部(25)包括一第一拉板(251)、一第二拉板(252)與一滑接件(253),該第一拉板(251)的一端連接該第二頂板(21)的側(cè)邊而另一端固設有該滑接件(253),該第二拉板(252)的一端連接該上模(30)的側(cè)邊且該第二拉板(252 )透設有一滑槽(256 ),該滑接件(253 )可滑移的卡合于該滑槽(256 )中。
3.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模內(nèi)切機構(gòu),其中該牽引部(25)還包括一連接板(257 ),該連接板(257)的一側(cè)固接該第二頂板(21)的側(cè)邊而另一側(cè)固接該第一拉板(251)。
4.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模內(nèi)切機構(gòu),其中該滑接件(253)包括一軸身(254)與一軸蓋(255),該軸身(254)的一端連接該第一拉板(251)而另一端連接該軸蓋(255),該軸蓋(255)與該第一拉板(251)夾持該第二拉板(252),該軸身(254)可滑移的配置于該滑槽(256)中。
5.一種成型裝置,包括: 一模具(3),包括互相對應的一上模(30)與一下模(40),該上模(30)具有一澆道(51),該上模(30 )與該下模(40 )可分離的對接形成一型腔(50 ),該型腔(50 )與該澆道(51)透過一澆口(52)鄰接,該下模(40)透設有一第一通孔(401)與一第二通孔(402),該第一通孔(401)對應該澆口(52),該第二通孔(402)對應該型腔(50); 一種如權(quán)利要求1至4中 任一項所述的模內(nèi)切機構(gòu);以及 一固接該下模(40 )的固定基座(60 ),該固定基座(60 )包括一固定板(61),該固定板(61)位于該第一頂板(11)與該第二頂板(21)之間,該固定板(61)具有一第四通孔(614),該第一頂針(12)穿過該第四通孔(614)。
6.如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成型裝置,還包括一成型機,該成型機具有一噴嘴(71)、一移動機構(gòu)與一頂持件(72),該噴嘴(71)可分離的連接該澆道(51),該移動機構(gòu)連接該固定基座(60),該頂持件(72)可移動的頂持該第一頂板(11)。
7.如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成型裝置,其中該固定基座(60)還包括一固定壁(62)與一底板(63),該第一頂板(11)位于該底板(63)與該固定板(61)之間,該固定壁(62)配置于該第二頂板(21)外側(cè)且固接該底板(63)、該固定板(61)與該下模(40),該底板(63)透設有一開口(66),該開口(66)對應該第一頂板(11),該頂持件(72)穿過該開口(66)。
8.如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成型裝置,其中該底板(63)朝向該第一頂板(11)延設有一定位銷(65 ),該第一頂板(11)具有一定位孔(13 ),該定位孔(13 )與該定位銷(65 )互相對應,該定位銷(65)穿過該定位孔(13)。
9.如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成型裝置,其中該第一頂出總成(10)還包括一第一彈性組件(14),該第一彈性組件(14)的兩端分別抵頂該第一頂板(11)與該固定板(61)。
10.如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成型裝置,其中該上模(30)包括一母模仁(31),該下模(40)包括一公模 仁(41),該公模仁(41)與該母模仁(31)可分離的對接形成該型腔(50)。
專利摘要一種模內(nèi)切機構(gòu)與使用其的成型裝置,成型裝置包括模具(3),模具包括上模(30)與下模(40),上模與下模可對接且具有型腔(50)、澆道(51)與澆口(52)。模內(nèi)切機構(gòu)包括第一頂出總成(10)與第二頂出總成(20)。第一頂出總成包括第一頂針(12)與第一頂板(11),第一頂針固定于第一頂板且對應澆口。第二頂出總成包括第二頂針(22)、第二頂板(21)與牽引部(25),第二頂板位于下模與第一頂板之間,第二頂針固定于第二頂板且對應型腔,牽引部的一端連接第二頂板而另一端連接上模。當下模遠離上模時,會牽動第二頂板,使第二頂針被帶動而頂出成品。
文檔編號B29C45/26GK202965071SQ201220594839
公開日2013年6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13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2年11月13日
發(fā)明者李長江, 張耀虎 申請人:東洋塑膠制品(上海松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