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吹瓶技術領域,特別指到一種吹瓶機底模模架聯(lián)動升降機構。
背景技術:
吹瓶機在瓶型吹制完成后,取瓶機械手將瓶子從模具中取出時,模具底模必需離開瓶子底部,此時底模升降機構下降處于下限位;當取坯機械手將加熱好的瓶坯放入模具中后,此時底模升降機構上升處于上限位,使模具底模與瓶型模具間形成一個密閉的瓶型空腔。再經一吹預成型、主吹定型后完成瓶型的吹制。現(xiàn)有的底模模架聯(lián)動升降機構結構復雜,不易于維護。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吹瓶機底模模架聯(lián)動升降機構,結構簡單,傳動可靠,易于維護。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吹瓶機底模模架聯(lián)動升降機構,吹瓶機包括開合模模架和底模模架,所述開合模模架包括繞第一軸轉動的設于機架上的第一模架、繞所述第一軸轉動的設于所述機架上的用于配合所述第一模架開合模的第二模架,所述底模模架升降的設于所述機架上,所述聯(lián)動升降機構包括繞自身軸心線方向轉動的設于所述機架上的第二軸、設于所述第二軸和所述開合模模架之間的用于在所述第二軸轉動時驅動所述第一模架和所述第二模架相互配合的轉動開?;蜣D動合模的第一驅動機構、設于所述第二軸和所述底模模架之間的用于在所述第二軸轉動時驅動所述底模模架升降的第二驅動機構,所述第二驅動機構包括一端固定的套設于所述第二軸上的擺臂、一端鉸接在所述擺臂另一端上的第一連桿、設于所述機架上的固定軸、套設于所述固定軸上的用于承載所述底模模架且鉸接在所述第一連桿另一端的升降套、開設于所述升降套中的凸輪槽,所述第一連桿,用于在所述擺臂轉動時驅動所述升降套繞所述固定軸轉動,所述第二驅動機構還包括設于所述固定軸上的位于所述凸輪槽中的固定塊,所述凸輪槽沿所述升降套的轉動方向上下傾斜分布。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驅動機構包括一端鉸接在所述第一模架上用于帶動所述第一模架繞所述第一軸轉動的第二連桿、一端鉸接在所述第二模架上用于帶動所述第二模架繞所述第一軸轉動的第三連桿,所述第二連桿的另一端鉸接在所述擺臂的另一端上,所述第三連桿的另一端也鉸接在所述擺臂的另一端上。
優(yōu)選地,所述升降套的外側周部設有懸臂耳,所述第一連桿的另一端鉸接在所述懸臂耳上。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軸、所述第二軸、所述固定軸均沿豎直方向分布。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的運用,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yōu)點:本發(fā)明一種吹瓶機底模模架聯(lián)動升降機構,通過第二軸的轉動配合第二驅動機構、第一驅動機構來實現(xiàn)底模模架升降和開合模模架開合的聯(lián)動,結構簡單,傳動可靠,易于維護。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發(fā)明裝置的結構示意圖一;
附圖2為本發(fā)明裝置的結構示意圖二。
其中:1、第一軸;2、機架;3、第一模架;4、第二模架;5、底模模架;6、第二軸;7、第一驅動機構;71、第二連桿;72、第三連桿;8、第二驅動機構;81、擺臂;82、第一連桿;83、固定軸;84、升降套;85、凸輪槽;86、固定塊;87、懸臂耳;9、第三軸。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來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闡述。
參見圖1-2所示,上述一種吹瓶機底模模架5聯(lián)動升降機構,吹瓶機包括開合模模架和底模模架5。開合模模架包括繞第一軸1轉動的設于機架2上的第一模架3、繞第一軸1轉動的設于機架2上的用于配合第一模架3開合模的第二模架4。底模模架5升降的設于機架2上。第一軸1沿豎直方向分布,底模模架5升降的設于開合模模架的下方。
該聯(lián)動升降機構包括繞自身軸心線方向轉動的設于機架2上的第二軸6、設于第二軸6和開合模模架之間的用于在第二軸6轉動時驅動第一模架3和第二模架4相互配合的轉動開?;蜣D動合模的第一驅動機構7、設于第二軸6和底模模架5之間的用于在第二軸6轉動時驅動底模模架5升降的第二驅動機構8、設于機架2上的用于驅動第二軸6轉動的第三驅動機構。第二軸6的軸心線沿豎直方向分布。
上述第二驅動機構8包括一端固定的套設于第二軸6上的擺臂81、一端鉸接在該擺臂81另一端上的第一連桿82、設于該機架2上的固定軸83、上下活動的套設于該固定軸83上的升降套84、開設于該升降套84中的凸輪槽85,該升降套84鉸接在第一連桿82的另一端上,且該升降套84的頂端用于承載底模模架5。該固定軸83沿豎直方向分布。該第一連桿82用于在擺臂81轉動時驅動升降套84繞固定軸83轉動。該第二驅動機構8還包括設于該固定軸83的外側周部且位于該凸輪槽85中的固定塊86,該凸輪槽85沿升降套84的轉動方向上下傾斜分布。
當第二軸6順時針轉動時(參考圖2的視角來觀察第二軸6的轉動方向),第一驅動機構7驅動第一模架3和第二模架4相互配合的開模,同時第二驅動機構8驅動底模模架5下降,此時第一連桿82帶動升降套84順時針轉動,凸輪槽85沿遠離固定塊86的方向逐漸上傾分布;當第二軸6逆時針轉動時,第一驅動機構7驅動第一模架3和第二模架4相互配合的合模,同時第二驅動機構8驅動底模模架5上升,此時第一連桿82帶動升降套84逆時針轉動,凸輪槽85沿遠離固定塊86的方向逐漸下傾分布。通過第二軸6同步控制第一驅動機構7和第二驅動機構8,改善機械結構,精減零件加工數量,降低生產成本;結構簡單,易于維護;使傳動更為可靠,提高了傳動的協(xié)調性。
該第一驅動機構7包括一端鉸接在第一模架3上用于帶動第一模架3繞第一軸1轉動的第二連桿71、一端鉸接在第二模架4上用于帶動第二模架4繞第一軸1轉動的第三連桿72,第二連桿71的另一端鉸接在擺臂81的另一端上,第三連桿72的另一端也鉸接在擺臂81的另一端上。在本實施例中,擺臂81的另一端上設有沿豎直方向分布的第三軸9,第一連桿82、第二連桿71、第三連桿72的另一端均鉸接在該第三軸9上。且第一連桿82、第二連桿71、第三連桿72、擺臂81均沿水平方向分布。
在本實施例中,該升降套84的外側周部設有懸臂耳87,該第一連桿82的另一端鉸接在該懸臂耳87上。第一連桿82通過該懸臂耳87帶動該升降套84轉動。
以下具體闡述下本實施例的工作過程:
開模時,第三驅動機構驅動第二軸6繞自身軸心線方向順時針轉動,帶動擺臂81跟隨第二軸6順時針轉動,使擺臂81裝有第三軸9的一端轉動遠離第一軸1,通過第二連桿71和第三連桿72帶動第一模架3和第二模架4轉動開模,此時,由于第一連桿82在擺臂81的帶動下驅動升降套84順時針轉動,在凸輪槽85和固定塊86的配合下,帶動底模模架5同步下降;
合模時,第三驅動機構驅動第二軸6繞自身軸心線方向逆時針轉動,帶動擺臂81跟隨第二軸6逆時針轉動,使擺臂81裝有第三軸9的一端轉動靠近第一軸1,通過第二連桿71和第三連桿72帶動第一模架3和第二模架4轉動合模,此時,由于第一連桿82在擺臂81的帶動下驅動升降套84逆時針轉動,在凸輪槽85和固定塊86的配合下,帶動底模模架5同步上升。
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發(fā)明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發(fā)明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