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乘客保護裝置及方法
【專利摘要】本說明書涉及車輛乘客保護裝置,根據(jù)本說明書的實施例的車輛乘客保護裝置,包括:傳感器部,包括前方兩軸傳感器、第1軸兩軸傳感器及第2軸兩軸傳感器;控制部,計算由所述傳感器部獲得的加速度值的平均值而判斷車輛乘客是否處于前方碰撞危險狀況,或通過所述傳感器部獲得的加速度值而計算所述第1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及速度變化,計算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而判斷車輛乘客是否處于側(cè)面碰撞危險狀況;及保護部,當所述控制部的判斷結(jié)果為車輛乘客處于碰撞危險狀況時,約束乘客。
【專利說明】
車輛乘客保護裝置及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說明書涉及車輛乘客保護裝置及方法,通過已內(nèi)置在車輛的傳感器而感應(yīng)車輛碰撞危險狀況,從而展開車輛的乘客保護部。
【背景技術(shù)】
[0002]如今,汽車產(chǎn)業(yè)追求提高車輛本身性能的技術(shù)、車輛設(shè)計技術(shù)、與車輛內(nèi)部裝置相關(guān)的技術(shù)等多種技術(shù)。并且,車輛在其自身的本質(zhì)特性上包含危險性,隨著社會整體認識的變化,安全駕駛相關(guān)技術(shù)領(lǐng)域的研究及開發(fā)越發(fā)活躍。
[0003]在這種模式下,開始大量公開能夠更正確地感應(yīng)車輛碰撞而保護車輛乘客的技術(shù),這種技術(shù)大部分通過已內(nèi)置在車輛的多個傳感器而感應(yīng)車輛碰撞。
[0004]用于感應(yīng)車輛碰撞的傳感器包括A⑶(Airbag Control Uint-安全氣囊控制單元)的加速度傳感器、安全傳感器、前方碰撞傳感器(FIS傳感器)、側(cè)碰撞傳感器(SIS傳感器)等。即,傳統(tǒng)技術(shù)的問題點在于,為了感應(yīng)車輛碰撞,需要如所述多個種類的傳感器。
[0005]如上述,若用于感應(yīng)車輛碰撞的傳感器的個數(shù)增加,車輛內(nèi)部的配線(WireHarness)會變得復(fù)雜。并且,因傳感器個數(shù)的增加,車輛生產(chǎn)成本也隨之增加。
【發(fā)明內(nèi)容】
[0006](要解決的技術(shù)問題)
[0007]本說明書的實施例的目的在于,為了感應(yīng)車輛的碰撞而使用了兩軸傳感器,從而大幅減少用于感應(yīng)車輛碰撞的傳感器的個數(shù),簡化車輛內(nèi)部的配線。
[0008]并且,本說明書的實施例的目的在于,為了感應(yīng)車輛的碰撞而使用了兩軸傳感器,從而大幅減少用于感應(yīng)車輛碰撞的傳感器的個數(shù),從而減少車輛的生產(chǎn)成本。
[0009]并且,本說明書的實施例的目的在于,通過劃分感應(yīng)車輛的前方碰撞及車輛的側(cè)面碰撞的算法而能夠更加準確地感應(yīng)碰撞并運轉(zhuǎn)乘客保護部。(解決問題的手段)
[0010]根據(jù)本說明書的一實施例,車輛乘客保護裝置,包括:傳感器部,包括前方兩軸傳感器、第I軸兩軸傳感器及第2軸兩軸傳感器;控制部,計算由所述傳感器部獲得的加速度值的平均值而判斷車輛乘客是否處于前方碰撞危險狀況,或通過所述傳感器部獲得的加速度值而計算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及速度變化,計算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而判斷車輛乘客是否處于側(cè)面碰撞危險狀況;及保護部,當所述控制部的判斷結(jié)果為車輛乘客處于碰撞危險狀況時,約束乘客。
[0011]所述控制部計算由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及第2軸兩軸傳感器獲得的車輛前進方向(X軸)加速度值的平均值,通過所述平均值與由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獲得的X軸及X軸的垂直橫軸方向(Y軸)加速度值而判斷車輛乘客是否處于前方碰撞危險狀況。
[0012]所述控制部通過所述平均值計算設(shè)置在車輛內(nèi)的安全氣囊控制單元(ACU)的位移、速度及速度變化,通過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獲得的加速度值而計算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變化值,通過所述ACU的位移、速度及速度變化及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變化值而判斷車輛乘客是否處于前方碰撞危險狀況。
[0013]所述控制部通過所述平均值而計算設(shè)置在車輛內(nèi)的安全氣囊控制單元(ACU)的位移、速度及速度變化,通過所述ACU的位移而計算第I臨界值及第2臨界值,計算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與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移動平均差,當所述ACU的速度在所述第I臨界值以上,所述ACU的速度變化在所述第2臨界值以上,所述移動平均差值小于預(yù)先設(shè)定的安全臨界值時,判斷為車輛乘客處于前方碰撞危險狀況。
[0014]所述控制部通過所述平均值而計算設(shè)置在車輛內(nèi)的安全氣囊控制單元(ACT)的位移、速度及速度變化,通過所述ACU的位移而計算所述ACU的速度的第1-1臨界值及第
1-2臨界值,通過所述ACU的位移而計算所述ACU的速度變化的第2-1臨界值及第2_2臨界值,通過所述ACU的位移而計算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變化的車輛前進方向(X軸)臨界值及X軸的垂直橫軸方向(Y軸)臨界值,從而判斷車輛乘客是否處于前方碰撞危險狀況。
[0015]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X軸速度變化大于等于所述X軸臨界值,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Y軸速度變化在所述Y軸臨界值以上時,將所述第I臨界值及第2臨界值分別設(shè)定為所述第1-1臨界值及第2-1臨界值,當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X軸速度變化小于所述X軸臨界值或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Y軸速度變化小于所述Y軸臨界值時,將所述第I臨界值及第2臨界值分別設(shè)定為所述第1-2臨界值及第2-2臨界值,從而判斷車輛乘客是否處于前方碰撞危險狀況。
[0016]所述控制部通過由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獲得的Y軸加速度值而計算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及速度變化,通過由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獲得的Y軸加速度值而計算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通過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及速度變化、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而判斷車輛乘客是否處于前方碰撞危險狀況。
[0017]所述控制部通過由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獲得的Y軸加速度值而計算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及速度變化,通過由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獲得的Y軸加速度值而計算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通過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而計算多個臨界值,當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及速度變化在所述臨界值以上,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平均減加速度或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平均減加速度大于預(yù)先設(shè)定的安全臨界值時,判斷為車輛乘客處于側(cè)面碰撞危險狀況。
[0018]根據(jù)本說明書的一實施例,車輛乘客保護方法,包括:信息獲得步驟,通過前方兩軸傳感器、第I軸兩軸傳感器及第2軸兩軸傳感器而獲得加速度信息;計算步驟,計算由所述信息獲得步驟獲得的加速度值的平均值,或通過由所述信息獲得步驟獲得的加速度值而計算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及速度變化、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碰撞危險判斷步驟,通過由所述計算步驟獲得的所述平均值及由所述信息獲得步驟獲得的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加速度值而判斷車輛乘客是否處于前方碰撞危險狀況,或通過由所述計算步驟獲得的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及速度變化、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而判斷車輛乘客是否處于側(cè)面碰撞危險狀況;及保護步驟,當所述碰撞危險判斷步驟的判斷結(jié)果為車輛乘客處于碰撞危險狀況時,約束乘客。
[0019]所述計算步驟計算通過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及第2軸兩軸傳感器獲得的車輛前進方向(X軸)加速度值的平均值,所述碰撞危險判斷步驟通過所述平均值及由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獲得的X軸及X軸的垂直橫軸方向(Y軸)加速度值而判斷車輛乘客是否處于前方碰撞危險狀況。
[0020]所述碰撞危險判斷步驟通過所述平均值計算已設(shè)置在車輛內(nèi)的安全氣囊控制單元(ACU)的位移、速度及速度變化,通過由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獲得的加速度值而計算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變化值,通過所述ACU的位移、速度及速度變化、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變化值而判斷車輛乘客是否處于前方碰撞危險狀況。
[0021]所述碰撞危險判斷步驟通過所述平均值計算已設(shè)置在車輛內(nèi)的安全氣囊控制單元(ACU)的位移、速度及速度變化,通過所述ACU的位移而計算第I臨界值及第2臨界值、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與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移動平均差,當所述ACU的速度在所述第I臨界值以上,所述ACU的速度變化在所述第2臨界值以上,所述移動平均差值小于預(yù)先設(shè)定的安全臨界值時,判斷為車輛乘客處于前方碰撞危險狀況。
[0022]所述碰撞危險判斷步驟通過所述平均值計算已設(shè)置在車輛內(nèi)的安全氣囊控制單元(ACU)的位移、速度及速度變化,通過所述ACU的位移而計算所述ACU的速度的第1-1臨界值及第1-2臨界值,通過所述ACU的位移計算所述ACU的速度變化的第2-1臨界值及第
2-2臨界值,通過所述ACU的位移而計算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變化的車輛前進方向(X軸)臨界值及X軸的垂直橫軸方向(Y軸)臨界值,從而判斷車輛乘客是否處于前方碰撞危險狀況。
[0023]所述碰撞危險判斷步驟,當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X軸速度變化大于等于所述X軸臨界值,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Y軸速度變化大于等于所述Y軸臨界值時,將所述第I臨界值及第2臨界值分別設(shè)定為所述第1-1臨界值及第2-1臨界值,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X軸速度變化小于所述X軸臨界值或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Y軸速度變化小于所述Y軸臨界值時,將所述第I臨界值及第2臨界值分別設(shè)定為所述第1-2臨界值及第2-2臨界值,從而判斷車輛乘客是否處于前方碰撞危險狀況。
[0024]所述碰撞危險判斷步驟,通過由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獲得的Y軸加速度值而計算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及速度變化,通過由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獲得的Y軸加速度值而計算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通過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及速度變化、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而判斷車輛乘客是否處于前方碰撞危險狀況。
[0025]所述碰撞危險判斷步驟通過由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獲得的Y軸加速度值而計算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及速度變化,通過由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獲得的Y軸加速度值而計算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通過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而計算多個臨界值,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及速度變化在所述臨界值以上,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平均減加速度或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平均減加速度大于預(yù)先設(shè)定的安全臨界值時,判斷為車輛乘客處于側(cè)面碰撞危險狀況。
[0026](發(fā)明的效果)
[0027]本說明書的實施例為了感應(yīng)車輛的碰撞而使用了兩軸傳感器,從而大幅減少用于感應(yīng)車輛碰撞的傳感器的個數(shù),簡化車輛內(nèi)部的配線。
[0028]并且,本說明書的實施例為了感應(yīng)車輛的碰撞而使用了兩軸傳感器,從而大幅減少用于感應(yīng)車輛碰撞的傳感器的個數(shù),從而減少車輛的生產(chǎn)成本。
[0029]并且,本說明書的實施例通過劃分感應(yīng)車輛的前方碰撞及車輛的側(cè)面碰撞的算法而能夠更加準確地感應(yīng)碰撞并運轉(zhuǎn)乘客保護部。
【附圖說明】
[0030]圖1是根據(jù)本說明書的一實施例的車輛乘客保護裝置的框圖。
[0031]圖2是圖示根據(jù)本說明書的一實施例的車輛乘客保護裝置的用于感應(yīng)車輛碰撞的兩軸傳感器的說明圖。
[0032]圖3是圖示根據(jù)本說明書的一實施例的車輛乘客保護裝置的用于運轉(zhuǎn)乘客保護部的正面碰撞狀況的說明圖。
[0033]圖4是圖示根據(jù)本說明書的一實施例的車輛乘客保護裝置的正面碰撞時展開安全氣囊所需條件的說明圖。
[0034]圖5是圖示根據(jù)本說明書的第I實施例的車輛乘客保護裝置的正面碰撞時運轉(zhuǎn)正面乘客保護部的過程的流程圖。
[0035]圖6是圖示根據(jù)本說明書的一實施例的車輛乘客保護裝置的用于運轉(zhuǎn)乘客保護部的側(cè)面碰撞狀況的說明圖。
[0036]圖7是圖示根據(jù)本說明書的第2實施例的車輛乘客保護裝置的左側(cè)面碰撞時運轉(zhuǎn)左側(cè)面乘客保護部的過程的流程圖。
[0037]圖8是圖示根據(jù)本說明書的第3實施例的車輛乘客保護裝置的右側(cè)面碰撞時運轉(zhuǎn)右側(cè)面乘客保護部的過程的流程圖。
[0038]符號說明
[0039]100:車輛乘客保護裝置
[0040]10:傳感器部
[0041]20:控制部
[0042]30:保護部
【具體實施方式】
[0043]下面,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說明書的實施例。
[0044]說明實施例時,省略了本說明書所屬技術(shù)領(lǐng)域中熟知的、與本說明書無直接關(guān)聯(lián)的技術(shù)內(nèi)容。這屬于省略了不必要的說明,是為了更加明確表達本說明書的要點。
[0045]與所述相同,附圖中夸張或省略、或概略性地圖示了部分構(gòu)成要素。并且,各構(gòu)成要素的大小并不完全反映其實際大小。各附圖中對相同或?qū)?yīng)的構(gòu)成要素賦予了相同的參照編號。
[0046]下面,參照圖1至圖4,說明根據(jù)本說明書的第I實施例的車輛乘客保護裝置。
[0047]圖1是根據(jù)本說明書的一實施例的車輛乘客保護裝置的框圖。這是車輛的正面碰撞狀況時對車輛乘客保護裝置的說明。
[0048]參照圖1,根據(jù)本說明書的第I實施例的車輛乘客保護裝置100包括傳感器部10、控制部20及保護部30。
[0049]傳感器部10包括前方兩軸傳感器、第I軸兩軸傳感器及第2軸兩軸傳感器。
[0050]若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為左側(cè)面兩軸傳感器,第2軸兩軸傳感器表示右側(cè)面兩軸傳感器。另外,若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為右側(cè)面兩軸傳感器,第2軸兩軸傳感器表示左側(cè)面兩軸傳感器。
[0051]圖2是圖示根據(jù)本說明書的一實施例的車輛乘客保護裝置的用于感應(yīng)車輛碰撞的兩軸傳感器的說明圖。
[0052]參照圖2,傳感器部10表示前方碰撞兩軸傳感器(FIS X/Y)、左側(cè)側(cè)碰撞兩軸傳感器(LH SIS X/Y)、右側(cè)側(cè)碰撞兩軸傳感器(RH SIS X/Y)。
[0053]這時,X軸表示車輛的前進方向,Y軸表示與車輛的前進方向垂直的橫軸方向。
[0054]傳感器部10在車輛的正面碰撞時獲得碰撞加速度值。
[0055]控制部20通過由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及第2軸兩軸傳感器獲得的X軸加速度值的平均值,通過所述平均值及由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獲得的X軸及Y軸加速度值而判斷車輛乘客是否處于前方危險狀況。
[0056]所述平均值表示已設(shè)置在車輛內(nèi)的A⑶的碰撞加速度值等。S卩,通過由所述第I軸傳感器及第2軸傳感器獲得的值的平均值可替代傳統(tǒng)方式中由所述ACU的傳感器獲得的值。
[0057]圖3是圖示根據(jù)本說明書的一實施例的車輛乘客保護裝置的用于運轉(zhuǎn)乘客保護部的正面碰撞狀況的說明圖。
[0058]前方危險狀況是指正面碰撞狀況下有必要運轉(zhuǎn)正面乘客保護裝置的狀況。參照圖3 (a),雖然車輛在行駛中發(fā)生正面碰撞,但嚴重程度低的碰撞,例如行駛在險道或有障礙物的情況下,不判斷為前方危險狀況。相反,參照圖3(b),將嚴重程度高的碰撞判斷為前方危險狀況。
[0059]嚴重程度高的碰撞除了車輛內(nèi)乘客的舉動有很大變化以外,還發(fā)生車輛前方的變形。即,嚴重程度低的碰撞即險道或障礙物行駛的情況下,車輛內(nèi)乘客的舉動也會產(chǎn)生變化,但很少或幾乎不發(fā)生車輛前方的變形。因此,判斷前方危險狀況時,還要考慮車輛前方的變形,從而能夠在運轉(zhuǎn)乘客保護裝置時提高準確度。
[0060]控制部20通過所述平均值計算已設(shè)置在車輛內(nèi)的安全氣囊控制單元(ACU)的位移、速度及速度變化。并且,通過由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獲得的加速度值而計算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變化值??刂撇?0通過所述ACU的位移、速度及速度變化、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變化值而判斷車輛乘客是否處于前方危險狀況。
[0061]所述A⑶的位移可通過將所述平均值對一定時間做二重積分而算出。并且,所述ACU的速度可通過將所述平均值對一定時間做一次積分而算出。并且,所述ACU的速度變化可通過對所述平均值做信號處理而算出。并且,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變化可對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所獲得的加速度值做信號處理而算出。
[0062]控制部20通過所述A⑶的位移而計算第I臨界值及第2臨界值。并且,通過所述ACU的位移而計算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及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移動平均差。據(jù)此,控制部20在所述ACU的速度大于等于所述第I臨界值,所述ACU的速度變化大于等于所述第2臨界值,所述移動平均差值小于預(yù)先設(shè)定的安全臨界值時,判斷為車輛乘客處于前方危險狀況。
[0063]這里,所述第I臨界值表示與所述ACU的速度相關(guān)的臨界值,所述第2臨界值表示與所述ACU的速度變化相關(guān)的臨界值。并且,所述安全臨界值表示傳統(tǒng)方式中由已安裝于車輛的安全傳感器獲得的值的臨界值。
[0064]控制部20通過所述A⑶的位移而計算所述A⑶的速度的第1-1臨界值及第1_2臨界值。并且,通過所述ACU的位移而計算所述ACU的速度變化的第2-1臨界值及第2-2臨界值。并且,通過所述ACU的位移而計算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變化的X軸臨界值及Y軸臨界值。
[0065]可通過預(yù)先保存到控制部20的查詢表而計算所述第1-1臨界值、第1-2臨界值、第2-1臨界值、第2-2臨界值、X軸臨界值及Y軸臨界值。
[0066]據(jù)此,控制部20在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X軸速度變化大于等于所述X軸臨界值,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Y軸速度變化大于等于所述Y軸臨界值時,將所述第I臨界值及第2臨界值分別設(shè)定為所述第1-1臨界值及第2-1臨界值。
[0067]相反,控制部20在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X軸速度變化小于所述X軸臨界值或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Y軸速度變化小于所述Y軸臨界值時,將所述第I臨界值及第2臨界值分別設(shè)定為所述第1-2臨界值及第2-2臨界值。
[0068]據(jù)此,控制部20在所述ACU的速度大于等于所述第I臨界值,所述ACU的速度變化大于等于所述第2臨界值,所述移動平均差值小于預(yù)先設(shè)定的安全臨界值時,可判斷為車輛乘客處于前方危險狀況。
[0069]保護部30在控制部20的判斷結(jié)果為車輛乘客處于前方危險狀況時,約束乘客。
[0070]保護部30包括安全氣囊、安全帶預(yù)緊器等能夠配置在車輛內(nèi)的所有乘客保護手段。
[0071]圖4是圖示根據(jù)本說明書的一實施例的車輛乘客保護裝置的正面碰撞時展開安全氣囊所需條件的說明圖。
[0072]參照圖4(a),正面碰撞時,正面乘客保護裝置應(yīng)根據(jù)乘客的舉動而恰當?shù)剡\轉(zhuǎn),適當運轉(zhuǎn)時間可基于乘客的舉動及安全氣囊完全展開的時間而計算。正面乘客保護裝置應(yīng)在乘客已移動初期乘客位置與完全展開的安全氣囊之間的距離的時間除去安全氣囊完全展開時間的時間內(nèi)進行運轉(zhuǎn)。這樣,乘客才能根據(jù)完全展開的安全氣囊而適當?shù)厥艿奖Wo。
[0073]參照圖4 (b),乘客的舉動可通過對ACU位置中獲得的減加速度做二次積分而獲得的ACU的位移而算出。但是,發(fā)生實際碰撞而算法開始運轉(zhuǎn)時,只能獲得當前的減加速度。并且,正面乘客保護裝置應(yīng)在乘客已移動初期乘客位置與完全展開的安全氣囊之間的距離的時間除去安全氣囊完全展開時間的時間內(nèi)進行運轉(zhuǎn)。因此,需要提前預(yù)測安全氣囊完全展開的時間內(nèi)的乘客的舉動。即,正面乘客保護裝置在ACU的位移與ACU的預(yù)測位移之和等于初期乘客位置與完全展開的安全氣囊之間的距離的時間運轉(zhuǎn)即可。預(yù)測位移可通過函數(shù)處理對ACU中獲得的減加速度做一次積分而獲得的速度而算出。
[0074]下面,參照圖1、圖2及圖6說明根據(jù)本說明書的第2實施例的車輛乘客保護裝置。
[0075]圖1是根據(jù)本說明書的一實施例的車輛乘客保護裝置的框圖。這是對車輛的側(cè)面碰撞狀況下的車輛乘客保護裝置的說明。
[0076]參照圖1,根據(jù)本說明書的第2實施例的車輛乘客保護裝置100包括傳感器部10、控制部20及保護部30。
[0077]傳感器部10包括前方兩軸傳感器、第I軸兩軸傳感器及第2軸兩軸傳感器。
[0078]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為左側(cè)面兩軸傳感器時,第2軸兩軸傳感器表示右側(cè)面兩軸傳感器。另外,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為右側(cè)面兩軸傳感器時,第2軸兩軸傳感器表示左側(cè)面兩軸傳感器。
[0079]圖2是圖示根據(jù)本說明書的一實施例的車輛乘客保護裝置的用于感應(yīng)車輛碰撞的兩軸傳感器的說明圖。
[0080]參照圖2,傳感器部10可表示前方碰撞兩軸傳感器(FIS X/Y)、左側(cè)側(cè)碰撞兩軸傳感器(LH SIS X/Y)、右側(cè)側(cè)碰撞兩軸傳感器(RH SIS X/Y)。
[0081]這時,X軸表示車輛的前進方向,Y軸表示與車輛的前進方向垂直的橫軸方向。
[0082]傳感器部10在車輛的側(cè)面碰撞時獲得碰撞加速度值。
[0083]控制部20通過由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獲得的Y軸加速度值而計算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及速度變化。并且,控制部20通過由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獲得的Y軸加速度值而計算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控制部20通過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及速度變化、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而判斷車輛乘客是否處于側(cè)面危險狀況。
[0084]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及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可通過將由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及第2軸兩軸傳感器獲得的Y軸加速度值分別對一定時間做一次積分而算出。并且,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變化及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變化可通過對由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及第2軸兩軸傳感器獲得的Y軸加速度值分別做信號處理而算出。
[0085]控制部20通過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而計算多個臨界值,當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及速度變化大于等于所述臨界值,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平均減加速度或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平均減加速度大于預(yù)先設(shè)定的安全臨界值時,判斷為車輛乘客處于側(cè)面危險狀況。
[0086]圖6是圖示根據(jù)本說明書的一實施例的車輛乘客保護裝置的用于運轉(zhuǎn)乘客保護部的側(cè)面碰撞狀況的說明圖。
[0087]側(cè)面危險狀況是指側(cè)面碰撞狀況下有必要運轉(zhuǎn)側(cè)面乘客保護裝置的狀況。參照圖6 (a),雖然車輛行駛中發(fā)生側(cè)面碰撞,但嚴重程度低的碰撞,例如行駛在險道或有障礙物、用力關(guān)車門等情況不判斷為側(cè)面危險狀況。相反,參照圖6 (b),將嚴重程度高的碰撞判斷為側(cè)面危險狀況。
[0088]嚴重程度高的碰撞會在沖擊側(cè)兩軸傳感器上產(chǎn)生很強的加速度,沖擊側(cè)兩軸傳感器及沖擊相反側(cè)兩軸傳感器位置發(fā)生較大的變形或滑移現(xiàn)象。即,嚴重程度低的碰撞即險道或障礙物行駛、用力關(guān)車門等情況下,也會在沖擊側(cè)兩軸傳感器上產(chǎn)生很強的加速度,但沖擊側(cè)兩軸傳感器及沖擊相反側(cè)兩軸傳感器位置不會發(fā)生變形或滑移現(xiàn)象,或發(fā)生的變形或滑移現(xiàn)象很小。因此,判斷側(cè)面危險狀況時,要一同考慮沖擊側(cè)兩軸傳感器及沖擊相反側(cè)兩軸傳感器位置的變形或滑移現(xiàn)象,從而在運轉(zhuǎn)乘客保護裝置時提高準確度。
[0089]所述多個臨界值表示與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變化相關(guān)的第I臨界值及與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相關(guān)的第2臨界值??赏ㄟ^預(yù)先保存到控制部20的查詢表而計算所述第I臨界值及第2臨界值。
[0090]并且,所述安全臨界值表示傳統(tǒng)方式中由已安裝于車輛的安全傳感器獲得的值的臨界值。
[0091]保護部30在控制部20的判斷結(jié)果為車輛乘客處于側(cè)面危險狀況時,約束乘客。
[0092]保護部30包括安全氣囊、安全帶預(yù)緊器等可配置在車輛內(nèi)的所有乘客保護手段。
[0093]下面,參照圖5說明根據(jù)本說明書的第I實施例的車輛乘客保護方法。
[0094]圖5是圖示根據(jù)本說明書的第I實施例的車輛乘客保護裝置的正面碰撞時運轉(zhuǎn)正面乘客保護部的過程的流程圖。
[0095]首先,通過傳感器部10的第I軸兩軸傳感器及第2軸兩軸傳感器而獲得正面碰撞時產(chǎn)生的加速度值(S101,S103)。
[0096]之后,控制部20計算通過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及第2軸兩軸傳感器獲得的X軸加速度值的平均值(S105)。
[0097]所述平均值表示已設(shè)置在車輛內(nèi)的ACU的碰撞加速度值等。S卩,由所述第I軸傳感器及第2軸傳感器獲得的值的平均值可替代傳統(tǒng)方式中由所述ACU的傳感器獲得的值。
[0098]之后,控制部20通過低通濾波器過濾所述平均值(S107)。這是為了消除所述平均值中存在的噪音信號。
[0099]之后,控制部20通過所述平均值計算所述A⑶的速度、速度變化及位移(S109,sm,sii3) ο
[0100]所述A⑶的位移可通過將所述平均值對一定時間做二重積分而算出。并且,所述ACU的速度可通過將所述平均值對一定時間做一次積分而算出。并且,所述ACU的速度變化可對所述平均值做信號處理而算出。
[0101]之后,控制部20通過所述A⑶的位移而計算所述A⑶的速度的第1-1臨界值及第1-2臨界值(SI 15,SI 17)。并且,通過所述A⑶的位移而計算所述A⑶的速度變化的第2_1臨界值及第2-2臨界值(S119,S121)。并且,通過所述A⑶的位移而計算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變化的X軸臨界值及Y軸臨界值(S123,S125)。
[0102]可通過預(yù)先保存到控制部20的查詢表而計算所述第1-1臨界值、第1-2臨界值、第2-1臨界值、第2-2臨界值、X軸臨界值及Y軸臨界值。
[0103]并且,通過傳感器部10的前方兩軸傳感器而獲得側(cè)面碰撞時產(chǎn)生的加速度值(S127)。
[0104]之后,控制部20通過低通濾波器過濾所述加速度值(S129)。這是為了消除所述加速度值中存在的噪音信號。
[0105]之后,控制部20通過所述加速度值而計算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X軸速度變化值及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Y軸速度變化值(S131,S133)。
[0106]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變化可通過對由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獲得的加速度值做信號處理而算出。
[0107]之后,控制部20比較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X軸速度變化與所述X軸臨界值,比較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Y軸速度變化與所述Y軸臨界值(S135,S137)。
[0108]之后,控制部20判斷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X軸速度變化是否大于等于所述X軸臨界值,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Y軸速度變化是否大于等于所述Y軸臨界值(S139)。
[0109]控制部20通過S139步驟判斷的結(jié)果為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X軸速度變化大于等于所述X軸臨界值,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Y軸速度變化大于等于所述Y軸臨界值時,將所述第I臨界值及第2臨界值分別設(shè)定為所述第1-1臨界值及第2-1臨界值(S141)。
[0110]相反,控制部20通過S139步驟判斷的結(jié)果為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X軸速度變化小于所述X軸臨界值或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Y軸速度變化小于所述Y軸臨界值時,將所述第I臨界值及第2臨界值分別設(shè)定為所述第1-2臨界值及第2-2臨界值(S143)。
[0111]這里,所述第I臨界值表示與所述ACU的速度相關(guān)的臨界值,所述第2臨界值表示與所述ACU的速度變化相關(guān)的臨界值。
[0112]之后,控制部20比較所述A⑶的速度與所述第I臨界值,比較所述A⑶的速度變化與所述第2臨界值(S145,S147)。
[0113]并且,通過所述ACU的位移而計算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與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移動平均差(S149)。
[0114]之后,控制部20在所述ACU的速度大于等于所述第I臨界值,所述ACU的速度變化大于等于所述第2臨界值,所述移動平均差值小于預(yù)先設(shè)定的安全臨界值時,判斷為車輛乘客處于前方危險狀況而運轉(zhuǎn)保護部30(S151)。
[0115]所述安全臨界值表示傳統(tǒng)方式中已安裝于車輛的安全傳感器中獲得的值的臨界值。
[0116]下面,參照圖7說明根據(jù)本說明書的第2實施例的車輛乘客保護方法。
[0117]圖7是圖示根據(jù)本說明書的第2實施例的車輛乘客保護裝置的左側(cè)面碰撞時運轉(zhuǎn)左側(cè)面乘客保護部的過程的流程圖。
[0118]這時,第I軸兩軸傳感器以左側(cè)面兩軸傳感器為前提。并且,第2軸兩軸傳感器以右側(cè)面兩軸傳感器為前提。
[0119]首先,通過傳感器部10的第I軸兩軸傳感器而獲得左側(cè)面碰撞時產(chǎn)生的Y軸加速度值(S201) ο
[0120]之后,控制部20通過高通濾波器過濾所述加速度值(S203)。這是為了補正所述加速度值的偏移。
[0121]之后,控制部20通過低通濾波器過濾所述加速度值(S205)。這是為了消除所述加速度值中存在的噪音信號。
[0122]之后,控制部20通過所述加速度值計算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變化和速度(S207,S209)。
[0123]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可通過將所述加速度值對一定時間做一次積分而算出。并且,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變化可通過對所述加速度值做信號處理而算出。
[0124]并且,通過傳感器部10的第2軸兩軸傳感器而獲得左側(cè)面碰撞時產(chǎn)生的加速度值(S211)ο
[0125]之后,控制部20通過高通濾波器過濾所述加速度值(S213)。這是為了補正所述加速度值的偏移。
[0126]之后,控制部20通過低通濾波器過濾所述加速度值(S215)。這是為了消除所述加速度值中存在的噪音信號。
[0127]之后,控制部20通過所述加速度值計算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S217)。
[0128]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可通過將所述加速度值對一定時間做一次積分而算出。
[0129]之后,控制部20通過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而計算第I臨界值及第2臨界值(S219,S221)ο
[0130]所述第I臨界值及第2臨界值表示與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變化相關(guān)的第I臨界值及與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相關(guān)的第2臨界值??赏ㄟ^預(yù)先保存到控制部20的查詢表而計算所述第I臨界值及第2臨界值。
[0131]之后,控制部20比較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變化與所述第I臨界值,比較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與所述第2臨界值(S223,S225)。
[0132]并且,將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平均減加速度或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平均減加速度與預(yù)先設(shè)定的安全臨界值進行比較(S227)。
[0133]所述安全臨界值表示傳統(tǒng)方式中由已安裝于車輛的安全傳感器獲得的值的臨界值。
[0134]之后,控制部20在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變化大于等于所述第I臨界值,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變化大于等于所述第2臨界值,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平均減加速度或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平均減加速度小于預(yù)先設(shè)定的安全臨界值時,判斷為車輛乘客處于左側(cè)面危險狀況,從而運轉(zhuǎn)保護部30 (S231)。
[0135]下面,參照圖8說明根據(jù)本說明書的第3實施例的車輛乘客保護方法。
[0136]圖8是圖示根據(jù)本說明書的第3實施例的車輛乘客保護裝置的右側(cè)面碰撞時運轉(zhuǎn)右側(cè)面乘客保護部的過程的流程圖。
[0137]這時,第I軸兩軸傳感器以右側(cè)面兩軸傳感器為前提。并且,第2軸兩軸傳感器以左側(cè)面兩軸傳感器為前提。
[0138]首先,通過傳感器部10的第I軸兩軸傳感器而獲得右側(cè)面碰撞時產(chǎn)生的Y軸加速度值(S301) ο
[0139]之后,控制部20通過高通濾波器過濾所述加速度值(S303)。這是為了補正所述加速度值的偏移。
[0140]之后,控制部20通過低通濾波器過濾所述加速度值(S305)。這是為了消除所述加速度值中存在的噪音信號。
[0141]之后,控制部20通過所述加速度值計算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變化及速度(S307,S309)。
[0142]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可通過將所述加速度值對一定時間做一次積分而算出。并且,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變化可通過對所述加速度值做信號處理而算出。
[0143]并且,通過傳感器部10的第2軸兩軸傳感器而獲得右側(cè)面碰撞時產(chǎn)生的加速度值(S311)ο
[0144]之后,控制部20通過高通濾波器過濾所述加速度值(S313)。這是為了補正所述加速度值的偏移。
[0145]之后,控制部20通過低通濾波器過濾所述加速度值(S315)。這是為了消除所述加速度值中存在的噪音信號。
[0146]之后,控制部20通過所述加速度值計算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S317)。
[0147]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可通過將所述加速度值對一定時間做一次積分而算出。
[0148]之后,控制部20通過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而計算第I臨界值及第2臨界值(S319,S321)ο
[0149]所述第I臨界值及第2臨界值表示與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變化相關(guān)的第I臨界值及與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相關(guān)的第2臨界值??赏ㄟ^預(yù)先保存到控制部20的查詢表而計算所述第I臨界值及第2臨界值。
[0150]之后,控制部20比較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變化與所述第I臨界值,比較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與所述第2臨界值(S323,S325)。
[0151]并且,將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平均減加速度或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平均減加速度與預(yù)先設(shè)定的安全臨界值進行比較(S327)。
[0152]所述安全臨界值表示傳統(tǒng)方式中由已安裝于車輛的安全傳感器獲得的值的臨界值。
[0153]之后,控制部20在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變化大于等于所述第I臨界值,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變化大于等于所述第2臨界值,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平均減加速度或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平均減加速度小于預(yù)先設(shè)定的安全臨界值時,判斷為車輛乘客處于左側(cè)面危險狀況,從而運轉(zhuǎn)保護部(S331)。
[0154]在本說明書所屬技術(shù)領(lǐng)域的具有一般知識的人能夠理解到本說明書無需變更其技術(shù)思想或必要特征而能夠?qū)嵤槠渌木唧w形態(tài)。因此,以上敘述的實施例在整個方面都是例示性的,并不是限定性的。相比所述詳細的說明,本說明書的范圍通過后述的專利權(quán)利要求范圍所呈現(xiàn),通過專利權(quán)利要求范圍的意思及范圍,以及其均等概念導(dǎo)出的所有變更或改造的形態(tài)都包括在本說明書的范圍之內(nèi)。
[0155]另外,本說明書及附圖中公開了本說明書的優(yōu)選實施例,并使用了特定用語,但這只是為了易于說明本說明書的技術(shù)內(nèi)容且有助于理解本發(fā)明,并不是為了限定本說明書的范圍。除了這里公開的實施例之外,在本說明書所屬技術(shù)領(lǐng)域的具有一般知識的人能夠明確理解到能夠?qū)嵤┗诒菊f明書的技術(shù)思想的其他改造例。
【主權(quán)項】
1.一種車輛乘客保護裝置,包括: 傳感器部,包括前方兩軸傳感器、第I軸兩軸傳感器及第2軸兩軸傳感器; 控制部,計算由所述傳感器部獲得的加速度值的平均值而判斷車輛乘客是否處于前方碰撞危險狀況,或通過所述傳感器部獲得的加速度值而計算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及速度變化,計算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而判斷車輛乘客是否處于側(cè)面碰撞危險狀況;及 保護部,當所述控制部的判斷結(jié)果為車輛乘客處于碰撞危險狀況時,約束乘客。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乘客保護裝置, 所述控制部計算由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及第2軸兩軸傳感器獲得的車輛前進方向即X軸加速度值的平均值,通過所述平均值與由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獲得的X軸及X軸的垂直橫軸方向即Y軸加速度值而判斷車輛乘客是否處于前方碰撞危險狀況。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乘客保護裝置, 所述控制部通過所述平均值計算設(shè)置在車輛內(nèi)的安全氣囊控制單元即ACU的位移、速度及速度變化,通過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獲得的加速度值而計算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變化值,通過所述ACU的位移、速度及速度變化及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變化值而判斷車輛乘客是否處于前方碰撞危險狀況。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乘客保護裝置, 所述控制部通過所述平均值而計算設(shè)置在車輛內(nèi)的安全氣囊控制單元即A⑶的位移、速度及速度變化,通過所述ACU的位移而計算第I臨界值及第2臨界值,計算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與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移動平均差,當所述ACU的速度在所述第I臨界值以上,所述ACU的速度變化在所述第2臨界值以上,所述移動平均差值小于預(yù)先設(shè)定的安全臨界值時,判斷為車輛乘客處于前方碰撞危險狀況。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乘客保護裝置, 所述控制部通過所述平均值而計算設(shè)置在車輛內(nèi)的安全氣囊控制單元即A⑶的位移、速度及速度變化,通過所述ACU的位移而計算所述ACU的速度的第1-1臨界值及第1-2臨界值,通過所述ACU的位移而計算所述ACU的速度變化的第2-1臨界值及第2-2臨界值,通過所述ACU的位移而計算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變化的車輛前進方向即X軸臨界值及X軸的垂直橫軸方向即Y軸臨界值,從而判斷車輛乘客是否處于前方碰撞危險狀況。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車輛乘客保護裝置,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X軸速度變化在所述X軸臨界值以上,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Y軸速度變化在所述Y軸臨界值以上時,將所述第I臨界值及第2臨界值分別設(shè)定為所述第1-1臨界值及第2-1臨界值, 當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X軸速度變化小于所述X軸臨界值或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Y軸速度變化小于所述Y軸臨界值時,將所述第I臨界值及第2臨界值分別設(shè)定為所述第1-2臨界值及第2-2臨界值,從而判斷車輛乘客是否處于前方碰撞危險狀況。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乘客保護裝置, 所述控制部通過由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獲得的Y軸加速度值而計算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及速度變化,通過由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獲得的Y軸加速度值而計算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通過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及速度變化、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而判斷車輛乘客是否處于前方碰撞危險狀況。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乘客保護裝置, 所述控制部通過由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獲得的Y軸加速度值而計算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及速度變化,通過由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獲得的Y軸加速度值而計算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 通過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而計算多個臨界值,當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及速度變化在所述臨界值以上,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平均減加速度或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平均減加速度大于預(yù)先設(shè)定的安全臨界值時,判斷為車輛乘客處于側(cè)面碰撞危險狀況。9.一種車輛乘客保護方法,包括: 信息獲得步驟,通過前方兩軸傳感器、第I軸兩軸傳感器及第2軸兩軸傳感器而獲得加速度信息; 計算步驟,計算由所述信息獲得步驟獲得的加速度值的平均值,或通過由所述信息獲得步驟獲得的加速度值而計算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及速度變化、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 碰撞危險判斷步驟,通過由所述計算步驟獲得的所述平均值及由所述信息獲得步驟獲得的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加速度值而判斷車輛乘客是否處于前方碰撞危險狀況,或通過由所述計算步驟獲得的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及速度變化、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而判斷車輛乘客是否處于側(cè)面碰撞危險狀況;及 保護步驟,當所述碰撞危險判斷步驟的判斷結(jié)果為車輛乘客處于碰撞危險狀況時,約束乘客。1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9所述的車輛乘客保護方法, 所述計算步驟計算通過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及第2軸兩軸傳感器獲得的車輛前進方向即X軸加速度值的平均值, 所述碰撞危險判斷步驟通過所述平均值及由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獲得的X軸及X軸的垂直橫軸方向即Y軸加速度值而判斷車輛乘客是否處于前方碰撞危險狀況。11.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9所述的車輛乘客保護方法, 所述碰撞危險判斷步驟通過所述平均值計算已設(shè)置在車輛內(nèi)的安全氣囊控制單元即ACU的位移、速度及速度變化,通過由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獲得的加速度值而計算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變化值,通過所述ACU的位移、速度及速度變化、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變化值而判斷車輛乘客是否處于前方碰撞危險狀況。1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9所述的車輛乘客保護方法, 所述碰撞危險判斷步驟通過所述平均值計算已設(shè)置在車輛內(nèi)的安全氣囊控制單元即ACU的位移、速度及速度變化,通過所述ACU的位移而計算第I臨界值及第2臨界值、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與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移動平均差,當所述ACU的速度在所述第I臨界值以上,所述ACU的速度變化在所述第2臨界值以上,所述移動平均差值小于預(yù)先設(shè)定的安全臨界值時,判斷為車輛乘客處于前方碰撞危險狀況。1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9所述的車輛乘客保護方法, 所述碰撞危險判斷步驟通過所述平均值計算已設(shè)置在車輛內(nèi)的安全氣囊控制單元即ACU的位移、速度及速度變化,通過所述ACU的位移而計算所述ACU的速度的第1-1臨界值及第1-2臨界值,通過所述ACU的位移計算所述ACU的速度變化的第2-1臨界值及第2_2臨界值,通過所述ACU的位移而計算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變化的車輛前進方向即X軸臨界值及X軸的垂直橫軸方向即Y軸臨界值,從而判斷車輛乘客是否處于前方碰撞危險狀況。1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3所述的車輛乘客保護方法, 所述碰撞危險判斷步驟,當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X軸速度變化大于等于所述X軸臨界值,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Y軸速度變化在所述Y軸臨界值以上時,將所述第I臨界值及第2臨界值分別設(shè)定為所述第1-1臨界值及第2-1臨界值, 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X軸速度變化小于所述X軸臨界值或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Y軸速度變化小于所述Y軸臨界值時,將所述第I臨界值及第2臨界值分別設(shè)定為所述第1-2臨界值及第2-2臨界值,從而判斷車輛乘客是否處于前方碰撞危險狀況。1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9所述的車輛乘客保護方法, 所述碰撞危險判斷步驟,通過由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獲得的Y軸加速度值而計算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及速度變化,通過由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獲得的Y軸加速度值而計算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通過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及速度變化、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而判斷車輛乘客是否處于前方碰撞危險狀況。1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9所述的車輛乘客保護方法, 所述碰撞危險判斷步驟通過由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獲得的Y軸加速度值而計算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及速度變化,通過由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獲得的Y軸加速度值而計算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 通過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而計算多個臨界值,所述第I軸兩軸傳感器的速度及速度變化在所述臨界值以上,所述前方兩軸傳感器的平均減加速度或所述第2軸兩軸傳感器的平均減加速度大于預(yù)先設(shè)定的安全臨界值時,判斷為車輛乘客處于側(cè)面碰撞危險狀況。
【文檔編號】B60R21/0132GK105857235SQ201510030402
【公開日】2016年8月17日
【申請日】2015年1月21日
【發(fā)明人】樸泰源
【申請人】現(xiàn)代摩比斯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