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核殼結構au@co(oh)2納米微球的制備方法,特別涉及熒光強度、co(oh)2殼層厚度及磁飽和強度可調控的納米微球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熒光與磁共振成像在生物醫(yī)學領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g.nwang,scientificreports,2016,6,28258)。然而,各種成像模式都有其優(yōu)點及缺陷。單模態(tài)成像探針所獲得的信號并不能滿足臨床生物醫(yī)學診斷中對準確性的高度需求。多模態(tài)成像探針可以將幾種成像模式的優(yōu)勢集合起來,從而實現準確、快速的疾病診斷和治療。因此,制備兼具熒光及磁性的納米復合微球,對于開發(fā)雙模態(tài)成像探針具有迫切的必要性。
金納米簇(au@bsancs)是一種新興的納米熒光材料。由于其超小的尺寸,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近紅外熒光發(fā)射,發(fā)射光譜窄、峰形對稱等特點(j.p.xie,j.am.chem.soc.2009,131,888–889),正廣泛地作為探針應用于生物熒光成像領域。然而,到目前為止,對于以熒光auncs為核,制備兼具熒光及磁性的納米復合微球的研究工作還相對較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熒光-磁性納米微球在生物醫(yī)學成像領域的應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旨在提供一種核殼結構au@co(oh)2納米微球的制備方法及通過該方法所得產品。該本發(fā)明提供的核殼結構au@co(oh)2納米微球的熒光強度及磁飽和強度可控,并且制備方法過程簡單、可重復性高、條件溫和。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核殼結構au@co(oh)2納米微球的制備方法,首先采用auncs作為優(yōu)良的熒光信號源,在ph為7.5-9.5的條件下,以氨水作為絡合劑,往auncs水溶液中緩慢滴加co(no3)2溶液,從而在auncs表面沉積得到co(oh)2殼層,得到核殼結構au@co(oh)2納米微球。
上述制備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①金納米簇的合成:將反應容器用王水、乙醇、二次蒸餾水依次洗滌后,先加入牛血清白蛋白溶液,再加入氯金酸溶液并攪拌,控制反應溫度為35℃-40℃,2分鐘后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反應進行12h-18h后得到au@bsancs溶液,所得產物透析36h-48h,從而去除未反應的bsa及naoh;
②au@co(oh)2納米微球的合成:將上述步驟①制備所得au@bsancs原液用去離子水稀釋5-15倍,隨后加入稀氨水調節(jié)溶液ph為弱堿性(7.5-9.5),隨后采用微量進樣器移取co(no3)2溶液并緩慢滴加到auncs溶液中(滴加速度控制為50μl/min-100μl/min),以防止au@bsancs發(fā)生局部聚集現象;滴加完畢后混合溶液反應2~4小時得到核殼結構au@co(oh)2納米微球。通過控制co(no3)2溶液的濃度及總加入時間,實現對co(oh)2殼層厚度的調控。
上述制備方法中,所述金納米簇au@bsancs的合成中,氯金酸溶液的濃度為5-20mm,牛血清白蛋白溶液濃度為30-50mg/ml,氫氧化鈉溶液濃度為0.5-1.0mol/l;氯金酸溶液、牛血清白蛋白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的體積比為5~10:10:1。
上述制備方法中,所述au@co(oh)2納米微球的合成中,所用auncs的濃度為0.01-3.0mg/ml,氨水濃度為1.0-5.0mm、co(no3)2溶液的濃度為1.0-10.0μm。
上述制備方法中,所述au@co(oh)2納米微球的合成中,auncs、氨水、co(no3)2溶液的體積比為1:0.2~0.5:5~50,反應溫度為20℃-30℃。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根據上述方法制備得到的核殼結構au@co(oh)2納米微球。
本發(fā)明利用auncs表面穩(wěn)定劑bsa上豐富的組氨酸會與co2+間發(fā)生強螯合作用,在auncs水溶液中緩慢滴加co(no3)2溶液,以氨作為絡合劑,于弱堿性條件下,通過液相化學沉淀包覆的方法在auncs表面包覆了一層co(oh)2殼層,其反應方程式如下:
co2++nnh3+(n-6)h2o→[co(nh3)nh2o(n-6)]2+
[co(nh3)nh2o(n-6)]2++2oh-+6h2o→co(oh)2↓+nnh3·h2o
co2+先與nh3發(fā)生絡合反應,然后鈷氨絡合物緩慢釋放出co2+與oh-1反應生成co(oh)2,根據結晶學原理,當體系的co(oh)2濃度超過其非均質形核的過飽和度時,co(oh)2便會在auncs表面形核并長大,隨著反應時間的延長,auncs表面便會均勻的包覆上co(oh)2層。本發(fā)明制備所得au@co(oh)2納米微球兼具優(yōu)良的近紅外熒光及磁性,有望被發(fā)展為近紅外熒光-磁共振雙模態(tài)成像探針。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1)本發(fā)明制備au@co(oh)2納米微球的方法過程簡單、可重復性高,條件溫和;
2)通過控制auncs溶液的濃度,可實現對au@co(oh)2納米微球的熒光強度調控;通過控制co(no3)2的加入濃度及總加入時間,可實現對co(oh)2殼層厚度及磁飽和強度的調控;
3)在auncs表面形成磁性包覆層后,可以鈍化其表面缺陷,對其熒光發(fā)射性能起到保護作用,并可賦予其磁性功能,拓寬了auncs的應用范圍。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1中所制備的auncs在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下的照片。
圖2是具有不同co(oh)2殼層厚度的au@co(oh)2納米微球的熒光光譜圖。
圖3是實施例1中制備所得au@co(oh)2納米微球的磁化曲線。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來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但不局限于以下實施例。
實施例1:一種核殼結構au@co(oh)2納米微球的制備方法
具體制備過程包括如下步驟:
①金納米簇(au@bsancs)的合成:將反應容器用王水、乙醇、二次蒸餾水依次洗滌后,先加入1ml濃度為50mg/ml的牛血清白蛋白(bsa)溶液,再加入1ml濃度為10mm的氯金酸(haucl4)溶液并攪拌(37℃),2分鐘后,加入0.1ml濃度為1.0mol/l的氫氧化鈉(naoh)水溶液,反應進行12h后得到au@bsancs溶液,所得產物透析48h,去除未反應的bsa及naoh;
②au@co(oh)2納米微球的合成:取上述步驟①制備所得au@bsancs原液1.0ml,用去離子水稀釋15倍,攪拌均勻后,往錐形瓶中加入0.2ml濃度為1.0mm的稀nh3﹒h2o,調節(jié)溶液ph約9.0,再采用微量進樣器移取濃度為2.0μm的co(no3)2溶液5ml,緩慢滴加入上述溶液中。為了防止au@bsancs發(fā)生局部聚集現象,co(no3)2溶液的滴加速度控制為50μl/min,滴加總時間控制為100min,隨后,該混合溶液在25℃下繼續(xù)反應2h,得到au@co(oh)2納米微球。
實施例2:一種核殼結構au@co(oh)2納米微球的制備方法
實驗條件和操作步驟與實施例1部分相同,改變的條件如下:
取上述步驟①制備所得au@bsancs原液1.0ml,用去離子水稀釋10倍,攪拌均勻后,往錐形瓶中加入0.3ml濃度為3.0mm的稀nh3﹒h2o,調節(jié)溶液ph約9.0左右,再采用微量進樣器移取濃度5.0μm的co(no3)2溶液5ml,緩慢滴加入上述溶液中。為了防止au@bsancs發(fā)生局部聚集現象,co(no3)2溶液的滴加速度控制為80μl/min,滴加總時間控制為63min,隨后,該混合溶液在25℃下繼續(xù)反應3h,得到au@co(oh)2納米微球。。
實施例3:一種核殼結構au@co(oh)2納米微球的制備方法
實驗條件和操作步驟與實施例1部分相同,改變的條件如下:
取上述步驟①制備所得au@bsancs原液1.0ml,用去離子水稀釋5倍,攪拌均勻后,往錐形瓶中加入0.5ml濃度為5.0mm的稀nh3﹒h2o,調節(jié)溶液ph約9.0左右,再采用微量進樣器移取濃度為8.0μm的co(no3)2溶液10ml,緩慢滴加入上述溶液中。為了防止au@bsancs發(fā)生局部聚集現象,co(no3)2溶液的滴加速度控制為100μl/min,滴加總時間控制為100min,隨后,該混合溶液在25℃下繼續(xù)反應4h,得到au@co(oh)2納米微球。
如圖1所示為實施例1中所制備的au@bsancs,其金核粒徑約為1.0nm,但其表面穩(wěn)定劑bsa因分子密度小,因此在tem中并不能明顯觀察到。
如圖2所示,用熒光分光光度計測定實施例1~3制備所得的au@co(oh)2納米微球的熒光光譜圖(熒光分光光度計:horiba,日本,fluoromax-4;激發(fā)狹縫10nm,發(fā)射狹縫10nm,激發(fā)波長設定在400nm,在450-750nm范圍內記錄熒光發(fā)射光譜的實驗數據,光電培增管的電壓為950v)。如圖2中所示:曲線(1)所對應即為按照實施例1的步驟制備所得au@co(oh)2納米微球的熒光光譜圖;曲線(2)所對應即為按照實施例2的步驟制備所得au@co(oh)2納米微球的熒光光譜圖;曲線(3)所對應即為按照實施例3的步驟制備所得au@co(oh)2納米微球的熒光光譜圖。
如圖3所示即為按照實施例1的步驟制備所得au@co(oh)2納米微球的磁化曲線。用物性測量系統(tǒng)(quantumdesign,美國,ppms)測試制備所得的au@co(oh)2納米微球的磁化曲線及飽和磁化強度,在2-300k的溫度范圍(溫控精確度±1%)、磁場從0.5-9特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