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狠狠干,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八区,激情文学亚洲色图

并紗假捻加工機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0506580閱讀:363來源:國知局
并紗假捻加工機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并紗假捻加工機,能夠對種類不同的兩條紗線進行并紗,并極力縮短并紗假捻加工機的機體長度方向的長度。由一次加熱單元(21a)加熱并由冷卻單元(23a)冷卻后的兩條紗線(Ya1、Ya2)分別由加捻裝置(24a)加捻。由一次加熱單元(21b)加熱并由冷卻單元(23b)冷卻后的兩條紗線(Yb1、Yb2)分別由加捻裝置(24b)加捻。加捻裝置(24a)和加捻裝置(24b)以從機體長度方向觀察不重疊的程度錯開配置。在機體長度方向,加捻裝置(24a)和加捻裝置(24b)交替坐落。由此,紗線(Ya2)和紗線(Yb1)在一次加熱單元(21a、21b)與加捻裝置(24a、24b)之間的紗線通道交叉。并紗裝置(26a)對紗線(Ya1)和紗線(Yb1)并紗。并紗裝置(26b)對紗線(Ya2)和紗線(Yb2)并紗。
【專利說明】
并紗假捻加工機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對紗線實施假捻加工、并將實施了假捻加工后的紗線并紗的并紗假捻加工機。
【背景技術】
[0002]在專利文獻I中,記載了對紗線實施假捻加工、并將實施了假捻加工后的紗線并紗的并紗假捻加工機。在專利文獻I的并紗假捻加工機中,從喂紗部供給的多條紗線依次通過對紗線進行加熱的加熱器(與本發(fā)明的“加熱部”對應)、對紗線進行冷卻的冷卻區(qū)(與本發(fā)明的“冷卻部”對應)、以及假捻錠子(與本發(fā)明的“加捻裝置”對應),在此期間對紗線實施假捻加工。實施了假捻加工后的多條紗線每兩條地在混合噴嘴(與本發(fā)明的“并紗裝置”對應)中被并紗,并在卷繞構件(與本發(fā)明的“卷繞裝置”對應)中被卷繞。
[0003]并且,在專利文獻I中,多個加熱器以及多個冷卻區(qū)分別排列成一列(以下,將該排列方向稱為“機體長度方向” )ο并且,在專利文獻I中,假捻錠子、混合噴嘴等在機體長度方向上排列成一列。并且,在專利文獻I中,在各加熱器中分別有兩條紗線被加熱,在各冷卻區(qū)中分別有兩條紗線被冷卻。進而,由相鄰的兩個加熱器中的一方的加熱器加熱、并由相鄰的兩個冷卻區(qū)中的一方的冷卻區(qū)冷卻后的兩條紗線,和由相鄰的兩個加熱器中的另一方的加熱器加熱、并由相鄰的兩個冷卻區(qū)中的另一方的冷卻區(qū)冷卻后的兩條紗線總計四條紗線分別在相鄰的四個假捻錠子中被加捻。進而,在專利文獻I中,在假捻錠子與混合噴嘴之間,使由上述一方的加熱器加熱并由上述一方的冷卻區(qū)冷卻后的兩條紗線中的靠上述另一方的加熱器側(上述另一方的冷卻區(qū)側)的紗線、和由上述另一方的加熱器加熱并由上述另一方的冷卻區(qū)冷卻后的兩條紗線中的靠上述一方的加熱器側(上述一方的冷卻區(qū)側)的紗線交叉。由此,在各混合噴嘴中,被導入由上述一方的加熱器加熱并由上述一方冷卻區(qū)冷卻后的一條紗線、和由上述另一方加熱器加熱并由上述另一方的冷卻區(qū)冷卻后的一條紗線,這兩條紗線被并紗。由此,若在相鄰的兩個加熱器間使加熱條件不同,則在混合噴嘴中能夠對種類不同的兩條紗線進行并紗。
[0004]專利文獻I:日本特表2001-500576號公報
[0005]近年來,從提高并紗假捻加工機中的生產率的觀點出發(fā),謀求增加在并紗假捻加工機中形成的卷裝的數量。為了增加在并紗假捻加工機中形成的卷裝的數量,需要使假捻錠子等的數量也增加。另一方面,在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并紗假捻加工機中,假捻錠子在機體長度方向上排列成一列。因此,在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并紗假捻加工機中,為了配置假捻錠子而需要的空間的、在機體長度方向上的長度變長。
[0006]此處,考慮將假捻錠子彼此從機體長度方向觀察錯開配置,并將錯開配置的假捻錠子彼此在機體長度方向靠緊配置。然而,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如后面即將敘述的那樣,當在假捻錠子與混合噴嘴之間使紗線交叉的情況下,無法使假捻錠子彼此在機體長度方向上那么靠緊。并且,在如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那樣的并紗假捻加工機中,通常在機體長度方向上較長。因此,在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并紗假捻加工機中,若增加假捻錠子的數量,則并紗假捻加工機在機體長度方向上變大而大型化。

【發(fā)明內容】

[0007]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對不同種類的紗線進行并紗、并且能夠極力抑制機體長度方向上的大型化的并紗假捻加工機。
[0008]第I發(fā)明所涉及的并紗假捻加工機是對多條紗線實施假捻加工、并將實施了假捻加工后的多條紗線每兩條地并紗的、在機體長度方向上較長的并紗假捻加工機,具備:供給多條紗線的喂紗部;沿所述機體長度方向排列、并對從所述喂紗部供給的多條紗線中的四條紗線分別實施假捻加工的多個假捻加工部;沿所述機體長度方向排列、并將由每個假捻加工部實施了假捻加工后的四條紗線中的紗線每兩條地分別并紗的多個并紗裝置;以及分別卷繞由所述并紗裝置并紗后的紗線的多個卷繞裝置,各假捻加工部具備:對所述四條紗線中的兩條紗線進行加熱的第I加熱部;與所述第I加熱部相比配置于所述機體長度方向上的一側、對所述四條紗線中不同于由所述第I加熱部加熱的紗線的另外兩條紗線進行加熱的第2加熱部;對由所述第I加熱部加熱后的兩條紗線進行冷卻的第I冷卻部;從所述第I冷卻部朝所述機體長度方向上的所述一側錯開配置、并對由所述第2加熱部加熱后的兩條紗線進行冷卻的第2冷卻部;對由所述第I冷卻部冷卻后的兩條紗線加捻的兩個第I加捻裝置;以及對由所述第2冷卻部冷卻后的兩條紗線加捻的兩個第2加捻裝置,所述并紗裝置具有:對由所述兩個第I加捻裝置中的靠所述機體長度方向的另一側的所述第I加捻裝置加捻后的紗線、和由所述兩個第2加捻裝置中的靠所述機體長度方向的所述另一側的所述第2加捻裝置加捻后的紗線進行并紗的第I并紗裝置;以及對由所述兩個第I加捻裝置中的靠所述機體長度方向的所述一側的所述第I加捻裝置加捻后的紗線、和由所述兩個第2加捻裝置中的靠所述機體長度方向的所述一側的所述第2加捻裝置加捻后的紗線進行并紗的第2并紗裝置,所述兩個第I加捻裝置和所述兩個第2加捻裝置以從所述機體長度方向觀察相互不重疊的程度錯開配置,且在所述機體長度方向上,所述第I加捻裝置和所述第2加捻裝置以交替坐落的方式配置。
[0009]根據本發(fā)明,由第I加熱部加熱并由第I冷卻部冷卻后的兩條紗線中的一條紗線、和由第2加熱部加熱并由第2冷卻部冷卻后的兩條紗線中的一條紗線在各第1、第2并紗裝置中被并紗。因而,在第I加熱部和第2加熱部中,若使紗線的加熱條件不同,則能夠在將不同種類的紗線加熱至與紗線的種類相應的合適的溫度并實施假捻加工的基礎上進行并紗。
[0010]此處,在第1、第2并紗裝置中,為了對由第I加捻裝置加捻后的一條紗線、和由第2加捻裝置加捻后的一條紗線進行并紗,需要使將由第I冷卻部冷卻的兩條紗線中的一條、和將由第2冷卻部冷卻的兩條紗線中的一條紗線在第1、第2加熱部與第1、第2并紗裝置之間的任意位置交叉。在本發(fā)明中,使第I加捻裝置和第2加捻裝置以從機體長度方向觀察相互不重疊的程度錯開、且在機體長度方向上使第I加捻裝置和第2加捻裝置交替坐落。由此,在紗線通道中的第1、第2加熱部和第1、第2加捻裝置之間的位置,紗線交叉。進而,在該情況下,如后面即將敘述的那樣,與在第1、第2加捻裝置和第1、第2并紗裝置之間的位置使紗線交叉的情況相比,能夠將第1、第2加捻裝置在機體長度方向上高密度地配置。結果,能夠極力抑制在機體長度方向上較長的并紗假捻加工機在機體長度方向上的大型化。
[0011]第2發(fā)明所涉及的并紗假捻加工機為,在第I發(fā)明所涉及的并紗假捻加工機中,所述第I冷卻部以及所述第2冷卻部具備相對于要冷卻的兩條紗線相獨立地設置的、在所述機體長度方向上排列的兩個冷卻裝置,所述兩個冷卻裝置以越是趨向紗線通道的下游側則越是在所述機體長度方向上分離的方式延伸。
[0012]根據本發(fā)明,與設置成使兩個冷卻裝置相互平行地延伸的情況相比,能夠縮小從加熱部經冷卻部直至加捻裝置的紗線的彎曲。此處,為了對紗線實施假捻加工,需要使由加捻裝置對紗線所加的捻傳播至紗線的紗線通道的上游側的部分。在本發(fā)明中,如上所述從加熱部經冷卻部直至加捻裝置的紗線的彎曲小,因此能夠防止上述捻的傳播被紗線的彎曲阻礙。
[0013]第3發(fā)明所涉及的并紗假捻加工機為,在第2發(fā)明所涉及的并紗假捻加工機中,所述第I冷卻部和所述第2冷卻部以從所述機體長度方向觀察相互不重疊的程度錯開配置,構成所述第I冷卻部的所述兩個冷卻裝置中的靠所述機體長度方向上的所述一側的所述冷卻裝置、和構成所述第2冷卻部的所述兩個冷卻裝置中的靠所述機體長度方向上的所述另一側的所述冷卻裝置交叉。
[0014]根據本發(fā)明,與將第I冷卻部的靠一側的冷卻裝置、和第2冷卻部的靠另一側的冷卻裝置在機體長度方向上分離配置的情況相比,能夠將第1、第2冷卻部在機體長度方向上高密度地配置。由此,能夠極力抑制在機體長度方向上較長的并紗假捻加工機在機體長度方向上的大型化。
[0015]第4發(fā)明所涉及的并紗假捻加工機為,在第2或者第3發(fā)明所涉及的并紗假捻加工機中,構成所述第I冷卻部的兩個冷卻裝置所成的角度、以及構成所述第2冷卻部的兩個冷卻裝置所成的角度為10°以下。
[0016]若構成第1、第2冷卻部的兩個冷卻裝置所成的角度過大,則例如在紗線通道中的冷卻裝置的上游側紗線的彎曲變大。結果,存在上述捻的傳播被紗線的彎曲阻礙的顧慮。在本發(fā)明中,構成第1、第2冷卻部的兩個冷卻裝置所成的角度減小至10°以下,因此紗線的彎曲變小。由此,能夠防止上述捻的傳播被紗線的彎曲阻礙。
[0017]第5發(fā)明所涉及的并紗假捻加工機為,在第2?第4的任一發(fā)明所涉及的并紗假捻加工機中,構成所述第I冷卻部的所述兩個冷卻裝置在紗線通道的上游側的端部相互連結而一體化,構成所述第2冷卻部的所述兩個冷卻裝置在紗線通道的上游側的端部相互連結而一體化。
[0018]若第1、第2加熱部的兩個冷卻裝置分離,則例如在并紗假捻加工機的組裝時在將冷卻裝置安裝于框架等的時候、或將為了維護而卸下的冷卻裝置安裝于框架等的時候,需要進行兩個冷卻裝置間的角度調整等,作業(yè)變得繁雜。進而,并紗假捻加工機具備多個冷卻部,因此,針對各冷卻部進行這種繁雜的作業(yè)對于作業(yè)者來說成為大的負擔。在本發(fā)明中,由于兩個冷卻裝置在加熱部側的端部相互連結而一體化,因此,在將冷卻裝置安裝于框架等的時候,不需要進行兩個冷卻裝置間的角度調整等,作業(yè)變得容易。
[0019]發(fā)明效果
[0020]根據本發(fā)明,能夠在將不同種類的紗線加熱至與紗線的種類相應的合適的溫度并實施假捻加工的基礎上進行并紗。并且,能夠極力抑制在機體長度方向上較長的并紗假捻加工機在機體長度方向上的大型化。
【附圖說明】
[0021]圖1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并紗假捻加工機的概略結構圖。
[0022]圖2是示出并紗假捻加工機中的紗線的紗線通道的圖。
[0023]圖3中,(a)是示出相鄰的兩個一次加熱單元的與紗線的行進方向正交的剖面的剖面圖,(b)是沿著(a)的α—α線的剖面圖。
[0024]圖4是從圖1的箭頭β方向觀察的假捻加工部的相鄰的兩個冷卻單元的圖。
[0025]圖5是示出不同于本發(fā)明的、在加捻裝置與并紗裝置之間使紗線交叉的情況下的一例的與圖2相當的圖。
[0026]圖6是示出不同于本發(fā)明的、在加捻裝置與并紗裝置之間使紗線交叉的情況下的與圖5不同的一例的與圖2相當的圖。
[0027]標號說明
[0028]I并紗假捻加工機
[0029]20假捻加工部
[0030]21a、21b —次加熱單元
[0031]23a、23b 冷卻單元
[0032]24a, 24b 加捻裝置
[0033]26a, 26b 并紗裝置
[0034]41a、41b、42a、42b 冷卻裝置
[0035]60卷繞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0036]以下,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037]如圖1、圖2所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并紗假捻加工機I是如下裝置:構成后述的紗線加工部12的各裝置(后述的一次喂紗輥19、一次加熱單元21a、21b、止捻導紗器22、冷卻單元23a、23b、加捻裝置24a、24b、張力傳感器30、二次喂紗輥25a、25b、并紗裝置26a、26b、二次加熱單元27、三次喂紗輥28等)分別在與從筒子架11通過紗線加工部12直至卷繞部13的紗線通道所被配置的紗線的行進面(圖1的紙面)正交的、水平的機體長度方向(與圖1的紙面垂直的方向)上排列有多個、在機體長度方向上較長的裝置。另外,以下,將與機體長度方向正交且為水平的方向(圖1的左右方向)定義為“機體寬度方向”、將重力所作用的方向(圖1的上下方向)定義為鉛垂方向而進行說明。并且,將與圖1的紙面正交的方向上的近前側以及里側分別定義為機體長度方向的“近前側”、“里側”,將圖1的上側以及下側分別定義為鉛垂方向的“上側”、“下側”而進行說明。并且,在并紗假捻加工機I中,筒子架U、紗線加工部12以及卷繞部13以筒子架11側成為外側的方式在機體寬度方向上對稱配置。并且,并紗假捻加工機I的動作由控制裝置10控制。
[0038]筒子架11具備多個線軸架Ila。多個線軸架I Ia分別保持喂紗卷裝S。
[0039]紗線加工部12具備一次喂紗輥19、一次加熱單元21a、21b、冷卻單元23a、23b、加捻裝置24a、24b、張力傳感器30、二次喂紗輥25a、25b、并紗裝置26a、26b、二次加熱單元27、三次喂紗輥28等。
[0040]一次喂紗輥19相對于從喂紗卷裝S供給的多條紗線Y相獨立地設置有多個,且在機體長度方向上排列。一次喂紗輥19將對應的紗線Y朝一次加熱單元21a、21b輸送。
[0041]—次加熱單元21a(本發(fā)明的“第I加熱部”)以及一次加熱單元21b(本發(fā)明的“第2加熱部”)配置在紗線Y的紗線通道中的相比一次喂紗輥19還靠下游側的位置。一次加熱單元21a、21b分別設置有多個。進而,各一次加熱單元21a、21b與從筒子架11供給的多條紗線Y中的每兩條的紗線Y對應。進而,上述一次加熱單元21a和一次加熱單元21b在機體長度方向上交替地排列成一列。一次加熱單元21a、21b如圖3的(a)、(b)所示,具備箱體31、加熱塊32、加熱器33以及溫度傳感器34。
[0042]箱體31是以機體寬度方向作為長度方向的長方體形狀的部件。在箱體31的內部,形成有在下端以及機體寬度方向兩端開口的收容空間31a。加熱塊32是由金屬材料構成的、以機體寬度方向作為長度方向的長方體形狀的部件,且被收容于收容空間31a。并且,在加熱塊32中,形成有用于供紗線Y行進的兩個紗線行進空間35。兩個紗線行進空間35在機體長度方向上隔開間隔配置。各紗線行進空間35在機體寬度方向上遍及加熱塊32的全長延伸,并且在機體寬度方向的兩端開口。并且,在加熱塊32上,形成有用于將紗線導入兩個紗線行進空間35的兩個狹縫36。狹縫36在機體寬度方向上遍及加熱塊32的全長延伸、且在機體寬度方向的兩端開口。并且,狹縫36在上端與對應的紗線行進空間35連通、且在下端開口。由此,能夠將紗線Y通過狹縫36從下方導入紗線行進空間35。
[0043]并且,在加熱塊32的機體長度方向上的位于兩個紗線行進空間35之間的部分,形成有在機體寬度方向上遍及加熱塊32的全長延伸且在機體寬度方向的兩端開口的、用于插通加熱器33的插通孔37。并且,在加熱塊32上表面的、機體長度方向以及機體寬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有用于收容溫度傳感器34的凹部38。
[0044]此處,加熱塊32通過將在機體長度方向排列的四個塊片32a?32d接合而形成。進而,兩個紗線行進空間35以及兩個狹縫36分別形成在加熱塊32的跨于塊片32a和塊片32b的部分、以及跨于塊片32c和32d的部分。并且,插通孔37以及凹部38形成在加熱塊32的跨于塊片32b和塊片32c的部分。
[0045]加熱器33是鎳鉻線加熱器、護套加熱器等,且插通于插通孔37。并且,加熱器33被從插通孔37朝機體寬度方向的兩側引出,并與電流賦予電路29連接。
[0046]電流賦予電路29是用于使電流流過加熱器33的電路。進而,若利用電流賦予電路29使電流流過加熱器33,則加熱器33發(fā)熱,加熱塊32被加熱。進而,借助加熱塊32的熱,在紗線行進空間35中行進的紗線Y被加熱。此處,電流賦予電路29形成為能夠相獨立地變更在一次加熱單元21a的加熱器33中流過的電流、和在一次加熱單元21b的加熱器33中流過的電流。
[0047]溫度傳感器34被收容在加熱塊32的凹部38內。溫度傳感器34用于檢測加熱塊32的溫度。
[0048]電流賦予電路29以及溫度傳感器34與控制裝置10連接。控制裝置10由CPU(中央處理單元)、R0M(只讀存儲器)、RAM(隨機存取存儲器)等構成。控制裝置10通過基于溫度傳感器34所檢測到的加熱塊32的溫度控制電流賦予電路29來相獨立地控制在一次加熱單元21a的加熱器33中流過的電流、和在一次加熱單元21b的加熱器33中流過的電流。
[0049]對控制裝置10的控制更詳細地進行說明,控制裝置10在RAM等中預先針對一次加熱單元21a、21b存儲有加熱塊32的設定溫度的信息。例如當用戶對并紗假捻加工機I的未圖示的操作部進行操作而針對一次加熱單元21a、21b選擇了紗線Y的種類時,在控制裝置10的RAM等中存儲與所選擇的紗線Y的種類相應的設定溫度的信息。進而,當由溫度傳感器34檢測到的加熱塊32的溫度比設定溫度低時,以使得在加熱器33流過的電流增大的方式對電流賦予電路29進行控制。另一方面,當由溫度傳感器34檢測到的加熱塊32的溫度比設定溫度高時,以使得在加熱器33流過的電流減少的方式對電流賦予電路29進行控制。由此,加熱塊32保持設定溫度。
[0050]進而,若像這樣在一次加熱單元21a和一次加熱單元21b中對在加熱器33中流過的電流獨立地進行控制,則在一次加熱單元21a和一次加熱單元21b中能夠根據紗線Y的種類等而使紗線Y的加熱溫度不同。例如,當在一次加熱單元21a中被加熱的紗線Y為陽離子可染聚酯紗線(CD紗線)、在一次加熱單元21b中加熱的紗線Y為聚酯紗線的情況下,將一次加熱單元21a的加熱塊32的溫度設定為比一次加熱單元21b的加熱塊32的溫度高的溫度。由此,能夠將陽離子可染聚酯紗線和聚酯紗線分別加熱至適當的溫度。
[0051]并且,在紗線Y的紗線通道中的一次加熱單元21a、21b緊上游側,配置有止捻導紗器22。止捻導紗器22是用于使得當如后所述對紗線Y加捻時捻不會傳播至相比止捻導紗器22靠上游側的位置的部件。
[0052]冷卻單元23a(本發(fā)明的“第I冷卻部”)以及冷卻單元23b(本發(fā)明的“第2冷卻部”)配置在紗線Y的紗線通道中的相比一次加熱單元21a、21b靠下游側的位置。冷卻單元23a與各一次加熱單元21a對應地設置有多個,冷卻單元23b與各一次加熱單元21b對應地設置有多個。進而,這些冷卻單元23a和冷卻單元23b在機體長度方向上交替排列。
[0053]冷卻單元23a具備兩個冷卻裝置41a、42a。并且,冷卻單元23b具備兩個冷卻裝置41b、42b。冷卻裝置41a、42a、41b、42b例如如日本特開2011 — 047074號公報等所記載的那樣具備:相互對置而形成用于供紗線Y行進的間隙的、由金屬材料或陶瓷材料等形成的一對板狀的部件;以及與該間隙連通、用于對該間隙的空氣進行吸引而在間隙中產生空氣流的管道等。進而,在該間隙中行進的紗線由在該間隙中流過的空氣冷卻。或者,冷卻裝置41a、42a、41b、42b可以具備與上述同樣的、由金屬材料或陶瓷材料等形成的一對板狀部件,在該間隙中行進的紗線通過與板狀部件接觸而被冷卻。
[0054]并且,如圖4所示,冷卻裝置41a、42a在機體寬度方向的外側(紗線通道的上游側)的端部相互連結而一體化,形成為大致V字形狀。由此,冷卻裝置41a和42a越是趨向紗線通道的下游側則越是在機體長度方向上分離。并且,冷卻裝置41a與冷卻裝置42a所成的角度Θa為10°以下(例如5°左右)。同樣,冷卻裝置41b、42b在機體寬度方向的外側(紗線通道的上游側)的端部相互連結而一體化,形成為大致V字形狀。由此,冷卻裝置41b和42b越是趨向紗線通道的下游側則越是在機體長度方向上分離。并且,冷卻裝置41b與冷卻裝置42b所成的角度Gb為10°以下(例如5°左右)。
[0055]此處,在并紗假捻加工機I中,例如在并紗假捻加工機I的組裝時、或為了進行維護而已將冷卻裝置41a、42a、41b、42b卸下時等,需要將冷卻裝置41a、42a、41b、42b安裝于并紗假捻加工機I的框架等。此時,與本實施方式不同,若冷卻裝置41a和42a以及冷卻裝置41b和42b并未一體化,則在安裝冷卻裝置41a、42a、41b、42b時,需要一邊以使得角度0a、0b成為如上所述的角度的方式在冷卻裝置41a和42a以及冷卻裝置41b和42b之間進行角度調整,一邊安裝冷卻裝置41&、423、4113、4213,作業(yè)變得繁雜。此外,并紗假捻加工機1具備多個冷卻單元23a、23b,因此,若在各冷卻單元23a、23b中安裝冷卻裝置41a、42a、41b、42b的作業(yè)變得繁雜,則作業(yè)者的負擔變得很大。
[0056]與此相對,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冷卻裝置41a和42a以及冷卻裝置41b和42b連結而一體化。因而,在將冷卻裝置41a、42a、41b、42b安裝于框架等時,無需在冷卻裝置41a和42a以及冷卻裝置41b和42b之間進行角度調整,能夠使作業(yè)變得簡單。
[0057]并且,冷卻單元23a和冷卻單元23b從機體長度方向觀察相互錯開配置。進而,如圖4所示,冷卻單元23a的冷卻裝置42a和冷卻單元23b的冷卻裝置41b交叉。因此,與將冷卻單元23a、23b在機體長度方向上使冷卻裝置42a和冷卻裝置41b分離配置的情況相比,能夠將冷卻單元23a、23b在機體長度方向上高密度地配置。由此,能夠抑制并紗假捻加工機I在機體長度方向上的大型化。
[0058]加捻裝置24a、24b是公知的帶式或者盤式的加捻裝置(例如參照日本特開2007—297764號公報),配置在相比冷卻單元23a、23b靠機體寬度方向的內側的位置。加捻裝置24a、24b相對于冷卻單元23a、23b的各冷卻裝置41a、42a、41b、42b各設置一個。進而,多個加捻裝置24a、以及多個加捻裝置24b分別在機體長度方向上排列。此處,機體長度方向上的加捻裝置24a彼此的間隔、以及加捻裝置24b彼此的間隔比一次加熱單元21a、21b中的兩個紗線行進空間35彼此的間隔大。此外,加捻裝置24a和加捻裝置24b從機體長度方向觀察以相互不重疊的程度錯開配置。除此之外,在機體長度方向上,加捻裝置24a和加捻裝置24b交替坐落。
[0059]加捻裝置24a(本發(fā)明的“第I加捻裝置”)對由一次加熱單元21a加熱、并由冷卻單元23a冷卻后的紗線Y加捻。加捻裝置24b(本發(fā)明的“第2加捻裝置”)對由加熱單元21b加熱、并由冷卻單元23b冷卻后的紗線Y加捻。此時,紗線Y中的、止捻導紗器22與加捻裝置24a、24b之間的部分被加捻。并且,此時,紗線Y以在一次加熱單元21a、21b中被加熱后的狀態(tài)被加捻,在冷卻單元23a、23b中,被加捻后的紗線Y被冷卻從而被熱定型。并且,此時,對于加捻裝置24a和加捻裝置24b,捻的方向可以相反,捻的方向也可以相同。
[0060]此處,將圖2的點劃線所包圍的、相對于相鄰的四條紗線Y設置的一次加熱單元21a、21b、冷卻單元23a、23b、兩個加捻裝置24a、以及兩個加捻裝置24b設為假捻加工部20。在該情況下,在并紗假捻加工機I中,多個假捻加工部20在機體長度方向上排列。并且,在各假捻加工部20中,一次加熱單元21b配置于一次加熱單元21a的機體長度方向的里側(本發(fā)明的“一側”)。并且,在各假捻加工部20中,冷卻單元23b從冷卻單元23a朝機體長度方向的里側錯開配置。
[0061]在假捻加工部20中,上述四條紗線Y中的、在到達一次加熱單元21a、21b的階段位于機體長度方向的近前側(本發(fā)明的“另一側”)的兩條紗線Yal、Ya2由一次加熱單元21a加熱,并由冷卻單元23a的冷卻裝置41a、42a冷卻。并且,上述四條紗線Y中的、在到達一次加熱單元21a、21b的階段位于機體長度方向的里側的兩條紗線Ybl、Yb2由一次加熱單元21b加熱,并由冷卻單元23b的冷卻裝置41b、42b冷卻。
[0062]此外,在假捻加工部20中,紗線Yal由機體長度方向的近前側的加捻裝置24a(以下,有時設為加捻裝置24a I)加捻,紗線Ya2由機體長度方向的里側的加捻裝置24a(以下,有時設為加捻裝置24a2)加捻。并且,紗線Ybl由機體長度方向的近前側的加捻裝置24b(以下,有時設為加捻裝置24bI)加捻,紗線Yb2由機體長度方向的里側的加捻裝置24b(以下,有時設為加捻裝置24b2)加捻。此時,如上所述,在機體長度方向上,加捻裝置24a和加捻裝置24b交替地坐落,因此,紗線Ya2和紗線Ybl在一次加熱單元21a、21b與加捻裝置24a2、24bl之間的紗線通道上交叉。
[0063]此處,與本實施方式不同,也能夠將冷卻裝置41a和42a、以及冷卻裝置41b和42b以相互平行地延伸的方式配置。然而,如上所述,機體長度方向上的加捻裝置24a彼此的間隔、以及加捻裝置24b彼此的間隔,比一次加熱單元21a、21b中的兩個紗線行進空間彼此的間隔大。因此,若將冷卻裝置41a、42a、41b、42b這樣配置,則例如需要使紗線Ya2、Ybl在冷卻單元23a、23b與加捻裝置24a、24b之間大幅彎曲。在該情況下,存在利用加捻裝置24a、24b對紗線Ya2、Ybl所加的捻朝紗線通道的上游側的部分的傳播被紗線Ya2、Ybl的彎曲阻礙的顧慮。在需要使紗線Yal、Yb2彎曲的情況下也同樣。
[0064]與此相對,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冷卻單元23a的冷卻裝置41a和42a、以及冷卻單元23b的冷卻裝置41b和42b分別以越是趨向紗線Y的紗線通道中的下游側則越是在機體長度方向上相互分離的方式延伸。因此,例如無需使由冷卻裝置42a冷卻后的紗線Ya2、或由冷卻裝置41b冷卻后的紗線Ybl大幅彎曲。由此,能夠防止利用加捻裝置24a、24b對紗線Y所加的捻朝紗線Y的紗線通道的上游側的部分的傳播被紗線Y的彎曲阻礙。
[0065]但是,若冷卻裝置41a與42a所成的角度0a、以及冷卻裝置41b與42b所成的角度0b過大,則例如需要使紗線Y在紗線通道中的冷卻裝置41a、42a、41b、42b的任一個的上游側大幅彎曲。因此,存在利用加捻裝置24a、24b對紗線Y所加的捻朝紗線Y的紗線通道的上游側的部分的傳播被紗線Y的彎曲阻礙的顧慮。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使冷卻單元23a的冷卻裝置41a與42a所成的角度0a、以及冷卻單元23b的冷卻裝置41b與42b所成的角度0b為10°以下。由此,紗線Y的彎曲變小,能夠防止利用加捻裝置24a、24b對紗線Y所加的捻朝紗線Y的紗線通道的上游側的部分的傳播被紗線Y的彎曲阻礙。
[0066]張力傳感器30相對于多條紗線Y獨立地設置有多個,且配置于紗線Y的紗線通道中的加捻裝置24a、24b的下游側。并且,上述多個張力傳感器30檢測由加捻裝置24a、24b實施了假捻加工后的紗線Y的張力。由張力傳感器30檢測到的紗線Y的張力的檢測結果例如用于所形成的卷裝P的品質的判定等。
[0067]二次喂紗輥25a、25b配置于紗線Y的紗線通道中的張力傳感器30的下游側。二次喂紗輥25a相對于加捻裝置24al和24bl的組各設置有一個。二次喂紗輥25b相對于加捻裝置24a2和24b2的組各設置有一個。進而,上述二次喂紗輥25a和25b在機體長度方向上交替地排列成一列。
[0068]二次喂紗輥25a將由加捻裝置24al、24bl加捻后的紗線Yal、Ybl朝并紗裝置26a輸送。二次喂紗輥25b將由加捻裝置24a2、24b2加捻后的紗線Ya2、Yb2朝并紗裝置26b輸送。并且,在止捻導紗器22和加捻裝置24a、24b之間捻被熱定型后的紗線Y在加捻裝置24a、24b與二次喂紗輥25a、25b之間被解捻。由此,紗線Y被解捻,但如上所述,紗線Y的捻被熱定型,因此各長絲形成為呈波浪狀的形態(tài)的被假捻后的狀態(tài)。并且,基于二次喂紗輥25a、25b的紗線Y的輸送速度比基于一次喂紗輥19的紗線Y的輸送速度快,紗線Y借助基于一次喂紗輥19與二次喂紗輥25a、25b的輸送速度的差而被拉伸。
[0069]并紗裝置26a、26b配置于紗線Y的紗線通道中的相比二次喂紗輥25a、25b靠下游側的位置。并紗裝置26a(本發(fā)明的“第I并紗裝置”)相對于二次喂紗輥25a各設置一個。并紗裝置26b(本發(fā)明的“第2并紗裝置”)相對于二次喂紗輥25b各設置一個。進而,上述并紗裝置26a和并紗裝置26b在機體長度方向上交替地排列成一列。
[0070]并紗裝置26a對由加捻裝置24al加捻后的紗線Yal、和由加捻裝置24bl加捻后的紗線Ybl進行并紗而形成并紗Ygl。并紗裝置26b對由加捻裝置24a2加捻后的紗線Ya2、和由加捻裝置24b2加捻后的紗線Yb2進行并紗而形成并紗Yg2。
[0071]此處,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了將由一次加熱單元21a加熱并由冷卻單元23a冷卻后的兩條紗線Yal、Ya2中的一條紗線,和由一次加熱單元21b加熱并由冷卻單元23b冷卻后的兩條紗線Ybl、Yb2中的一條紗線利用并紗裝置26a、26b并紗,如上所述,使由冷卻裝置42a冷卻后的紗線Ya2、和由冷卻裝置41b冷卻后的紗線Ybl在一次加熱單元21a、21b與加捻裝置24a、24b之間的紗線通道上交叉。
[0072]與此相對,與本發(fā)明不同,也可以使紗線Ya2和紗線Ybl在一次加熱單元21a、21b與加捻裝置24a、24b之間的紗線通道上在不同位置交叉。例如也可以使紗線Ya2和紗線Ybl在紗線通道上的加捻裝置24a、24b與并紗裝置26a、26b之間的位置交叉。
[0073]為了使紗線Ya2和紗線Ybl在紗線通道上的加捻裝置24a、24b與并紗裝置26a、26b之間的位置交叉,例如如圖5所示,使加捻裝置24a和24b從機體長度方向觀察并不錯開而排列成一列?;蛘呷鐖D6所示,使加捻裝置24a和加捻裝置24b以從機體長度方向觀察不重疊的程度錯開配置。此外,在各假捻加工部20中,將兩個加捻裝置24b相比兩個加捻裝置24a配置于機體長度方向的里側。進而,在各假捻加工部20中,與圖5的情況相比,將兩個加捻裝置24a和兩個加捻裝置24b在機體長度方向上靠緊配置。
[0074]然而,在圖5所示的情況下,由于將所有的加捻裝置24a、24b在機體長度方向上排列成一列,因此,與本實施方式的情況相比較,為了配置加捻裝置24a、24b而需要的空間的機體長度方向的長度變長。另一方面,在圖6所示的情況下,能夠將加捻裝置24bl和加捻裝置24a2在機體長度方向上靠緊配置,若與圖5的情況相比較,為了配置加捻裝置24a、24b而需要的空間的機體長度方向的長度變短。然而,若與本實施方式這樣加捻裝置24a和加捻裝置24b在機體長度方向上交替坐落的情況相比較,則為了配置加捻裝置24a、24b而需要的空間的機體長度方向的長度變長。
[0075]此處,近年來,從提高并紗假捻加工機中的生產率的觀點出發(fā),謀求增加利用并紗假捻加工機形成的卷裝的數量。為了增加利用并紗假捻加工機形成的卷裝的數量,需要使加捻裝置24a、24b等的數量也增加。在圖5、圖6那樣的情況下,如上所述,為了配置加捻裝置24a、24b而需要的空間的機體長度方向的長度長,因此,在增加加捻裝置24a、24b等的數量時,在機體長度方向上較長的并紗假捻加工機在機體長度方向上的大型化變得顯著。
[0076]與此相對,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將加捻裝置24a和24b以從機體長度方向觀察不重疊的程度錯開配置,且在機體長度方向上使加捻裝置24a和24b交替坐落。進而,由此,使由冷卻裝置41b冷卻后的紗線Ybl、和由冷卻裝置42a冷卻后的紗線Ya2在一次加熱單元21a、21b與加捻裝置24a、24b之間的紗線通道上交叉。因而,與圖5、圖6那樣的情況相比較,能夠縮短為了配置加捻裝置24a、24b而需要的空間的機體長度方向的長度。結果,在本實施方式中,與圖5或圖6的情況相比較,能夠極力抑制使加捻裝置24a、24b等的數量增加時的、在機體長度方向上較長的并紗假捻加工機I在機體長度方向上的大型化。
[0077]二次加熱單元27配置于相比紗線Y的紗線通道中的并紗裝置26a、26b靠下游側的位置。二次加熱單元27例如是利用熱介質將紗條行進部加熱至均一溫度的加熱裝置,構成為通過利用電流賦予電路(未圖示)使在加熱器(未圖示)中流過電流而加熱熱介質。進而,二次加熱單元27利用熱介質的熱對并紗Ygl、Yg2實施預定的松弛熱処理。
[0078]三次喂紗輥28相對于并紗裝置26a、26b獨立地設置有多個,且配置于紗線通道中的相比二次加熱單元27靠下游側的位置。并且,上述多個三次喂紗輥28在機體長度方向上排列成一列。三次喂紗輥28將被實施了松弛熱処理后的并紗Ygl、Yg2朝卷繞部13輸送。并且,三次喂紗輥28與二次加熱單元27在機體寬度方向上隔開間隔配置。在二次加熱單元27與三次喂紗輥28之間的空間設置有未圖示的作業(yè)臺或者作業(yè)臺車,作業(yè)者能夠在該作業(yè)臺或者作業(yè)臺車之上進行生頭等作業(yè)。
[0079]卷繞部13具備相對于多個并紗裝置26a、26b獨立地設置的多個卷繞裝置60。并且,上述多個卷繞裝置60沿鉛垂方向以及機體長度方向排列。卷繞裝置60形成為能夠將筒管B安裝成其軸向為與機體長度方向平行的朝向。卷繞裝置60將并紗Ygl、Yg2卷繞于所安裝的筒管B從而形成卷裝P。
[0080]其次,說明對本實施方式附加了各種變更后的變形例。
[0081 ] 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冷卻單元23a的冷卻裝置41a和42a、以及冷卻單元23b的冷卻裝置41b和42b分別在紗線Y的紗線通道中的上游側的端部相互連結而一體化,但并不限于此。冷卻裝置41a和42a、以及冷卻裝置41b和42b也可以相互分離。但是,在該情況下,如上所述,對于各冷卻單元23a、23b,在將冷卻裝置41a、42a、41b、42b安裝于框架等時,需要在冷卻裝置41a和42a、以及冷卻裝置41b和42b之間進行角度調整。
[0082]并且,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冷卻裝置41a與42a所成的角度0a、以及冷卻裝置41b與42b所成的角度0b為10°以下,但并不限于此。只要不阻礙由加捻裝置24a、24b所加的捻朝紗線Y的紗線通道的上游側的部分傳播,角度Ga、0b也可以大于10°。
[0083]并且,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冷卻單元23a和冷卻單元23b從機體長度方向觀察相互錯開配置,冷卻裝置42a和冷卻裝置41b交叉,但并不限于此。冷卻裝置42a和冷卻裝置41b也可以在機體長度方向相互分離配置。此外,在該情況下,冷卻單元23a和冷卻單元23b可以在機體長度方向上排列成一列。
[0084]并且,在上述的情況下,進一步,冷卻裝置41a和42a以及冷卻裝置41b和42b也并不限于以越是趨向紗線Y的紗線通道的下游側則越是在機體長度方向上分離的方式延伸。例如冷卻裝置41a和42a以及冷卻裝置41b和42b也可以平行地延伸。
[0085]并且,在冷卻裝置42a和冷卻裝置41b并不交叉的情況下,也可以使由冷卻裝置42a冷卻后的紗線Ya2、和由冷卻裝置41b冷卻后的紗線Ybl在紗線通道中的一次加熱單元21a、21b與加捻裝置24a、24b之間的任意位置交叉。
[0086]并且,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由一次加熱單元21a、21b分別加熱的兩條紗線Y在互不相同的紗線行進空間35中行進,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一次加熱單元21a、21b中分別僅形成有一個紗線行進空間35,兩條紗線Y在該一個紗線行進空間35中行進。
[0087]并且,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冷卻裝置41a、42a、41b、42b中的紗線Y的行進方向相對于水平方向的傾斜小,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在日本特開2010 —159499號公報所記載那樣的冷卻裝置中的紗線的行進方向相對于水平方向大幅傾斜的并紗假捻加工機等、具有其它構造的并紗假捻加工機中,也能夠應用本發(fā)明。
【主權項】
1.一種并紗假捻加工機,是對多條紗線實施假捻加工、并將實施了假捻加工后的多條紗線每兩條地并紗的、在機體長度方向上較長的并紗假捻加工機,其特征在于,具備: 供給多條紗線的喂紗部; 沿所述機體長度方向排列、并對從所述喂紗部供給的多條紗線中的四條紗線分別實施假捻加工的多個假捻加工部; 沿所述機體長度方向排列、并將由每個假捻加工部實施了假捻加工后的四條紗線中的紗線每兩條地分別并紗的多個并紗裝置;以及 分別卷繞由所述并紗裝置并紗后的紗線的多個卷繞裝置, 各假捻加工部具備: 對所述四條紗線中的兩條紗線進行加熱的第I加熱部; 與所述第I加熱部相比配置于所述機體長度方向上的一側、對所述四條紗線中不同于由所述第I加熱部加熱的紗線的另外兩條紗線進行加熱的第2加熱部; 對由所述第I加熱部加熱后的兩條紗線進行冷卻的第I冷卻部; 從所述第I冷卻部朝所述機體長度方向上的所述一側錯開配置、并對由所述第2加熱部加熱后的兩條紗線進行冷卻的第2冷卻部; 對由所述第I冷卻部冷卻后的兩條紗線加捻的兩個第I加捻裝置;以及 對由所述第2冷卻部冷卻后的兩條紗線加捻的兩個第2加捻裝置, 所述并紗裝置具有: 對由所述兩個第I加捻裝置中的靠所述機體長度方向的另一側的所述第I加捻裝置加捻后的紗線、和由所述兩個第2加捻裝置中的靠所述機體長度方向的所述另一側的所述第2加捻裝置加捻后的紗線進行并紗的第I并紗裝置;以及 對由所述兩個第I加捻裝置中的靠所述機體長度方向的所述一側的所述第I加捻裝置加捻后的紗線、和由所述兩個第2加捻裝置中的靠所述機體長度方向的所述一側的所述第2加捻裝置加捻后的紗線進行并紗的第2并紗裝置, 所述兩個第I加捻裝置和所述兩個第2加捻裝置以從所述機體長度方向觀察相互不重疊的程度錯開配置,且在所述機體長度方向上,所述第I加捻裝置和所述第2加捻裝置以交替坐落的方式配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并紗假捻加工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冷卻部以及所述第2冷卻部具備相對于要冷卻的兩條紗線相獨立地設置的、在所述機體長度方向上排列的兩個冷卻裝置, 所述兩個冷卻裝置以越是趨向紗線通道的下游側則越是在所述機體長度方向上分離的方式延伸。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并紗假捻加工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冷卻部和所述第2冷卻部以從所述機體長度方向觀察相互不重疊的程度錯開配置, 構成所述第I冷卻部的所述兩個冷卻裝置中的靠所述機體長度方向上的所述一側的所述冷卻裝置、和構成所述第2冷卻部的所述兩個冷卻裝置中的靠所述機體長度方向上的所述另一側的所述冷卻裝置交叉。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并紗假捻加工機,其特征在于, 構成所述第I冷卻部的兩個冷卻裝置所成的角度、以及構成所述第2冷卻部的兩個冷卻裝置所成的角度為10°以下。5.根據權利要求2?4中任一項所述的并紗假捻加工機,其特征在于, 構成所述第I冷卻部的所述兩個冷卻裝置在紗線通道的上游側的端部相互連結而一體化, 構成所述第2冷卻部的所述兩個冷卻裝置在紗線通道的上游側的端部相互連結而一體化。
【文檔編號】D02G1/02GK105862201SQ201610077812
【公開日】2016年8月17日
【申請日】2016年2月4日
【發(fā)明人】山本真人
【申請人】日本Tmt機械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