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池冷卻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熱交換裝置,尤其涉及的是一種電池冷卻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隨著常規(guī)化石能源的生產和消耗迫近頂峰且逐步趨向枯竭,隨之而來的環(huán)境污染日益突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能源體系正在逐漸形成。在當前全球汽車工業(yè)面臨能源和環(huán)境問題的巨大挑戰(zhàn)下,發(fā)展新能源電動汽車,推動傳統汽車產業(yè)的戰(zhàn)略轉型,在國際上已經達成共識。從汽車行業(yè)節(jié)能減排趨勢看,我國發(fā)展節(jié)能與新能源汽車是汽車技術進步與產業(yè)升級的必然選擇。
[0003]電池的熱相關問題是決定其使用性能、安全性、壽命及使用成本的關鍵因素。電動車電池的適宜溫度約在10-30°C之間,過高或過低的溫度都將引起電池壽命的較快衰減。動力電池的大型化使得其表面積與體積之比相對減小,電池內部熱量不易散出,更可能出現內部溫度不均、局部溫升過高等問題,從而進一步加速電池衰減,縮短電池壽命。傳統電池冷卻系統主要機構是冷卻管,能達到一定的冷卻效果,但是只能180°范圍內冷卻,易產生電池局部溫度過高現象。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了一種制造成本低廉、裝配過程簡單、使用可靠的電池冷卻裝置。
[0005]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一種電池冷卻裝置,包括下蓋板、外框、進出口側邊板、進出口末端、電池支撐筒、上蓋板,上、下蓋板分別與外框上下側固定在一起,形成空間,所述外框短側邊的兩端分別預留通孔,所述進口側邊板和出口側邊板的結構相同,包括側面板以及垂直側面板的上面板和下面板,所述上面板和下面板的外側端部緊抵外框,進口側邊板和出口側邊板與外框之間形成一空間,側面板上設置若干小孔,所述進口末端和出口末端通過外框的短側邊的兩端預留的通孔插入進口側邊板和出口側邊板與外框之間形成的空間內,電池支撐筒底端容置在下蓋板上設置的孔內,且電池支撐筒底端與下蓋板之間密封,該電池冷卻裝置包括若干個獨立的所述電池支撐筒,電池支撐筒內放置電池組,所述上蓋板固定蓋在外框上,上蓋板上對應每個電池支撐筒的位置開設有孔。
[0006]優(yōu)化的,進口側邊板和出口側邊板的側面板的長邊側的一端部平直,安裝在外框內時,該平直的端緊貼靠在外框的短側邊上,進口側邊板和出口側邊板的側面板的長邊側的另一端部向遠離外框的方向傾斜延伸,使進口側邊板和出口側邊板的該端部與外框之間形成一敞口,進口末端和出口末端分別插入進口側邊板和出口側邊板與外框之間形成的敞口內。
[0007]優(yōu)化的,相鄰兩列或者兩行的電池支撐筒交錯排列,各電池支撐筒保持相同的間隙,且均勻地分布在外框中。
[0008]優(yōu)化的,所述外框的兩長側邊預留有若干個卡扣孔,所述進口側邊板和出口側邊板的上面板和下面板的外側端部對應外框的卡扣孔的位置設置有若干個卡扣,卡扣卡在所述卡扣孔中。
[0009]優(yōu)化的,所述電池支撐筒呈圓筒狀。
[0010]優(yōu)化的,該電池冷卻裝置還包括電池感應裝置、感應接頭、進口水栗、出口水栗、液體存儲裝置、熱交換裝置,若干個電池組被分為若干個區(qū)域,每個區(qū)域放置一個感應接頭,感應接頭連接在電池性能感應裝置上,電池性能感應裝置連接在進口水栗上,進口水栗的進口與熱交換裝置相連,出口與進口末端相連,熱交換裝置與液體存儲裝置連通,出口水栗與出口末端連接。
[0011]本實用新型相比現有技術具有以下優(yōu)點:
[0012]1、在電池溫度較低時進行快速預熱,提升電池溫度,在溫度較高時快速散熱,降低電池溫度,確保電池的正常的充放電和安全性;
[0013]2,360°環(huán)繞方式減小電池組內的溫度差異,抑制局部熱區(qū)的形成,防止高溫位置處電池過快衰減,增加電池組整體壽命;
[0014]3、降低了裝配和調試的難度,節(jié)省裝配過程中的勞動力成本;
[0015]4、組件式裝配,易于維護。
[0016]本實用新型適用于純電動汽車或者混合動力汽車上的動力電池,用來將動力電池產生的熱量導出電池或者將外部熱量導入電池。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電池冷卻裝置的立體組合結構圖。
[0018]圖2為本實用新型電池冷卻裝置的立體分解結構圖。
[0019]圖3為本實用新型電池冷卻裝置的進出口末端示意圖。
[0020]圖4為本實用新型電池冷卻裝置的側邊板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作詳細說明,本實施例在以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為前提下進行實施,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下述的實施例。
[0022]如圖1至圖4所示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電池冷卻裝置包括下蓋板1、外框2、進口側邊板3、出口側邊板4、進口末端5、出口末端6、電池支撐筒7、上蓋板8。
[0023]所述下蓋板I的內側底面上設置有若干個孔12,孔12主要作用是防止應力集中,下蓋板I固定在外框2的下側,作為一種優(yōu)化的結構,下蓋板I具有一定側邊高度,下蓋板I固定在外框2內側,外框2的外側面緊緊抵靠在下蓋板I的內側面,下蓋板I的側邊包裹所述外框I的側邊底部。
[0024]所述外框2的兩長側邊預留有若干個卡扣孔22,一短側邊的兩端分別預留通孔(圖未示)。
[0025]所述進口側邊板3和出口側邊板4的結構相同,如圖4所示,以進口側邊板3為例,進口側邊板3包括側面板32以及垂直側面板32的上面板34和下面板36,所述上面板34和下面板36的外側端部對應外框2卡扣孔22的位置設置有若干個卡扣35,卡扣35卡在所述卡扣孔22中,從而將側邊板固定在外框2上,并且進口側邊板3和出口側邊板4與外框2之間形成一空間。側面板32上設置若干小孔322。進口側邊板3和出口側邊板4的側面板的長邊側的一端部平直,安裝在外框2內時,該平直的端緊貼靠在外框2的短側邊上,進口側邊板3和出口側邊板4的側面板的長邊側的另一端部向遠離外框的方向傾斜延伸,使進口側邊板3和出口側邊板4的該端部與外框2之間形成一敞口。
[0026]所述進口末端5和出口末端6通過外框2的短側邊的兩端預留的通孔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