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離合器冷卻液流量控制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屬于雙離合器冷卻液流量控制領域,具體涉及雙離合器冷卻液流量控制閥。
【背景技術】
[0002]現(xiàn)有技術的雙離合器變速器中離合器工作時,不斷的產生熱量,需要變速器冷卻油液進入雙離合器的離合器片對其進行冷卻?,F(xiàn)有技術公開的離合器冷卻油液流量控制一般為點控制,比如將離合器冷卻油液流量分為三段5L/min、10L/min、20L/min,對離合器冷卻時,只能采用這三個流量點進行控制,而三段式的控制不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流量過度過程,無法實現(xiàn)冷卻流量的精度控制,也無法滿足不同工況下的雙離合器冷卻效率需求,當需求較大冷卻油液時,過多的冷卻油液在離合器片流動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拖曳扭矩,因此需要精確控制冷卻油液流量,避免過多的冷卻液流量影響變速器效率。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公開了雙離合器冷卻液流量控制閥,能夠精確控制冷卻油液流量,避免離合器片產生一定的拖曳扭矩,從而提高大流量冷卻油液情況下變速器效率。
[0004]本發(fā)明公開的雙離合器冷卻液流量控制閥,包括閥體、滑閥式閥芯、復位機構及壓力控制閥;
所述閥體內設腔體;
所述滑閥式閥芯依次連續(xù)設置與腔體配合套裝的工作推送閥臺、第一控制閥臺、第二控制閥臺及復位閥臺;
所述腔體一端與工作推送閥臺在腔體內構成推送油腔,所述推送油腔與壓力控制閥連通;所述腔體另一端布置復位機構并抵住復位閥臺;
所述腔體上側壁依次開第一離合器冷卻口、第二離合器冷卻口,腔體下側壁依次開第一進油口、第二進油口;所述第一控制閥臺與工作推送閥臺在腔體內構成第一控制油腔,第二控制閥臺與第一控制閥臺在腔體內構成第二控制油腔;
工作時,壓力控制閥增大冷卻油液推送壓力,工作推送臺被冷卻油液推向復位機構,第一控制閥臺在腔體內滑動,控制第一進油口通過第一控制油腔與第一離合器冷卻口逐步連通;第一進油口與第一離合器冷卻口完全連通后,第二控制閥臺繼續(xù)滑動開始導致第二進油口通過第二控制油腔與第二離合器冷卻口逐步連通。
[0005]進一步地,第二控制閥臺朝向第一控制閥臺的側壁表面開有徑向小槽,所述徑向小槽與第二控制油腔配合在軸向斷面上呈階梯形油腔結構。
[0006]進一步地,第一控制閥臺與工作推送閥臺及兩者之間的腔體段構成第一控制油腔;第二控制閥臺與第一控制閥臺及兩者之間的腔體段構成第二控制油腔。
[0007]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控制閥臺與復位閥臺及兩者之間的腔體段構成泄油腔;所述泄油腔下側壁設置泄油孔;非工作狀態(tài),工作推送閥臺抵住推送油腔側的腔體,泄油腔同時與第二離合器冷卻口、泄油孔連通。
[0008]進一步地,所述復位機構為復位彈簧,其一端抵住腔體側壁,另一端抵住復位閥臺。
[0009]本發(fā)明有益技術效果為:滑閥式閥芯在腔體內滑動,可以逐步實現(xiàn)第一進油口與第一離合器冷卻口連通,對雙離合器冷卻油液流量的控制循序漸進,可以滿足不同工況下雙離合器冷卻效率需求。在第一進油口與第一離合器冷卻口完全連通后,需要更高流量的冷卻油液時,徑向小槽與第二控制油腔配合呈現(xiàn)的階梯形油腔結構逐步與第二離合器冷卻口連通,流量增加的控制精度更高,能夠更好冷卻雙離合器,避免離合器片拖曳,優(yōu)化變速器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0010]圖1是本發(fā)明滑閥式閥芯結構圖;
圖2是圖1的A-A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雙離合冷卻液流量控制閥非工作狀態(tài)圖;
圖4是本發(fā)明雙離合冷卻液流量控制閥中第一進油口與第一離合器冷卻口連通狀態(tài)圖;
圖5是本發(fā)明雙離合冷卻液流量控制閥中第二進油口與第二離合器冷卻口連通狀態(tài)圖;
其中,1-壓力控制閥、2-閥體、3-滑閥式閥芯、31-工作推送閥臺、32-第一控制閥臺、33-第二控制閥臺、34-復位閥臺、4_第一進油口、5-第二進油口、6_第一離合器冷卻口、7-第二離合器冷卻口、8-復位機構、9-泄油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11]
雙離合器冷卻液流量控制閥,包括閥體2、滑閥式閥芯3、復位機構8及壓力控制閥I。閥體2內設腔體。滑閥式閥芯3放置到腔體內,可在腔體內平滑移動?;y式閥芯3依次連續(xù)設置與腔體配合套裝的工作推送閥臺31、第一控制閥臺32、第二控制閥臺33及復位閥臺34。
[0012]腔體一端與工作推送閥臺31在腔體內構成推送油腔,推送油腔與壓力控制閥I連通;
腔體另一端布置復位機構8并套入抵住復位閥臺34;復位機構8可以是一個復位彈簧。
[0013]腔體上側壁依次開第一離合器冷卻口6、第二離合器冷卻口 7;腔體下側壁依次開第一進油口 4、第二進油口 5。
[0014]第一控制閥臺32與工作推送閥臺31及兩者之間的腔體段構成第一控制油腔。第二控制閥臺33與第一控制閥臺32及兩者之間的腔體段構成第二控制油腔。
[0015]第二控制閥臺33朝向第一控制閥臺32的側壁表面開有徑向小槽35,所述徑向小槽35與第二控制油腔配合在軸向斷面上呈階梯形油腔結構。此徑向小槽35可從第二控制閥臺33側壁表面直接挖孔加工而成,可增加第二控制油腔的油液通流面積。
[0016]第二控制閥臺33與復位閥臺34及兩者之間的腔體段構成泄油腔。泄油腔下側壁設置泄油孔9。非工作狀態(tài),工作推送閥臺31抵住推送油腔側的腔體,泄油腔同時與第二離合器冷卻口 7、泄油孔9連通。
[0017]變速器工作時,變速器控制系統(tǒng)監(jiān)測并計算出雙離合器需求的冷卻油液流量時,變數(shù)器控制壓力控制閥I的電流信號,對冷卻油液進入推送油腔的壓力進行比例控制,壓力變化過程中離合器冷卻流量控制方式如下:
非工作狀態(tài),壓力控制閥I未向推送油腔輸入冷卻壓力,復位機構8推送工作推送閥臺31抵住推送油腔側的腔體,第一控制閥臺32堵住第一離合器冷卻口 6,僅第一進油口 4與第一控制油腔連通。第二控制閥臺33所處位置使得第二控制油腔均不與第二進油口 5及第二離合器冷卻口 7連通,雙離合器中冷卻油液流量關閉。此時,泄油腔同時與第二離合器冷卻口 7、泄油孔9連通,可以對雙離合器冷卻液流量控制閥進行冷卻油液泄油,油液將由雙離合器片經第二離合器冷卻口 7、第二控制油腔、泄油孔9排出。
[0018]低流量控制階段,壓力控制閥I控制冷卻油液壓力逐漸增大,工作推送閥臺31被冷卻油液推向復位機構8,帶動第一控制閥臺32滑動到一定距離后,第一控制油腔與第一離合器冷卻口 6開始逐漸連通直至完全連通,冷卻油液由第一進油口 4進入第一控制油腔再由第一離合器冷卻口 6向雙離合器輸出。此時,第二控制閥臺33也被帶動滑動,第二進油口 5逐漸與第二控制油腔連通,第二離合器冷卻口 7與第二控制油腔依然保持未連通。此階段為低流量控制階段,冷卻油液由第一離合器冷卻口6向雙離合器輸出,壓力逐漸增加。
[0019]高流量高精度控制階段,壓力控制閥I控制冷卻油液壓力繼續(xù)增大,工作推送閥臺31被冷卻油液繼續(xù)推向復位機構8,第一進油口 4、第一離合器冷卻口 6繼續(xù)保持與第一控制油腔完全連通,第二控制閥臺33被帶動向復位機構8繼續(xù)滑動,第二進油口 5與第二控制油腔完成連通,徑向小槽35與第二控制油腔配合呈現(xiàn)的階梯形油腔結構逐步與第二離合器冷卻口 7連通。
[0020]冷卻油液壓力不斷增大,直到復位機構8不能繼續(xù)被壓縮,此時,第一進油口4通過第一控制油腔與第一離合器冷卻口 6完全連通后,第二進油口 5通過第二控制油腔與第二離合器冷卻口 7連通的通油面積達到最大,即離合器冷卻油液達到最大流量。
[0021]當需求較大冷卻油液時,過多的冷卻油液在離合器片流動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拖曳扭矩,因此,階梯形油腔結構逐步與第二離合器冷卻口 7連通過程可以嚴格控制冷卻油液流量精度,避免拖曳扭矩。
【主權項】
1.雙離合器冷卻液流量控制閥,其特征在于:包括閥體(2)、滑閥式閥芯(3)、復位機構(8)及壓力控制閥(I); 所述閥體(2)內設腔體; 所述滑閥式閥芯(3)依次連續(xù)設置與腔體配合套裝的工作推送閥臺(31)、第一控制閥臺(32)、第二控制閥臺(33)及復位閥臺(34); 所述腔體一端與工作推送閥臺(31)在腔體內構成推送油腔,所述推送油腔與壓力控制閥(I)連通;所述腔體另一端布置復位機構(8)并抵住復位閥臺; 所述腔體上側壁依次開第一離合器冷卻口(6)、第二離合器冷卻口(7),腔體下側壁依次開第一進油口(4)、第二進油口(5);所述第一控制閥臺(32)與工作推送閥臺(31)在腔體內構成第一控制油腔,第二控制閥臺(33)與第一控制閥臺(32)在腔體內構成第二控制油腔; 工作時,壓力控制閥(I)增大冷卻油液推送壓力,工作推送閥臺(31)被冷卻油液推向復位機構(8),第一控制閥臺(32)在腔體內滑動,控制第一進油口(4)通過第一控制油腔與第一離合器冷卻口(6)逐步連通;第一進油口(4)與第一離合器冷卻口(6)完全連通后,第二控制閥臺(33)繼續(xù)滑動開始導致第二進油口(5)通過第二控制油腔與第二離合器冷卻口(7)逐步連通。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離合器冷卻液流量控制閥,其特征在于:第二控制閥臺(33)朝向第一控制閥臺(32)的側壁表面開有徑向小槽(35),所述徑向小槽(35)與第二控制油腔配合在軸向斷面上呈階梯形油腔結構。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雙離合器冷卻液流量控制閥,其特征在于:第一控制閥臺(32)與工作推送閥臺(31)及兩者之間的腔體段構成第一控制油腔;第二控制閥臺(33)與第一控制閥臺(32)及兩者之間的腔體段構成第二控制油腔。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雙離合器冷卻液流量控制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閥臺與復位閥臺(34)及兩者之間的腔體段構成泄油腔;所述泄油腔下側壁設置泄油孔(9);非工作時,工作推送閥臺(31)抵住推送油腔側的腔體,泄油腔同時與第二離合器冷卻口(7)、泄油孔(9)連通。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雙離合器冷卻液流量控制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復位機構(8)為復位彈簧,其一端抵住腔體側壁,另一端抵住復位閥臺(34)。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的雙離合器冷卻液流量控制閥,包括閥體、滑閥式閥芯、復位機構及壓力控制閥。閥體內設腔體,滑閥式閥芯依次連續(xù)設置與腔體滑動配合套裝的工作推送閥臺、第一控制閥臺、第二控制閥臺及復位閥臺。腔體上側壁依次開第一離合器冷卻口、第二離合器冷卻口,腔體下側壁依次開第一進油口、第二進油口。第一控制閥臺與工作推送閥臺在腔體內構成第一控制油腔,第二控制閥臺與第一控制閥臺在腔體內構成第二控制油腔,第二控制閥臺側壁表面開有徑向小槽。第一控制閥臺滑動,在第一進油口與第一離合器冷卻口全連通后,需要更高流量的冷卻油液時,徑向小槽逐步與第二離合器冷卻口連通,流量增加的控制精度更高。
【IPC分類】F16D13/72, F16H57/04
【公開號】CN105605116
【申請?zhí)枴緾N201610063043
【發(fā)明人】趙宗琴, 劉波, 夏靈, 任國強, 曾俊, 王鑫, 楊志斌
【申請人】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5月25日
【申請日】2016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