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單缸多活塞組合旋轉式發(fā)動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發(fā)動機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單缸多活塞組合旋轉式發(fā)動機。
背景技術:
現在活塞式發(fā)動機得到了廣泛應用,技術成熟,結構緊湊,優(yōu)點明顯,無需多述。但往復活塞式發(fā)動機,由于結構及特性決定了其能效不高。而旋轉式發(fā)動機雖然在設計上克服了活塞發(fā)動機往復運動的動能損耗,但存在一些弱點,內部摩擦力大,密封不良,連續(xù)性不佳,難以加工等,無法轉入實際應用。
發(fā)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針對一般旋轉式發(fā)動機的缺陷,設計了一種新型的單缸多活塞組合旋轉式發(fā)動機。通過外部輔助設備提供適當壓強比例的混合氣,簡化了發(fā)動機(主發(fā)動機只作爆.排兩個行程)結構。短弧型缸體,圓錐型活塞,有效降低了摩擦阻力。主活塞自帶燃燒室,附加排氣副活塞,兩活塞聯動與旋轉臂及主軸連為一體,為做功連續(xù)旋轉提供了一個新方案,確保發(fā)動機高效.可控.連續(xù)運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單缸多活塞組合旋轉式發(fā)動機,包括有機殼、固定在機殼上的弧形缸體,該弧形缸體尾部設有單向排氣閥連接排氣管,前部設有可控點火觸點和止動裝置,所述機殼中心通過主傳動軸連有旋轉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缸體內側開有弧形開槽;所述旋轉臂兩端為主活塞體,其與旋轉臂連為一體,該兩主活塞體成180度排列;所述主活塞體上配有單向活塞環(huán)和點火觸角,主活塞體內空作為燃燒室并設有火花塞,主活塞體與旋轉臂相連處向后延伸有一體延長臂,當主活塞體旋轉至弧形缸體內時,一體延長臂與弧形開槽相吻合,形成完整氣缸。旋轉臂內通有進氣管,其一端通過主傳動軸與機殼外的輔助設備供氣管路連通,另一端經設在旋轉臂末端的進氣截止閥連通主活塞體及燃燒室;所述一體延長臂末端設有固定支架及鎖止裝置,其上穿有一個弧形的副活塞穩(wěn)定桿,該穩(wěn)定桿一端連著裝有副活塞環(huán)的副活塞,另一端設置一回位彈簧,該回位彈簧回位時,使得副活塞與主活塞緊密結合,形成完整燃燒室。
上述結構中,弧形缸體的長度不超過機殼周長的四分之一;弧形缸體尾部的單向排氣閥可由多個組成;主活塞體可為圓錐形。
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是1、旋轉運行,短缸體,多活塞組合,主活塞自帶燃燒室。
2、外部輔助供氣設備,根據輸出功率需要,提供適當壓強、比例的混合氣,主發(fā)動機只進行爆、排兩個沖程,而且是同方向。簡化了新型主機的結構。
3、通過控制點火次數順序,不點火,不做功,不排氣,空轉不耗能。實現排量可變,無需怠速運轉,隨時啟動。
4、可實現單缸,多活塞組的組合,活塞組的多少,決定發(fā)動機的排量及功率。主發(fā)動機可多機串連。
5、使用氣體燃料,環(huán)保節(jié)能。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側視圖)。
圖1、圖2中,1.機殼,2.弧形缸體,3.單向排氣閥,4.進氣截止閥,5.排氣管,6.火花塞,7.點火觸角,8.單向活塞環(huán),9.進氣管,10.副活塞環(huán),11.可控點火觸點,12.副活塞,13.固定支架及鎖止裝置,14.止動裝置,15.副活塞穩(wěn)定桿,16.副活塞回位彈簧,17.一體延長臂,18.主活塞體及燃燒室,19.旋轉臂,20.密封活節(jié),21.傳動盤,22.上軸承,23.下軸承,24.主傳動軸,25.截止閥控制裝置,26.弧形開槽。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如圖1、圖2所示,一種單缸多活塞組合旋轉式發(fā)動機,包括有機殼1,機殼1上固定有弧形缸體2、排氣管5,弧形缸體2內側開有弧形開槽26,弧形缸體2前端裝有止動裝置14,相應位置裝有可控點火觸點11,中前部為主氣缸(做功部分),后部裝有單向排氣閥3連接排氣管5,排氣閥3可有多組排氣閥構成分段逐級完成排氣的排氣系統(tǒng)。
機殼1中心通過主傳動軸24連有旋轉臂19,旋轉臂19兩端為對稱的兩個主活塞體18,主活塞體18與旋轉臂19連為一體,兩主活塞體18成180度排列,主活塞體18上配有單向活塞環(huán)8、點火觸角7,主活塞體18內空作為燃燒室并配有火花塞6。與旋轉臂19一體的主傳動軸24由上、下軸承22、23固定于機殼1上;機殼外,主傳動軸24下端為主動力輸出軸,主傳動軸24上端固定盤式齒輪傳動盤21,用于驅動輔助設備,主傳動軸24頂端設計一液油密封活節(jié)20。旋轉臂19中空內通有進氣管9,進氣管9一端經主傳動軸24通過密封活節(jié)20與機殼1外的輔助設備供氣管路相連通,另一端經設在旋轉臂19末端的進氣截止閥4與截止閥控制裝置25的控制,通往主活塞體18及燃燒室,以上與主傳動軸24及傳動盤21構成一個旋轉運動的整體。
本實施例中,主活塞體18為圓錐形,主活塞體18與旋轉臂19相連處向后延伸一弧形的一體延長臂17,當主活塞體18旋轉至弧形缸體2內時,一體延長臂17上的弧形槽與弧形缸體2上的弧形開槽26相吻合,形成完整氣缸。一體延長臂17末端固定有固定支架及鎖止裝置13,其用于固定一個弧形的副活塞穩(wěn)定桿15,該穩(wěn)定桿15上連有副活塞12,副活塞12上裝有副活塞環(huán)10,副活塞12通過副活塞穩(wěn)定桿15、回位彈簧16穿在固定支架及鎖止裝置13上?;匚粡椈?6用于讓副活塞12與主活塞18緊密結合,形成完整的燃燒室(在缸體外或未點火時),副活塞12可在一體延長臂17上按需要前后運動,在進入弧形缸體2做功爆燃時與主活塞18分離,暫停鎖止于弧形缸體2內。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常態(tài)下非點火做功時,主活塞18與副活塞12被副活塞穩(wěn)定桿15.回位彈簧16.支架及鎖止裝置13緊密的鎖定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燃燒室,內部存有一定壓強、比例的混合氣,通過進氣管9經旋轉臂19.主傳動軸24.密封活節(jié)20與外部輔助供氣設備相連通,由進氣截止閥控制裝置25控制其開、關。當主、副活塞18、12旋轉進入缸體2前端時,進氣截止閥4關閉,主活塞18上的點火觸角7與缸體2上的可控點火觸點11接觸,經火花塞6點火,內部可燃混合氣爆燃做功,此時由于反沖力鎖止裝置13開啟,主活塞18逆時針向前運動,副活塞12被止動裝置14暫時固定,一體延長臂17與缸體弧形開槽26吻合成一個密閉缸體。副活塞穩(wěn)定桿15相對于固定支架向后運動,拉長副活塞回位彈簧16,主活塞18繼續(xù)向前到達弧形缸體2后部,單向排氣閥3由于缸體內高壓自動開啟排出部分廢氣,弧形缸體2內主.副活塞18、12間壓力銳減,副活塞12在回位彈簧16的推動下快速向前于主活塞18相結合排出剩余廢氣,鎖止裝置13鎖定,此時完成了做功與排氣的過程。當主副活塞18、12一起轉出弧形缸體2時,進氣截止閥控制裝置25開啟,為燃燒室開始供氣,旋轉臂19旋轉一周至弧形缸體2前,進氣截止閥控制裝置25關閉,停止進氣。此時燃燒室再次充滿了一定壓強、比例的混合氣,這樣就完成了一個工作循環(huán)。
權利要求1.一種單缸多活塞組合旋轉式發(fā)動機,包括有機殼(1)、固定在機殼(1)上的弧形缸體(2),該弧形缸體(2)尾部設有單向排氣閥(3)連接排氣管(5),前部設有可控點火觸點(11)和止動裝置(14),所述機殼(1)中心通過主傳動軸(24)連有旋轉臂(19),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缸體(2)內側開有弧形開槽(26);所述旋轉臂(19)兩端為主活塞體(18),其與旋轉臂(19)連為一體,該兩主活塞體(18)成180度排列;所述主活塞體(18)上配有單向活塞環(huán)(8)和點火觸角(7),主活塞體(18)內空作為燃燒室并設有火花塞(6),主活塞體(18)與旋轉臂(19)相連處向后延伸有一體延長臂(17),當主活塞體(18)旋轉至弧形缸體(2)內時,一體延長臂(17)與弧形開槽(26)相吻合,形成完整氣缸,旋轉臂(19)內通有進氣管(9),其一端通過主傳動軸(24)與機殼(1)外的輔助設備供氣管路連通,另一端經設在旋轉臂(19)末端的進氣截止閥(4)連通主活塞體(18)及燃燒室;所述一體延長臂(17)末端設有固定支架及鎖止裝置(13),其上穿有一個弧形的副活塞穩(wěn)定桿(15),該穩(wěn)定桿(15)一端連著裝有副活塞環(huán)(10)的副活塞(12),另一端設置一回位彈簧(16),該回位彈簧(16)回位時,使得副活塞(12)與主活塞(18)緊密結合,形成完整燃燒室。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缸多活塞組合旋轉式發(fā)動機,其特征在于,弧形缸體(2)的長度不超過機殼(1)周長的四分之一。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單缸多活塞組合旋轉式發(fā)動機,其特征在于,弧形缸體(2)尾部的單向排氣閥(3)由多個組成。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單缸多活塞組合旋轉式發(fā)動機,其特征在于,主活塞體(18)為圓錐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單缸多活塞組合旋轉式發(fā)動機包括有機殼上固定有短弧形缸體,內有點火系統(tǒng),單向排氣系統(tǒng),弧形缸體內側開有弧形開槽與旋轉體系的一體延長臂吻合時,形成完整的缸體——前半部用于做功,后半部用于排氣。由外部輔助設備通過主傳動軸內的進氣管為旋轉體系主付活塞間的燃燒室提供適當壓強比例的混合氣,在弧形缸體內經點火完成做功與排氣兩個行程,簡化了發(fā)動機結構。單缸,多活塞組組合,實現排量可變,無需怠速運轉,隨時啟動。主發(fā)動機可多機串連。使用氣體燃料,環(huán)保節(jié)能。
文檔編號F02B53/02GK2929207SQ200620078588
公開日2007年8月1日 申請日期2006年3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3月20日
發(fā)明者宋立新 申請人:宋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