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安檢領域,具體說涉及一種行郵智能貼標系統(tǒng)及貼標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全世界范圍內恐怖襲擊、販毒、走私等犯罪活動的日益猖獗,各國政府已不斷加強對各種公共場所的安全檢查。如在火車站、機場、海關、碼頭等場所的入口處,為了公共安全,通常需要對行人、行李逐個開包等進行檢測,監(jiān)測被檢對象是否攜帶違禁物品和/或放射性物質,存在安檢人員工作強度大,效率低,客流通過率降低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行郵智能貼標系統(tǒng)。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出一種行郵智能貼標系統(tǒng)包括傳輸機構和貼標機構,所述傳輸機構包括第一傳輸機構和第二傳輸機構,所述第一傳輸機構與所述第二傳輸機構間隔設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貼標機構設置在所述第一傳輸機構與所述第二傳輸機構的正下方,所述貼標機構包括傳動機構、吸標板和送標機構,所述送標機構和吸標板安裝在支架上,所述吸標板設置在所述第一傳輸機構和所述第二傳輸機構之間的間隙的正下方,所述傳動機構帶動所述吸標板沿垂直于所述傳輸機構的傳輸方向的方向運動,所述吸標板可沿垂直方向上下運動。
上述的行郵智能標識系統(tǒng)中,所述傳動機構包括電機和絲杠,所述送標機構安裝在所述絲杠上,所述電機驅動所述絲杠旋轉從而帶動所述送標機構沿垂直于所述傳輸機構的傳輸方向的方向運動。
上述的行郵智能標識系統(tǒng)中,所述傳動機構還包括一導向機構,所述導向機構包括平行設置的導軌滑塊組合。
上述的行郵智能標識系統(tǒng)中,所述吸標板上均勻布置多個吸附孔。
上述的行郵智能標識系統(tǒng)中,所述送標機構包括放料輥、收料輥、牽引機構和剝料板,所述標簽料卷安裝在所述放料輥上,所述標簽帶由牽引機構牽動經剝料板后由收料輥回收剝離標簽的底紙。
上述的行郵智能標識系統(tǒng)中,所述吸標板的下端設置一升降氣缸,用于驅動吸標板沿垂直方向上下運動。
上述的行郵智能標識系統(tǒng)中,所述貼標機構設置在所述傳輸機構正下方的中部。
上述的行郵智能標識系統(tǒng)中,所述貼標機構設置在所述傳輸機構的正下方的一側。
上述的行郵智能標識系統(tǒng)中,所述貼標機構設置在所述傳輸機構的正下方的兩側。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種行郵智能貼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行郵經過X光機的自動識別裝置后繼續(xù)往前運行,自動識別裝置判定行郵中是否含有違禁品;若行郵中不含有違禁品,則行郵經過第一傳輸機構和第二傳輸機構后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若行郵中含有違禁品,控制系統(tǒng)控制行郵運行至第一傳輸機構和第二傳輸機構的間隙時,控制系統(tǒng)控制貼標機構將標簽貼到行郵上。
上述的行郵智能貼標方法中,上述步驟還包括在行郵運行至第一傳輸機構與第二傳輸機構之間的間隙期間,控制系統(tǒng)控制吸標板通過吸附孔產生負壓,標簽被剝離底紙吸附到吸標板上,控制系統(tǒng)控制貼標機構沿垂直于傳輸機構的運動方向的方向運行至行郵的正下方,貼標板下端設置的升降機構將標簽貼到行郵上。
上述的行郵智能貼標方法中,上述步驟還包括在行郵上貼上標簽后,所述控制系統(tǒng)控制貼標機構返回至初始位置,傳輸機構將行郵傳輸至下一環(huán)節(jié)。
本發(fā)明的行郵智能貼標系統(tǒng)將貼標位置設置在行郵流水線上兩個傳輸機構之間,合理的利用了系統(tǒng)的空間,貼標方式采用由下至上的方式便于不同大小形狀的行郵貼標,同時貼標板可沿垂直傳輸方向的方向運動,對行郵在傳輸機構的位置沒有要求,減化了貼標系統(tǒng)的結構,系統(tǒng)可設置左右對稱的兩貼標機構。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一個具體實施例中的行郵智能標識系統(tǒng)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一個具體實施例中的貼標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一個具體實施例中的行郵智能貼標方法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提出的行郵智能貼標系統(tǒng)做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fā)明,但不用來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
如圖1和圖2所示,本發(fā)明一個具體實施例中的行郵智能貼標系統(tǒng)包括傳輸機構和貼標機構,傳輸機構包括第一傳輸機構11和第二傳輸機構12,第一傳輸機構11與第二傳輸機構12間隔設置,貼標機構設置在第一傳輸機構11與第二傳輸機構12的正下方,貼標機構包括傳動機構、吸標板和送標機構,送標機構和吸標板21安裝在支架28上,吸標板21設置在第一傳輸機構11和第二傳輸機構12之間的間隙3的正下方,傳動機構帶動吸標板21沿垂直于傳輸機構的傳輸方向的方向運動,吸標板21的下端設置一升降機構,吸標板21可沿垂直方向上下運動,本實施例中的吸標板21采用氣缸升降方式。在吸標板21上均勻布置多個吸附孔,吸標板21的下端與負壓產生裝置連接,在標簽運行至吸標板21位置(第一傳輸機構11月第二傳輸機構12之間的間隙3)時,負壓產生裝置工作產生真空將標簽剝離底紙吸附在吸標板上。貼標機構設置在傳輸機構的中部的正下方,本發(fā)明中貼標機構也可以設置在傳輸機構正下方的一側,為提高貼標速度,本發(fā)明還可以在傳輸機構正下方的兩側分別設置一貼標機構。
本發(fā)明一個具體實施例中的傳動機構包括電機27和絲杠26,送標機構安裝在絲杠26上,電機27驅動絲杠26旋轉從而帶動送標機構沿垂直于傳輸機構的傳輸方向的方向運動。傳動機構還包括一導向機構25,導向機構25為平行設置的導軌滑塊組合,起導向作用。
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送標機構包括放料輥23、收料輥24、牽引機構22和剝料板,標簽料卷安裝在放料輥23上,標簽帶由牽引機構22牽動經剝料板后由收料輥24回收剝離標簽的底紙。
如圖3所示,本發(fā)明的行郵智能貼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行郵經過X光機的自動識別裝置后繼續(xù)往前運行,自動識別裝置判定行郵中是否含有違禁品;若行郵中不含有違禁品,則行郵經過第一傳輸機構和第二傳輸機構后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若行郵中含有違禁品,控制系統(tǒng)控制行郵運行至第一傳輸機構和第二傳輸機構的間隙時,控制系統(tǒng)控制貼標機構將標簽貼到行郵上。
上述步驟還包括在行郵運行至第一傳輸機構與第二傳輸機構之間的間隙期間,控制系統(tǒng)控制吸標板通過吸附孔產生負壓,標簽被剝離底紙吸附到吸標板上,控制系統(tǒng)控制貼標機構沿垂直于傳輸機構的運動方向的方向運行至行郵的正下方,貼標板下端設置的升降機構將標簽貼到行郵上。
上述步驟還包括在行郵上貼上標簽后,所述控制系統(tǒng)控制貼標機構返回至初始位置,傳輸機構將行郵傳輸至下一環(huán)節(jié)。
以上使用方式僅用于說明本發(fā)明,而并非對發(fā)明的限制,有關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還可以做出各種變化和變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術方案也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