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三輪車的車身構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可縮短三輪車全長的車身構造。
背景技術:
日本特公平1-23356號公報的“擺動式三輪車的停車鎖定裝置”中,揭示了用結合部把安裝著前輪的前側車身和安裝著后輪的后側車身可轉動地結合著的三輪車的車身構造。
下面,把上述公報的第1圖和第2圖作為圖16和圖17來說明。圖16中,表示原第1圖的要部。標記重新標注。
圖16是已往的三輪車的要部側面圖。擺動式三輪車200,由前輪側的前車身201和后輪側的后車身202構成車身,在前車身201的下部后部用銷206可上下自由動地安裝著擺動接頭203的安裝凸部204、205(里側標記205圖未示),在擺動接頭203的后部安裝著后架207,在該后架207側安裝著后輪208。借助擺動接頭203,前車身201和后車身202可相對轉動。
圖17是已往的擺動接頭的斷面圖。將支軸212可轉動地安裝在擺動接頭203的底箱211及上箱(圖未示)上,在該支軸212的前側設有限制箱側(底箱211和上箱)與支軸212相對旋轉的轉動鎖定機構213,在底箱211的前端通過臂214、215設有安裝凸部204、205,在上述支軸212的后部安裝后架207,從前車身201通過擺動接頭203到后車身202設有操作纜繩216,該操作纜216使轉動鎖定機構213動作并且用于鎖定(制動)后輪208。(“轉動鎖定機構213”的各構成,在上述公報的第2圖中已表示,“轉動鎖定機構213”這一名稱,是為了便于說明而新增加的)。
圖17中,擺動接頭203的構造是,在支軸212的前側配置著轉動鎖定機構213,從底箱211朝車輛前方伸出臂214、215,在這些臂214、215的前端分別設有安裝凸部204、205。因此,擺動接頭203的車輛前后方向的長度大。結果,圖16所示前車身201與后車身202的間隔大,三輪車的全長大。
對于主要在狹窄路上行駛的送貨用三輪車200,希望能減小全長,轉彎靈活。
發(fā)明目的為此,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能縮短三輪車全長的三輪車的車身構造。
技術方案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權利要求1記載的三輪車的車身構造,由安裝著前輪的前側車身、安裝著后輪的后側車身、將這些前側車身和后側車身可相對轉動地結合的結合部構成,其特征在于,上述結合部,由法蘭、從該法蘭延伸的軸、嵌合在該軸上的軸承構成,把上述法蘭安裝在前側車身的后部,把上述結合部的軸承側安裝在后側車身上。
從法蘭延伸軸的構造,與已往相比,可縮短結合部,縮短三輪車的全長。
權利要求2記載的三輪車的車身構造,由安裝著前輪的前側車身、安裝著后輪的后側車身、用沿車輛前后方向延伸的軸和軸承將這些前側車身和后側車身結合的結合部構成,借助該結合部,將前側車身和后側車身可相對轉動地連接,其特征在于,把限制上述軸和軸承的相對旋轉的轉動鎖定機構配置在上述軸的側方,把用于將后側車身安裝在軸承上的安裝部設在軸承的側面。
由于把轉動鎖定機構配置在軸的側方,所以,與已往那樣將轉動鎖定機構配置在軸的延長上相比,可縮短結合部,減小前側車身與后側車身的距離,縮短三輪車的全長。從而提高三輪車的彎轉性能。
另外,設置把后部車身安裝在軸承側面的安裝部,使軸承與后側車身重疊。這樣,更加縮短三輪車的全長。
權利要求3中,上述轉動鎖定機構由從上述軸向側方突出的臂狀或法蘭狀側方突出部件、鎖定部件、纜繩安裝部件構成,上述鎖定部件可擺動地安裝在軸承上,用于掛在設在側方突出部件上的凹凸部上,上述纜繩安裝部設在鎖定部件的端部,用于安裝使該鎖定部件擺動的纜繩。
借助從軸向側方突出的側方突出部件,可把鎖定部件和纜繩配置在不妨礙軸的位置,可提高轉動鎖定機構和纜繩的布置自由度。因此,可根據前側、后側車身的形狀、大小和安裝在前側、后側車身上的附屬零件,將轉動鎖定機構和纜繩配置在適當的部位。
權利要求4中,在后側車身上設置用于鎖定后輪的后輪鎖定機構,為了使該后輪鎖定機構動作,在前側車身上設置停車桿,把纜繩的前半部架設在停車桿和后輪鎖定機構上,把纜繩的后半部架設在后輪鎖定機構和轉動鎖定機構上。
由于把纜繩的前半部架設在停車桿和后輪鎖定機構上,所以,可用比已往大的距離吸收由前側車身與后側車身的相對轉動所造成的纜繩的扭轉。這樣,在纜繩上不作用過度的扭轉,纜繩便于彎曲,減少纜繩的更換,可減少三輪車的維護費用。
圖1是具有本發(fā)明車身構造的三輪車的側視圖。
圖2是本發(fā)明三輪車的后部的側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三輪車的接頭箱的斷面圖。
圖4是本發(fā)明三輪車的接頭箱的俯視圖。
圖5是圖4的5-5線斷面圖。
圖6是表示本發(fā)明三輪車的前側車身和后側車身的要部的側視圖。
圖7是圖6的7向視圖。
圖8是收容在本發(fā)明三輪車的動力單元內的后輪鎖定機構的說明圖。
圖9是圖6的120部放大圖。
圖10是說明本發(fā)明三輪車的停車鎖定裝置的作用的第1作用圖。
圖11是說明本發(fā)明三輪車的停車鎖定裝置的作用的第2作用圖。
圖12是說明本發(fā)明三輪車的停車鎖定裝置的作用的第3作用圖。
圖13是說明本發(fā)明三輪車的停車鎖定裝置的作用的第4作用圖。
圖14是比較三輪車車身構造的模式圖。
圖15是說明本發(fā)明三輪車的纜繩作用的作用圖。
圖16是已往三輪車的要部側面圖。
圖17是已往的擺動接頭的斷面圖。
下面,參照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附圖是按照標記的方向看的圖。
圖1是具有本發(fā)明車身構造的三輪車的側視圖。三輪車10中,在車架11的前部下部安裝著可上下自由動的前擺動臂12,在該前擺動臂12的前端安裝著可旋轉且可左右動的前輪13,在車架11的上部安裝著可旋轉的把手15,在車架11的上部安裝著擋風玻璃16,在該擋風玻璃16的上端安裝著屋頂17的前部,從車架11的后部朝后斜上方伸出后架18、19(里側標記19圖未示),并且將用于安裝屋頂17的后部的柱21、22(里側標記22圖未示)向上方伸出,這些后架18、19和柱21、22上安裝著車座23和行李箱24。上述構造是三輪車10的前側車身25。
圖2是本發(fā)明三輪車的后部的側視圖。三輪車10中,在車架11的下部后端安裝著接頭箱31,該接頭箱31作為結合在圖1中說明了的前側車身25和后述的后側車身的結合部,在該接頭箱31的側面用螺栓34…(…表示多個,下同)安裝著左右一對后部臂32、33(里側的標記33圖未示),在這些后部臂32、33的途中通過支架35、36(里側的標記36圖未示)可擺動地安裝著動力單元37的側部,在后部臂32、33的后端部通過后緩沖單元38安裝著動力單元37,在該動力單元37的輸出軸37a上安裝著后輪41、42(里側的標記42圖未示)。上述接頭箱31后方的構造是三輪車10的后側車身43。44、44(里側的標記44圖未示)是為了將后側車身43(具體地說是后部臂32、33)安裝在接頭箱31上而設在接頭箱31側面的安裝部(具體地說,由安裝面和供螺栓34螺入用的內螺紋構成)。
接頭箱31,用沿車輛前后方向延伸的軸和軸承(或軸承的側)將前側車身25與后側車身43結合,這樣,將前側車身25和后側車身43可相對轉動地連接,在停車時,可將前側車身25和后側車身43的相對轉動鎖定,在前部設有法蘭47、48,該法蘭47、48用螺栓46…安裝在車架11的下部后端部。
動力單元37以支軸51、52(里側的標記52圖未示)為中心擺動,后緩沖單元38,用于緩沖在動力單元37擺動時的動力單元37、前側車身25和后側車身43受到的沖擊。53是收容在接頭箱31內的接頭軸58(后述)的軸心。
圖3是本發(fā)明三輪車的接頭箱的斷面圖。
接頭箱31,由箱本體55、通過軸承56、56、57支承在該箱本體55上的接頭軸58、安裝在該接頭軸58的前部的上述法蘭47、48、夾在箱本體55及接頭軸58間的減振部61、后述的轉動鎖定機構62構成。63是防止接頭軸58脫出的螺母。
箱本體55通過軸承56、56、57支承接頭軸58,該箱本體55是廣義上的軸承。(不采用上述軸承56、56、57而用箱本體55直接承受接頭軸58時,箱本體成為本來的軸承(滑動軸承))接頭軸58,在前部形成法蘭安裝面65、66,用螺栓67…、螺母68…把法蘭47安裝在法蘭安裝面65上,把法蘭48安裝在法蘭安裝面66上。
轉動鎖定機構62將突出部件69細齒花鍵結合(或花鍵結合)在接頭軸58上,該突出部件69的扇狀部分朝接頭軸58的側方突出。71是夾在軸承56與側方突出部件69之間的軸環(huán)。
如圖2和圖3所示,本發(fā)明的三輪車10的車身構造,具有安裝著前輪13(見圖1)的前側車身25、安裝著后輪41、42(標記42圖未示)的后側車身43,用接頭箱31將這些前側車身25和后側車身43可相對轉動地結合,其特征在于,接頭箱31由法蘭47、48、從該法蘭47、48延伸的接頭軸58、嵌合在該接頭軸58上的箱本體55構成,把上述法蘭47、48安裝在前側車身25的后部,把接頭箱31的箱本體55安裝在后側車身43上。
由于做成為從法蘭47、48延伸接頭軸58的構造,所以,與已往那樣的、在底箱前端通過臂設置安裝凸部、用銷將該安裝凸部安裝在前車身上的構造相比,可縮短接頭箱31,可縮短三輪車10的全長。
圖4是本發(fā)明三輪車的接頭箱俯視圖,表示把設在接頭箱31上部的蓋卸下的狀態(tài)。
箱本體55,在側面設有安裝部44、44,該安裝部44、44用于把后側車身43(見圖2)安裝在接頭箱31上。
轉動鎖定機構62是限制(鎖定)接頭軸58和箱本體55的相對旋轉的機構,由側方突出部件69、第1臂狀部件73、第2臂狀部件74、連桿部件75構成。突出部件69安裝在上述接頭軸58上,第1臂狀部件73為了使該側方突出部件69的旋轉鎖定而可擺動地安裝在箱本體55上。第2臂狀部件74,為了將第1臂狀部件73壓接在側方突出部件69上,可擺動地安裝在箱本體55上。連桿部件75夾設在這些第1、第2臂狀部件73、74之間。
上述第1、第2臂狀部件73、74及連桿部件75構成權利要求3的鎖定部件。
側方突出部件69備有作為凹凸部的齒部77…,第1臂狀部件73在前端備有爪部78,該爪部78與側方突出部件69的齒部77…嚙合。
第2臂狀部件74,在其端部備有纜繩安裝部83,該纜繩安裝部83用于安裝構成轉動鎖定用纜繩81的內纜繩82。
85是構成轉動鎖定用纜繩81的外管,86是第1臂狀部件73的擺動軸,87是第2臂狀部件74的擺動軸,88、88是用于把轉動鎖定用纜繩81安裝到箱本體55上的螺母。
圖5是圖4的5-5線斷面圖。接頭箱31的減振部61是所謂的“奈特哈特橡膠減振器”,由減振器收容室91、減振橡膠92…、推壓部件93構成。減振器收容室91設在箱本體55內。減振橡膠92…配置在該減振器收容室91的4角。推壓部件93配置在這些減振橡膠92…的內側,并花鍵結合在接頭軸58上。推壓部件93與接頭軸58一起旋轉時,推壓部件93壓縮減振橡膠92…,發(fā)揮減振作用。
圖6是表示本發(fā)明三輪車的前側車身和后側車身的要部的側視圖。在車架11的上部設有可旋轉地安裝把手的頭管95,在該頭管95的前部安裝支架96,在該支架96上安裝著進行后輪41、42(里側的標記42圖未示)停車時的鎖定的停車桿97,在該停車桿97上通過連桿部件98安裝著作為第1纜繩的后輪鎖定用纜繩101,將該后輪鎖定用纜繩101延伸到動力單元37的后部,并且用纜繩安裝支架102、103將后輪鎖定用纜繩101固定在車架11的側部及動力單元37的側部下部,從動力單元37的后部將作為第2纜繩的轉動鎖定用纜繩81延伸到接頭箱31的后部,用上述纜繩安裝支架103將轉動鎖定用纜繩81與后輪鎖定用纜繩101一起固定在動力單元37上。另外,后輪鎖定用纜繩101和轉動鎖定用纜繩81在圖1和圖2中未示出。
圖7是圖6的7向視圖。動力單元37,在后部安裝著用于鎖定后輪的操作桿105,該操作桿105在其一端安裝著后輪鎖定用纜繩101,在其另一端安裝著轉動鎖定用纜繩81。106是一體地安裝在操作桿105上的擺動軸,107是操作桿收容部,108是安裝后輪鎖定用纜繩101的第1纜繩安裝部,111是安裝轉動鎖定用纜繩81的第2纜繩安裝部。
圖8是收容在本發(fā)明三輪車的動力單元內的后輪鎖定機構的說明圖。后輪鎖定機構113由停車軸114、停車齒輪115和臂狀部件116構成。停車軸114與動力單元37(見圖6)的輸出軸37a(見圖6)連接。停車齒輪115安裝在該停車軸114上。臂狀部件116為了鎖定該停車齒輪115的旋轉而安裝在操作桿105的擺動軸106上。通過使擺動軸106旋轉,將設在臂狀部件116上的爪部117與停車齒輪115的齒部118嚙合時,將停車軸114的旋轉止住,通過動力單元37的輸出軸37a使后輪41、42(見圖6)鎖定。
圖9是圖6的120部放大圖。在支架96上用擺動軸122可擺動地安裝著停車桿97,在該停車桿97上一體地安裝臂部123,在該臂部123的前端安裝可旋轉的輥124,另外,在支架96上,用擺動軸125可擺動地安裝連桿部件98,在該連桿部件98上形成上述輥124可相接的曲線狀邊緣126,并且在連桿部件98上安裝后輪鎖定用纜繩101的端部附件127,在該端部附件127上連接構成后輪鎖定用纜繩101的內纜繩128,另外,在支架96上安裝著纜繩安裝支架133,該安裝支架133用螺母132、132固定后輪鎖定用纜繩101的構成零件即外管131。
圖6中,進行后輪鎖定和轉動鎖定用的停車鎖定用裝置135由從上述停車桿97通過后輪鎖定用纜繩101一直到動力單元37的操作桿105(見圖7)的構造、后輪鎖定機構113(見圖8)、從操作桿105通過轉動鎖定用纜繩81一直到轉動鎖定機構62(見圖4)的構造構成。
下面說明上述停車鎖定裝置135的作用。
圖10是說明本發(fā)明三輪車的停車鎖定裝置的作用的第1作用圖。
為了三輪車的停車,先把停車桿97從雙點劃線所示位置朝箭頭方向拉起,隨著停車桿97的擺動,臂部123順時針方向擺動,輥124一邊與連桿部件98的曲線狀邊緣126相接,一邊將連桿部件98的一端壓下,所以,連桿部件98如箭頭所示地逆時針方向擺動,連桿部件98的另一端上升,通過端部附件127張拉后輪鎖定用纜繩101的內纜繩128。
圖11是說明本發(fā)明三輪車的停車鎖定裝置的作用的第2作用圖。
當拉后輪鎖定用纜繩101的內纜繩128時,安裝在動力單元37后部的操作桿105順時針方向擺動,牽拉轉動鎖定用纜繩81的內纜繩82。
圖12是說明本發(fā)明三輪車的停車鎖定裝置的作用的第3作用圖。
操作桿105(見圖11)順時針方向擺動時,擺動軸106旋轉,臂狀部件116順時針方向擺動,臂狀部件116的爪部117與停車齒輪115的齒部118嚙合,所以,停車齒輪115和停車軸114不能旋轉,與停車軸114連接的圖6所示動力單元37的輸出軸37a鎖定,后輪41、42鎖定。
圖13是說明本發(fā)明三輪車的停車鎖定裝置的作用的第4作用圖。
牽拉轉動鎖定用纜繩81的內纜繩82時,第2臂狀部件74繞擺動軸87逆時針方向擺動,隨之,通過連桿部75第1臂狀部件73也繞擺動軸86逆時針方向擺動,所以,第1臂狀部件73的爪部78與側方突出部件69的齒部77嚙合。因此,接頭軸58的旋轉鎖定,可將圖6所示的前側車身25和后側車身43的相對轉動鎖定。
之所以要進行該轉動鎖定,是為了在圖2中的三輪車的停車時,防止前側車身25或后側車身43因某種未預料的原因轉動而使車身倒下,或者在接頭箱31的減振部61(見圖3)上作用不必要的力。
如圖4所示,本發(fā)明中,轉動鎖定機構62,由從接頭軸58向側方突出的臂狀或法蘭狀的側方突出部件69、第1及第2臂狀部件73、74、纜繩安裝部83構成。第1及第2臂狀部件73、74可擺動地設在箱本體55上,用于卡在設在側方突出部件69上的齒部77上。纜繩安裝部83設在第2臂狀部件74的端部,用于安裝使第1、第2臂狀部件73、74擺動的轉動鎖定用纜繩81。
借助從接頭軸58向側方突出的側方突出部件69,可將第1、第2臂狀部件73、74及轉動鎖定用纜繩81配置在不妨礙接頭軸58的位置,可提高轉動鎖定機構62和轉動鎖定用纜繩81的布置自由度。
因此,可根據前側、后側車身25、43(見圖2)的形狀、大小、安裝在前側、后側車身25、43上的附屬品,將轉動鎖定機構62和轉動鎖定用纜繩81配置在適當的部位。
圖14(a)、(b)是比較三輪車的車身構造的模式圖,(a)表示本實施例,(b)表示比較例。
在(a)中,三輪車10由前側車身25、后側車身43、連接這些前側車身25和后側車身43的接頭箱31構成。在收容在接頭箱31內的接頭軸的側方配置著轉動鎖定機構62。
這里,從前側車身25的前端到后側車身43的后端的長度作為車身全長BL1在(b)中,擺動式三輪車200由前車身201、后車身202、連接這些前車身201和后車身202的擺動接頭203構成。在主要部收容在擺動接頭203內的支軸的前側配置著轉動鎖定機構213。
這里,從前車身201的前端到后車身202的后端的長度,作為車身全長BL2。
設(a)中所示的接頭箱31的長度為箱長L1,(b)中所示的擺動接頭203的長度為接頭長L2時,顯然,L1<L2,BL1<BL2,即,本實施例三輪車的全長比比較例的擺動三輪車的全長短。
如圖2和圖14所示,本發(fā)明的三輪車10的車身構造,由安裝著前輪13(見圖1)的前側車身25、安裝著后輪41、42的后側車身43、用沿車輛前后方向延伸的接頭軸58和箱本體55(見圖3)將前側車身25和后側車身43結合起來的接頭箱31構成,借助該接頭箱31,將前側車身25和后側車身43可相對轉動地連接起來,其特征在于,把限制接頭軸58和箱本體55的相對旋轉的轉動鎖定機構62配置在接頭軸58的側方,把安裝部44設在箱本體55的側面,該安裝部44用于把后側車身43安裝在箱本體55上。
通過把轉動鎖定機構62配置在接頭軸58的側方,與已往的將轉動鎖定機構配置在支軸延長上(支軸的前側)相比,可縮短接頭箱31,可減小前側車身25與后側車身43的距離,可縮短三輪車10的全長。因此,可縮短三輪車10的輪距,提高三輪車10的轉彎性能。
另外,通過設置用于把后部車身43安裝在箱本體55側面的安裝部44,可使接頭箱31的箱本體55和后側車身43的后部臂32、33重疊,更加縮短三輪車10的全長。
圖15(a)、(b)是說明本發(fā)明三輪車的纜繩的作用的作用圖。
在(a)中,在前側車身25的車架11的側部用纜繩安裝支架102固定后輪鎖定用纜繩101,同時,在后側車身43的動力單元37的下部側部用纜繩安裝支架103固定,這樣,將纜繩安裝支架102、103間的距離DB設定得大。
已往,例如圖16所示例中,用擺動接頭與后輪用制動裝置(圖未示)的距離DA固定著操作纜繩。而本發(fā)明中,如(a)所示,是用前側車身25與后側車身43間的距離DB固定后輪鎖定用纜繩101,所以,DB>DA,本發(fā)明中,對于后輪鎖定用纜繩101的扭轉比已往有利。
在(b)中,例如,當前側車身25相對于后側車身43以接頭箱31的接頭軸58(見圖3)的軸心53為中心如箭頭所示地轉動時,雖然纜繩安裝支架102、103間的后輪鎖定用纜繩101扭轉,但由于纜繩安裝支架102、103間的距離大,所以,可減小后輪鎖定用纜繩101的扭轉角,可防止后輪鎖定用纜繩101的過度扭轉。
如上述圖6和圖15(a)、(b)所示,在后側車身43設置用于鎖定后輪41、42的后輪鎖定機構113,為了使該后輪鎖定機構113動作,在前側車身25設置停車桿97,把后輪鎖定用纜繩101架設在停車桿97和后輪鎖定機構113上,把轉動鎖定用纜繩81架設在后輪鎖定機構113和轉動鎖定機構62上。
通過把后輪鎖定用纜繩101架設在前側車身25和后側車身43上,可用比已往大的距離吸收由前側車身25與后側車身43的相對轉動所造成的后輪鎖定用纜繩101的扭轉。這樣,對后輪鎖定用纜繩101不作用過度的扭轉,后輪鎖定用纜繩101便于彎曲,減少后輪鎖定用纜繩101的更換等,可減少三輪車10的維護費用。
另外,本實施例中,如圖4所示,是用第1、第2臂狀部件73、74及連桿部件75構成轉動鎖定機構62的鎖定部件,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一個臂狀部件的一端設置爪部,在另一端設置纜繩安裝部,可擺動地安裝在箱本體55上。
另外,本發(fā)明的三輪車,不限于是1個前輪、2個后輪,也可以是2個前輪、1個后輪。
另外,權利要求2中的“將轉動鎖定機構配置在軸的側方”這一構造,是指將軸配置在大致車輛前后方向,但也可以將轉動鎖定機構配置在作為軸的側方的上方、下方、左方、右方的任一位置。
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效果。
權利要求1的三輪車車身構造中,結合部由法蘭、從該法蘭延伸的軸、和嵌合在該軸上的軸承構成,把法蘭安裝在前側車身的后部,把結合部的軸承側安裝在后側車身上,所以,與已往相比,可縮短結合部,可縮短三輪車的全長。
權利要求2的三輪車車身構造中,把限制軸與軸承的相對旋轉的轉動鎖定機構配置在軸的側方,把用于將后側車身安裝在軸承上的安裝部設置在軸承的側面,與已往那樣將轉動鎖定機構配置在軸的延長上時相比,可縮短結合部,可減小前側車身與后側車身的距離,可縮短三輪車的全長。
這樣,提高三輪車的轉彎性能。
另外,通過設置用于把后部車身安裝在軸承側面的安裝部,可使軸承和后側車身重疊。這樣,更加縮短三輪車的全長。
權利要求3的三輪車車身構造中,轉動鎖定機構由從軸向側方突出的臂狀或法蘭狀側方突出部件、鎖定部件、纜繩安裝部構成。上述鎖定部件可擺動地安裝在軸承上,用于掛在設在側方突出部件上的凹凸部上。上述纜繩安裝部設在鎖定部件的端部,用于安裝使該鎖定部件擺動的纜繩。所以,借助從軸向側方突出的突出部件,可把鎖定部件和纜繩配置在不妨礙軸的位置,可提高轉動鎖定機構和纜繩的布置自由度。
因此,可根據前側、后側車身的形狀、大小和安裝在前側、后側車身上的附屬零件,將轉動鎖定機構和纜繩配置在適當的部位。
權利要求4的三輪車車身構造中,由于在后側車身上設置用于鎖定后輪的后輪鎖定機構,為了使該后輪鎖定機構動作,在前側車身上設置停車桿,把纜繩的前半部架設在停車桿和后輪鎖定機構上,把纜繩的后半部架設在后輪鎖定機構和轉動鎖定機構上,所以,可用比已往大的距離吸收由前側車身與后側車身的相對轉動所造成的纜繩的扭轉。
這樣,在纜繩上不作用過度的扭轉,纜繩便于彎曲,減少纜繩的更換,可減少三輪車的維護費用。
權利要求
1.三輪車的車身構造,由安裝著前輪的前側車身、安裝著后輪的后側車身、將這些前側車身和后側車身可相對自由轉動地連結的結合部構成,其特征在于,上述結合部由法蘭、從該法蘭延伸的軸、嵌合在該軸上的軸承構成,把上述法蘭安裝在前側車身的后部,把上述結合部的軸承安裝在上述后側車身上。
2.三輪車的車身構造,由安裝著前輪的前側車身、安裝著后輪的后側車身、用沿大致車輛前后方向延伸的軸和軸承將這些前側車身和后側車身結合的結合部構成,借助該結合部,將前側車身和后側車身可相對自由轉動地連接,其特征在于,把限制上述軸和軸承的相對旋轉的轉動鎖定機構配置在上述軸的側方,把用于將后側車身安裝在軸承上的安裝部設在軸承的側面。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三輪車的車身構造,其特征在于,上述轉動鎖定機構,由從上述軸向側方突出的臂狀或法蘭狀側方突出部件、鎖定部件、纜繩安裝部件構造,上述鎖定部件可自由擺動地安裝在軸承側,用于掛在設在側方突出部件上的凹凸部上,上述纜繩安裝部設在鎖定部件的端部,用于安裝使該鎖定部件擺動的纜繩。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三輪車的車身構造,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后側車身上設置用于鎖定后輪的后輪鎖定機構,為了使該后輪鎖定機構動作,在上述前側車身上設置停車桿,把纜繩的前半部架設在上述停車桿和上述后輪鎖定機構上,把纜繩的后半部架設在后輪鎖定機構和轉動鎖定機構上。
全文摘要
接頭箱31由法蘭47、48、從法蘭47、48伸出的接頭軸58、嵌合在該接頭軸58上的箱本體55構成。把法蘭47、48安裝在前側車身25的后部,把接頭箱31的箱本體55側安裝在后側車身43上。借助接頭箱,與已往相比,可減小前側車身與后側車身的距離,可縮短三輪車的全長。
文檔編號B62K5/02GK1342584SQ01132440
公開日2002年4月3日 申請日期2001年9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00年9月6日
發(fā)明者田上卓也, 大關孝, 中川光雄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