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治療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感染的益生菌組合物及其用圖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 本發(fā)明是關(guān)于新穎乳桿菌分離株的分離,及其于治療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感染的技 術(shù)領(lǐng)域。
【背景技術(shù)】
[0002] 腸病毒71型屬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Family Picornaviridae)的腸病毒屬 (genus Enterovirus)。病毒外鞘呈正二十面體(icosahedral)的結(jié)構(gòu),無外套膜包裹,環(huán) 境中的酸、堿及溫度變化都不易影響病毒的活性,因此可在環(huán)境中存活長久并通過糞口傳 播達到廣泛傳播。病毒的基因體是由7440大小的單股正股RNA核酸組成,可轉(zhuǎn)譯出一條含 2194個胺基酸聚合蛋白質(zhì)(polyprotein),包括結(jié)構(gòu)性蛋白的P1區(qū)域,以及非結(jié)構(gòu)性蛋白 的P2和P3區(qū)域。聚合蛋白由2A蛋白質(zhì)酶(protease)切割成PI、P2、P3,由3D蛋白質(zhì)酶 將P1區(qū)域切割成VP1、VP2、VP3及VP4四個結(jié)構(gòu)蛋白,將P2區(qū)域切割成2A protease、2B及 2C nucleotide triphosphatase,將P3區(qū)域切割成3A與3Q)等非結(jié)構(gòu)蛋白。病毒蛋白外 殼(capsid)由VP1-VP4四個結(jié)構(gòu)蛋白構(gòu)成,大小約20-30納米(nm)。
[0003] 根據(jù)腸病毒的生物特性和分子特性,腸病毒在2003年已被重新區(qū)分為五大類, 分別是(1)小兒麻痹病毒,⑵腸病毒A群(CAV2至CAV8, CAV10, CAV12, CAV14, CAV16和 £¥71),(3)腸病毒8群化4¥9,08¥1至08¥641至£749411至£21424至£27429至£33 和 EV69 及 EV73),(4)腸病毒 C 群(CAV1,CAV11,CAV13, CAV15, CAV17 至 CAV22 和 CAV24), (5)腸病毒D群(EV68和70)。腸病毒71型最初于1969年在美國加州于患有中樞神經(jīng)疾 病的病患所分離出來,1974年由Melnick定名為腸病毒71型。
[0004] 腸病毒71型自1969年被分離出來后,已在世界各大洲造成廣泛的流行,如1969 至1973年在美國,1978年在日本,1986年在澳洲維多利亞城、巴西、1986年在香港都曾爆 發(fā)大流行并引起嚴重的腦炎及類小兒麻痹癥候群。臺灣在1998年也爆發(fā)腸病毒71型大流 行,總計共有13萬人感染,405名重癥病童因手足口癥合并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或急性遲 緩性麻痹而住院,造成78位病童死亡,重癥案例中有75%證實為腸病毒71型造成,而死亡 案例中則有92%分離出腸病毒71型。自1998年的大流行后,每年春夏交替及夏季時期都 會出現(xiàn)幼童感染腸病毒71型的病例,是臺灣目前一項重要的公共衛(wèi)生健康課題。
[0005] 腸病毒71型具有神經(jīng)侵犯性,與小兒麻痹病毒同樣會造成肢體麻痹的嚴重神經(jīng) 癥狀,因腸病毒71型感染大多侵襲三歲以下嬰幼兒且易導(dǎo)致嚴重的中樞神經(jīng)病變,腸病毒 71型可被視為繼小兒麻痹病毒后另一不可忽視的嗜神經(jīng)性(neurotropic)病毒。一般認為 腸病毒是經(jīng)由糞口傳染途徑感染,病毒以消化道為入口侵犯宿主,進而感染到其它標的器 官,特別是神經(jīng)系統(tǒng)。急性腸病毒71型的感染至今尚未有有效的抗病毒藥物,臨床上的治 療雖使用IVIG,但治療效果有限,目前仍以癥狀治療的支持療法為主。使用疫苗來預(yù)防傳 染性疾病有很好的歷史,但目前腸病毒71型疫苗尚在研發(fā)狀態(tài),至上市至臨床使用時程未 定;而疫苗株選用對其他基因型或其它種腸病毒是否有交叉保護效果仍需研究證實。
[0006] 在1908年,俄國諾貝爾獎得主Elie Metchnikoff發(fā)現(xiàn)發(fā)酵后的牛乳中所含的乳 桿菌對人體的健康具有益處。到了 1965年,Lilly and Stilweel則進一步地將益生菌定 義為:任何可以促進腸道菌種平衡,增加人體健康效益的微生物。越來越多研究指出,對于 微生物引起的腸道感染,益生菌可以促進腸道的免疫反應(yīng)。本案申請人的前案US7, 666, 407 指出Lactobacillus paracasei GMNL-33具有抑制細菌造成的牙病用途;US7, 901,926指 出Lactobacillus reuteri GMNL-89具有抗發(fā)炎用途。然而目前對于益生菌是否能有效治 療腸病毒的癥狀,則尚未有文獻報導(dǎo)是否有其功效。
【發(fā)明內(nèi)容】
[0007] 本發(fā)明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種新穎乳桿菌分離株,干酪乳桿菌(Lactobacillus casei GMNL-277)的保藏編號為 BCRC910585 與 CCTCC M2013197。
[0008]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種用于治療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感染的醫(yī)藥組合 物,其包含干酪乳桿菌(Lactobacillus casei GMNL-277)的保藏編號為BCRC 910585與 CCTCC M2013197。
[0009] 為達成前述發(fā)明目的,其中該醫(yī)藥組合物可進一步包含副干酪乳桿菌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GMNL-33)的保藏編號為 BCRC910314 與 CCTCC M206133 以及 羅伊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 reuteri GMNL-89)的保藏編號為 BCRC910340 與 CCTCC M207154至少一種。
[0010] 為達成前述發(fā)明目的,其中該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為腸病毒。
[0011] 為達成前述發(fā)明目的,其中該腸病毒為腸病毒71型。
[0012] 為達成前述發(fā)明目的,其中該醫(yī)藥組合物是可供口服投藥的劑型。其中該劑型是 選自于下列所構(gòu)成的群組:溶液、懸浮液、乳劑、粉末、錠劑、丸劑、糖漿、口含錠、片劑、口嚼 膠、濃漿以及膠囊。
[0013]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種食品產(chǎn)品,其包含干酪乳桿菌(Lactobacillus casei GMNL-277)的寄存編號為 BCRC910585 與 CCTCC M2013197。
[0014]為達成前述發(fā)明目的,其中該食品產(chǎn)品可進一步包含副干酪乳桿菌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GMNL-33)的保藏編號為 BCRC910314 與 CCTCC M206133 以及 羅伊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 reuteri GMNL-89)的保藏編號為 BCRC910340 與 CCTCC M207154至少一種。
[0015] 為達成前述發(fā)明目的,可進一步包含至少一種選自于下列群組中的益生菌:乳桿 菌屬物種(lactobacillus sp.)、雙叉桿菌屬物種(Bifidobacterium sp.)、鏈球菌屬物種 (Streptococcus sp.)及酵母菌(yeasts)。
[0016]為達成前述發(fā)明目的,可進一步包含可食性材料,該可食性材料包含水、流體乳 品、牛奶、濃縮牛奶、酸奶、酸乳、冷凍優(yōu)格、乳桿菌發(fā)酵飲料、奶粉、冰淇淋、奶酪、干酪、豆 奶、發(fā)酵豆奶、蔬果汁、果汁、運動飲料、甜點、果凍、糖果、嬰兒食品、健康食品、動物飼料、中 草藥材或膳食補充品。
[0017]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種益生菌用于制備治療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感染 的組合物的方法,其中該益生菌包含副干酪乳桿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 GMNL-33) 的保藏編號為 BCRC910314 與 CCTCC M206133、羅伊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 reuteri GMNL-89)的保藏編號為 BCRC910340 與 CCTCC M 207154 以及干酪乳桿菌(Lactobacillus casei GMNL-277)的保藏編號為 BCRC910585 與 CCTCC M2013197 至少一種。
[0018] 為達成前述發(fā)明目的,其中該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為腸病毒。
[0019] 為達成前述發(fā)明目的,其中該腸病毒為腸病毒71型。
[0020] 為達成前述發(fā)明目的,其中該組合物為醫(yī)藥組合物,是可供口服投藥的劑型。其中 該劑型是選自于下列所構(gòu)成的群組:溶液、懸浮液、乳劑、粉末、錠劑、丸劑、糖漿、口含錠、片 劑、口嚼膠、濃漿以及膠囊。
[0021]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種治療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感染的方法,包含組合 物;其中該組合物包含副干酪乳桿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 GMNL-33)的保藏編號為 CCTCC M206133、羅伊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 reuteri GMNL-89)的保藏編號為 CCTCC M207154 以及干酪乳桿菌(Lactobacillus casei GMNL-277)的保藏編號為 CCTCC M2013197 至少一種。
[0022] 為達成前述發(fā)明目的,其中該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為腸病毒。
[0023] 為達成前述發(fā)明目的,其中該腸病毒為腸病毒71型。
[0024] 為達成前述發(fā)明目的,其中該組合物為醫(yī)藥組合物,是可供口服投藥的劑型。其中 該劑型是選自于下列所構(gòu)成的群組:溶液、懸浮液、乳劑、粉末、錠劑、丸劑、糖漿、口含錠、片 劑、口嚼膠、濃漿以及膠囊。
[0025]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種用于治療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感染的組合物,其 中該組合物包含副干酪乳桿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 GMNL-33)的保藏編號為CCTCC M206133、羅伊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 reuteri GMNL-89)的保藏編號為 CCTCC M207154 以及干酪乳桿菌(Lactobacillus casei GMNL-277)的保藏編號為CCTCC M2013197至少一 種。
[0026] 為達成前述發(fā)明目的,其中該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為腸病毒。
[0027] 為達成前述發(fā)明目的,其中該腸病毒為腸病毒71型。
[0028] 為達成前述發(fā)明目的,其中該組合物為醫(yī)藥組合物,是可供口服投藥的劑型。其中 該劑型是選自于下列所構(gòu)成的群組:溶液、懸浮液、乳劑、粉末、錠劑、丸劑、糖漿、口含錠、片 劑、口嚼膠、濃漿以及膠囊。
[0029] 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為腸病毒,腸病毒為一群病毒的總稱,包含小兒麻痹病毒、 克沙奇病毒A型及B型、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60余型,近年來又陸續(xù)發(fā)現(xiàn)多種型別,依據(jù)基 因序列分析結(jié)果將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