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鉗研磨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抱鉗研磨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現(xiàn)在生產銅管時,銅管經由乳制后進入聯(lián)合拉拔機組,由抱鉗裝置抱緊銅管經由拉伸模具成型;工作時間長后,抱鉗裝置容易產生橢圓和棱邊,會擦傷銅管的表面,導致產品質量下降。
【發(fā)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抱鉗研磨裝置,使抱鉗光滑且真圓,防止抱鉗擦傷銅管,提高產品質量。
[0004]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xiàn)的,其是一種抱鉗研磨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5]機架、研磨棒、定位抵靠結構、卡盤結構及動力輸出結構;所述定位抵靠結構安裝在機架上,所述動力輸出結構安裝在機架上,所述卡盤結構安裝在動力輸出結構的輸出端并隨動力輸出結構轉動,所述研磨棒一端安裝在卡盤結構上,另一端轉動的抵靠在定位抵靠結構上;以及
[0006]夾具結構;所述夾具結構移動的安裝在機架上,待研磨的抱鉗可拆卸的安裝在夾具結構上,待研磨的抱鉗抱住研磨棒。
[0007]所述定位抵靠結構包括第一工作臺、頂針及第一轉軸;其中所述第一工作臺安裝在機架,所述第一轉軸設在第一工作臺上并螺紋配合,所述頂針一端與第一轉軸軸連接并隨第一轉軸軸向移動,頂針另一端抵靠研磨棒的一端。
[0008]卡盤結構是三爪卡盤,所述三爪卡盤設在動力輸出結構的輸出端,三爪卡盤卡住研磨棒的一端。
[0009]所述動力輸出結構包括電機、第一同步輪、皮帶、第二同步輪及機頭;其中所述電機安裝在機架上,所述機頭安裝在機架上,所述第一同步輪安裝在電機的輸出軸上,所述第二同步輪安裝在機頭的輸入軸上,所述皮帶設在第一同步輪及第二同步輪上,所述卡盤結構的三爪卡盤設在機頭的輸出軸上。
[0010]所述夾具結構包括夾具、第二工作臺及第二轉軸;其中所述第二工作臺安裝在機架上,在第二工作臺上設有導軌,所述夾具滑動的安裝在第二工作臺的導軌上,所述第二轉軸設在第二工作臺上并螺紋配合,第二轉軸一端抵靠在夾具上從而控制夾具在導軌上移動。
[0011]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的優(yōu)點為:研磨棒能研磨抱鉗的表面,使抱鉗抱住銅管的部位光滑,可以有效的防止擦傷銅管,提高產品質量。
【附圖說明】
[0012]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2是本實用新型另一種方向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對于這些實施方式的說明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此夕卜,下面所描述的本實用新型各個實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術特征只要彼此之間未構成沖突就可以互相結合。
[0015]在本實用新型描述中,術語“上”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實用新型必須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16]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術語“第一”及“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0017]如圖1及2所示,其是一種抱鉗研磨裝置,包括:
[0018]機架1、研磨棒5、定位抵靠結構2、卡盤結構5及動力輸出結構6 ;所述定位抵靠結構2安裝在機架I上,所述動力輸出結構6安裝在機架I上,所述卡盤結構5安裝在動力輸出結構5的輸出端并隨動力輸出結構6轉動,所述研磨棒4 一端安裝在卡盤結構5上,另一端轉動的抵靠在第一定位抵靠結構2上;以及
[0019]夾具結構3 ;所述夾具結構3移動的安裝在機架I上,且位于研磨棒4 一側,待研磨的抱鉗7可拆卸的安裝在夾具結構3,待研磨的抱鉗7抱住研磨棒4,這樣研磨棒4可打磨夾具結構3上的抱鉗。
[0020]工作時,待研磨的抱鉗7夾設在夾具結構3中,研磨棒4位于抱鉗7中,研磨棒4的一端抵靠在定位抵靠結構2上,研磨棒4的另一端卡設在卡盤結構5上,當動力輸出結構7轉動時,卡盤結構5隨動力輸出結構6轉動,卡盤結構5帶動研磨棒4轉動,這樣研磨棒4研磨抱鉗7,從而防止抱鉗7擦傷銅管。
[0021]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定位抵靠結構2包括第一工作臺23、頂針21及第一轉軸22 ;其中所述第一工作臺23安裝在機架I上,所述第一轉軸22軸向移動的設在第一工作臺23上,第一轉軸22與第一工作臺23螺紋配合,所述頂針21 —端與第一轉軸22軸連接并隨第一轉軸22軸向移動,所述頂針21另一端抵靠研磨棒5 —端。工作時,轉動第一轉軸22,這樣第一轉軸22可在第一工作臺23上水平移動,從而可以移動頂針21,使頂針21與夾具結構3更好的配合夾住研磨棒5。
[0022]在本實施例中,卡盤結構5是三爪卡盤,所述三爪卡盤設在動力輸出結構6的輸出端,三爪卡盤卡設研磨棒4的一端。
[0023]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動力輸出結構6包括電機61、第一同步輪62、皮帶63、第二同步輪66及機頭65 ;其中所述電機61安裝在機架I上,所述機頭63安裝在機架I上且位于研磨棒4的一側,所述第一同步輪62安裝在電機61輸出軸上,所述第二同步輪66安裝在機頭65的輸入軸上,所述皮帶63設在第一同步輪62及第二同步輪66上,所述卡盤結構5的三爪卡盤設在機頭65的輸出軸上,這樣當電機61轉動時,第一同步輪62通過皮帶63帶動第二同步輪66轉動,第二同步輪66帶動機頭65的輸出軸轉動,三爪卡盤隨機頭65的輸出軸轉動,從而帶動研磨棒4轉動研磨抱鉗7。
[0024]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夾具結構3包括夾具31、第二工作臺33及第二轉軸32 ;其中所述第二工作臺33安裝在機架I上,在第二工作臺33上設有導軌34,所述夾具31滑動的安裝在第二工作臺33的導軌34上,所述第二轉軸32軸向的設在第二工作臺33上,第二轉軸32與第二工作臺33螺紋配合,第二轉軸32 —端抵靠在夾具31上,從而推動夾具31在導軌34上移動。工作時,將待研磨的抱鉗7安裝在夾具31上,轉動第二轉軸32,這樣第二轉軸32在第二工作臺33上移動使抱鉗7抱住研磨棒5。
[0025]以上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作出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所描述的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況下對這些實施方式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及變形仍落入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抱鉗研磨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機架(I)、研磨棒(4)、定位抵靠結構(2)、卡盤結構(5)及動力輸出結構(6);所述定位抵靠結構(2)安裝在機架(I)上,所述動力輸出結構(6)安裝在機架(I)上,所述卡盤結構(5 )安裝在動力輸出結構(6 )的輸出端并隨動力輸出結構(6 )轉動,所述研磨棒(4) 一端安裝在卡盤結構(5)上,另一端轉動的抵靠在定位抵靠結構(2)上;以及 夾具結構(3);所述夾具結構(3)可移動的安裝在機架(I)上,待研磨的抱鉗(7)可拆卸的安裝在夾具結構(3 )上,待研磨的抱鉗(7 )抱住研磨棒(4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抱鉗研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抵靠結構(2)包括第一工作臺(23 )、頂針(21)及第一轉軸(22 );其中所述第一工作臺(23 )安裝在機架(I)上,所述第一轉軸(22)設在第一工作臺(23)上并螺紋配合,所述頂針(21) —端與第一轉軸(22)軸連接并隨第一轉軸(22)軸向移動,頂針(21)另一端抵靠研磨棒(4)的一端。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抱鉗研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盤結構(5)是三爪卡盤,所述三爪卡盤設在動力輸出結構(6)的輸出端,三爪卡盤卡住研磨棒(4)的一端。4.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抱鉗研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輸出結構(6)包括電機(61)、第一同步輪(62)、皮帶(63)、第二同步輪(66)及機頭(65);其中所述電機(61)安裝在機架(I)上,所述機頭(65)安裝在機架(I)上,所述第一同步輪(62)安裝在電機(61)的輸出軸上,所述第二同步輪(66 )安裝在機頭(65 )的輸入軸上,所述皮帶(63 )設在第一同步輪(62 )及第二同步輪(66 )上,所述卡盤結構(5 )的三爪卡盤設在機頭(65 )的輸出軸上。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抱鉗研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夾具結構(3)包括夾具(31)、第二工作臺(33 )及第二轉軸(32 );其中所述第二工作臺(33 )安裝在機架(I)上,在第二工作臺(33)上設有導軌(34),所述夾具(31)滑動的安裝在第二工作臺(33)的導軌(34)上,所述第二轉軸(32 )設在第二工作臺(33 )上并螺紋配合,第二轉軸(32 ) 一端抵靠在夾具(31)上從而控制夾具(31)在導軌(34)上移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抱鉗研磨裝置,特點是包括機架、研磨棒、定位抵靠結構、卡盤結構、動力輸出結構及夾具結構;所述定位抵靠結構安裝在機架上,所述動力輸出結構安裝在機架上,所述卡盤結構安裝在動力輸出結構的輸出端并隨動力輸出結構轉動,所述研磨棒一端安裝在卡盤結構上,另一端轉動的抵靠在定位抵靠結構上;所述夾具結構可移動的安裝在機架上,待研磨的抱鉗可拆卸的安裝在夾具結構上,待研磨的抱鉗抱住研磨棒。其優(yōu)點為:研磨棒能研磨抱鉗的表面,使抱鉗抱住銅管的部位光滑,可以有效的防止擦傷銅管,提高產品質量。
【IPC分類】B24B37/02, B24B37/27
【公開號】CN204868505
【申請?zhí)枴緾N201520474401
【發(fā)明人】葉勝藍, 陳順銘, 賓淑華, 張華明
【申請人】佛山市順德區(qū)精藝萬希銅業(yè)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2月16日
【申請日】2015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