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帶形刀片的加工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帶形刀片的加工裝置。
背景技術:
帶形刀片是一種由帶刃口的條狀材料經沖切、彎曲加工形成的具有空 間形狀的刀片。帶形刀片安裝在沖模上,沖切片狀材料,使之成為預定的 形狀。如用來沖制展開的包裝盒,或沖制一些由弧形和直線組合成的不規(guī) 則曲線形狀。
現有制作帶形刀片的加工設備有幾種
1. 一個單一的彎曲器2 (如圖1、圖2所示)。加工時將帶刃口的原材
料條狀刀片1送入彎曲器2,利用彎曲器2把尚未成形的條狀刀片施加連 續(xù)有規(guī)律的撞擊成為需要的形狀,形成帶形刀片3。然后利用彎曲器2左 右搖擺,把帶形刀片3從條狀刀片上折斷取下。
2. 由彎曲器和剪切工具構成的裝置,彎曲器位于剪切工具之前(如圖 3、圖4所示)。加工時,將帶刃口的原材料條狀刀片l送入彎曲器2,利用 彎曲器2把條狀刀片施加連續(xù)有規(guī)律的撞擊成為帶形刀片,之后把已成型 的帶形刀片推至剪切工具4,把成型后的帶形刀片3剪斷;
3. 由沖模5和彎曲器2構成的裝置,沖模5位于彎曲器2之前(如圖 5、圖6所示)。加工時,彎曲器2前面的沖模5,把尚未成型條狀刀片1 先行沖斷,然后利用彎曲器2把尚未帶形的條狀刀片1施加連續(xù)有規(guī)律的 撞擊形成帶形刀片。
由于一般使用者對于帶形刀片的剪切口頂端的形狀和精度要求很高, 如果使用圖l、圖2所示的單一的彎曲器2,斷口的形狀沒有辦法控制;如 果使用如圖3、圖4所示由彎曲器和剪切工具構成的裝置,由于剪切工具 與彎曲器之間有一段距離,帶形刀片在這一段距離有可能出現偏移現象, 導致帶形刀片產生精度和形狀誤差;如果使用圖5、圖6所示的由沖模5 和彎曲器2構成裝置,由于刀片在沖模中先行沖斷,待成型的帶形刀片部 分和未成型的條狀刀片部分已經分離,在彎曲器撞擊待成型的帶形刀片時有可能因為撞擊力把帶形刀片往前推,產生精度誤差。 發(fā)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是基于現有加工帶形刀片的加工裝置存在帶形刀片容易產 生精度或形狀誤差的問題,提供一種可提高帶形刀片加工精度和減少形狀 誤差的帶形刀片的加工裝置。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帶形刀片的加工裝置,包括一個彎曲器和兩組沖模 裝置。第一組沖模安裝在彎曲器的前面,第二組沖模安裝在彎曲器的后面。 第一組沖模、彎曲器、第二組沖模沿原材料條狀刀片的送進方向順序排列。
當彎曲器與第二組沖模的距離比較長時,可在彎曲器與第二組沖模之 間加裝導正器。
彎曲器可使用常規(guī)的彎取器。
第一組沖模為具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型腔的沖模。 第二組沖模為具有一個型腔的沖模。
沖模的型腔根據帶形刀片的技術要求按常規(guī)技術進行設計。第一組沖 模的型腔與條型刀片頂側沖制的精密槽口相同。
工作時,第一組沖模用于把尚未成形的條狀刀片的一側,即刃口一側, 按帶形刀片的設計要求,精確沖出刃口部位的精度和形狀。條狀刀片的另 一側依然使待成型的帶形刀片與條狀刀片保持連接。第一組沖模完成對刃 口部分的沖切后,通過條狀刀片將待彎曲的帶形刀片送至彎曲器。彎曲器 對條狀刀片施加撞擊,使之成為需要的形狀。之后再通過條狀刀片將已彎 曲成型的帶形刀片送至第二組沖模,將已經彎曲成型的帶形刀片由第一組 沖模所沖部位的底邊沖斷,使帶形刀片和尚未成型的條狀刀片分離,帶形 刀片成為成品。
第一組沖模可以根據帶形刀片的設計要求,加工有幾個不同形狀的沖 模型腔結構。
第二組沖模只需具有一個將帶形刀片底側沖斷的沖模型腔結構。 本實用新型在帶形刀片的加工過程中,把已成型的帶形刀片與條狀刀 片的分離分成兩個階段沖切。第一次對帶形刀片剪切口一端的沖切是在帶 形刀片和條狀刀片精確定位狀態(tài)下進行的,因此加工的精度和形狀誤差小, 產品的合格率和效率大大提高。
圖1是傳統(tǒng)的帶形刀片加工裝置之一;
圖2是圖1的俯視圖3是傳統(tǒng)的帶形刀片加工裝置之二;
圖4是圖3的俯視圖5是傳統(tǒng)的帶形刀片加工裝置之三;
周6是圖5的俯視圖7是本實用新型帶形刀片的加工裝置;
圖8是圖7的俯視圖9-圖12是第二組沖模使用過程示意圖; 圖13是具有導正器的帶形刀片加工裝置; 圖14是圖13的俯視圖15是具有幾個型腔的第一組沖模的示意圖; 圖16是只具有一個型腔的第二組沖模的示意圖。
圖中,1條型刀片 2彎曲器3帶形刀片 4剪切工具5沖 模 6第一組沖模 7第二組沖模 8精密槽口 9導正器 10 第一組沖模示意圖 11第二組沖模示意圖 12多個沖模型腔13 — 個沖模型腔 14第二組沖模模邊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所示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7、圖8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帶形刀片的加工裝置,包括一 個彎曲器2、第一組沖模6和第二組沖模7。第一組沖模6安裝在彎曲器2 的前面,第二組沖模7安裝在彎曲器2的后面。第一組沖模6、彎曲器2、 第二組沖模7沿原材料條狀刀片1的送進方向順序排列。
當彎曲器2與第二組沖模7的距離比較長時,可在彎曲器2與第二組 沖模7之間加裝導正器9。
彎曲器2可使用常規(guī)的彎取器。
第一組沖模6為具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型腔12的沖模。 第二組沖模7為具有一個型腔13的沖模。
沖模的型腔根據帶形刀片3的技術要求按常規(guī)技術進行設計。第一組沖模6的型腔與條型刀片1頂側沖制的精密槽口 8相同。工作時,第一組沖模6用于把尚未成形的條狀刀片1的一側,即刃口一側按帶形刀片的設計要求,精確沖出刃口部位的精度和形狀。條狀刀片1的另一側依然使待成型的帶形刀片3與條狀刀片1保持連接。第一組沖 模6完成對刃口部分的沖切后,通過條狀刀片1將待彎曲的帶形刀片送至 彎曲器2。彎曲器2對條狀刀片l施加撞擊,使之成為需要的形狀。之后再 通過條狀刀片1將已彎曲成型的帶形刀片3送至第二組沖模7,將已經彎 曲成型的帶形刀片3由第一組沖模6所沖部位的底邊沖斷,使帶形刀片3 和尚未成型的條狀刀片l分離,帶形刀片3成為成品。第一組沖模6可以根據帶形刀片1的設計要求,加工有幾個不同形狀 的沖模型腔結構12。第二組沖模7只需具有一個將帶形刀片底側沖斷的沖模型腔結構13。如圖15所示,第一組沖模6可以具有一個或多個的沖模型腔12。各個 沖模型腔12可以把條型刀片1的頂側在需要的位置沖出不同的精密槽口 8。 如圖16所示,第二組沖模7把條型刀片1的底側沖斷,讓帶形刀片3和條 型刀片1分離,帶形刀片3成為成品。本實用新型帶形刀片的加工是把刀片的剪切口分開兩個階段切斷。剪 切口的頂端在第一組沖模6沖切。由于刀片在經過第一組沖模6時尚未成 型,刀片可以在第一組沖模6里固定位置,故可保障剪切口的頂端沖出高 精度和準確形狀的精密槽口 8。由于刀片的底端仍然連接,刀片可以依靠 底端的連接繼續(xù)推前到彎曲器2,在彎曲器2進行撞擊,形成帶形刀片3。雖然帶形刀片3在第二組沖模7沖斷底端的時候仍然有可能出現偏差, 但是由于帶形刀片3的剪切口的形狀和精度要求在于剪切口的頂端,并非 底端。而剪切口的頂端已經在第一組沖模6里在可控的環(huán)境下制作,形狀 和精度已有保障,底端出現的偏差對于帶形刀片3沒有任何影響,所以本 實用新型能大大改善帶形刀片頂端的形狀和精度。如圖9、圖10所示,第二組沖模7在非使用狀態(tài)時,應該放置在不高于刀片底部的位置,以免在刀片推進時碰撞刀片。在使用時,先把刀片的 帶型部分推進超過第二組沖模7,然后把第二組沖模7升高,并將刀片稍 往后退,進行剪切底端。第二組沖模7的模邊14厚度應盡量薄,否則如果模邊14厚度過厚, 帶形刀片后退時可能會碰撞模邊,產生誤差。
當第二組沖模7在升高狀態(tài)時,沖模在刀片底部以上的部分應該要盡 量窄,以不比彎曲器的直徑寬為基準,否則第二組沖模7上升時,有可能 會碰撞帶形刀片3,導致第二組沖模7不能剪切。
如果彎曲器2和第二組沖模7的距離比較長,帶形刀片3有可能在中 間位置擺動,影響第二組沖模7剪切。可以在彎曲器2和第二組沖模7之 間加裝一個導正器9,如圖13、圖14,導正器9在非使用狀態(tài)下放置在不 高于帶形刀片底部的位置,在第二組沖模7升高前,先把導正器7升高, 這樣就可以防止帶形刀片3自行擺動。
權利要求1.一種帶形刀片的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個彎曲器和兩組沖模裝置,第一組沖模安裝在彎曲器的前面,第二組沖模安裝在彎曲器的后面;第一組沖模、彎曲器、第二組沖模沿原材料條狀刀片的送進方向順序排列。
2. 按權利要求l所述的帶形刀片的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當彎曲器 與第二組沖模的距離比較長時,可在彎曲器與第二組沖模之間加裝導正器。
3. 按權利要求l所述的帶形刀片的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組沖 模為具有一個或一個以上型腔的沖模。
4. 按權利要求l所述的帶形刀片的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二組沖 模為具有一個型腔的沖模。
5. 按權利要求l所述的帶形刀片的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彎曲器可 使用常規(guī)的彎取器;第一組沖模的型腔與條型刀片頂側沖制的精密槽口相同。
專利摘要一種帶形刀片的加工裝置,包括一個彎曲器2、第一組沖模6和第二組沖模7。第一組沖模6安裝在彎曲器2的前面,第二組沖模7安裝在彎曲器2的后面。第一組沖模6、彎曲器2、第二組沖模7沿原材料條狀刀片1的送進方向順序排列。當彎曲器2與第二組沖模7的距離比較長時,可在彎曲器2與第二組沖模7之間加裝導正器9。彎曲器2可使用常規(guī)的彎取器。第一組沖模6為具有一個或一個以上型腔12的沖模。第二組沖模7為具有一個型腔13的沖模。沖模的型腔根據帶形刀片3的技術要求按常規(guī)技術進行設計。第一組沖模6的型腔與條型刀片1頂側沖制的精密槽口8相同。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是加工的精度高,形狀誤差小,產品合格率和效率高。
文檔編號B21D11/00GK201143549SQ20072031104
公開日2008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2007年12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12月19日
發(fā)明者伍昌銘, 江鴻鵠 申請人:伍昌銘;江鴻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