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機動扳手的馬達外殼及組裝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動力工具,尤其涉及一種用于動力工具的馬達外殼及組裝方法。
背景技術:
動力工具,尤其是使用具有“果醬瓶”外形的中置手柄結構的便攜的動力工具都涉及到如此構成的動力工具的組裝性能這一共同問題。一般情況下,具有果醬瓶的動力工具的組裝過程如下首先將組成所述配線的子部件安裝于第一果醬瓶開口中,隨后將所述子部件從第二果醬瓶開口中送出。
在這一過程中一個常常會遇到并且耗時的操作就是將導線從電源(例如電線或電池組)向觸發(fā)開關和馬達裝置進行連接。在使用中置手柄(mid-handle)的工具中,對這些導線進行連接需要多次對所述工具重新定向。組裝操作使得所述導線從外殼的窄開口中送出,隨后與所述電場和電刷相連接。必須對所述工具重新定向才能完成這些連接。除此之外,中置手柄工具需要在外殼中從手柄區(qū)到電場區(qū)開有一開口以使導線從中穿過。這一開口會造成馬達風扇使空氣在手柄部分中循環(huán),從而降低空氣通過馬達以進行冷卻的性能。
發(fā)明內容
因此,這里提供了一種可以克服上述缺點的動力工具。所述動力工具包括外殼,該外殼具有形成單一部件的電場外殼(field case)和前手柄部分,所述前手柄部分在其后側具有一個開口,后手柄部分附著于所述第一手柄部分從而覆蓋所述開口。端蓋與所述電場外殼的第一端相連。馬達布置于所述電場外殼中,所述電場外殼限定了大致圓柱體的馬達腔體。觸發(fā)開關布置于所述前手柄部分上,具有多條導線的電線系統(tǒng)通過所述電場外殼的第一端與所述馬達相連。所述導線沿所述電場外殼的外側表面以及所述前手柄部分的后開口延伸。所述導線由所述端蓋和外殼的第二手柄部分所覆蓋。在本發(fā)明的系統(tǒng)中,所述前手柄的設計簡化了所述動力工具的導線連接(wire-up),也簡化了所述動力工具的整體組裝過程。尤其是,所有的導線連接都在所述工具的后側進行,而不需要翻轉所述工具以完成整個導線連接的組裝過程。所述導線也是沿外殼的外側布置的,這就可以去掉所述外殼中的手柄部分和馬達部分之間的開口。這樣就可以通過消除在所述手柄部分中的空氣循環(huán)來改善所述馬達風扇使空氣在所述馬達中流通的能力。
從下文的詳細描述中,我們也可以清楚了解到應用本發(fā)明的其它領域。應該理解的是,在說明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時所使用的詳細描述和具體實例僅僅是為了說明的目的,而不是為了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
通過詳細說明和附圖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本發(fā)明內容,其中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原理所構造的動力工具的側平面圖;圖2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原理的動力工具的主要組件的分解透視圖;圖3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原理的電場外殼和整體前手柄設計的后透視圖;圖4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原理的后手柄部分的前透視圖;圖5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原理的安裝于前手柄部分中的觸發(fā)開關的平面圖;圖6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原理的將搖桿觸發(fā)開關卡入前手柄部分上適當位置的組裝過程的側透視圖;圖7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原理的完成導線連接的電場外殼和整體前手柄的后視圖;圖8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原理的后手柄部分與前手柄部分和電場外殼的接合情況;以及圖9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原理的端蓋與電場外殼和后手柄部分的接合情況。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對優(yōu)選實施例的描述僅僅是示例性的,并不是為了限制本發(fā)明、其應用或用途。
現(xiàn)在參照圖1-9對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原理的動力工具裝置進行說明。應該了解的是,雖然本發(fā)明所述的動力工具是以機動扳手類型動力工具的形式說明的,但是本發(fā)明也可以與其它動力工具例如鉆頭、錘式機構和其他帶有導線或不帶有導線的中置手柄式動力工具共同使用。
參照圖1,動力工具10包括形成為整體部件的電場外殼12和前手柄部分14。齒輪箱蓋16安裝于所述電場外殼12的前部,齒輪箱18安裝于所述齒輪箱蓋16上。后手柄部分20安裝于所述前手柄部分14,端蓋22安裝于所述電場外殼12的后部。
如圖3中很清楚地示出,所述電場外殼12包括大致圓柱形的壁部24,所述壁部限定了用于容納馬達40的馬達腔26(圖2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多個螺紋凸臺28設置于所述電場外殼12的前端,用于容納螺紋緊固件(如圖2所示),從而可以使所述齒輪箱蓋16和齒輪箱18固定于所述電場外殼12。如圖2所示,多個螺紋凸臺30設置于所述電場外殼12的后表面,用于容納螺紋緊固件32,從而安裝所述端蓋22。再來參照圖3,所述電場外殼12的后表面包括暴露于它的相對側上的徑向向內延伸的壁部34。所述壁部34包括孔36,孔36通過它容納通向馬達40的電連接器。橋接部分42設置于所述電場外殼12的后端,并從壁部24的上側24a延伸至壁部24的下側24b?;瑒訉к壗Y構44設置于圓柱形側壁24的下側24b。雖然所述滑動導軌結構44在圖中示為一對L型導引軌道,但是,應該了解的是,也可以使用其他結構的導軌,包括單導軌系統(tǒng)或具有不同形狀的導軌。
下手柄部分14與所述電場外殼12一體形成為整體部件,優(yōu)選情況下,該部件使用單向模具通過注模法制成,所述單向模具減少了使用工具加工的復雜性同時也消除了所述前手柄部分14和電場外殼12之間的分模線。所述分開處被移動至所述外殼的馬達部分和手柄部分之間的過渡區(qū)。所述前手柄部分14包括在其上部穿過的、用于容納開關48的孔46(如圖2所示)。所示開關48包括由觸發(fā)器50觸發(fā)的肘節(jié)型致動器(toggle typeactuator)48a,如圖2、5和6所示。橋接部分52與所述前手柄部分14整體模制并延伸過孔46。所述開關裝置48固定于所述橋接部分52和所述后手柄部分之間,或者可以使用緊固件、夾子或類似物進行安裝。所述橋接部分52具有用于容納所述開關裝置48的肘節(jié)48a的孔54。所述前手柄部分14具有后開口或空腔56。一對螺紋凸臺58與一對夾緊凸臺60一起設置于所述前手柄部分14的下端。凹槽區(qū)62設置于所述前手柄部分4的端部。所述凹槽區(qū)62用于容納通過其中的導線64。
參照圖2和4,所述后手柄部分20包括大致L形的主體,該主體包括上蓋部66和下蓋部68。所述上蓋部66包括一對與所述電場外殼12的下表面24b上的滑軌44相嚙合的滑軌70。上蓋部66蓋住所述滑軌44并限定了用于容納通過其中的多股導線的腔體72,在下文將對其進行更詳細地說明。
后手柄部分20的下蓋部68蓋住所述前手柄部分14后部中的開口56。一對螺紋凸臺74設置于所述后手柄部分20的下蓋部68的下端,用于容納螺紋緊固件79(如圖2所示),從而將所述后手柄部分20固緊于所述前手柄部分14,其中所述螺紋緊固件76與設置于所述前手柄部分14的螺紋凸臺58相嚙合。圖8示出了與所述前手柄部分14相嚙合的后手柄部分20,并示出了所述后手柄部分20的滑軌70與設置于所述電場外殼12下表面24b的滑軌44之間的滑動嚙合。
如圖2所示,所述端蓋22大致為半球形,包括多個螺紋凸臺80,用于容納穿過其中的螺紋緊固件32,該螺紋緊固件32通過設置于所述電場外殼12上的螺紋凸臺30將所述端蓋22安裝于所述電場外殼12上。
所述馬達40容納于所述電場外殼12的馬達腔26中。通過設置于所述電場外殼12中的孔36對所述馬達40提供電連接從而對安裝于所述馬達40上的接線柱82進行連接。所述馬達40的輸出軸84驅動地連接到設置于齒輪箱蓋16中的齒輪系統(tǒng)。所述齒輪系統(tǒng)可以是由操作員手動切換的多速型的,或者也可以是單速型的。沖擊機構86由所述齒輪系統(tǒng)驅動并包括有輸出軸88。所述齒輪箱18容納在沖擊機構86的頂部上。由于所述沖擊機構86在現(xiàn)有技術中是公知的,因此,這里將省略詳細地說明。所述齒輪箱18包括用于容納所述沖擊機構86的后開口90和用于容納所述輸出軸88的前開口92。提供了螺紋緊固件29來將所述齒輪箱18和齒輪箱蓋16安裝于所述電場外殼12上。
參照圖7,圖中示出了所述電場外殼12和前手柄部分14的后視圖,其中所示的導線系統(tǒng)100處于完全“連接”狀態(tài)。如圖7所示,所述導線64通過帶有凸緣104的凸緣橡膠套管安裝于所述外殼上,且凸緣104容納于所述前手柄部分14中的凹槽區(qū)106內。提供了夾緊板108和螺紋緊固件110,用于通過所述夾緊凸臺60將所述導線64固定于所述前手柄部分14上。所述導線64包括兩股采用現(xiàn)有技術中公知的連接方式與所述開關48和馬達40相連的導線112。從開關向馬達延伸的其他導線112以現(xiàn)有技術中公知的方式連接到馬達上。
導線112延伸過前手柄部分14的后部內的開口或空腔56,并沿著電場外殼12后部內的橋接部分42在電場外殼12的滑動導軌44之間延伸。橋接部分42設置有固定槽116,導線可以在連接到馬達端子上之前或之后插入到該固定槽中。
如圖8所示,在導線連接完成之后,然后將后手柄部分20安裝到導線112上,以封閉前手柄部分14中的后開口56。后手柄部分20的上蓋部66的滑動導軌70與設置在電場外殼12上的滑動導軌嚙合,同時上蓋部66覆蓋位于滑動導軌44之間的導線112。
參照圖9,然后,端蓋22安裝到電場外殼12的后部上并用緊固件32固定。端蓋22覆蓋連接到馬達40上的剩余外露導線112。端蓋22具有臺階特征,該臺階特征可以與所述后手柄部分20后上部相嚙合,并將所述后手柄部分20固定于所述電場外殼12上的導軌中。安裝所述端蓋22之后,所述動力工具10的組裝過程就完成了。
采用本發(fā)明所述的動力工具外殼設計和組裝方法,所述前手柄的設計簡化了所述動力工具的導線連接。主要因為所有的導線連接都是在所述手柄的后側進行的,而不需要翻轉該工具來完成整個導線連接過程,因此導線連接得以簡化。另外,軟夾緊表面也可以應用到所述后手柄部分20而不用變更所述前手柄部分14。
本發(fā)明的描述實際上僅僅是示例性說明,因此,不脫離本發(fā)明要點的變型都處于本發(fā)明的范圍內。這類變型并不認為是背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動力工具的手柄,包括形成為整體部件的電場外殼和第一手柄部分,所述第一手柄部分在其一側具有開口;連接于所述第一手柄部分上、用于蓋住所述開口的第二手柄部分;與所述電場外殼的第一端相連的端蓋。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柄,其中,所述電場外殼限定了大致圓柱形的馬達腔體。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手柄,其中,所述電場外殼在第二端包括多個用于將齒輪箱安裝于所述電場外殼上的螺紋凸臺。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柄,其中,所述電場外殼包括第一滑動導軌,該導軌用于與所述第二手柄部分上相應的第二滑動導軌相嚙合。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手柄,其中,所述端蓋相對所述第二手柄部分設置,用于保持所述第二手柄部分的第二滑動導軌與所述電場外殼的第一滑動導軌相嚙合。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手柄,其中,所述第一手柄部分的端部包括至少一個螺紋凸臺,用于容納將所述第二手柄部分固定于所述第一手柄部分的螺釘。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柄,還包括由所述第一手柄部分支撐的觸發(fā)開關。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柄,其中,所述電場外殼在所述第一端處包括多個用于將所述端蓋安裝于所述電場外殼上的螺紋凸臺。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柄,其中,在所述第一手柄部分中的所述開口限定了用于將電線容納于其中的第一凹槽,所述電場外殼包括第一滑動導軌,所述第一滑動導軌包括一對間隔開的導軌,這對導軌在它們之間限定了容納所述電線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手柄部分蓋住所述第一和第二凹槽。
10.一種動力工具,包括形成為整體部件的電場外殼和第一手柄部分,所述第一手柄部分在其一側具有開口;連接于所述第一手柄部分上用于蓋住所述開口的第二手柄部分;與所述電場外殼的第一端相連的端蓋;設置于所述電場外殼中的馬達;設置于所述第一手柄部分中的開關;包括多根導線的電線系統(tǒng),所述導線通過所述電場外殼的第一端與所述馬達相連,所述導線沿所述電場外殼的外側表面以及所述第一手柄部分中的所述開口延伸,所述導線由所述端蓋和所述第二手柄部分所覆蓋。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動力工具,還包括安裝于所述電場外殼的第二端上的齒輪箱。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動力工具,還包括安裝于所述電場外殼的第二端上的沖擊機構。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電場外殼包括位于所述電場外殼的外側表面上的第一滑動導軌,用于與所述第二手柄部分上的相應第二滑動導軌相嚙合,所述多根導線通過所述第一滑動導軌中的凹槽延伸。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3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端蓋相對于所述第二手柄部分設置,用于保持所述第二手柄部分的第二滑動導軌與所述電場外殼的第一滑動導軌相嚙合。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4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第一手柄部分的端部包括至少一個用于接納將所述第二手柄部分固定于所述第一手柄部分上的螺釘?shù)穆菁y凸臺。
16.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電場外殼在所述第一端處包括多個用于將所述端蓋安裝于所述電場外殼上的螺紋凸臺。
17.一種組裝所述動力工具的方法,包括將馬達安裝于電場外殼上,所述電場外殼限定了大致圓柱形的馬達腔體,該腔體用于容納所述馬達并包括有從其延伸出的第一手柄部分,所述第一手柄部分在其一側上具有開口;將觸發(fā)開關安裝于所述第一手柄部分上;將電線連接于所述觸發(fā)開關和所述馬達上,所述電線沿所述第一手柄部分中的所述開口以及所述電場外殼的外側部分延伸;將第二手柄部分安裝于所述第一手柄部分和所述電場外殼上,用以蓋住所述第一手柄部分中的開口;并且將端蓋安裝于所述電場外殼上,其中,所述第二手柄部分和所述端蓋覆蓋連接于所述觸發(fā)開關和所述馬達上的電線。
1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柄,其中,所述第一手柄部分不具有向所述電場外殼的開口。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用于動力工具的手柄,包括形成為單一部件的電場外殼和前手柄部分。所述前手柄部分在其后側具有開口,用于容納所述動力工具中的導線。所述導線與安裝于所述電場外殼中的馬達相連。后手柄部分附著于所述前手柄部分,用于蓋住所述前手柄部分后側的開口。端蓋與所述電場外殼的后部相連,用于蓋住與所述馬達相連但仍然暴露在外的導線。使用這種前手柄設計,所述動力工具的導線連接就可以在該工具的一側完成,而不必在連接導線過程中翻轉該工具。
文檔編號B25F5/02GK1699030SQ20051007371
公開日2005年11月23日 申請日期2005年5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5月20日
發(fā)明者邁克爾·S·賈斯蒂斯, 托馬斯·J·博丁, 巴里·E·普拉托, 布倫特·A·庫恩 申請人:布萊克和戴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