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狠狠干,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八区,激情文学亚洲色图

一種發(fā)電機組底座的起吊拖運結構件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8159648閱讀:324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發(fā)電機組底座的起吊拖運結構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發(fā)電機組底座的起吊拖運結構件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對發(fā)電機組的底座起吊和拖運的機械結構件。
技術背景[0002]目前已知的發(fā)電機組的底座上用于起吊的機械結構件為普通的吊耳,通常為將4 個吊耳分別均衡地焊接或通過螺栓固定連接在底座的支架的兩側,這樣的吊耳在起吊和拖運過程中的著力位置單一,而且在整個發(fā)電機組進行水平方向上的拖運移動時所受的拉力負荷較大,受力比較集中,如果吊耳因此發(fā)生斷裂等情況時,較為危險,影響了作業(yè)的安全。 另外,普通結構的吊耳在使用時只可通過吊鉤進行起吊托運作業(yè),使用方法單一。實用新型內容[0003]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牢固、使用時受力分散、使用方法多樣、安全性較好的機組底座的起吊拖運結構件。[0004]實現本實用新型目的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發(fā)電機組底座的起吊拖運結構件,包括中央起吊板和2塊加強側板。[0005]中央起吊板是一塊板厚為20至30mm的鋼制板體。中央起吊板沿前后向鉛垂設置。 中央起吊板在其前上部設有一個左右貫穿中央起吊板的板體的作為起吊孔的圓形通孔。[0006]2塊加強側板按照所處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為左加強側板和右加強側板,各塊加強側板均是厚度為15至20mm的總體呈矩形的鋼板。[0007]左加強側板的前側板面的上下向的長度與中央起吊板的起吊部的上下向的長度a 相等。左加強側板的板體上分上下設有2個貫穿前后的作為調整孔的圓形通孔。[0008]右加強側板與左加強側板相對于經過中央起吊板的前后向的中心線的鉛垂面相對稱,右加強側板的板體上分上下設有2個貫穿板體前后的調整孔。[0009]左加強側板的左側面的前后向的中部位置上。右加強側板由其左側面焊接固定在中央起吊板的右側面的前后向的中部位置上,且與左加強側板在前后向和上下向上相對齊。[0010]中央起吊板的起吊部基本呈上大下小的三角形,且其向前凸出的一角的角部在周向外側呈圓弧過渡。中央起吊板由前向后分為起吊部、連接部和加強部。起吊部的上下向的長度a為250至400mm,起吊部前后向的長度b為90至130mm。連接部為矩形,連接部的上下側面均水平設置,連接部的上下向的長度與起吊部的上下向的長度a相等,前后向的長度c為4至6mm。加強部為上底在后、下底在前、兩腰分別在上側和下側的等腰梯形板體部位。加強部的左右側板面的任一個板面的前側邊沿的上下向的長度d與起吊部的上下向的長度相等,前側邊沿至后側邊沿之間的距離f為70至80mm,其上側邊沿和下側邊沿與后側邊沿之間的夾角α均為94至100°,加強部的后側面與上側面之間的連接處以及后側面與下側面之間的連接處均為圓弧過渡部位。[0011]左加強側板的上側面的前部為水平面,且在前后邊沿處與中央起吊板的連接部的上側面在前后相對齊,并且左加強側板的上側面的前部與中央起吊板的連接部的上側面處于同一個平面內。左加強側板的上側面的后部為向后下方斜向設置的平面,且其傾斜程度與中央起吊板的加強部的上側面的傾斜程度相同,且左加強側板的上側面的后部與鉛垂面的夾角的鈍角β與α相等。[0012]左加強側板的下側面的前部為水平面,且在前后邊沿處與中央起吊板的連接部的下側面在前后相對齊,并且左加強側板的下側面的前部與中央起吊板的連接部的上側面處于同一個平面內。左加強側板的下側面的后部為向后上方斜向設置的平面,且其傾斜程度與中央起吊板的加強部的下側面的傾斜程度相同,且左加強側板21的下側面的后部與鉛垂面的夾角的鈍角也是β。[0013]上述結構使得中央起吊板的上側面的中部向左延伸至左加強側板的左端所形成的面與左加強側板的上側面相重合,以及使得中央起吊板的下側面的中部向左延伸至左加強側板的左端所形成的面與左加強側板的下側面相重合。[0014]由于右加強側板與左加強側板相對稱,故中央起吊板的上側面的中部向右延伸至右加強側板的右端所形成的面與右加強側板的上側面相重合,以及中央起吊板的下側面的中部向右延伸至右加強側板的右端所形成的面與右加強側板的下側面相重合。[0015]中央起吊板在其連接部的上側面與加強部的上側面之間的連接處的部位為圓弧過渡部位。中央起吊板在其連接部的下側面與加強部的下側面之間的連接處的部位為圓弧過渡部位。[0016]左加強側板的上側面的前部與后部之間的連接處為圓弧過渡部位。左加強側板的下側面的前部與后部之間的連接處為圓弧過渡部位。[0017]右加強側板的上側面的前部與后部之間的連接處為圓弧過渡部位。右加強側板的下側面的前部與后部之間的連接處為圓弧過渡部位。[0018]中央起吊板的起吊孔的直徑為中央起吊板上下向的長度a的1/5至1/4。加強側板的調整孔的直徑為中央起吊板上下向的長度a的1/5至1/4,且2個調整孔的中心之間的距離為中央起吊板上下向的長度a的1/2至3/5。[0019]本實用新型具有積極的效果本實用新型的機組底座的起吊拖運結構件通過在中央起吊板的兩側分別焊接一塊加強側板,使得該起吊拖運結構件在使用時受力較為分散, 受力面較大,大大提高了起吊運輸工作的安全性;且在中央起吊板和加強側板上均開有孔, 使得該起吊拖運結構件的使用方法多樣,在需要起吊機組底座時,可使用中央起吊板上的通孔,在水平方向上移動機組底座時,可使用加強側板上的通孔,并可靈活的做混合搭配使用。


[0020]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0021]圖2為從圖1的左前上方觀察時的立體示意圖;[0022]圖3為圖1的左視圖;[0023]圖4為圖1的俯視圖;[0024]圖5為圖1中的中央起吊板的結構示意圖;[0025]圖6為圖2中的中央起吊板的立體示意圖;[0026]圖7為圖3中的中央起吊板的結構示意圖;[0027]圖8為圖1中的加強側板的結構示意圖;[0028]圖9為圖2中的加強側板的立體示意圖;[0029]圖10為圖3中的加強側板的結構示意圖;[0030]圖11為應用本實用新型的發(fā)電機組底座的一種結構示意圖。[0031]上述附圖中的標記如下[0032]起吊拖運結構件100,第1起吊拖運結構件100a,第2起吊拖運結構件100b,第3 起吊拖運結構件100c,第4起吊拖運結構件100d,[0033]中央起吊板1,起吊部11,連接部12,加強部13,起吊孔14,[0034]加強側板2,左加強側板21,右加強側板22,調整孔23,[0035]發(fā)電機組底座200,[0036]座前基件3,上側板31,后側板32,下側板33,左側板34,右側板35,底座后基件4。
具體實施方式
[0037]本實用新型在進行方位描述時,以圖1所示方位進行描述,圖中的上下左右方位在描述中也是上下左右,圖中圖面所朝的方位為前方,背離圖面的方位為后方。[0038](實施例1)[0039]見圖1至圖4,本實施例的發(fā)電機組底座的起吊拖運結構件100包括一塊中央起吊板1和分別焊接在中央起吊板1的中部左右兩側的2塊加強側板2。[0040]見圖5至圖7,中央起吊板1是一塊板厚(左右向的長度)為25mm的鋼制板體,其材質的型號為Q235A。中央起吊板1沿前后向鉛垂設置,中央起吊板1按照所承擔的功能劃分為起吊部11、連接部12和加強部13。起吊部11基本呈上大下小的三角形,且其向前凸出的一角的角部在周向外側呈圓弧過渡;起吊部11的上下向的長度a為300mm,起吊部11 前后向的長度b為110mm。中央起吊板1在其起吊部11的上部設有一個左右貫穿中央起吊板1的板體的作為起吊孔14的圓形通孔,該起吊孔14的直徑為70mm。連接部12為矩形, 連接部12的上下側面均水平設置,連接部12的上下向的長度為300mm,前后向的長度c為 4mm。加強部13為上底在后、下底在前、兩腰分別在上側和下側的等腰梯形板體部位,其左右側板面的任一個板面的前側邊沿(下底)上下向的長度d為300mm,后側邊沿(上底)的上下向的長度e為觀6讓,前側邊沿至后側邊沿之間的距離f為76mm,其上側邊沿(一條腰)和下側邊沿(另一條腰)與后側邊沿(上底)之間的夾角α均為96°。加強部13的后側面與上側面之間的連接處以及后側面與下側面之間的連接處均為圓弧過渡部位。連接部12的上側面與加強部13的上側面之間的連接處的部位為圓弧過渡部位;連接部12的下側面與加強部13的下側面之間的連接處的部位為圓弧過渡部位。[0041]見圖8至10,2塊加強側板2按照所處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為左加強側板21 和右加強側板22,各塊加強側板2均是厚度為16mm的總體呈矩形的鋼板,其材質的型號為 Q235A。左加強側板21由其右側面焊接固定在中央起吊板1的左側面的前后向的中部位置上;右加強側板22由其左側面焊接固定在中央起吊板1的右側面的前后向的中部位置上, 且與左加強側板21在前后向和上下向上相對齊。[0042]左加強側板21的左右向的長度150mm,前側面的上下向的長度為300mm,后側面的上下向長度為四6. 8mm;左加強側板21的板體上分上下設有2個貫穿前后的作為調整孔23 的圓形通孔,2個調整孔23的直徑均為70mm,2個調整孔23之間的距離為170mm。[0043]左加強側板21的上側面的前部為水平面,且在前后邊沿處與中央起吊板1的連接部12的上側面在前后相對齊,并左加強側板21的上側面的前部與中央起吊板1的連接部 12的上側面處于同一個平面內。左加強側板21的上側面的后部(從距前側面的上邊沿4mm 處開始)為向后下方斜向設置的平面,且其傾斜程度與中央起吊板1的加強部13的上側面的傾斜程度相同,也即左加強側板21的上側面的后部與中央起吊板1的加強部13的上側面處于同一個平面內,并且左加強側板21的上側面的后部與鉛垂面的夾角的鈍角β也為 96° ;左加強側板21的上側面的前部與后部之間的連接處為圓弧過渡部位。[0044]左加強側板21的下側面的前部為水平面,且在前后邊沿處與中央起吊板1的連接部12的下側面在前后相對齊,并且左加強側板21的下側面的前部與中央起吊板1的連接部12的上側面處于同一個平面內。左加強側板21的下側面的后部(從距前側面的下邊沿 4mm處開始)為向后上方斜向設置的平面,且其傾斜程度與中央起吊板1的加強部13的下側面的傾斜程度相同,也即左加強側板21的下側面的后部與中央起吊板1的加強部13的下側面處于同一個平面內,并且左加強側板21的下側面的后部與鉛垂面的夾角的鈍角也是β。左加強側板21的下側面的前部與后部之間的連接處為圓弧過渡部位。[0045]上述結構使得左加強側板21的上側面與中央起吊板1的上側面的中部(加強部13 的上側面的前端部位和連接部12的上側面)向左延伸至左加強側板21的左端所形成的面相重合,以及使得左加強側板21的下側面與中央起吊板1的下側面的中部(加強部13的下側面的前端部位和連接部12的下側面)向左延伸至左加強側板21的左端所形成的面相重I=I O[0046]右加強側板22與左加強側板21相對于經過中央起吊板1的前后向的中心線的鉛垂面相對稱,右加強側板22的板體上分上下設有2個貫穿板體前后的調整孔23,且右加強側板22的上側面與中央起吊板1的上側面的中部(加強部13的上側面的前端部位和連接部12的上側面)向右延伸至右加強側板22的右端所形成的面相重合,右加強側板22的下側面與中央起吊板1的下側面的中部(加強部13的下側面的前端部位和連接部12的下側面)向右延伸至右加強側板22的右端所形成的面相重合。[0047]見圖1至圖4,2塊加強側板2的上側面的形狀和中央起吊板1的上側面的中部的形狀與相應的發(fā)電機組底座的連接處的槽鋼的上槽壁的形狀相吻合,2塊加強側板2的下側面的形狀和中央起吊板1的下側面的中部的形狀與相應的發(fā)電機組底座的連接處的槽鋼的下槽壁的形狀相吻合,以便將整個起吊拖運結構件較為貼合地焊接在機組底座上。[0048](應用例)[0049]見圖11及圖12,本應用例的發(fā)電機組底座200包括底座前基件3、底座后基件4、 4個與實施例1的發(fā)電機組底座的起吊拖運結構件100相同的起吊拖運結構件。上述4個起吊拖運結構件100分別稱為第1起吊拖運結構件100a、第2起吊拖運結構件100b、第3 起吊拖運結構件IOOc和第4起吊拖運結構件100d。本應用例的發(fā)電機組底座200還包括安裝在底座前基件3和底座后機件4上的如發(fā)電機支架等零部件。[0050]底座前基件3是一個開口向前的鋼制板框一體件,包括依次呈90°連接的上側板 31、后側板32和下側板33,還包括連接在上側板31、后側板32、下側板33左右兩側的左側板34和右側板35。第1起吊拖運結構件IOOa由其左加強側板21的上側面、右加強側板 22的上側面、中央起吊板1的連接部12的上側面焊接在底座前基件3的上側板31的前部邊沿處,且起吊拖運結構件IOOa由其左加強側板21的下側面、右加強側板22的下側面、中央起吊板1的連接部12的下側面焊接在底座前基件3的下側板33的前部邊沿處,從而將該起吊拖運結構件IOOa焊接固定在底座前基件3的左部。第2起吊拖運結構件IOOb采用相同的方式焊接固定在底座前基件3的右部。[0051]底座后基件4是底座前基件3的對稱件,故第3起吊拖運結構件按照與第1起吊拖運結構件IOOa相對稱設置的方式焊接固定在底座后基件4的左部,第4起吊拖運結構件 IOOd相應位置。IOOc和第4起吊拖運結構件IOOd按照與第2起吊拖運結構件IOOb相對稱設置的方式焊接固定在底座后基件4的右部。[0052]使用時,在發(fā)電機組底座200起吊時,吊鉤通過鉤住4個起吊拖運結構件100的位于中央起吊板1上的起吊孔14進行起吊工作,在發(fā)電機組底座200進行前后左右方向上的移動時,可通過選用帶吊鉤的牽引繩,將相應的吊鉤掛鉤在4個起吊拖運結構件100的位于加強側板2上的調整孔23上,然后根據牽引方向拖動整個發(fā)電機組底座200移動。[0053]顯然,上述實施例和應用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所作的舉例,而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和應用形式予以窮舉。而這些屬于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中。
權利要求1.一種發(fā)電機組底座的起吊拖運結構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央起吊板(1)和2塊加強側板(2);中央起吊板(1)是一塊板厚為20至30mm的鋼制板體;中央起吊板(1)沿前后向鉛垂設置;中央起吊板(1)在其前上部設有一個左右貫穿中央起吊板(1)的板體的作為起吊孔 (14)的圓形通孔;2塊加強側板(2)按照所處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為左加強側板(21)和右加強側板 (22),各塊加強側板(2)均是厚度為15至20mm的總體呈矩形的鋼板;左加強側板(21)的前側板面的上下向的長度與中央起吊板(1)的起吊部(11)的上下向的長度a相等;左加強側板(21)的板體上分上下設有2個貫穿前后的作為調整孔(23)的圓形通孔;右加強側板(22)與左加強側板(21)相對于經過中央起吊板(1)的前后向的中心線的鉛垂面相對稱,右加強側板(22)的板體上分上下設有2個貫穿板體前后的調整孔(23);左加強側板(21)由其右側面焊接固定在中央起吊板(1)的左側面的前后向的中部位置上;右加強側板(22)由其左側面焊接固定在中央起吊板(1)的右側面的前后向的中部位置上,且與左加強側板(21)在前后向和上下向上相對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fā)電機組底座的起吊拖運結構件,其特征在于中央起吊板 (1)的起吊部(11)基本呈上大下小的三角形,且其向前凸出的一角的角部在周向外側呈圓弧過渡;中央起吊板(1)由前向后分為起吊部(11)、連接部(12)和加強部(13);起吊部(11) 的上下向的長度a為250至400mm,起吊部(11)前后向的長度b為90至130mm ;連接部(12) 為矩形,連接部(12)的上下側面均水平設置,連接部(12)的上下向的長度與起吊部(11)的上下向的長度a相等,前后向的長度c為4至6mm ;加強部(13)為上底在后、下底在前、兩腰分別在上側和下側的等腰梯形板體部位;加強部(13)的左右側板面的任一個板面的前側邊沿的上下向的長度d與起吊部(11)的上下向的長度相等,前側邊沿至后側邊沿之間的距離f為70至80mm,其上側邊沿和下側邊沿與后側邊沿之間的夾角α均為94至100°,加強部(13)的后側面與上側面之間的連接處以及后側面與下側面之間的連接處均為圓弧過渡部位。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發(fā)電機組底座的起吊拖運結構件,其特征在于左加強側板 (21)的上側面的前部為水平面,且在前后邊沿處與中央起吊板(1)的連接部(12)的上側面在前后相對齊,并且左加強側板(21)的上側面的前部與中央起吊板(1)的連接部(12)的上側面處于同一個平面內;左加強側板(21)的上側面的后部為向后下方斜向設置的平面,且其傾斜程度與中央起吊板(1)的加強部(13)的上側面的傾斜程度相同,且左加強側板(21) 的上側面的后部與鉛垂面的夾角的鈍角β與α相等;左加強側板(21)的下側面的前部為水平面,且在前后邊沿處與中央起吊板(1)的連接部(12)的下側面在前后相對齊,并且左加強側板(21)的下側面的前部與中央起吊板(1)的連接部(12)的上側面處于同一個平面內;左加強側板(21)的下側面的后部為向后上方斜向設置的平面,且其傾斜程度與中央起吊板(1)的加強部(13)的下側面的傾斜程度相同, 且左加強側板21的下側面的后部與鉛垂面的夾角的鈍角也是β ;上述結構使得中央起吊板(1)的上側面的中部向左延伸至左加強側板(21)的左端所形成的面與左加強側板(21)的上側面相重合,以及使得中央起吊板(1)的下側面的中部向左延伸至左加強側板(21)的左端所形成的面與左加強側板(21)的下側面相重合;由于右加強側板(22)與左加強側板(21)相對稱,故中央起吊板(1)的上側面的中部向右延伸至右加強側板(22)的右端所形成的面與右加強側板(22)的上側面相重合,以及中央起吊板(1)的下側面的中部向右延伸至右加強側板(22)的右端所形成的面與右加強側板(22)的下側面相重合。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發(fā)電機組底座的起吊拖運結構件,其特征在于中央起吊板 (1)在其連接部(12)的上側面與加強部(13)的上側面之間的連接處的部位為圓弧過渡部位;中央起吊板(1)在其連接部(12)的下側面與加強部(13)的下側面之間的連接處的部位為圓弧過渡部位;左加強側板(21)的上側面的前部與后部之間的連接處為圓弧過渡部位;左加強側板(21)的下側面的前部與后部之間的連接處為圓弧過渡部位;右加強側板(22)的上側面的前部與后部之間的連接處為圓弧過渡部位;右加強側板(22)的下側面的前部與后部之間的連接處為圓弧過渡部位。
5.根據權利要求2至4之一所述的發(fā)電機組底座的起吊拖運結構件,其特征在于中央起吊板(1)的起吊孔(14)的直徑為中央起吊板(1)上下向的長度a的1/5至1/4 ;加強側板(2)的調整孔(23)的直徑為中央起吊板(1)上下向的長度a的1/5至1/4,且2個調整孔(23)的中心之間的距離為中央起吊板(1)上下向的長度a的1/2至3/5。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發(fā)電機組底座的起吊拖運結構件,包括中央起吊板和2塊加強側板。中央起吊板是一塊鋼制板體;中央起吊板由前向后分為起吊部、連接部和加強部;中央起吊板在其起吊部的上部設有一個左右貫穿中央起吊板的板體的作為起吊孔的圓形通孔。各塊加強側板均是總體呈矩形的鋼板。2塊加強側板分別焊接在中央起吊板的中部左右兩側,加強側板的板體上分上下設有2個貫穿前后的作為調整孔的圓形通孔。使用時,吊鉤通過鉤住中央起吊板上的起吊孔進行起吊工作,通過選用帶吊鉤的牽引繩的吊鉤掛鉤在加強側板上的調整孔上根據牽引方向拖動整個發(fā)電機組底座移動。
文檔編號B66C1/22GK202284119SQ20122008349
公開日2012年6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3月7日
發(fā)明者潘聰 申請人:雅柯斯電力科技(中國)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