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特別是涉及到一種電熱膜及電極組系形成于管狀基材內管壁,而管體外部或基材本身被覆有遠紅外線的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
背景技術:
一般市面上常見的電熱裝置,主要都是由通電時所產生的電阻效應將通入的電能轉換成熱能,并利用所產生的熱能達到加熱目的。電熱裝置的工作原理幾乎不會脫出電阻效應的范疇。一般常見的電熱裝置主要有正溫度系數(shù)陶瓷加熱器(P.T.C),或是以電阻絲卷繞形成電阻線狀的電熱裝置。但由于正溫度系數(shù)陶瓷加熱器將電能轉換成熱能時,陶瓷加熱器的熱容量(Heat Capacity)會趨于飽和,造成陶瓷加熱器的阻抗變高而導致加熱功率降低,故常出現(xiàn)加熱效率不佳的現(xiàn)象。而電阻線狀的電熱器中用以加熱的電阻絲在制作與加工上十分復雜,導致成本提高。因此,現(xiàn)今的電熱裝置多采用電熱膜作為加熱的工具。
請參照圖1,為現(xiàn)有以電熱膜作為加熱工具的電熱裝置,其電極配置的示意圖。一般的電熱裝置架構于一絕緣基材100上,絕緣基材100上配置有一電熱膜102與二電極104。其中,二電極104通常為矩形結構且與電熱膜102的兩端電性連接。當于二電極104施加一偏壓時,電熱膜102便因電阻效應而將電能轉換為熱能,而達到加熱的目的。此外,當于二電極104施加一偏壓時,流經(jīng)電熱膜102中央的電流密度較大,而流經(jīng)電熱膜102的邊緣的電流密度較小。因此,常會造成電熱膜102中央過熱甚至燒毀的問題,而電熱膜102邊緣卻有加熱效率不佳的問題。
現(xiàn)有的電極配置會使得電熱膜中央與邊緣的電流密度有很大的差異,故嚴重影響電熱膜的壽命。此外,由于電熱膜中央會有過熱的問題,而邊緣會有加熱效率不佳的問題,故現(xiàn)有的電極配置所導致電熱膜加熱效率不平均的問題非常明顯。
此外,如圖2所示,現(xiàn)有的電熱膜加熱裝置,當制成管形狀1A時,電極1B及電熱膜1C僅能涂敷在加熱裝置的外部表層,電熱膜的加熱效能無法有效發(fā)揮。
有鑒于習見電熱膜加熱裝置有上述缺失,本發(fā)明人乃針對該些缺失研究改進的道,經(jīng)長時研究終有本發(fā)明產生。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在于提供一種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使構成管狀基材的單元,由二片、三片、四片或多數(shù)片的弧狀加熱板組成管形狀,且由電極在寬度上的調整以及電極的配置方式,使得電流均勻地分散于電熱膜上,以避免電熱膜中央的電流密度過高而燒毀。
本發(fā)明的此種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由電極在寬度上的調整以及電極的配置方式,使得電流均勻地分散于電熱膜上,以改善電熱膜的加熱效率,為本發(fā)明的次一目的。。
本發(fā)明的此種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于基材外部表面復可施以遠紅外線涂敷,使用于家庭或各種電器用品時能用以促進人體的血液循環(huán)、新陳代謝、活化細胞、增進人體健康,為本發(fā)明的再一目的。
本發(fā)明是采用以下技術手段實現(xiàn)的;一種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包括一管狀基材,該管狀基材的管壁表面涂敷電熱膜,電熱膜兩端接近前后管口位置形成電極,電極為環(huán)形狀地將電熱膜側緣與基板管口徹底隔離,所述的電熱膜及電極形成于管裝基材內管壁壁面。
本發(fā)明一種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還可以采用以下技術手段實現(xiàn);一絕緣基材,該絕緣基材上具有一電熱膜配置區(qū)域、一第一電極配置區(qū)域以及一第二電極配置區(qū)域,其中該第一電極配置區(qū)域、該第二電極配置區(qū)域系位于該電熱膜配置區(qū)域的兩側;二電熱膜,該些電熱膜系彼此平行的配置于該電熱膜配置區(qū)域上;一第一電極組,該第一電極組包括一第一端電極與一第二端電極,其中,該第一電極組兩端的寬度大于中央的寬度,且該第一電極組與該些電熱膜連接的部分為一第二輪廓;以及一第二電極組,該第二電極組包括一連接電極,其中,該第二電極組兩端的寬度大于中央的寬度,且該第二電極組與該些電熱膜連接的部分為一第二輪廓。
本發(fā)明一種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的技術手段還包括;一絕緣基材,該絕緣基材上具有一電熱膜配置區(qū)域、一第一電極配置區(qū)域以及一第二電極配置區(qū)域,其中該第一電極配置區(qū)域、該第二電極配置區(qū)域系位于該電熱膜配置區(qū)域的兩側;復數(shù)個電熱膜,該些電熱膜系彼此平行的配置于該電熱膜配置區(qū)域上;一第一電極組,該第一電極組包括一第一端電極與至少一第一連接電極,其中,該第一電極組兩端的寬度大于中央的寬度,且該第一電極組與該些電熱膜連接的部分為一第二輪廓;以及一第二電極組,該第二電極組包括至少一第二連接電極與一第二端電極,其中,該第二電極組兩端的寬度大于中央的寬度,且該第二電極組與該些電熱膜連接的部分為一第二輪廓。
本發(fā)明一種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的技術手段進一步包括;適于配置于一絕緣基材并與至少一電熱膜電性連接,該電熱裝置的電極結構至少包括域、該第二電極配置區(qū)域系位于該電熱膜配置區(qū)域的兩側;一第一電極配置于該絕緣基材的一側,該第一電極兩端的寬度系大于中央的寬度,且該第一電極與該些電熱膜連接的部分為一第一輪廓;以及一第二電極配置于該絕緣基材的另一側,該第二電極兩端的寬度大于中央的寬度,且該第二電極與該電熱膜連接的部分為一第二輪廓。
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和有益效果1.本發(fā)明的電極結構在兩端的寬度較寬而中央的寬度較窄,通電后電熱膜中的電流不會集中在電熱膜的中央?yún)^(qū)域而會平均分電熱膜上,故本發(fā)明的電極結構可讓電熱膜具有均勻的加熱效果,并可增進電熱膜的壽命。
2.本發(fā)明電熱膜加熱裝置中的電極組可將多個電熱膜串接起來,故本發(fā)明的電極結構可讓多個電熱膜以串接的方式進行高功率的加熱。
3.本發(fā)明電熱膜加熱裝置可由不同的正、負極接法,將多個電熱膜由串聯(lián)狀態(tài)切換至并聯(lián)狀態(tài),或是由并聯(lián)狀態(tài)切換至串聯(lián)狀態(tài),以符合不同電壓規(guī)格的需求。
從上所述可知,本發(fā)明的此種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通過對管狀加熱裝置組合方式的突破,克服管內形成電熱膜的技術困難,而達成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其管外基材表面施以遠紅外線涂敷,使用于家庭或各種電器用品,促進人體的血液循環(huán)、新陳代謝、活化細胞、增進人體健康。
圖1為習見平坦式電熱膜加熱裝置示圖;圖2為習見管狀外敷式電熱膜加熱裝置示圖;圖3A為本發(fā)明涂敷遠紅外線前的示圖;圖3B為本發(fā)明涂敷遠紅外線后的示圖;圖4A為本發(fā)明以二片式弧狀電熱板組合示圖;圖4B為本發(fā)明以三片式弧狀電熱板組合示圖;圖4C為本發(fā)明以四片式弧狀電熱板組合示圖;圖5A為本發(fā)明為二個加熱裝置組合及其電極結構示圖;圖5B為本發(fā)明為三個加熱裝置組合及其電極結構示圖;圖6A為本發(fā)明的另一電極結構示圖;圖6B為本發(fā)明的另一電極結構實施于二個加熱裝置示圖;圖6C為本發(fā)明的另一電極結構實施于三個加熱裝置示圖;
圖6D為本發(fā)明的另一電極結構實施于四個加熱裝置示圖;圖7A為第一實施例以電熱膜作為加熱工具的電熱裝置,其電極配置的示意圖(一);圖7B為第一實施例以電熱膜作為加熱工具的電熱裝置,其電極配置的示意圖(二);圖7C為第一實施例以電熱膜作為加熱工具的電熱裝置,其電極配置的示意圖(三);圖8A為第二實施例以電熱膜作為加熱工具的電熱裝置,其電極配置的示意圖(一);圖8B為第二實施例以電熱膜作為加熱工具的電熱裝置,其電極配置的示意圖(二);圖8C為第二實施例以電熱膜作為加熱工具的電熱裝置,其電極配置的示意圖(三);圖9A為第三實施例以電熱膜作為加熱工具的電熱裝置,其電極配置的示意圖(一);圖9B為第三實施例以電熱膜作為加熱工具的電熱裝置,其電極配置的示意圖(二);圖9C為第三實施例以電熱膜作為加熱工具的電熱裝置,其電極配置的示意圖(三);圖9D為第三實施例以電熱膜作為加熱工具的電熱裝置,其電極配置的示意圖(四);圖9E為第三實施例以電熱膜作為加熱工具的電熱裝置,其電極配置的示意圖(五);圖9F為第三實施例以電熱膜作為加熱工具的電熱裝置,其電極配置的示意圖(六)。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fā)明的此種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如圖3A所示,包括一管狀基材2,該管狀基材2的內管壁表面涂敷電熱膜21,電熱膜21兩端接近前后管口位置形成電極22,電極22為環(huán)形狀地形成于基材管口,如圖3B所示,一遠紅外線涂層3完全地形成在管狀基材2外部表面,使管狀基材的外部表面以不留空隙的方式透過遠紅外線涂層3與外部空氣接觸,由此組成管內具有電熱膜可透過雙邊電極的偏壓產生熱能,以及管外可放射遠紅外線。
本發(fā)明的此種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其管狀基材的形成,得由二片半圓形弧狀電熱板51、52(如圖4A所示)、三片弧狀電熱板501、502、503(如圖4B所示)、四片弧狀電熱板5A、5B、5C、5D(如圖4C所示)或數(shù)量不等的弧狀電熱板各別生產后再組合而成。透過弧狀電熱板未組合前所呈現(xiàn)出的剝離狀態(tài),可輕易地于其內凹弧形面施以電熱膜及電極涂布,達成管狀內電熱膜的涂布及于弧狀電熱板外涂覆遠紅外線。
請參閱圖5所示,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外部的電極結構,如圖5A、圖5B、圖5C所示分別為二組、三組、或四組電熱膜加熱裝置透過電極結構相互電性連接的情形,如圖所示,不論是二片相互并聯(lián)的半圓形弧狀電熱板51、52、三片相互并聯(lián)弧狀電熱板501、502、503、或四片相互并聯(lián)弧狀電熱板5A、5B、5C、5D,于其兩端均各設有第一電極71及第二電極72,第一電極71及第二電極72均為長方形,兩第一電極71或兩第二電極72之間再以圓弧形連接部7A電性連接。
請參閱圖6所示,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外部的另一電極結構,圖6A、圖6B、圖6C、圖6D所示分別為一組、二組、三組、或四組電熱膜加熱裝置透過電極結構相互電性連接的情形,其中,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6的兩端所設的電極8均為內凹弧形狀,以使電熱膜加熱裝置6具有均溫的功能,于電極8外部再以連接部電性連接。
至于本發(fā)明的電極配置茲配合其它
請參照圖7A,當電熱膜202a、202b為兩塊串聯(lián)時,絕緣基材200上具有一電熱膜配置區(qū)域204、一第一電極配置區(qū)域206以及一第二電極配置區(qū)域208。電熱膜配置區(qū)域204位于絕緣基材200的中央,其上配置有二電熱膜202。第一電極配置區(qū)域206以及第二電極配置區(qū)域208分別位于電熱膜配置區(qū)域204的兩側。第一電極配置區(qū)域206上配置有一第一電極組210,第一電極組210系由一第一端電極214以及一第二端電極216所組成,第二電極配置區(qū)域208上配置第二電極組212,第二電極組212為一連接電極218。
請參照圖7A所示,第一端電極214的長度與一塊電熱膜的寬度相當,并與電熱膜202a的一端連接。第二端電極216的長度與一塊電熱膜的寬度相當,并與電熱膜202b的一端連接。而連接電極218的長度略大于兩塊電熱膜寬度的總和,以同時連接電熱膜202a與電熱膜202b的一端。此外,由第一端電極214與第二端電極216所構成的第一電極組210,其整體外型為一兩端寬度W1較寬,而中間寬度W2較窄的結構。而由連接電極218所構成的第二電極組212,其整體外型亦為一兩端寬度W3較寬,而中間寬度W4較窄的結構。
由于第一電極組210與第二電極組212兩端寬度大于中間寬度的特殊設計,因第一電極組210與第二電極組212兩端的阻值較小,故能夠使得電熱膜202a、202b上的電流密度分布的十分均勻,而不會在電熱膜202a、202b的中央出現(xiàn)電流密度過高的缺點,亦可提高加熱的效率。
請參照圖7B所示,當電熱膜202a、202b、202c、202d為四塊串聯(lián)時,第一電極配置區(qū)域206上配置有一第一電極組210,而第一電極組210由一第一端電極214、一連接電極218a以及一第二端電極216所組成,第二電極配置區(qū)域208上配置有一第二電極組212,第二電極組212為一連接電極218b與一連接電極218c所構成。
請參照圖7C所示,當電熱膜202a、202b、202c為三塊串聯(lián)時,第一電極配置區(qū)域206上配置有一第一電極組210,第一電極組210系由一第一端電極214以及一連接電極218a所組成,第二電極配置區(qū)域208上配置有一第二電極組212,第二電極組212由一連接電極218b與一第二端電極216所構成。
上述圖7A、圖7B與圖7C中,第一電極組210、第二電極組212,即第一端電極214、第二端電極216與連接電極218、218a、218b、218c,與電熱膜之間連接的部分為一弧形輪廓。
請參照圖8A至圖8C所示,為依照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以電熱膜作為加熱工具的電熱裝置的電極配置示意圖。
圖8A至圖8C中的電極配置與圖7A至圖7C類似。其差異之處在于圖8A至圖8中,第一電極組310、第二電極組312,即第一端電極314、第二端電極316與連接電極318、318a、318b、318c,與電熱膜302a、302b、302c、302d之間連接的部分為一波浪形輪廓。
請參照圖9A至圖9F所示,為依照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以電熱膜作為加熱工具的電熱裝置的電極配置示意圖。
首先請參照圖9A至圖9C,圖9A至圖9C中的電極配置方式與圖7A至圖7C類似。其差異之處在于圖9A至圖C中,連接電極418、418a、418b、418c包括二子電極420與一連接部分422。其中,子電極420的長度相當于一塊電熱膜的寬度。連接部分422例如為一U形結構,用以跨接在兩子電極420之間。
接著請參照圖9D至圖9F,圖9D至圖9F中的電極配置方式與圖8A至圖8C類似。其差異之處在于圖9D至圖9F中,連接電極418、418a、418b、418c包括二子電極420與一連接部分422。其中,子電極420的長度相當于一塊電熱膜402a、402b、402c、402d的寬度。連接部分422例如為一U形結構,用以跨接在兩子電極420之間。
第一實施例中的連接電極218、218a、218b、218c以及第二實施例中的連接電極318、318a、318b、318c中,其于中間區(qū)域的電流密度仍會略高于其兩端區(qū)域的電流密度,但相較于現(xiàn)有的結構已經(jīng)有大幅的改善。因此,本實施例中將連接電極418、418a、418b、418c的結構做進一步的改良,藉由連接部分422更進一步地將集中在連接電極418、418a、418b、418c中間區(qū)域的電流密度分散。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而并非限制本發(fā)明所描述的技術方案;因此,盡管本說明書參照上述的各個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已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但是,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仍然可以對本發(fā)明進行修改或等同替換;而一切不脫離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技術方案及其改進,其均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權利要求
1.一種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包括一管狀基材,該管狀基材的管壁表面涂敷電熱膜,電熱膜兩端接近前后管口位置形成電極,電極為環(huán)形狀地將電熱膜側緣與基板管口徹底隔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電熱膜及電極形成于管裝基材內管壁壁面。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狀基材外部表面并形成有遠紅外線涂層。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狀基材系由二片、三片或其它多數(shù)片弧狀電熱板組成。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電極系形成于電熱膜加熱裝置的兩端,并與該電熱膜加熱裝置透過連接部為電性連接。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連接部為長方形。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連接部為弧形或其它形狀。
7.一種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一絕緣基材,該絕緣基材上具有一電熱膜配置區(qū)域、一第一電極配置區(qū)域以及一第二電極配置區(qū)域,其中該第一電極配置區(qū)域、該第二電極配置區(qū)域系位于該電熱膜配置區(qū)域的兩側;二電熱膜,該些電熱膜系彼此平行的配置于該電熱膜配置區(qū)域上;一第一電極組,該第一電極組包括一第一端電極與一第二端電極,其中,該第一電極組兩端的寬度大于中央的寬度,且該第一電極組與該些電熱膜連接的部分為一第二輪廓;以及一第二電極組,該第二電極組包括一連接電極,其中,該第二電極組兩端的寬度大于中央的寬度,且該第二電極組與該些電熱膜連接的部分為一第二輪廓。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輪廓系為一弧形、一波浪形其中之一。
9.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二輪廓系為一弧形、一波浪形其中之一。
10.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端電極、該第二端電極電極的長度相當于每一該電熱膜的寬度。
11.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連接電極的長度略大于兩塊電熱膜的寬度總和。
12.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連接電極更包括二子電極與一連接部分。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該連接部分系為一U型結構,用以跨接于該些子電極之間。
14.一種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一絕緣基材,該絕緣基材上具有一電熱膜配置區(qū)域、一第一電極配置區(qū)域以及一第二電極配置區(qū)域,其中該第一電極配置區(qū)域、該第二電極配置區(qū)域系位于該電熱膜配置區(qū)域的兩側;復數(shù)個電熱膜,該些電熱膜系彼此平行的配置于該電熱膜配置區(qū)域上;一第一電極組,該第一電極組包括一第一端電極與至少一第一連接電極,其中,該第一電極組兩端的寬度大于中央的寬度,且該第一電極組與該些電熱膜連接的部分為一第二輪廓;以及一第二電極組,該第二電極組包括至少一第二連接電極與一第二端電極,其中,該第二電極組兩端的寬度大于中央的寬度,且該第二電極組與該些電熱膜連接的部分為一第二輪廓。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4所述的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輪廓系為一弧形、一波浪形其中之一。
16.根據(jù)權利要求14所述的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二輪廓為一弧形、一波浪形其中之一。
17.根據(jù)權利要求14所述的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端電極、該第二端電極電極的長度相當于每一該電熱膜的寬度。
18.根據(jù)權利要求14所述的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連接電極、該第二連接電極的長度略大于兩塊電熱膜的寬度總和。
19.根據(jù)權利要求14所述的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連接電極、該第二連接電極更包括二子電極與一連接部分。
20.根據(jù)權利要求19所述的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連接部分系為一U型結構,用以跨接于該些子電極之間。
21.一種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一絕緣基材,該絕緣基材上具有一電熱膜配置區(qū)域、一第一電極配置區(qū)域以及一第二電極配置區(qū)域,其中該第一電極配置區(qū)域、該第二電極配置區(qū)域系位于該電熱膜配置區(qū)域的兩側;復數(shù)個電熱膜,該些電熱膜系彼此平行的配置于該電熱膜配置區(qū)域上;一第一電極組,該第一電極組包括一第一端電極、至少一第一連接電極以及一第二端電極,其中,該第一電極組兩端的寬度大于中央的寬度,且該第一電極組與該些電熱膜連接的部分為一第二輪廓;以及一第二電極組,該第二電極組包括至少二第二連接電極,其中,該第二電極組兩端的寬度大于中央的寬度,且該第二電極組與該些電熱膜連接的部分為一第二輪廓。
22.根據(jù)權利要求21所述的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輪廓系為一弧形、一波浪形其中之一。
23.根據(jù)權利要求21所述的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二輪廓系為一弧形、一波浪形其中的一。
24.根據(jù)權利要求21所述的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端電極、該第二端電極電極的長度相當于每一該電熱膜的寬度。
25.根據(jù)權利要求21所述的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連接電極、該第二連接電極的長度略大于兩塊電熱膜的寬度總和。
26.根據(jù)權利要求21所述的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連接電極、該第二連接電極更包括二子電極與一連接部分。
27.根據(jù)權利要求26所述的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連接部分為一U型結構,用以跨接于該些子電極之間。
28.一種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適于配置于一絕緣基材并與至少一電熱膜電性連接,該電熱裝置的電極結構至少包括域、該第二電極配置區(qū)域系位于該電熱膜配置區(qū)域的兩側;一第一電極配置于該絕緣基材的一側,該第一電極兩端的寬度系大于中央的寬度,且該第一電極與該些電熱膜連接的部分為一第一輪廓;以及一第二電極配置于該絕緣基材的另一側,該第二電極兩端的寬度大于中央的寬度,且該第二電極與該電熱膜連接的部分為一第二輪廓。
29.根據(jù)權利要求28所述的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輪廓為一弧形、一波浪形其中之一。
30.根據(jù)權利要求28所述的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二輪廓系為一弧形、一波浪形其中之一。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管狀內電熱膜加熱裝置及其電極結構,包括一管狀基材,該管狀基材的管壁表面定義有第一電極配置區(qū)域、第二電極配置區(qū)域及電熱膜配置區(qū)域;所述的電極配置區(qū)域配置有電極組,所述的電熱膜配置區(qū)域配置有電熱膜,電熱膜與電極組形成于管裝基材的內管壁壁面。
文檔編號H05B3/46GK1784087SQ20041009633
公開日2006年6月7日 申請日期2004年11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11月30日
發(fā)明者林正平 申請人:林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