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視頻監(jiān)控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攝像機除霧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視頻監(jiān)控領域的快速發(fā)展,攝像機的功能越來越強大,從模擬相機到數字相機,再到智能攝像機,每一次升級都能帶來新的跨越,使攝像機的應用領域更加廣泛。在一些室外應用的環(huán)境中,室外工作的攝像機,在溫度突變的情況下,攝像機視窗玻璃上經常會凝結起一層霧氣,影響攝像機正常的監(jiān)控。
目前起霧現(xiàn)象已經成為室外攝像機遇到的應用難題,針對室外攝像機起霧問題的除霧方法,主要有二種:
現(xiàn)有技術方案一:如圖1所示,在攝像機的視窗玻璃6上增加一個環(huán)形加熱膜8,通過加熱膜8對攝像機的視窗玻璃6進行加熱,達到除霧的目的。
該方案雖然能對攝像機進行除霧,但此方案需要用到定制的加熱膜8來給攝像機的視窗玻璃6加熱,這種定制的加熱膜8成本較高,而且,安裝這種定制的加熱膜8比較麻煩,額外增加了人工成本。另外,加熱膜8使用壽命有限,而且當加熱膜8出現(xiàn)故障后會過熱,容易引起攝像機的視窗玻璃6爆裂。
現(xiàn)有的技術方案二:如圖2所示,在攝像機的補光燈板1與攝像機前蓋3之間以及攝像機的補光燈板1與攝像機的視窗玻璃6之間填充導熱材料2,將補光燈板1上LED燈4發(fā)熱產生的熱量,通過導熱材料2傳導到攝像機的視窗玻璃6上,來進行除霧。
方案二由于攝像機的補光燈白天關閉,只有晚上才開啟,因此該方案只能在晚上對攝像機進行除霧,當攝像機在白天起霧時,則無法對攝像機進行除霧。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攝像機除霧裝置,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通過攝像機的補光燈對攝像機進行除霧時,只能在晚上對攝像機進行除霧,當攝像機在白天起霧時,則無法對攝像機進行除霧的問題。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攝像機除霧裝置,包括補光燈板、攝像機前蓋和視窗玻璃,所述補光燈板1正對攝像機前蓋的表面上安裝有LED燈,其特征在于,所述攝像機除霧裝置的補光燈板的表面上還設置有貼片電阻。
進一步地,所述貼片電阻設置在所述補光燈板1正對攝像機前蓋的表面上,與LED燈位于同一表面。
進一步地,所述貼片電阻設置在所述補光燈板背對攝像機前蓋的表面上,與LED燈位于不同表面。
進一步地,所述攝像機除霧裝置還包括導熱材料,所述導熱材料安裝在補光燈板與攝像機前蓋以及補光燈板與視窗玻璃之間,導熱材料的一端與補光燈板接觸,另一端與攝像機前蓋或視窗玻璃接觸。
進一步地,所述攝像機除霧裝置還包括控制電路,用于控制在不同的時間段內對LED燈或貼片電阻進行供電。
進一步地,所述補光燈板上還設置有連接LED燈和貼片電阻的電源端子,所述電源端子與控制電路電連接,用于給LED燈和貼片電阻進行供電。
進一步地,所述電源端子為4腳2路控制的插槽。
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攝像機除霧裝置,通過在攝像機原有的補光燈板上安裝貼片電阻,并通過控制電路控制白天對貼片電阻供電,夜晚對補光燈進行供電,將貼片電阻或補光燈產生的熱量通過導熱材料傳導到攝像機的視窗玻璃上,實現(xiàn)全天候對攝像機進行除霧。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通過攝像機的補光燈對攝像機進行除霧時,只能在晚上對攝像機進行除霧的問題。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攝像機除霧裝置,攝像機額外增加的成本很少,實現(xiàn)簡單,省錢又實用。
附圖說明
圖1為現(xiàn)有技術通過加熱膜對攝像機進行除霧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現(xiàn)有技術通過補光燈對攝像機進行除霧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攝像機除霧裝置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攝像機除霧裝置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補光燈板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技術方案做進一步詳細說明,以下實施例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限定。
本實用新型一種攝像機除霧裝置,如圖3所示,包括補光燈板1、導熱材料2、攝像機前蓋3、LED燈4、貼片電阻5以及視窗玻璃6。
與現(xiàn)有技術不同的是,本實施例在補光燈板1的表面上還設置有貼片電阻5。
本實施例LED燈4和貼片電阻5安裝在補光燈板1的表面,LED燈4和貼片電阻5通電后會產生熱量,加熱補光燈板1表面的鋁基板。導熱材料2安裝在補光燈板1與攝像機前蓋3之間以及補光燈板1與攝像機的視窗玻璃6之間,將補光燈板1表面的鋁基板上的熱量傳導到攝像機前蓋3和攝像機的視窗玻璃6上,對攝像機的視窗玻璃6進行加熱,實現(xiàn)對攝像機的視窗玻璃6進行除霧。由于攝像機前蓋3和攝像機的視窗玻璃6接觸在一起,因此將熱量傳導到攝像機前蓋3上也能對攝像機的視窗玻璃6進行加熱,達到更好的除霧效果。
本實用新型在補光燈板1上安裝貼片電阻5時,需要將貼片電阻5進行特定的串并聯(lián)組合連接,使貼片電阻5工作在額定的電壓、電流范圍內并正常發(fā)熱。同時要規(guī)劃好貼片電阻5的數量,使貼片電阻5發(fā)熱產生的熱量能對攝像機進行有效除霧,但又不會因為過熱使攝像機視窗玻璃6爆裂或影響LED燈4的使用。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導熱材料2既可以采用硅膠導熱墊,也可以采用其它金屬材料,例如,鋁、鐵或銅等金屬材料。安裝導熱材料2時,需要將導熱材料2一端與補光燈板1表面的鋁基板緊密接觸,另一端與攝像機前蓋3或視窗玻璃6接觸在一起,使熱量能高效地傳導到攝像機的視窗玻璃6上,達到較好的除霧效果。
本實用新型LED燈4安裝在補光燈板1正對攝像機前蓋3的表面上。貼片電阻5既可以如圖3所示,安裝在補光燈板1背對攝像機前蓋3的表面上,與LED燈4位于不同表面;也可以如圖4所示,安裝在補光燈板1正對攝像機前蓋3的表面上,與LED燈4在同一表面上。當貼片電阻5安裝在補光燈板1正對攝像機前蓋3的表面上時,在補光燈板1與攝像機前蓋3以及補光燈板1與視窗玻璃6之間可以用導熱材料2填充起來,貼片電阻5發(fā)熱產生的熱量就可以直接傳導到攝像機前蓋3和視窗玻璃6上,熱量的傳導效率更高,能達到更好的除霧效果。或者導熱材料2直接設置在貼片電阻5與攝像機前蓋3之間,或導熱材料2直接設置在貼片電阻5與視窗玻璃6之間。
上述二種安裝方案各有優(yōu)劣,將貼片電阻5安裝在補光燈板1背對攝像機前蓋3的表面上時,由于補光燈板1的反面沒有其它元器件,因此可以很方便地進行貼片電阻5安裝位置的布局,也可以安裝更多的貼片電阻,但是該方案在將貼片電阻5產生的熱量傳導到攝像機的視窗玻璃6時,熱量傳導的效果沒有將貼片電阻5安裝在補光燈板1正對攝像機前蓋3的表面上時好。因為將貼片電阻5安裝在補光燈板1背對攝像機前蓋3的表面上時,貼片電阻5產生的熱量通過補光燈板1后,再通過導熱材料2傳導到攝像機前蓋3和視窗玻璃6,熱量傳導的效果沒有將貼片電阻5安裝在補光燈板1正對攝像機前蓋3的表面上時好。但當補光燈板1正對攝像機前蓋3的表面安裝的LED燈較多時,貼片電阻5較難安裝,并且安裝的數量有限。因此將貼片電阻5安裝在攝像機補光燈板1的哪一面,需要根據按照攝像機補光燈板1的實際結構進行選擇。
本實用新型攝像機除霧裝置還包括控制電路,用于控制在不同的時間段內對LED燈4或貼片電阻5進行供電,即在晚上時,控制LED燈4自動開啟,并斷開貼片電阻5的供電電路,此時通過LED燈4發(fā)熱產生的熱量對攝像機的視窗玻璃6進行除霧;而在白天時,斷開LED燈4的供電電路,并控制貼片電阻5通電發(fā)熱,通過貼片電阻5發(fā)熱產生的熱量對攝像機的視窗玻璃6進行除霧。保證攝像機的視窗玻璃6一直處于相對較高的溫度狀態(tài),達到全天候除霧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控制電路一般安裝在攝像機的主電路板上,也可以安裝在攝像機內的其它位置,通過控制線連接到補光燈板1,實現(xiàn)對LED燈4和貼片電阻5通斷電的控制。
本實用新型攝像機補光燈板1的正對攝像機前蓋3的表面示意圖,如圖5所示,包括LED燈4、貼片電阻5和電源端子7,電源端子7采用4腳2路(4pin2)控制的插槽,其中兩個腳對應LED燈4,另兩個腳對應貼片電阻5,分為兩路分別控制LED燈4、貼片電阻5。采用該4pin2路控制的插槽,電源端子7在補光燈板1上連接LED燈4和貼片電阻5,電源端子7與控制電路電連接,例如通過簧片或導線線纜連接??刂齐娐份敵鰞陕冯娫葱盘?,通過電源端子7分別對LED燈4和貼片電阻5進行供電。該方法使用方便,又能降低線纜成本。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進行限制,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本發(fā)明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發(fā)明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