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環(huán)境大氣排放處理領域,特別是一種旋渦超凈除霧器。
背景技術:
在環(huán)境大氣排放處理領域,除霧器在除塵工藝中作為關鍵設備,廣泛應用燃煤鏈條鍋爐的濕法脫硫除塵工藝上,但由于普通管束除霧器在汽水分離時,高速的氣流會與自由落體的液膜細塵碰撞,造成二次夾帶污染,因此除塵效果較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技術缺陷,提出一種實現(xiàn)汽水分理,避免液膜細塵二次污染的旋渦超凈除霧器。
本發(fā)明為實現(xiàn)其技術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旋渦超凈除霧器,包括一反應器,所述反應器上下通透,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反應器下部設置煙氣進口,上部設置煙氣出口,在所述反應器內(nèi)設置含塵混液收集腔,所述反應器下部與所述含塵混液收集腔之間形成煙氣收縮區(qū),上部與所述含塵混液收集腔之間形成煙氣釋放區(qū);在所述含塵混液收集腔下部設置旋渦汽水分離器,在所述旋渦汽水分離器上部設置環(huán)形接水槽,所述環(huán)形接水槽開口于所述含塵混液收集腔內(nèi),在所述旋渦汽水分離器的頂端設置液膜導向斜角,在所述液膜導向斜角與所述反應器內(nèi)壁之間還設有塵漿導流管;在所述煙氣釋放區(qū)內(nèi)設有沖洗管;在所述含塵混液收集腔的底部還設有導流落水口。
所述煙氣收縮區(qū)為喇叭口結構,并且其直徑由下往上逐漸減??;所述液膜導向斜角角度在0°到60°之間,并且其中心圍成的煙氣通道直徑由下往上逐漸增大。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旋渦汽水分離器以及環(huán)形接水槽的設置能夠實現(xiàn)煙塵凈化;沖洗管可以定期清洗含塵混液收集腔的壁面,以及旋渦汽水分離器,避免二者表面結晶結垢;因此解決普通管式除霧器在漩渦汽水分離時,液滴細塵自由落體甩向渦流扇葉,發(fā)生氣液碰撞而造成的二次夾帶污染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結構示意圖。
圖中1、旋渦汽水分離器 2、環(huán)形接水槽 3、塵漿導流管 4、沖洗管 5、導流落水口 6、煙氣收縮區(qū) 7、含塵混液收集腔 8、液膜導向斜角 9、煙氣釋放區(qū) 10、反應器 11、煙氣進口 12、煙氣出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一
如圖1所示:一種旋渦超凈除霧器,包括一反應器10,所述反應器上下通透,在所述反應器10下部設置煙氣進口11,上部設置煙氣出口12,在所述反應器10內(nèi)設置含塵混液收集腔7,所述反應器10下部與所述含塵混液收集腔7之間形成煙氣收縮區(qū)6,上部與所述含塵混液收集腔7之間形成煙氣釋放區(qū)9;在所述含塵混液收集腔7下部設置旋渦汽水分離器1,在所述旋渦汽水分離器1上部設置環(huán)形接水槽2,在所述旋渦汽水分離器1的頂端設置液膜導向斜角8,在所述液膜導向斜角8與所述反應器10內(nèi)壁之間還設有塵漿導流管3;在所述煙氣釋放區(qū)9內(nèi)設有沖洗管4;在所述含塵混液收集腔7的底部還設有導流落水口5。
所述煙氣收縮區(qū)6為喇叭口結構,并且其直徑由下往上逐漸減??;所述液膜導向斜角8角度在0°到60°之間,并且其中心圍成的煙氣通道直徑由下往上逐漸增大。
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及工作過程如下:煙氣從煙氣進口11進入煙氣收縮區(qū)6,經(jīng)旋渦汽水分離器1高速旋流后,氣流經(jīng)過環(huán)形接水槽2進一步增速,促進煙氣中大量細小霧滴與塵顆粒的相互碰撞,凝聚為較大顆粒,高速氣流將液滴細塵甩向含塵混液收集腔7的壁面形成含塵液膜,部分較厚塵顆粒液膜在重力下落入環(huán)形接水槽2流入含塵混液收集腔7排走,高速氣流把輕質液膜甩向液膜導向斜角8離心分離;
分離后的塵液經(jīng)塵漿導流管3落入含塵混液收集腔7,最后由導流落水口5排走;分離后的凈化氣體經(jīng)液膜導向斜角8中心圍成的煙氣通道向上流動,由于液膜導向斜角8角度在0°到60°之間,并且其中心圍成的煙氣通道直徑由下往上逐漸增大,因此氣體在向上流動過程中緩沖減速,然后進入煙氣釋放區(qū)9釋放,通過煙氣出口12外排。
由沖洗管4定期清洗含塵混液收集腔7的壁面,以及旋渦汽水分離器1,避免二者表面結晶結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