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收發(fā)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光纖收發(fā)器,包括光纖輸入口,光纖輸出口,分別位于光纖本體的兩端,光纖本體表面的底部為平面,其余部分為弧面,光纖本體表面外側覆蓋有外殼,光纖本體平面對應位置設置有反射層,反射層的厚度自光纖輸入口向光纖輸出口降低。本實用新型的光纖收發(fā)器當光源由側邊進入光纖時,能利用反射層、光纖本體及外殼的配合,使光信號傳輸均勻良好的均一性。
【專利說明】光纖收發(fā)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光纖結構,尤其涉及一種光纖收發(fā)器結構。.【背景技術】
[0002]已有的光纖收發(fā)器,用來實現光信號的傳播,尤其是實現側向導光,用來將光盡可能的傳導到遠方,因此,早期的光纖只有兩端端面會發(fā)光。
[0003]現有光纖結構在光源光線側向進入后,接近光源處的亮度最亮,并隨著遠離光源亮度逐漸遞減,因此存在有亮度不足與亮度不均的瑕疵。
【發(fā)明內容】
[0004]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光纖收發(fā)器,具有良好的投射亮度與均旋光性,并且使用壽命長。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的:
[0006]光纖收發(fā)器,包括光纖輸入口,光纖輸出口,分別位于光纖本體的兩端,光纖本體表面的底部為平面,其余部分為弧面,光纖本體表面外側覆蓋有外殼,光纖本體平面對應位置設置有反射層,反射層的厚度自光纖輸入口向光纖輸出口降低。
[0007]通過上述結構,光信號由側邊進入光纖時,能利用反射層、光纖本體及外殼的配合,使投射出光纖的光線具有較佳的均旋光性與亮度。
[0008]優(yōu)選的,所述弧面兩端各連接有垂直面,垂直面的另一端與底部的平面銜接。
[0009]其中,各部分均可采用已知常見光纖材料制成,包括但不限于如下結構:
[0010]所述光纖本體米用壓克力材質,在亞克力材料表層涂敷有一層厚度為0.5-5um的抗UV材料;
[0011]所述外殼采用壓克力材質;
[0012]所述反射層采用壓克力材質,在壓克力材質表面覆有厚度為l_2um的二氧化鈦涂層。
[0013]其中,采用抗UV材料涂層是為了要防止光纖本體產生黃化現象;二氧化鈦涂層是為了使得反射層具有較佳長距離反射能力,減少衰減量并提高均旋光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光纖收發(fā)器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5]圖2為本實用新型光纖收發(fā)器剖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參考附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光纖收發(fā)器在光纖本體I兩端分別為光纖輸入口101、光纖輸出口 102,光纖本體具有外殼2和反射層3,其中光纖本體表面包括底部的平面11及弧面12,弧面12兩端各自連接一垂直面13,再由兩垂直面13的另一端各自與平面11的兩端銜接,反射層3位于底面11上,其厚度自光纖輸入口到光纖輸出口逐漸降低。
【權利要求】
1.光纖收發(f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光纖輸入口,光纖輸出口,分別位于光纖本體的兩端,光纖本體表面的底部為平面,其余部分為弧面,光纖本體表面外側覆蓋有外殼,光纖本體平面對應位置設置有反射層,反射層的厚度自光纖輸入口向光纖輸出口降低。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纖收發(f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弧面兩端各連接有垂直面,垂直面的另一端與底部的平面銜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纖收發(f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纖本體采用壓克力材質,在亞克力材料表層涂敷有一層厚度為0.5—5um的抗UV材料。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纖收發(f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采用壓克力材質。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纖收發(f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層采用壓克力材質,在壓克力材質表面覆有厚度為l_2um的二氧化鈦涂層。
【文檔編號】H04B10/40GK203406878SQ201320529542
【公開日】2014年1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8月28日
【發(fā)明者】黃振中 申請人:深圳市億達光電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