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特別涉及對所選擇供給出的、其頻率為第一頻率和第二頻率的各個信號具有比較高的頻率選擇特性,從而可以在對未選擇的頻率信號分量實施充分衰減的狀態(tài)下,輸出所選擇的頻率信號分量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
在世界各國使用的移動通信系統(tǒng)中,英國、德國、意大利、法國以及亞洲一些國家采用的是數(shù)字式蜂窩系統(tǒng)(DCSDigitalCellular System),即由1982年開始實施的數(shù)字便攜式電話的歐洲統(tǒng)一標準方式,而在歐洲、美洲、非洲和亞洲的一些國家采用的是全球移動通信系統(tǒng)(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Communications)。
按照數(shù)字式蜂窩系統(tǒng)通信方式(DCS)運行的系統(tǒng),是一種按照使基地局的頻率為1805兆赫茲至1880兆赫茲、移動局的頻率為1710兆赫茲至1785兆赫茲、便攜式電話機中的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VCO)的振蕩頻率為1700兆赫茲的方式對頻率實施劃分,使用的頻道數(shù)目為374個,調諧方式為高斯最小漂移鍵控方式(GMSKGaussian Minimum Shift Keying)的移動通信系統(tǒng)。按照全球移動通信系統(tǒng)通信方式(GSM)運行的系統(tǒng),是一種按照使基地局的頻率為925兆赫茲至960兆赫茲、移動局的頻率為880兆赫茲至915兆赫茲、便攜式電話機中的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VCO)的振蕩頻率為900兆赫茲的方式對頻率實施劃分,使用的頻道數(shù)目為124個,調諧方式為高斯最小漂移鍵控方式(GMSKGaussian Minimum Shift Keying)的移動通信系統(tǒng)。
這兩種移動通信系統(tǒng),即按照DCS和GSM運行的移動通信系統(tǒng),是運行方式不同的兩種移動通信系統(tǒng),所以當需要加入至按照DCS和GSM運行的這兩種移動通信系統(tǒng)中時,就需要配置可以按照DCS運行而實施移動通信的便攜式電話機,以及可以按照GSM運行而實施移動通信的便攜式電話機共兩部便攜式電話機。
正如上所述,按照DCS和GSM運行的移動通信系統(tǒng),其調諧方式均為高斯最小漂移鍵控方式(GMSK),而僅僅是按比例分割使用的頻率有所不同,所以已經有人提出過下述技術解決方案,即在便攜式電話機中設置由能夠在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的第一頻率處實施振蕩的第一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和能夠在位于900兆赫茲頻帶的第二頻率處實施振蕩的第二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共兩個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以及對它們實施切換用的切換回路構成的切換型振蕩信號產生回路,并且通過對該切換型振蕩信號產生回路中的切換回路實施控制的方式,分別使用這兩個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從而可以在按照DCS和GSM運行的移動通信系統(tǒng)中使用的便攜式電話機。
這種可以在按照DCS和GSM運行的移動通信系統(tǒng)中使用的便攜式電話機,在將其應用在按照DCS運行的移動通信系統(tǒng)中時,可以通過切換回路將第一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切換至能夠動作狀態(tài),將第二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切換至不能動作狀態(tài),從而可以獲得出由第一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輸出的振蕩信號,而在將其應用在按照GSM運行的移動通信系統(tǒng)中時,又可以通過切換回路將第二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切換至能夠動作狀態(tài),將第一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切換至不能動作狀態(tài),從而可以獲得出由第二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輸出的振蕩信號。而且,其頻率為第一頻率的振蕩信號或其頻率為第二頻率的振蕩信號,是在通過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實施選擇放大之后,供給至應用回路的。
可以按照這種方式使用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具有并聯(lián)共振回路(頻率選擇回路),當?shù)谝浑妷嚎刂普袷幮盘柈a生回路處于動作狀態(tài)或第二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處于動作狀態(tài)時,可以分別向并聯(lián)共振回路供給出第一切換電壓或第二切換電壓,進而可以對其頻率選擇特性實施切換。而且,該并聯(lián)共振回路在供給有第一切換電壓時,選擇輸出其頻率為第一頻率的振蕩信號,而在供給有第二切換電壓時,選擇輸出其頻率為第二頻率的振蕩信號。
圖6為表示可以在按照DCS和GSM運行的移動通信系統(tǒng)中使用的、屬于在先技術中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的一個實例用的示意性回路構成圖。
正如圖6所示,在先技術中的這種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50,可以具有晶體管51,并聯(lián)共振回路(頻率選擇回路)52,結合型電容器53、54,基極偏置電阻器55、56,發(fā)射極電阻器57,旁路電容器58,單回路雙接觸點型切換開關59,切換電壓設定用電阻器60、61,旁路電容器62,緩沖電阻器63,信號輸入端子64,信號輸出端子65以及電源端子66,而且這些回路元件51至66按照圖6所示的方式實施連接。
并聯(lián)共振回路52具有第一電感器521、第二電感器522、第一電容器523、第二電容器524、第三電容器525和開關二極管526,而且這些回路元件521至526按照圖6所示的方式實施連接。
正如圖6所示,在位于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50的前側位置處,還設置有可以在第一頻率、在這一實施形式中為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處實施振蕩的第一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67,可以在第二頻率、在這一實施形式中為位于9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處實施振蕩的第二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68,以及電源69和單回路雙接觸點型切換開關70,而且這些回路元件67至70按照圖6所示的方式實施連接。對于這種場合,切換開關59和切換開關70可以通過如后所述的控制信號而實施連動切換。
具有如上所述結構構成的、屬于在先技術中的一種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50,按照下述的方式動作。
對于將便攜式電話機使用在按照DCS運行的移動通信系統(tǒng)中的場合,在由控制部(圖中未示出)輸出的第一控制信號的作用下,切換開關59和切換開關70上的各個可動接觸點將由圖6所示的實線位置處被切換至虛線位置處。通過這一切換動作,可以使第一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67與電源69相連接而處于動作狀態(tài),從而可以由第一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67輸出頻率為第一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的信號,并且使第二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68與電源69相分離而處于非動作狀態(tài)。而且,通過將切換開關59上的可動接觸點切換至虛線位置處的方式,還可以向并聯(lián)共振回路52供給作為正向電壓的第一切換電壓,從而可以按照如下所述的方式,使并聯(lián)共振回路52在第一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下產生并聯(lián)共振。
在這時,由第一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67輸出的第一頻率信號(其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信號),被供給至信號輸入端子64,當該信號由發(fā)射極接地連接型晶體管51實施放大時,作為晶體管51的集電極負載連接著的、在第一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下形成并聯(lián)共振的并聯(lián)共振回路52,僅僅對其頻率為第一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的信號實施選擇放大,而放大后的、其頻率為第一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的信號,可通過信號輸出端子65供給至應用回路。
對于將便攜式電話機使用在按照GSM運行的移動通信系統(tǒng)中的場合,在由同一控制部輸出的第二控制信號的作用下,切換開關59和切換開關70上的各個可動接觸點將被切換至如圖6中的實線所示的位置處。通過這種切換動作,可以使第二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68與電源69相連接而處于動作狀態(tài),從而可以由第二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68輸出頻率為第二頻率(位于9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的信號,并且使第一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67與電源69相分離而處于非動作狀態(tài)。通過將切換開關59上的可動接觸點切換至實線位置處的方式,還可以向并聯(lián)共振回路52供給作為接地電壓的第二切換電壓,從而可以按照如下所述的方式,使并聯(lián)共振回路52在第二頻率(位于9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下產生并聯(lián)共振。
在這時,由第二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68輸出的、其頻率為第二頻率(位于9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的信號被供給至信號輸入端子64,當該信號由發(fā)射極接地連接型晶體管51實施放大時,作為集電極負載連接著的、在第二頻率(位于9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下形成并聯(lián)共振的并聯(lián)共振回路51,僅僅對其頻率為第二頻率(位于9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的信號實施選擇放大,而放大后的、其頻率為第二頻率(位于9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的信號,可通過信號輸出端子65供給至應用回路。
因此,可通過向并聯(lián)共振回路52處供給第一切換信號或第二切換信號的方式,而將該并聯(lián)共振回路52的并聯(lián)共振頻率分別切換至第一頻率或第二頻率。下面對具體的動作方式進行說明。
對于向并聯(lián)共振回路52供給作為接地電壓的第二切換電壓,使并聯(lián)共振回路52在第二頻率(位于9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下產生并聯(lián)共振的場合,可以通過向并聯(lián)共振回路52供給作為接地電壓的第二切換電壓的方式,使開關二極管526斷開,進而使第二電容器524和第三電容器525間的連接點與接地點之間處于隔離狀態(tài)。在這時,可以通過由第一電感器521和第一電容器523構成的第一并聯(lián)連接回路,以及由與第一并聯(lián)連接回路串聯(lián)連接著的第二電感器522和彼此串聯(lián)連接著的第二電容器524和第三電容器525構成的第二并聯(lián)連接回路,將并聯(lián)共振回路52的并聯(lián)共振頻率設定在與第二頻率(位于9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大體相等的頻率處。在實施這種并聯(lián)共振時,第二并聯(lián)連接回路可以由在第二頻率(位于9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下的微小電容器表示,從而使并聯(lián)共振回路52可以為由第一電感器521和微小電容器構成的串聯(lián)回路,以及與第一電感器521并聯(lián)連接著的第一電容器523構成的等價回路,所以可以容易地將并聯(lián)共振回路52的并聯(lián)共振頻率設定在第二頻率(位于9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處。
對于向并聯(lián)共振回路52供給作為正向電壓的第一切換電壓,使并聯(lián)共振回路52在第一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下產生并聯(lián)共振的場合,可以通過向并聯(lián)共振回路52供給作為正向電壓的第一切換電壓的方式,使開關二極管526導通,進而使第二電容器524和第三電容器525間的連接點與接地點之間處于連接狀態(tài)。在這時,并聯(lián)共振回路52中的第二電感器522與第一電感器521相連接的連接點側,可由于第二電容器524的導通而通過開關二極管526與接地點相連接,所以由第一電感器521和第一電容器523構成的第一并聯(lián)連接回路可以被忽略掉,因此可以通過第二電感器522,以及與其并聯(lián)連接著的第二電容器524和第三電容器525,將并聯(lián)共振回路52的并聯(lián)共振頻率設定在與第一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大體相等的頻率處。當實施這種并聯(lián)共振時,由第二電容器524和第三電容器525構成的第二并聯(lián)連接回路可以由一個總和電容器表示,所以這時的并聯(lián)共振回路52為由并聯(lián)連接著的第二電感器522和總和電容器構成的等價回路,因此可以容易地將并聯(lián)共振回路52的并聯(lián)共振頻率設定在第一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處。
圖7為表示如圖6所示的、屬于在先技術的一種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50的增益一頻率特性用的示意性特性曲線圖。
在圖7中,橫軸表示的是頻率[單位千兆赫茲(GHz)],縱軸表示的是增益(dB),曲線(實線)a表示的是緩沖回路50在位于1.7千兆赫茲(GHz)頻帶中的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即第一頻率處實施并聯(lián)共振時的特性曲線,曲線(虛線)b表示的是緩沖回路50被調諧在位于0.9千兆赫茲(GHz)頻帶中的頻率(位于9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即第二頻率處時的特性曲線。
正如圖7中的曲線a和曲線b所示,這種緩沖回路50在選擇其頻率為第一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的信號作為放大信號時,可以增大相對于第一頻率信號的增益,而當選擇其頻率為第二頻率(位于9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的信號作為放大信號時,又可以增大相對于第二頻率信號的增益。
這種在先技術中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50,在選擇其頻率為第一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的信號作為放大信號時,可以增大相對于第一頻率信號的增益,所以可以獲取出信號振幅比較大的第一頻率信號,而在另一方面,當選擇其頻率為第二頻率(位于9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的信號作為放大信號時,又可以增大相對于第二頻率信號的增益,所以可以獲取出信號振幅比較大的第二頻率信號。
然而,這種在先技術中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50,在選擇其頻率為第一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的信號時,對其頻率位于比第一頻率更高的頻率側的信號的衰減量不會很大,所以在與輸出第一頻率信號的同時輸出的、相對于第一頻率為寄生頻率的信號比例將比較高。而且,在選擇其頻率為第二頻率(位于9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的信號時,對其頻率為第二頻率高頻調諧頻率成分的信號的衰減量不會很大,所以在輸出第二頻率信號的同時輸出的、相對于第二頻率為寄生頻率信號的比例也將比較高。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具有下述頻率特性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所述頻率特性為當選擇為第一頻率信號時,可以增大對寄生頻率信號分量實施衰減的衰減量,而且在選擇為第二頻率信號時,可以增大對寄生頻率信號分量實施衰減的衰減量。
為了能夠實現(xiàn)如上所述的發(fā)明目的,本發(fā)明所提供的一種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可以具有放大部分,作為放大部分輸出負載的并聯(lián)共振回路,連接在放大部分的輸入點與基準電位點之間的頻率陷波回路,以及選擇生成第一切換電壓或第二切換電壓用的頻率切換電壓生成回路,而且并聯(lián)共振回路在供給有第一切換電壓時,可以在第一頻率下形成并聯(lián)共振,在供給有第二切換電壓時可以在與第一頻率不同的第二頻率下形成并聯(lián)共振,頻率陷波回路由二極管和電容器形成的串聯(lián)回路構成,而且頻率陷波回路在供給有第一切換電壓時可以在第二頻率下形成串聯(lián)共振,在供給有第二切換電壓時可以在第一頻率下形成串聯(lián)共振。
如果采用具有本發(fā)明第一結構構成形式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便可以在向并聯(lián)共振回路供給第一切換電壓,使并聯(lián)共振回路在第一頻率下產生并聯(lián)共振,而選擇輸出第一頻率信號時,同時向頻率陷波回路供給第一切換電壓,使頻率陷波回路在比第一頻率更低的頻率下產生串聯(lián)共振,從而可以低頻頻率處形成陷波,并且可以通過反作用形式而在頻率比第一頻率更高的頻率側形成陷波,進而可以通過這種陷波作用而對第一頻率信號中的寄生頻率信號分量實施衰減。在另一方面,當向并聯(lián)共振回路供給第二切換電壓,使并聯(lián)共振回路在第二頻率下產生并聯(lián)共振,而選擇輸出第二頻率信號時,還可以同時向頻率陷波回路供給第二切換電壓,使頻率陷波回路在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頻率附近處的頻率下產生串聯(lián)共振,從而可以在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頻率的附近處形成陷波,進而可以通過這種陷波作用而對第二頻率信號中的寄生頻率信號分量實施衰減。因此當采用這種結構構成時,在選擇的是第一頻率信號時,可以增大對包含在第一頻率信號中的寄生頻率信號分量實施衰減的衰減量,而且在選擇的是第二頻率信號時,又可以增大對包含在第二頻率信號中的寄生頻率信號分量實施衰減的衰減量,所以可以在幾乎不包含有寄生信號分量的狀態(tài)下,選擇輸出第一頻率信號或第二頻率信號。
而且,根據(jù)本發(fā)明構成的一種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還可以使頻率陷波回路的結構構成為,在由二極管和電容器形成的串聯(lián)回路上串聯(lián)連接有電感器,而且在二極管處并聯(lián)連接有附加電容器。
如果采用這種第二結構構成形式,便可以向頻率陷波回路供給第一切換電壓而使二極管導通,并且可以通過對電容器電容量和電感器電感量的值實施調整的方式,使電容器和電感器在位于900兆赫茲頻帶頻率的附近頻率處形成串聯(lián)共振,因此不僅可以對包含在第一頻率信號中的寄生頻率信號分量實施衰減,還可以通過反作用形式,在其頻率比第一頻率更高的一側處形成陷波,進而可以通過這種陷波作用而對包含在第一頻率信號中的寄生頻率信號分量實施大幅度的衰減。在另一方面,還可以向頻率陷波回路供給第二切換電壓而使二極管處于非導通狀態(tài),從而可以通過對第二電容器的電容量實施調整的方式,使電容器、附加電容器和電感器在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頻率的附近頻率處形成串聯(lián)共振,所以還可以按照比第一結構構成形式中的信號衰減量更大的方式,大幅度地增大對包含在第二頻率信號中的寄生頻率信號分量實施衰減的衰減量,因此可以在幾乎不包含有寄生信號分量的狀態(tài)下,選擇輸出第一頻率信號或第二頻率信號。
而且,根據(jù)本發(fā)明構成的一種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還可以使第一頻率信號由第一振蕩信號產生回路供給,使所述第二頻率信號由第二振蕩信號產生回路供給,并且可以將所述第一振蕩信號產生回路和所述第二振蕩信號產生回路交替切換至動作狀態(tài)或非動作狀態(tài),所以當所述第一振蕩信號產生回路處于動作狀態(tài)時,所述頻率切換電壓生成回路可以通過輸出所述第一切換電壓的方式而實施切換,當使所述第二振蕩信號產生回路處于動作狀態(tài)時,所述頻率切換電壓生成回路可以通過輸出所述第二切換電壓的方式而實施切換。
如果采用這種結構構成形式,便可以通過由第一振蕩信號產生回路供給第一頻率信號,由第二振蕩信號產生回路供給第二頻率信號的方式,分別將第一頻率和第二頻率設定在所需要的頻率范圍之內,因此可以擴大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的應用技術范圍。
而且,根據(jù)本發(fā)明構成的一種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還可以使第二頻率與第一頻率之間滿足基頻頻率與其高頻諧波頻率間的關系,并且可以使第二頻率信號由振蕩信號產生回路直接供給,第一頻率信號由施加有第二頻率信號的高頻諧波信號生成回路實施供給,所以當由振蕩信號產生回路供給出第一頻率信號時,頻率切換電壓生成回路可以通過輸出第一切換電壓的方式而實施切換,當由高頻諧波信號生成回路供給出第二頻率信號時,頻率切換電壓生成回路可以通過輸出第二切換電壓的方式而實施切換。
如果采用這種結構構成形式,便可在向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供給選擇出的第一頻率信號和第二頻率信號時,僅采用數(shù)目為一個的振蕩信號產生回路,因此可以進一步降低制造成本。
下面參考
本發(fā)明的最佳實施形式。
圖1為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構造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的第一實施形式用的示意性回路構成圖。
圖2(a)和圖2(b)為表示向如圖1所示的頻率陷波回路供給第一切換信號或第二切換信號時的等價回路圖。
圖3為表示與本發(fā)明第一實施形式至第三實施形式相關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的增益-頻率特性用的示意性特性曲線圖。
圖4為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構造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的第二實施形式用的示意性回路構成圖。
圖5為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構造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的第三實施形式用的示意性回路構成圖。
圖6為表示在先技術中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的一個實例用的示意性回路構成圖。
圖7為表示如圖6所示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的增益-頻率特性用的示意性特性曲線圖。
圖1為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構造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的第一實施形式用的示意性回路構成圖,在這兒是以緩沖回路被使用在可以按照DCS和按照GSM運行的移動通信系統(tǒng)中的便攜式電話機的場合為例進行說明的。
正如圖1所示,作為第一實施形式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1,可以具有晶體管2,并聯(lián)共振回路(頻率選擇回路)3,結合型電容器4、5,頻率陷波回路6,基極偏置電阻器7、8,發(fā)射極電阻器9,旁路電容器10,單回路雙接觸點型切換開關11,切換電壓設定用電阻器12、13,旁路電容器14,緩沖電阻器15、16,信號輸入端子17,信號輸出端子18以及電源端子19,而且這些回路元件1至19按照圖1所示的方式實施連接。
并聯(lián)共振回路3可以具有第一電感器31、第二電感器32、第一電容器33、第二電容器34、第三電容器35和第一開關二極管36,頻率陷波回路6具有第四電容器61和第二開關二極管62,而且這些回路元件31至36、61和62按照圖1所示的方式實施連接。
對于這種場合,并聯(lián)共振回路3中的第一電感器31的電感量按照比第二電感器32的電感量大的方式實施選擇,而第三電容器35的電容量按照比第二電容器34的電容量大很多的方式實施選擇,即如果第三電容器35的電容量為1000微微法(pF)時,第二電容器34的電容量可以選擇在2微微法(pF)左右。
正如圖1所示,在位于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1的前側位置處,還設置有可以在第一頻率、在這一實施形式中為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的頻率處實施振蕩的第一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20,可以在第二頻率、在這一實施形式中為位于900兆赫茲頻帶的頻率處實施振蕩的第二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21,以及電源22和單回路雙接觸點型切換開關23,而且這些回路元件20至23按照圖1所示的方式實施連接。對于這種場合,切換開關11和切換開關23可以通過如后所述的控制信號而實施連動切換。
作為第一實施形式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1(下面簡稱為作為第一實施形式的緩沖回路1),與如圖6所示的、在先技術中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50(下面簡稱為作為在先技術實例的緩沖回路50)之間的不同點在于,作為第一實施形式的緩沖回路1還具有頻率陷波回路6,并且由于具有該頻率陷波回路6,從而使得還可以有選擇地向頻率陷波回路6中的第二開關二極管62,供給第一切換信號或第二切換信號,而作為在先技術實例的緩沖回路50并不具有頻率陷波回路6。除了上述結構之外的結構構成,作為第一實施形式的緩沖回路1與作為在先技術實例的緩沖回路50之間并沒有什么不同。
由于作為第一實施形式的緩沖回路1中的并聯(lián)共振回路3的結構構成形式,與作為在先技術實例的緩沖回路50中的并聯(lián)共振回路52的結構構成形式相同,所以向作為第一實施形式的緩沖回路1中的并聯(lián)共振回路3處供給第一切換信號或第二切換信號時的動作方式,與向如上所述的、作為在先技術實例的緩沖回路50中的并聯(lián)共振回路52處供給第一切換信號或第二切換信號時的動作方式相同。
因此,在下面對作為第一實施形式的緩沖回路1的動作方式進行說明時,可以參考對如上所述作為在先技術實例的緩沖回路50中的并聯(lián)共振回路52處供給第一切換信號或第二切換信號時的動作方式給予的說明,故在這兒省略了向作為第一實施形式的緩沖回路1中的并聯(lián)共振回路3處供給第一切換信號或第二切換信號時的動作方式的相應說明。
下面對具有如上所述結構構成的、作為第一實施形式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1的動作方式進行說明。
對于將便攜式電話機使用在按照DCS運行的移動通信系統(tǒng)中的場合,在由控制部(圖中未示出)輸出的第一控制信號的作用下,切換開關11和切換開關23上的各個可動接觸點將由圖1所示的實線位置處被切換至虛線位置處。通過將切換開關23上的可動接觸點切換至虛線位置處的方式,可以使第一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20與電源22相連接而處于動作狀態(tài),從而可以由第一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20輸出頻率為第一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的信號,同時使第二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21與電源22相分離而處于非動作狀態(tài)。通過將切換開關11上的可動接觸點切換至虛線位置處的方式,還可以向并聯(lián)共振回路3供給作為正向電壓的第一切換電壓,從而可以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使并聯(lián)共振回路3在第一頻率下產生并聯(lián)共振。與此同時,還可以向頻率陷波回路6供給作為正向電壓的第一切換電壓,從而可以按照如后所述的方式,使頻率陷波回路6在第二頻率(位于9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下產生串聯(lián)共振。
由第一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20輸出的第一頻率信號供給至信號輸入端子17,當該信號由發(fā)射極接地連接型晶體管2實施放大時,作為晶體管2的集電極負載連接著的、在第一頻率下形成并聯(lián)共振的并聯(lián)共振回路3,僅僅對第一頻率信號實施選擇放大,放大后的第一頻率信號通過信號輸出端子18供給至應用回路。在這時,在晶體管2的基極與接地點之間,還連接著頻率陷波回路6,而且該頻率陷波回路6可以按照其頻率比第一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低的頻率(比如說為位于9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實施串聯(lián)共振,當這一頻率陷波回路6按照較低頻率(位于9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實施串聯(lián)共振時,由于反作用而形成的陷波將出現(xiàn)在比第一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更高的頻率位置處,所以通過這種陷波作用可以對包含在第一頻率信號中的寄生頻率信號分量實施充分的衰減。因此,在信號輸出端子18處供給出的是不包含有寄生頻率信號分量的第一頻率信號。
對于將便攜式電話機使用在按照GSM運行的移動通信系統(tǒng)中的場合,在由同一控制部輸出的第二控制信號的作用下,切換開關11和切換開關23上的各個可動接觸點將被切換至如圖1中的實線所示的位置處。通過將切換開關23上的可動接觸點切換至實線位置處的方式,可以使第二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21與電源22相連接而處于動作狀態(tài),從而可以由第二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21輸出頻率為第二頻率(位于9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的信號,同時使第一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20與電源22相分離而處于非動作狀態(tài)。通過將切換開關11上的可動接觸點切換至實線位置處的方式,還可以向并聯(lián)共振回路3供給作為接地電壓的第二切換電壓,從而可以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使并聯(lián)共振回路3在第二頻率下產生并聯(lián)共振。與此同時,還可以向頻率陷波回路6供給作為接地電壓的第二切換電壓,從而可以按照如后所述的方式,使頻率陷波回路6在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的頻率下產生串聯(lián)共振。
由第二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21輸出的第二頻率信號供給至信號輸入端子17,當該信號由發(fā)射極接地連接型晶體管2實施放大時,作為集電極負載連接著的、在第二頻率下形成并聯(lián)共振的并聯(lián)共振回路3,僅僅對第二頻率信號實施選擇放大,放大后的第二頻率信號可通過信號輸出端子18供給至應用回路。在這時,在晶體管2的基極與接地點之間,還連接著按照第一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實施串聯(lián)共振的頻率陷波回路6,所以可以通過該頻率陷波回路6,對包含在第二頻率信號中的寄生頻率信號分量實施充分的衰減,從而可以在信號輸出端子18處供給出不包含有寄生頻率信號分量的第二頻率信號。
在這兒,圖2(a)、圖2(b)分別表示的是向如圖1所示的頻率陷波回路供給第一切換信號或第二切換信號時的等價回路圖。
一并采用如圖2(a)、圖2(b)所示的等價回路圖,便可以通過向使用在緩沖回路1中的頻率陷波回路6處供給第一切換信號或第二切換信號的方式,將該串聯(lián)共振頻率分別切換至第二頻率或第一頻率。下面對具體動作方式進行說明。
當向頻率陷波回路6供給出作為正向電壓的第一切換電壓時,第二開關二極管62將被導通,在該第二開關二極管62的作用下,僅有由導線構成的導線型電感器63作為回路元件而被保留住,并與第四電容器61串聯(lián)連接。在這時,頻率陷波回路6可如圖2(a)所示,是一種由第四電容器61和導線型電感器63構成的串聯(lián)回路,因此通過分別對第四電容器61的電容量和導線型電感器63的電感量實施選擇的方式,便可以使該串聯(lián)回路在比第一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低的頻率(位于9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下產生串聯(lián)共振,并且可以通過反作用形式,在其頻率比第一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更高的一側處形成陷波,從而可以通過這種陷波作用而對包含在第一頻率信號中的寄生頻率信號分量實施大幅度的衰減。
當向頻率陷波回路6供給作為接地電壓的第二切換電壓時,第二開關二極管62將被斷開,在該第二開關二極管62的作用下,由該導線構成的導線型電感器63和作為半導體結合部結合電容的結合型電容器64構成的串聯(lián)回路,將被作為回路元件而被保留住,并與第四電容器61串聯(lián)連接。在這時,頻率陷波回路6可如圖2(b)所示,是一種由第四電容器61、導線型電感器63和結合型電容器64構成的串聯(lián)回路,因此類似的,通過分別對第四電容器61的電容量、導線型電感器63的電感量和結合型電容器64的電容量實施選擇的方式,便可以使該串聯(lián)回路在第一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下產生串聯(lián)共振,從而可以對包含在第二頻率信號中的寄生頻率信號分量實施大幅度衰減。
圖3為表示通過如圖1所示的、作為第一實施形式的緩沖回路1獲得的增益-頻率特性用的示意性特性曲線圖。
在圖3中,橫軸表示的是頻率[單位千兆赫茲(GHz)],縱軸表示的是增益(dB),曲線(實線)a表示的是緩沖回路1中的并聯(lián)共振回路3在位于1.7千兆赫茲(GHz)頻帶中的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即第一頻率處實施并聯(lián)共振,而頻率陷波回路6在比第一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更高的頻率位置處形成反作用形式的陷波時的特性曲線,曲線(虛線)b1表示的是緩沖回路1中的并聯(lián)共振回路3在位于0.9千兆赫茲(GHz)頻帶中的頻率(位于9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即第二頻率處實施并聯(lián)共振,而頻率陷波回路6在位于1.7千兆赫茲(GHz)頻帶中的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的第一頻率處實施串聯(lián)共振時的特性曲線。
正如圖3中的曲線a和曲線b1所示,由第一實施形式中的緩沖回路1獲得的特性曲線,與通過圖6所示的、在先技術中的緩沖回路50獲得的特性曲線相比,可以在選擇其頻率為位于第一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處的信號時,增大相對于第一頻率信號的增益,并且可以大幅度地增大對位于比第一頻率更高頻率側的寄生信號的衰減量。在另一方面,當選擇其頻率為位于第二頻率(位于9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處的信號時,可以使相對于第二頻率信號的增益不產生變化,而且同時可以大幅度地增大相對于第二頻率信號為寄生頻率信號的、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頻率處的信號的衰減量。
換句話說就是,作為第一實施形式中的緩沖回路1,當所選擇的是頻率為位于第一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處的信號時,不僅可以大幅度地增大對包含在第一頻率信號中的寄生頻率信號分量實施衰減的衰減量,而且當所選擇的是頻率為位于第二頻率(位于9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處的信號時,也可以大幅度地增大對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的信號分量實施衰減的衰減量,因此可以在幾乎不包含有寄生信號分量的狀態(tài)下,選擇輸出第一頻率信號或第二頻率信號。
圖4為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構造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的第二實施形式用的示意性回路構成圖,它所表示的是頻率陷波回路6’的結構構成與作為第一實施形式的頻率陷波回路6的結構構成有所不同的一個實例。該第二實施形式與第一實施形式中的緩沖回路1相類似,也是以緩沖回路被使用在可以按照DCS和GSM運行的移動通信系統(tǒng)中的便攜式電話機的場合為例進行說明的。
正如圖4所示,作為第二實施形式的緩沖回路1中的頻率陷波回路6’,除了具有第四電容器61和第二開關二極管62之外,還具有第三電感器65和第五電容器(附加電容器)66。對于這種場合,第三電感器65與第四電容器61和第二開關二極管62形成串聯(lián)連接,而第五電容器66與第二開關二極管62形成并聯(lián)連接,并且向第二開關二極管62與第三電感器65間的連接點處供給第一切換信號或第二切換信號。除了頻率陷波回路6’之外的結構構成,均與第一實施形式中的緩沖回路1的結構構成相同。
對具有如上所述結構構成的、作為第二實施形式的緩沖回路1,按照下述的方式動作。對于這種場合,除了頻率陷波回路6’之外的其它部分的動作方式,均與作為第一實施形式的緩沖回路1的動作方式相同,所以在這兒僅對頻率陷波回路6’的動作方式進行說明,而省略了對其它部分動作方式的詳細說明。
當向頻率陷波回路6’供給作為正向電壓的第一切換電壓時,第二開關二極管62將被導通,在該第二開關二極管62的作用下,僅有由該導線構成的導線型電感器63作為回路元件而被保留住,并與第四電容器61和第三電感器65形成串聯(lián)連接。由于導線型電感器63的電感量比第三電感器65的電感量小很多,所以在這種場合可以將其忽略不計。
在這時,頻率陷波回路6’是一種由第四電容器61和第三電感器65構成的串聯(lián)回路,因此通過分別對第四電容器61的電容量和第三電感器65的電感量實施選擇的方式,便可以使該串聯(lián)回路在比第一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低的頻率(位于9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下產生串聯(lián)共振,從而可以對位于900兆赫茲頻帶頻率處的頻率成分實施陷波,即對作為位于900兆赫茲頻帶頻率處的頻率成分實施大幅度地衰減,而且可以通過反作用形式,在其頻率比第一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更高的一側頻率處形成陷波,進而可通過這種陷波作用而對包含在第一頻率信號中的寄生頻率信號分量實施大幅度衰減。
當向頻率陷波回路6’供給作為接地電壓的第二切換電壓時,第二開關二極管62將被斷開,在該第二開關二極管62的作用下,由該導線構成的導線型電感器63和作為半導體結合部結合電容的結合型電容器64構成的串聯(lián)回路,將被作為回路元件而被保留住,并與第四電容器61和第三電感器65形成串聯(lián)連接。由于導線型電感器63的電感量比第三電感器65的電感量小很多,所以在這種場合可以將其忽略不計,而且由于作為半導體結合部結合電容的結合型電容器64的電容量比第五電容器66的電容量小很多,所以在這種場合也可以將其忽略不計。
在這時,頻率陷波回路6’是一種由第四電容器61、第三電感器65和第五電容器66構成的串聯(lián)回路,因此通過分別對第四電容器61和第五電容器66的電容量、第三電感器65的電感量實施選擇的方式,便可以使該串聯(lián)回路在第一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下產生串聯(lián)共振,從而可以對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頻率中的頻率成分實施陷波,因此可以對包含在第二頻率信號中的寄生頻率信號分量實施大幅度的衰減。
作為第二實施形式的緩沖回路1,具有如圖3中的曲線(點劃線)b2所示的增益-頻率特性。換句話說就是,作為第二實施形式的緩沖回路1,相對于第一頻率的增益-頻率特性可以由曲線a表示,即具有與作為第一實施形式中緩沖回路1的相同曲線a相同的特性,相對于第二頻率的增益-頻率特性可以由曲線b1、b2表示,即除了靠近第一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處的特性曲線外,具有與作為第一實施形式中緩沖回路1的相同曲線b1相同的特性,而靠近第一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處的特性曲線如曲線b2所示,即具有可以相對于曲線b1大幅度增大衰減量的特性。
因此,作為第二實施形式中的緩沖回路1,當所選擇的是頻率為位于第一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處的信號時,不僅可以大幅度地增大對包含在第一頻率信號中的寄生頻率信號分量實施衰減的衰減量,而且當所選擇的是頻率為位于第二頻率(位于9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處的信號時,還可以按照比第一實施形式中的緩沖回路1更大的方式,大幅度地增大對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頻率處的信號分量實施衰減的衰減量,因此可以在幾乎不包含有寄生信號分量的狀態(tài)下,選擇輸出第一頻率信號或第二頻率信號。
在第一實施形式和第二實施形式中,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1均是以被使用在可以按照DCS和GSM運行的移動通信系統(tǒng)中的便攜式電話機的場合為例進行說明的,而且由其中的第一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20輸出的振蕩信號頻率為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由第二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21輸出的振蕩信號頻率為位于9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然而本發(fā)明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1,并不僅限于使用在如上所述的便攜式電話機中,它還可以使用在其它類似的設備中,而且與此相關連的是,第一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20和第二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21的振蕩頻率也并不僅限于如上所述的頻率帶域,還可以位于在各振蕩頻率間具有適當間隔的其它頻率帶域處。
而且,在第一實施形式中,第一和第二振蕩信號產生回路是以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20、21的場合為例進行說明的,然而本發(fā)明中的兩個振蕩信號產生回路并不僅限于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也可以為能夠在固定頻帶處產生出振蕩信號的其它各種振蕩信號產生回路。
圖5為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構造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的第三實施形式用的示意性回路構成圖,它所表示的是第二頻率和第一頻率滿足基頻頻率與二次高頻諧波頻率間關系的一個構成實例。
正如圖5所示,作為第三實施形式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1,與作為第一實施形式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1具有相同的結構構成。在結構構成上的不同點在于,在作為第三實施形式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1的前部側,設置有單一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24,二次高頻諧波信號生成回路25,由兩組單回路雙接觸點型切換開關261、262構成的連動型切換開關26,以及電源22,這與位于具有第一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20和第二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21的、作為第一實施形式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1的前部側的結構構成不同。
作為第三實施形式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1,其切換開關11與連動型切換開關26是通過由控制部(圖中未示出)供給出的第一控制信號或第二控制信號實施連動切換的,當連動型切換開關26上的各個可動接觸點將被切換至實線側位置處時,在切換開關262的作用下,二次高頻諧波信號生成回路25與電源22間的連接將被斷開,而僅有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24與電源22相連接,因此將由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24輸出其頻率為基頻頻率、比如說為位于900兆赫茲頻帶頻率的、即第二頻率的振蕩信號,而且這一振蕩信號將通過切換開關261,供給至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1的信號輸入端子17。在另一方面,當將連動型切換開關26上的各個可動接觸點切換至虛線側位置處時,在切換開關262的作用下,二次高頻諧波信號生成回路25將與電源22相連接,從而使二次高頻諧波信號生成回路25處于動作狀態(tài)。
在這時,二次高頻諧波信號生成回路25將響應由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24供給出的、作為基頻頻率的、比如說為位于900兆赫茲頻帶中的第二頻率的振蕩信號,而輸出二次高頻信號,即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第一頻率的振蕩信號,而且這一振蕩信號將通過切換開關261,供給至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1的信號輸入端子17處。
對于這種場合,當向作為第三實施形式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1中的信號輸入端子17處,供給其頻率為位于900兆赫茲頻帶中的第二頻率的振蕩信號時的動作方式,與向作為第一實施形式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1中的信號輸入端子17處,供給其頻率為位于900兆赫茲頻帶中的第二頻率的振蕩信號時的動作方式相同。
因此,即使采用作為第三實施形式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1,當所選擇的是頻率為位于第一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處的信號時,可以大幅度地增大對包含在第一頻率信號中的寄生頻率信號分量實施衰減的衰減量,而且當所選擇的是頻率為位于第二頻率(位于9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處的信號時,也可以大幅度地增大對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的信號分量實施衰減的衰減量,因此可以在幾乎不包含有寄生信號分量的狀態(tài)下,選擇輸出第一頻率信號或第二頻率信號。
而且,在第三實施形式中,是以使用著頻率陷波回路6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1的場合為例進行說明的,當然也可以在這種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1中使用頻率陷波回路6’。
而且,在第三實施形式中,是以單一振蕩信號產生回路采用的是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24的場合為例進行說明的,然而本發(fā)明中的單一振蕩信號產生回路并不僅限于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也可以為能夠在固定頻帶處產生出振蕩信號的其它各種振蕩信號產生回路。
如上所述,如果采用本發(fā)明,便可以在向并聯(lián)共振回路供給第一切換電壓,使并聯(lián)共振回路在第一頻率下產生并聯(lián)共振,而選擇輸出第一頻率信號時,同時向頻率陷波回路供給第一切換電壓,使頻率陷波回路在比第一頻率更低的頻率下產生串聯(lián)共振,以便可以在低頻率處形成陷波,并且可以同時通過反作用形式而在頻率比第一頻率更高的頻率側形成陷波,因此可以通過這種陷波作用而對第一頻率信號中的寄生頻率信號分量實施衰減。在另一方面,當向并聯(lián)共振回路供給第二切換電壓,使并聯(lián)共振回路在第二頻率下產生并聯(lián)共振,而選擇輸出第二頻率信號時,可以同時向頻率陷波回路供給第二切換電壓,使頻率陷波回路在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頻率的附近頻率處產生串聯(lián)共振,以便能夠在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頻率的附近處形成陷波,進而可以通過這種陷波作用而對第二頻率信號中的寄生頻率信號分量實施衰減。因此采用這種構成形式,便可以在選擇為第一頻率信號時,可以增大對包含在第一頻率信號中的寄生頻率信號分量實施衰減的衰減量,而且在選擇為第二頻率信號時,又可以增大對包含在第二頻率信號中的寄生頻率信號分量實施衰減的衰減量,因此可以在幾乎不包含有寄生信號分量的狀態(tài)下,選擇輸出第一頻率信號或第二頻率信號。
權利要求
1.一種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其特征在于具有放大部分,作為所述放大部分輸出負載的并聯(lián)共振回路,連接在所述放大部分的輸入點與基準電位點之間的頻率陷波回路,以及選擇生成第一切換電壓或第二切換電壓用的頻率切換電壓生成回路,而且所述并聯(lián)共振回路在供給所述第一切換電壓時在第一頻率下形成并聯(lián)共振,在供給所述第二切換電壓時在與所述第一頻率不同的第二頻率下形成并聯(lián)共振,所述頻率陷波回路由二極管和電容器形成的串聯(lián)回路構成,而且所述頻率陷波回路在供給有所述第一切換電壓時在所述第二頻率下形成串聯(lián)共振,在供給有所述第二切換電壓時在所述第一頻率下形成串聯(lián)共振。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頻率陷波回路在由所述二極管和電容器形成的串聯(lián)回路上還串聯(lián)連接有電感器,在所述二極管處還并聯(lián)連接有第二電容器。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頻率信號由第一振蕩信號產生回路供給,所述第二頻率信號由第二振蕩信號產生回路供給,并且使所述第一振蕩信號產生回路和所述第二振蕩信號產生回路交替切換至動作狀態(tài)或非動作狀態(tài),當使所述第一振蕩信號產生回路處于動作狀態(tài)時,所述頻率切換電壓生成回路通過輸出所述第一切換電壓的方式而實施切換,當使所述第二振蕩信號產生回路處于動作狀態(tài)時,所述頻率切換電壓生成回路通過輸出所述第二切換電壓的方式而實施切換。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頻率信號由第一振蕩信號產生回路供給,所述第二頻率信號由第二振蕩信號產生回路供給,并且使所述第一振蕩信號產生回路和所述第二振蕩信號產生回路交替切換至動作狀態(tài)或非動作狀態(tài),當使所述第一振蕩信號產生回路處于動作狀態(tài)時,所述頻率切換電壓生成回路通過輸出所述第一切換電壓的方式而實施切換,當使所述第二振蕩信號產生回路處于動作狀態(tài)時,所述頻率切換電壓生成回路通過輸出所述第二切換電壓的方式而實施切換。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振蕩信號產生回路和所述第二振蕩信號產生回路為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振蕩信號產生回路和所述第二振蕩信號產生回路為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振蕩信號產生回路為使用在按照DCS運行的移動通信系統(tǒng)中時,輸出其頻率為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第一頻率的振蕩信號的回路,所述第二振蕩信號產生回路為使用在按照GSM運行的移動通信系統(tǒng)中時,輸出其頻率為位于900兆赫茲頻帶中的第二頻率的振蕩信號的回路。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振蕩信號產生回路為使用在按照DCS運行的移動通信系統(tǒng)中時,輸出其頻率為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第一頻率的振蕩信號的回路,所述第二振蕩信號產生回路為使用在按照GSM運行的移動通信系統(tǒng)中時,輸出其頻率為位于900兆赫茲頻帶中的第二頻率的振蕩信號的回路。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頻率與所述第一頻率之間滿足基頻頻率與其高頻諧波頻率間的關系,所述第二頻率信號由振蕩信號產生回路直接供給,所述第一頻率信號由施加有所述第二頻率的高頻諧波信號生成回路實施供給,所以當由所述振蕩信號產生回路供給出所述第一頻率信號時,所述頻率切換電壓生成回路通過輸出所述第一切換電壓的方式而實施切換,當由所述高頻諧波信號生成回路供給出所述第二頻率信號時,所述頻率切換電壓生成回路通過輸出所述第二切換電壓的方式而實施切換。
10.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頻率與所述第一頻率之間滿足基頻頻率與其高頻諧波頻率間的關系,所述第二頻率信號由振蕩信號產生回路直接供給,所述第一頻率信號由施加有所述第二頻率的高頻諧波信號生成回路實施供給,所以當由所述振蕩信號產生回路供給出所述第一頻率信號時,所述頻率切換電壓生成回路通過輸出所述第一切換電壓的方式而實施切換,當由所述高頻諧波信號生成回路供給出所述第二頻率信號時,所述頻率切換電壓生成回路通過輸出所述第二切換電壓的方式而實施切換。
11.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蕩信號產生回路為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
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蕩信號產生回路為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該回路可以具有放大部分2,作為放大部分2的輸出負載的并聯(lián)共振回路3,連接在放大部分2的輸入點與基準電位點之間的頻率陷波回路6,以及選擇生成第一切換電壓或第二切換電壓用的頻率切換電壓生成回路11~14,頻率陷波回路6由二極管文檔編號H03B5/00GK1280451SQ0012070
公開日2001年1月17日 申請日期2000年7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1999年7月12日
發(fā)明者能味浩樹, 馬場敏喜 申請人:阿爾卑斯電氣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