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狠狠干,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八区,激情文学亚洲色图

一種冷卻液套及其固定裝置以及電機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132173閱讀:422來源:國知局
一種冷卻液套及其固定裝置以及電機的制作方法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冷卻液套及其固定裝置,以及安裝了這種冷卻液套的電機。



背景技術:

電力驅動組件是電動汽車或者混合動力汽車的核心動力組件之一,由于電動機的工作原理與內燃機不同,高溫會導致電動機故障從而影響正常工作,以電動機作為動力源的電力驅動組件需要設置用于電動機散熱的冷卻系統(tǒng),而最常見的是液冷系統(tǒng),即,通過在電動機外部設置冷卻液套使冷卻液可以流經需要散熱的部位,從而實現(xiàn)電力驅動組件的降溫,保證電動機處于合理的工作溫度范圍。

現(xiàn)有技術如圖1b所示,因為安裝定位的需要,電動機外部的冷卻液套在軸向一端需要設置多個用于螺栓固定的耳狀部。為了在冷卻液套的端部加工出耳狀部,需要采用原本壁厚較大的圓環(huán)坯,其壁厚需要大于耳狀部的徑向尺寸,如圖1a所示。但為了僅在一端加工出耳狀部,圓環(huán)坯上絕大部分材料會在機加工過程中被除去,以達到符合要求的冷卻液套壁厚,因此原材料的浪費程度較高,并且,由于大面積的機加工,對于加工的工藝控制要求也較高,加工程序也復雜,從而使得加工成本進一步增加。

同時,如圖2所示,由于冷卻液套直接采用螺栓固定在殼體上,其與殼體的接觸面上很容易由于匹配度不夠而產生應力集中的點,從而長期來看容易造成接觸位置的磨損和部件的損壞。

因此,需要提供一種具有改進的更為簡潔的生產方法來生產電動機冷卻液套以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解決的問題是電動機冷卻液套的生產方法過于復雜,材料成本和工藝成本較高,同時使用壽命不夠理想。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冷卻液套固定裝置,用于將圓柱形的所述冷卻液套固定在殼體的徑向內部,包括:用于固定所述冷卻液套和所述殼體的螺栓,設置在所述殼體軸向側的用于安裝所述螺栓的軸向的安裝孔,還包括設置在所述冷卻液套軸向側的凹槽,以及形狀配合所述凹槽的壓片,所述壓片數(shù)量與所述凹槽相同,所述壓片的徑向內側部分壓靠在所述凹槽中,并通過所述螺栓和安裝孔固定在所述殼體上,以此將所述冷卻液套固定在所述殼體的徑向內部。

優(yōu)選地,所述壓片的徑向外側借助周向延伸的柱形結構壓靠在所述殼體上,所述壓片與所述柱形結構之間為線接觸。

優(yōu)選地,所述柱形結構為圓柱形結構。

優(yōu)選地,所述殼體上設置有與所述柱形結構形狀匹配的凹口,所述柱形結構嵌入所述凹口中并有部分露在凹口外與所述壓片線接觸。

優(yōu)選地,所述柱形結構嵌入到所述凹口中,與所述凹口形成面接觸。

此外,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采用上述的冷卻液套固定裝置固定在殼體上的冷卻液套以及具有這種冷卻液套的用于電驅動車輛的電機。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點:因為分離式的固定裝置,冷卻液套的結構被簡化,從而生產工藝和步驟得到簡化,材料和成本也隨之下降。而固定結構中的各個部件都是線接觸或面接觸,增加的接觸面積使得應力集中的情況被避免,所以工藝上的精準度要求被進一步降低,也同時降低了損壞的概率,延長了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a-1b是現(xiàn)有技術中電動機冷卻液套的生產過程示意圖;

圖2是現(xiàn)有技術中電動機冷卻液套安裝在殼體上的狀態(tài)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電動機冷卻液套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的電動機冷卻液套安裝在殼體上的狀態(tài)示意圖;

圖5是圖4中電動機冷卻液套安裝在殼體上的固定裝置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3所示,本發(fā)明的電動機冷卻液套1的固定裝置包括在所述冷卻液套1的軸向一端側面,即安裝端側上設置的若干凹槽3,所述凹槽3用于將所述冷卻液套1抗相對轉動地固定在殼體2的徑向內側。如圖4所示,所述固定裝置還包括與所述冷卻液套上的凹槽3配合的壓片5,所述壓片5通過螺栓6固定在所述殼體2上,數(shù)量與所述凹槽3相同,形狀也匹配,所述壓片5在軸向上將所述冷卻液套1固定在所述殼體的徑向內側,同時由于所述凹槽3的配合在周向上也能給予所述冷卻液套以固定,避免其與所述殼體產生相對轉動。所述壓片5通過螺栓6固定在所述殼體2上。

所述固定裝置還包括用于固定所述壓片5的螺栓6,設置在所示殼體2上用于安裝所述螺栓6的安裝孔,每個壓片5上采用兩個周向排列的螺栓6與所述殼體2固定。

此外,如圖5所示,所述固定裝置還包括設置在所述壓片5的徑向外側、所述壓片5和所述殼體2之間的圓柱形結構7,所述圓柱形結構7也在圓周方向上設置,所述壓片5的徑向內側部分與所述冷卻液套1的凹槽3配合,徑向外側部分壓靠在所述圓柱形結構7上。所述殼體2上還設置有與所述圓柱形結構7匹配的周向凹口8,其軸向深度約為所述圓柱形結構截面直徑的一半, 所述圓柱形結構7一部分嵌入所述凹口8中,還有一部分向外凸出。

所述壓片5的徑向內外沿分別壓靠在所述冷卻液套中的凹槽3中和所述圓柱形結構7上,在所述螺栓6被逐漸旋緊的過程中,所述壓片5的徑向內沿被逐漸產生軸向壓力,固定住所述冷卻液套。而所述壓片5由于并不與所述冷卻液套1和殼體2發(fā)生接觸,而是在徑向內外沿分別與二者發(fā)生線接觸,所以其在幾何形狀上的工藝要求被大大降低,不會因為與所述殼體2的接觸面配合問題而產生松動,影響固定效果。并且,壓片5對于所述殼體2的壓力通過與所述圓柱形結構7的線接觸,以及所述圓柱形結構7與所述殼體2的面接觸逐步分散到所述殼體2上,不會在殼體2上產生局部的應力集中,從而進一步降低了殼體2由于應力而損壞的可能性。

雖然本發(fā)明僅就某些示范性實施方式進行描述,這些描述應該僅作為示例而不構成限制。在所附權利要求書記載的范圍內,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精神和范圍情況下,各種變化均是可能的。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