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重導體纜線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發(fā)明領域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用于連接多重導體帶狀纜線(Multi-conductorribbon cable)的連接器,特別涉及可以更有效率及更準確方式連接到在一高密度多重導體帶狀纜線內(nèi)的導體上的連接器。
現(xiàn)有技術描述帶狀纜線(Ribbon cable)是一種具有多個導體放置在單一平面上彼此相鄰的導線類型之一。傳統(tǒng)上,在此帶狀纜線中,導體裝在一具有彈性、與平行放置且相當接近的導體外型相似的絕緣物質(zhì)內(nèi),例如乙烯基(Vinyl)。帶狀纜線經(jīng)常在相互連接的電腦元件中使用。使用帶狀纜線之一的常見例子,是在個人電腦中主機板與磁盤驅(qū)動裝置。帶狀纜線也經(jīng)常運用在個人電腦與其周邊設備相互的連接。
一般來說,連接器使用在纜線與不同的裝備之間的連接上。這些連接器具有多個接點,它們被構作成在此帶狀纜線中連接導體,且也對一匹配連接器(Mating connector)或是印刷電路板(Printed circuitboard)提供一針點連接(Pin connection)。傳統(tǒng)上,此連接器包括多個具有絕緣分隔末端的接點,這些接點刺穿過圍繞在帶狀纜線內(nèi)的導體的絕緣物,且與所包圍的導體相連接,并且提供與一匹配連接器或印刷電路板的針點相連接的一匹配部分。
此傳統(tǒng)的連接器在外型上是方形,并且具有可銜接此帶狀纜線的開口,因此連接器具有此帶狀纜線寬度的開口。這些多個接點的絕緣分隔末端位于此連接器內(nèi),以使得當連接器與此帶狀纜線合起來時,這些絕緣分隔末端穿過這些圍繞在此帶狀纜線導體的絕緣物,并與在帶狀導線內(nèi)的每一導體形成電性連接。這些接點較佳地且較正確地放置在此連接器內(nèi),以使得可以連接,并可與在帶狀纜線內(nèi)對應的導體電性的連接。
然而,現(xiàn)有的更高密度帶狀纜線的連接器遇到了許多的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這些導體尺寸相對較小,其彼此之間的距離相對地非常接近。因此,在連接器中的接點之間的配合公差必須非常準確,以保證每接點僅連到所欲連接的導體。然而,在纜線內(nèi)這些導體由于制造過程出現(xiàn)的容許偏差,也會出現(xiàn)稍微錯位的現(xiàn)象。這將導致有些接點不小心地接觸到鄰近的導體,或無法與所欲接觸的導體適當?shù)亟佑|。所以,對于連接器而言,必須能夠使接點正確地對準這些導體,以保證在接點與導體間能更佳地連接在一起。
除此之外,在連接器內(nèi)設計用來連接更高密度帶狀纜線的接點在尺寸上經(jīng)常是非常小的。伴隨這些相當小接點的問題是,這些接點的絕緣分隔末端更有可能在這些連接器連接到帶狀纜線時彎曲。當在這些高密度帶狀纜線內(nèi)的導體相當接近時,這將導至這些接點與其他不是要連接的導體相連接。而且,當這些導體被放置在非常接近時,在連接器內(nèi)的公差范圍非常地小。在帶狀纜線的導體可正確地與連接器正確地對準以保證在連接器內(nèi)的接點可與接點作一良好的接觸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現(xiàn)有高密度帶狀纜線連接器有很多的問題,因為其在接點與導體間無法提供正確可靠的連接。
現(xiàn)有連接器的另一個問題是這些連接器的制造及組裝成本相對較高。特別地,這些連接器器傳統(tǒng)上使用多列的接點,而這些接點放置在連接器內(nèi)的一個可與帶狀纜線內(nèi)對應導體連接的位置上。例如,一個老式具有四十個導體的帶狀纜線,將有兩列20個接點位于一連接器內(nèi),以與帶狀纜線相連接。對于更高密度的帶狀纜線而言,經(jīng)常有三列或四列的接點放置在連接器內(nèi),以連接至帶狀纜線內(nèi)的每一個導體。
這個在連接器內(nèi)的較多接點列將增加連接器的組裝成本。特別地,放置在連接器內(nèi)的接點,傳統(tǒng)上是以列的方式排列在一起。假使連接器設計成具有更多的接點列,那么就有更多的接點列必須放置在連接器內(nèi)所對應的容器中。例如,一個現(xiàn)有的可連接到具有六十八個中心距離為0.025英寸的導體的帶狀纜線的單一連接器,則必須具有中心距離為0.100英寸的四個平行接點列,以使得此四個分別的接點列可與在帶狀纜線內(nèi)的導體作電性連接。這將需要此裝置的裝配機器必須在組裝的過程中,定位四個分別的接點列到在連接器內(nèi)所形成的容器中。而且,傳統(tǒng)上僅有接點匹配部分的兩列被放置在連接器內(nèi),以使得可連接到外部的連接器或印刷電路板上。具有四列絕緣分隔末端的連接器的組裝是用來與帶狀纜線相電連接,但是僅有匹配部分的兩列使得連接器的組裝變得相當復雜。
而且,每一個連接器內(nèi)的接點列的數(shù)目越大,也將會導致更高的生產(chǎn)成本。特別地,每一接點列必須鍍上導電物質(zhì),例如金。電鍍的成本主要取決于所要電鍍的物質(zhì)線性長度。當每一接點列具有相同的長度時,將接點列的數(shù)目乘以四,即為產(chǎn)生接點所增加的四倍電鍍成本。而且,因為大量的使用所欲形成這些接點的基本物質(zhì),也使連接器的整體成本增加。
因此,需要設計一種連接器,對于用來連接高密度帶狀纜線的連接器而言,其比現(xiàn)有連接器更便宜且更可靠。為了達到此目的,對于連接器而言則需要在生產(chǎn)與組裝時更便宜并且在組裝的過程中也不易被破壞而使得接點無法與高密度帶狀纜線內(nèi)導體相連接。
本發(fā)明簡述本發(fā)明的連接器,將符合前述的需求,其包括一護圈,具有多個形成其中的開口;一外殼部分,其位置鄰接該護圈,以使一纜線接納區(qū)域可定義在該外殼部分與該護圈之間;以及多個接點,每一該接點具有一第一末端,其連接到一載座上從而形成各接點的第一末端的一個單一列,及一第二末端,其構作成與該高密度帶狀纜線內(nèi)的多個導體作電性的連接。護圈和外殼被構作成帶狀纜線接納區(qū)域包括可接納帶狀纜線中的每一個導體的導體空間。護圈與外殼更進一步設計用來驅(qū)使每一導體進入在導體空間中一固定的方向,且該護圈具有用于每一個接點的開口,其引導這些接點進入一導體空間,以使該接點與位于此空間的導體作電性的接觸。
在一實施例中,該護圈與該外殼的相匹配的表面均具有刻痕,匹配圍繞在形成帶狀纜線的所有導體周圍的絕緣部分的形狀。當護圈與該外殼被壓在一起時,該刻痕會與圍繞在每一導體周圍的絕緣部分的輪廓相嚙合,以使該導體精確地固定在該導體空間內(nèi)。此護圈優(yōu)選具有用于每一個導體空間的開口,其可接納各接點,且可引導各接點,以使這些接點能與在帶狀纜線中的所有導體作電性的接觸。
在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護圈具有開口,可接納每一接點的絕緣分隔開端。該開口被構作成使這些接點的絕緣分隔末端被限制在護圈的開口內(nèi),以使這些絕緣分隔末端被引導到帶狀纜線內(nèi)的相應導體內(nèi),而帶狀纜線位于帶狀纜線銜接納區(qū)域內(nèi)。而且,用以定義帶狀纜線接納區(qū)域的護圈及外殼的表面的輪廓優(yōu)選設計成,與圍繞在高密度帶狀纜線周圍的絕緣部分的輪廓相匹配。
當絕緣分隔部分通過該護圈而插入各導體時,外殼與護圈優(yōu)選地被壓下,以使各獨立導體可在由該外殼與護圈的輪廓所定義的空間內(nèi)對中,而絕緣分隔末端同時地被驅(qū)入由該外殼與護圈的輪廓所定義的空間內(nèi)。特別地,多個接點也位于一基座上,而將驅(qū)使每一個接點,以使每一接點的絕緣分隔末端穿過護圈內(nèi)的一開口而進入具有輪廓的一個空間內(nèi)。結果,對護圈、外殼及基座的擠壓導致導體在具有一定輪廓的空間內(nèi)對中,而同時接點的絕緣分隔末端被驅(qū)動進入導體。這將有助于保證接點的絕緣分隔末端僅指向在高密度帶狀纜線內(nèi)的適當?shù)南鄳獙w。
在一實施例中,位于護圈內(nèi)用以與導體相接觸的多個接點的末端包括至少一突出物,其與在護圈內(nèi)的各開口的內(nèi)表面相接觸。這些在每一個接點上的突出物具有適當定位與大小,從而當多個接點位于護圈內(nèi)時,這些突出物可在壓緊帶狀纜線時能支承及穩(wěn)定護圈。這些突出物或是變形,或是被導入護圈的物質(zhì)中,以回應外殼與護圈壓在一起的情形,然而,這些突出物在壓緊外殼與護圈時可穩(wěn)定護圈,從而有利于驅(qū)使導體以相應的固定方向進入由護圈與外殼所定義的空間內(nèi)。突出物有效地支承護圈,從而容許外殼能以較大的力量推抵護圈。
在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中,形成有多個接點,從而當接點連接到載座時,他們定義為兩平行列的第二末端,其構作成被安裝在護圈內(nèi),以利于隨后的在帶狀纜線內(nèi)連接到導體的電性接觸。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接點開始是位于載座內(nèi),它們定義了第二末端的兩個平行列,該第二末端構作成可與帶狀纜線內(nèi)的導體作電性連接,其使使本發(fā)明的連接器的組裝更容易。特別地,必須固定在一護圈或其他裝置上的接點列的數(shù)目將減為一半。而且,因為較大數(shù)目的各獨立接點被固定在一單一載座內(nèi),基座金屬的成本和以導電物質(zhì),例如金,進行電鍍的成本也因此降低了。當載座從各接點的第一末端移去時,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連接器也優(yōu)選包括設計用來接納多個接點的第一末端的一基座。
在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中,提供了將一連接器連接到一高密度帶狀纜線的方法。特別地,多個接點被固定在護圈內(nèi),以使多個接點的第二末端的兩平行列固定在護圈的開口內(nèi),其中每一接點具有一第一末端與一第二末端,并且被適當?shù)嘏帕谐桑恳唤狱c的第一末端在一單一列中排成一排并且連接到一載座上,而多個接點的第二末端定義了兩分開的平行列。連接到多個接點的第一末端的載座接著被移去,且這些接點的第一末端接著被固定在一基座內(nèi),而此基座位于護圈的第一側(cè)邊。高密度帶狀纜線接著被定位于鄰近護圈的第二側(cè)邊,且一外殼被定位于鄰近該帶狀纜線的另一側(cè)邊。依序地,此外殼、護圈及帶狀纜線都被壓在一起,從而各接點的第二末端穿過護圈的開口,以使此導體的絕緣部分以公知的方式分開,且與在高密度帶狀纜線內(nèi)的多個導體作電性的連接。
值得注意的是,將連接器連接到一多重導體纜線的方法的簡化在于接點的兩列第二末端同時地被固定在護圈內(nèi),這是因為接點的第一末端被連接到一載座而排為一單一列。在一較佳的組裝方法中,此護圈及外殼被設計成具有一定的輪廓,以使得帶狀纜線在組裝連接器時會被壓在其中。這樣優(yōu)選會產(chǎn)生導體精確地定位在護圈與外殼之間的空間內(nèi),從而有利于將多個接點的第二末端精確地置入所選定的帶狀纜線內(nèi)。
從上述中可知,值得注意的是,本發(fā)明的連接器通過更精確地定位導體以接納接點,可有利于連接器與高密度帶狀纜線之間的連接。而且,較佳實施例的連接器提供對多個接點的末端的更大的支承,以能與導體連接,從而降低在連接器安裝時第二末端變形的可能性,從而導致不精確的連接。最后,此較佳實施例的連接器也可降低制造及組裝連接器的成本。這些及其他目的及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將從下文參照附圖的描述中變得更加清楚明了。
為讓本發(fā)明之上述的其他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將舉一較佳實施例,并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附圖簡要說明
圖1是較佳實施例的一連接器的局部剖視立體圖;圖2是圖1中的連接器一外殼的立體圖;圖3是使用在圖1的連接器中的一護圈的立體圖;圖4是圖1中的連接器的基座的立體圖;圖5A-5C是在包含圖1的連接器的一部分的載座中所具有的多個接點的等角度說明;圖6A-6C是進一步說明圖5A-5C中的多個接點之一的等角度視圖;圖7A-7C是說明圖1中的連接器與一帶狀纜線相連接時的等角度說明;圖8A是在圖1中連接器的剖面圖,用以說明多個接點與高密度帶狀纜線的導體連接情形;
圖8B是在圖1中連接器的剖面圖,用以說明本較佳實施例的接點在與多重導體帶狀纜線連接時的較佳設計;以及圖9是一等角度視圖,用以說明多個接點放置在圖1連接器的基座與護圈時的設計。
優(yōu)選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在圖示中所指的部分,相同的部分會在所有的圖中使用相同的標號。先根據(jù)圖1,連接器100包括一基座(Base member)102,其以下面會描述的方式連接到一外殼104,以及一護圈106,其插在基座102與外殼104之間。此外殼104具有一內(nèi)表面110,此內(nèi)表面110上有多個凹痕(Indentation)112,用來接納圍繞在帶狀纜線122內(nèi)每一獨立導體124周圍的絕緣層的突出部分121。相同的,護圈106也包括一內(nèi)表面114,具有多個凹痕116,也是構作成用來接納圍繞在帶狀纜線122內(nèi)每一獨立導體周圍的絕緣層的突出部分121。外殼104的內(nèi)表面110與護圈106的內(nèi)表面114整體上用來界定帶狀纜線的接收區(qū)域120。
如以下所詳細描述,帶狀纜線122放置在接收區(qū)域120,而凹痕112與116構作成用來使帶狀纜線122與外殼104的內(nèi)表面110以及護圈106的內(nèi)表面114在一固定方向。特別地,凹痕112與116構作成用以使每一導體124置于凹痕112與116之間的一空間126內(nèi)。結果,當帶狀纜線122保持在外殼104與護圈106內(nèi)時,在帶狀導線122內(nèi)每一導體124則將固定在對應于外殼104與護圈106的正確位置上。
傳統(tǒng)的高密度帶狀纜線具有多個導體或?qū)Ь€124,被布置成相互平行排列,并使用絕緣體環(huán)繞。這種絕緣體通常是一種乙烯樹酯制成的絕緣體,并且圍繞在每一導體124周圍,從而形成如圖1所示的突出部分121。這些絕緣體更進一步提供每一導體124之間的電性絕緣。在這較佳實施例中,連接器100構作成用來接收高密度帶狀纜線,用以結合中心點相距約0.025英寸的多個導體(在本實施例中為六十八個)。
在圖1中局部剖視的部分也可看到,多個接點130以一方向固定在基座102上,以使得這些接點130可與導體124和帶狀纜線122做電性連接。在此實施例中,接點130安排在具有絕緣分隔末端的四個平行列,從而與導體124和帶狀纜線122相連接。然而,如將參照圖9在以下詳細描述的那樣,接點130安排成有匹配部分140的兩平行列被放置在連接器100的基座102內(nèi)。
圖1也說明了接點130的基本結構。這些接點130的結構將在以下做詳細的說明,然而,圖1示出了這些接點130有一絕緣分隔末端134及一匹配部分140。絕緣分隔末端134主要包括兩個刃(Blades)136。這兩個刃136以公知的方法構作成,穿過在帶狀纜線122內(nèi)環(huán)繞著導體124的絕緣體121,以使得這兩個刃136的內(nèi)表面可與導體124相接觸并使其固定在空間126內(nèi)。在圖1中,環(huán)繞著導體124的絕緣體121為了說明的目的已被剝?nèi)ィ欢?,應該知道的是,接點130公知的方法離此絕緣體121以與導體124接觸。而且,每一接點130的匹配部分140延伸至連接器100的基座102內(nèi),并且構作成連接到在一外部匹配連接器上或是一印刷電路板上的一個接腳。特別的是,如圖1所示,匹配部分140經(jīng)由一開口142(如圖9所示)暴露出來,以使得接腳或是接腳接觸部分(pin contact members)可放置在此開口142內(nèi),以與接點130作電性接觸。此接觸點130的詳細結構將在下文中詳細說明。
圖2詳細說明了覆蓋部分104。如圖1所示,此帶狀纜線122沿著此覆蓋部分104的長度放置,使得在帶狀纜線122內(nèi)的導體124可優(yōu)選地放置在覆蓋部分104內(nèi)表面110上的凹痕(Indentation)114上。
如圖2所示,多個開口144優(yōu)選地形成在此覆蓋部分104中。此開口144被分開以銜接接點130的分隔末端134的刃136。特別地,經(jīng)過了刃136穿透過在帶狀纜線122內(nèi)環(huán)繞在導體124周圍的絕緣體時,這些刃136可優(yōu)選地以圖1所示的方法延伸入這些開口144中。因此,開口144可優(yōu)選地抓住這些刃136而固定在由開口144所定義的空間內(nèi),以使得在相鄰接點130的刃136在這些接點置入時較不易被彎曲,或通過連接器100循序地巧妙操作,較不易與鄰近的接點130相連接。結果,在外殼具有四列的開口144用來銜接接點130的分隔末端134的刃136。
在外殼104的兩端147a與147b具有兩個凸塊148a與148b,它們從外殼104的內(nèi)表面110向外延伸。這兩個凸塊148a與148b用以確保外殼104以下文將詳細說明的方式連接到護圈106及基座102上。
圖3用以詳細說明護圈106。圖3說明具有凹痕116的護圈106的內(nèi)表面114。特別地,在此實施例中有六十八個凹痕116形成于護圈106的內(nèi)表面114。此護圈116的尺寸設定為可以如圖1所示的方式抵靠在外殼104的內(nèi)表面110。也如同圖3所示,具有多個開口154延伸穿過此護圈106,以使得每一凹痕116具有單一的開口154形成于其內(nèi)。在護圈106內(nèi)的開口154具有如同在外殼104內(nèi)的開口144相同的外形。特別地,這些開口154構作成用來銜接接點130的絕緣分隔末端134,并且引導這些絕緣分隔末端134進入適當?shù)目臻g126,以使得在帶狀纜線122內(nèi)的適當導體124與之電性接觸。如圖3所示,在護圈106的內(nèi)表面114上的每一個凹痕116皆具有一開口154。而且,這開口154優(yōu)選地以中心點相距0.01英寸的間隔放置。整個開口154的形狀構作成用來使得在每一列相鄰的開口154對應到在帶狀纜線122內(nèi)的每一個第四導體124。
此護圈106確保接點130的絕緣分隔末端134保持在其所預定的方向,以使得這些刃136被分別地以圖1所示方法放置在由凹痕112與116所定義的適當空間126內(nèi)。對這些刃132施力,以穿過在帶狀纜線122上的絕緣體121,而與在帶狀纜線122內(nèi)的導體124接觸,則需要通過基座102對多個接點施以相當大的力量。這力量將導致接點130彎曲,從而接點130的分隔末端134并不會與在空間126內(nèi)所對應的導體124作電性的連接,事實上將導致與鄰近的接點作非預定的接觸。然而,護圈106被設計成用來以在圖7A到圖7C中將提到的方法來引導這些刃136到適當?shù)貙w124。
如圖3所示,兩個支柱162a與162b從護圈106的外表面10兩個端點161a與161b延伸出來。兩個支柱162a與162b用來確保護圈106固定在基座102上,而外殼104固定在護圈106上,這是以如圖7A到圖7C中將詳細描述的方法來完成的。
連接器100的基座102在圖4及圖7A到圖7C中進行了說明。特別參照圖4,圖中顯示出連接器100的基座的內(nèi)表面166。有兩個開口143的平行列形成于基座102的內(nèi)表面166上。在本實施例中的開口143在外形上一般呈方形,并設計成用來銜接每一接點130的匹配部分140。特別地,接點130的匹配部分140向上延伸到開口143內(nèi)而進入基座102的內(nèi)部,并且優(yōu)選地設計成用來銜接來自匹配的連接器、匹配的印刷電路板、或是任何可以用來通過在基座102的外表面107上的開口142(圖9)與帶狀纜線作互連的其他裝置的接腳接點。如圖4所示,具有三十四個開口的兩列可提供給六十八個接點130的匹配部分140。然而,必須了解的是開口143準確的結構與分隔必須取決于連接器100如何來完成。
如圖4所示,在連接器100的基座102的兩端168a與168b包括一耦合槽170及置于在基座102側(cè)面的一栓鎖座(Latching member)172。這耦合凹槽170設計成用以銜接護圈106的支柱162a與162b,以固定護圈106,以使得在護圈106的表面160將以一公知的方法置于鄰近基座102的表面166。類似地,向外延伸的座172a與172b設計成用來與外殼104的區(qū)塊148a與148b相匹配,以使得可將外殼104的內(nèi)表面110以一公知的方法固定鄰近在護圈106的內(nèi)表面114??闪私獾氖前鸦?02、外殼104及護圈106以圖1所示的方法固定在一起的正確結構,可以采用任何公知的方法,只要能確保連接器的元件能結合在一起而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
如圖5A-5C和圖6A-6C詳細說明了多個接點130的結構。如圖5A所示,多個接點130開始時連接到一載座(Carrier)180。特別地,每一接點130的匹配部分140的一第一末端182系連接到載座180。在匹配部分140的第一末端182與載座180之間的連接優(yōu)選地貫穿,以容許能簡單地以下文將詳細介紹的方法將載座180從多個接點130移走。多個接點130系優(yōu)選地使用公知的技術由導電物質(zhì)形成,并且也優(yōu)選地以公知的方法涂上導電物質(zhì),例如金子。
匹配部分140是細長的并構作成能向內(nèi)延伸至連接器100的基座102內(nèi),以使得可通過外部的接點以下文參照圖9所描述的方法相接觸。在這實施例中,匹配部分140包括可插入匹配部分140的第二末端184與第一末端182之間的一彎曲部分185。每一連接器130的匹配部分140的第二末端184被連接到在每一接點130的一中央部分186。中央部分186較匹配部分140的第二末端184寬,以使得外圍部分(Lip)190界定在匹配部分140與接點130的中央部分186之間。
中央部分186包括較低的頸部分(Neck portion)156及較高的頸部分192,及將其分開的刻溝面(Chamfer)194。此刻溝面194從中央部分186的水平邊向外延伸,以使得比較低與較高的頸部分156和192更寬。鄰近于頸部分156的刻溝面194的邊緣195a與195b,優(yōu)選地偏成某一角度,以便于將刻溝面194定位在到在護圈106與基座102適當?shù)拈_口內(nèi)。此刻溝面194用以下文將要詳細描述的方法安全地放置接點130的中央部分186在護圈106與基座102內(nèi)。
兩個刃136從中央部分186的較低的頸部分156以在圖5A中所提到的方法向外延伸。這兩個刃136是分開的,用以定義一空間138,其優(yōu)選尺寸為,當帶狀纜線122的導體124以圖1所顯示之方法固定于兩刃136之間時,兩刃136的內(nèi)邊緣與導體124直接接觸。刃136的外部尖端139優(yōu)選地逐漸變細,以使得將導體124固定在空間138變得較容易。
圖5A示出了一水平突出物(Tab)197形成于每一接點130的兩個刃136的外部邊緣。此水平突出物197從兩刃136的外部邊緣向外延伸一距離,約略小于刻溝面194從接點130的中央部分186的邊緣向外延伸的距離。此水平突出物197用以在外殼104以下文將參照圖8B詳細說明的方法進行組裝以及壓縮多重導體纜線122時穩(wěn)定護圈106。
圖5B及圖5C說明了多個接點130的一個特別獨特的方面。特別地,在單一列的接點130中,相鄰接點130a與130b的絕緣分隔末端134沿一軸線相互偏移,該軸線由載座180所界定,以形成兩平行列的絕緣分隔末端134a與134b。特別地,參照圖5B,一接點130a的絕緣分隔末端134a位于在載座180所界定的軸線的下方,相鄰的接點130b的絕緣分隔末端134b位于在載座180所界定的軸線的上方。然而,每一接點130的匹配部分140連接到載座180上,以使得匹配部分140被安排在如圖5B與圖5C所示的一單一平行列中。在此較佳實施例中,在接點130的十七個絕緣分隔末端134有兩個平行列,且有一具有三十四個匹配部分140的一單一列連接到單一載座180上。這樣多個接點130的設計,可簡化此較佳實施例的連接器100的組合,以下將做說明。
圖5C及圖6A-6C中詳細說明了多個接點的每一個別接點130的結構。特別地,如圖5C所示,接點130的匹配部分140的第一末端182在對載座180的連接點上,以第一方向彎曲,以界定接觸面183。接觸面183優(yōu)選為接點的一部分,從而作為一外部連接器將可與在帶狀纜線122的導體124作電性連接的介面。此匹配部分140接著以第二方向傾斜一角度,直到其到達接點130的彎曲部分185。如下將詳細討論,這將導致用以界定接點面183的第一末端182被偏向內(nèi)側(cè)且進入在基座102的開口142,以接收來自一外部連接器的接腳和連接點。
每一接點130具有如上所述的接點面183結構,中央部分186結構及絕緣分隔末端134結構。然而,接點130a與130b的匹配部分140的第二末端184a與184b,是不同的結構,用來固定絕緣分隔末端134a與134b在如圖5B中所示的兩個分開的平行列。特別地,接點130的匹配部分140的第二末端184具有如圖5C、6B和6C所示的兩種結構。
參照圖6B,接點130b的第二末端184b以第一方向輕微地彎曲,且接著匹配到接點130的中央部分186。在此實施例中,第一方向是指遠離接點130的匹配部分140的接觸面183的方向。相反地,如圖6C所示,接點130a的第二末端184a是以相反的第二方向向接觸面183彎曲,以使得接點130a如圖5C所示的方式與接點130b分開。接點130的中央部分186的結構是實質(zhì)上相同的,不管接點130的匹配部分140的第二末端184的結構為何。
接點130的匹配部分140的第二端184a與184b的兩種結構導致接點130的中央部分186可放置在護圈106的兩鄰接開口154平行列內(nèi)(請參照圖3)。因此,當被連接到載座180時,多個接腳130的結構導致匹配部分140的一單一列及絕緣分隔末端134的兩分開列。這些絕緣分隔末端134的兩列,可放置在護圈106內(nèi)的分開開口154的兩列內(nèi),從而使得能讓絕緣分隔末端134與帶狀纜線122的導體124電性連接。
參照圖7A-7C,較佳實施例的連接器100的組裝將會在以下詳細說明。特別地,參照圖7A,連接到一載座180的一第一多個接點130被初始固定,以使得十七個接點130位于在護圈106內(nèi)的第一開口列154(圖3),且十七個接點的第二列位于在護圈106內(nèi)的十七個開口154的第二列。連接到載座180的第二三十四個多個接點130(在圖7A中未示出)與第一多個接點大致相同,放置在護圈106的另兩列開口154中。優(yōu)選地,每一接點130的中央部分186位于開口154內(nèi),以使得絕緣分隔末端134大體以如圖7A及圖7B所示的方式放置在鄰近于護圈016的內(nèi)表面114內(nèi)。
載座180接著從每一多個接點130的接點末端140的第一末端182移去。如上所述,在載座180與匹配部分140的介面優(yōu)選具有刻痕或者其他形式的弱化,以容許載座180可簡單地從接點130的匹配部分140的末端182去除。多個接點130的匹配部分140接著被放置在基座102的表面166的開口143中。如圖4所示,具有三十四個開口143的兩平行列,每一列構作成會銜接多個接點130的匹配部分140。如圖7B所示,在基座102的開口143優(yōu)選地設計成使得在多個接點中的每一個的中央部分186可固定在開口166中,從而刻溝面194接觸開口143的上表面200。表面200的結構和用途將在下文參照圖8A與圖8B做詳細的說明。
當接觸點末端140固定在基座102內(nèi)時,帶狀纜線122接著被固定鄰接于護圈106的內(nèi)表面114,并且外殼104被固定在鄰近于帶狀纜線122,而如圖7B與圖7C所示的方式。特別地,當外殼104被固定在護圈116時,在外殼104的內(nèi)表面110的每一凹痕112,及在護圈106的內(nèi)表面114的凹痕116排成一排,以使得當外殼104與護圈106固定在一起時,能使每一導體124對中在由凹痕112和116界定的空間126內(nèi)。尤其是,圍繞每一導體124的絕緣層121優(yōu)選由例如乙烯樹脂之類具有一定柔性的材料制成。護圈106和外殼104的壓合使得凹痕112、116將每一導體相鄰的排列,從而當護圈106和外殼104被壓在一起時,每一導體124優(yōu)選在空間126內(nèi)對中。應該知道的是,外殼104與護圈106應精確地將尺寸設計成,刻痕112與116形成一圓形的導體空間126,以使由絕緣層包覆的導體對中。
護圈106與外殼104與基座102之間相互一起的壓緊,將導致基座102產(chǎn)生力量,以對抗接點130的中央部分186的外圍部分190,且也會對抗接點130的刻痕194,從而驅(qū)使接點進入空間126中。因此通過壓合,刃136優(yōu)選地通過開口154引導而壓入導體空間126,以使得導體124以圖7C所示的方式保持在介于刃136之間的空間138內(nèi)?;?02的結構及其與多個接點130的相互作用,將會參照圖8A與圖8B詳細介紹。
在壓合的過程中,因為接點130的上頸部分156被固定在護圈106的開口154內(nèi),這種因為壓入及插入帶狀纜線122的絕緣部分121所導致的絕緣分隔末端134彎曲的傾向?qū)唤档?。因此,當?qū)使絕緣分隔末端134進入空間126時,連接器100也同時使帶狀纜線122在開口126內(nèi)對中。
圖8A詳細示出了在基座102的多個接點130、護圈106與外殼104的固定方式。特別地,絕緣分隔末端134從護圈106的內(nèi)表面114向外延伸,從而與導體124和帶狀纜線122作電性連接。刃136穿過絕緣部分121到延伸進入形成在外殼104內(nèi)的開口144中。因為絕緣放置程序或隨后的連接器移動,將有助于保證刃136不會彎曲,以使得不會與相鄰近的導體124或接點130作不必要的連接。接點130的中央部分186的上頸部分156中的每一個都被固定在護圈106的開口154內(nèi)。如上文所討論,這將有助于保證每一接點的絕緣分隔末端134正確地固定在分別由在外殼104與護圈106的內(nèi)表面上刻痕112與116所定義的開口126內(nèi)。
如圖8B所示,護圈106的開口154在外表面155上具有一凸緣部分211。水平突出物197與凸緣部分211的內(nèi)表面以圖8B所示的方式相嚙合,以在插入過程中穩(wěn)定護圈106。特別地,當護圈106以圖7A及圖7B所示的方式被放置在接點130上時,水平突出物197將與在護圈106的開口154的每一凸緣部分211的內(nèi)表面上相嚙合。當水平突出物197被放置在每一接點130的相同位置時,這水平突出物197將在插入過程中,用以正確地對準護圈106。
結果,當外殼104被放置在護圈106上,及帶狀纜線122被壓入在它們之間時,此水平突出物197提供了阻力,以對抗外殼104向帶狀帶纜線122的壓入,以增加對抗帶狀纜線122的壓力,從而使得可更好地驅(qū)使帶狀纜線122內(nèi)的導體124進入所欲對準的空間126內(nèi),而該空間由外殼104與護圈106的內(nèi)表面所定義。當施壓力量持續(xù),以使接點130穿過開口154而插入護圈106內(nèi),且與在帶狀纜線122的導體124以如圖7C所示的方式作電性接觸時,水平突出物197的設計或是用來使之變形,或是被強迫進入形成的護圈106的物質(zhì),這些下文將詳述。
而且,也是在圖8A所示,開口154的突緣部分211也是設計用來銜接鄰近于接點130的頸部分156的多個接點上的刻痕194部分。這將有助于保證接點130不會過分地插入在高密度帶狀纜線122的導體124中?;?02的內(nèi)表面166的開口143也具有一突緣部分212,其用于接納接點130上的溝刻面194,其鄰近于中央部分186的上頸部分192。
在基座102的開口142也具有一突出物(Protrusion),水平地延伸進入開口143,以形成一在每一開口143內(nèi)的一停止部分202,其是與在接點130上的外圍部分190相嚙合。因此,當接點130的匹配部分140放置在基座102的開口143內(nèi)時,由于護圈106與帶狀纜線122置于它們之間,基座102向外殼104的壓力將導致外圍部分200及停止部分202驅(qū)使接點130的絕緣分隔末端134進入空間126。值得注意的是通常需要相對地非常多的力量去強迫每一接點130的絕緣分隔末端134進入一高密度帶狀纜線122內(nèi)的導體124,特別地根據(jù)由與在護圈106的開口154的凸緣部分211的內(nèi)表面相嚙合的水平突出物197所提供的阻力。外圍部分200及停止部分202提供可強迫接點130穿過環(huán)繞導體124的絕緣部分121的表面,從而可與導體124作良好的電性接觸。因此,在基座102與外殼104被壓合時,基座102設計成用來沿第一方向驅(qū)使多個接點130,該方向垂直于基座102的內(nèi)表面166所在的平面?;?02因此在護圈106內(nèi)驅(qū)使多個接點130經(jīng)過開口154,而護圈106保證多個接點130沿該第一方向被驅(qū)使,而進入在空間126內(nèi)對中的導體124。
圖8A示出了在外殼104的區(qū)塊148與護圈106的垂直柱162及基座102的外圍部分172相嚙合,從而將外殼104固定到基座102上,其間保持有護圈106與高密度帶狀纜線122。值得重視的是,連接器100裝到帶狀纜線122之后,將外殼104固定到基座102可以使用在帶狀纜線連接器工業(yè)上的多種公知技術來完成,而不脫離本發(fā)明。
圖9進一步示出了多個接點130固定在基座102時的接點結構。特別地,圖9示出了多個接點130的絕緣分隔末端134固定在開口142內(nèi),從而從基座102的內(nèi)表面166向外延伸。四個鄰近的接點130顯示在圖9內(nèi),以說明鄰近接點130的絕緣分隔末端134是以上述的方法相互的補償(Offset)。
多個接點130的匹配部分140延伸入開口143,以使得可以與外部印刷電路板或被插入開口142內(nèi)的匹配連接器相嚙合。特別地,匹配部分140分別被放置在形成于基座102的內(nèi)墻的凹槽221內(nèi),從而接觸面183面向開口142內(nèi)。在匹配部分140的上端187優(yōu)選與外圍部分223相嚙合,該外圍部分與基座102的外表面167相鄰,從而匹配部分140可被固定在凹槽221內(nèi)。如以上所討論,匹配部分140優(yōu)選是彎曲的,以便延伸入開口143中,從而向內(nèi)偏置,以保證接觸面183與匹配連接器或印刷電路板作良好的電性連接。
值得注意的是,本較佳實施例的連接器100是易于組裝的,因為接點130被安排成連接到接點130的匹配部分140的單一列的單一載座180被連接到絕緣分隔末端134的兩個偏置列上。因此,放置多個接點130進入護圈106的組裝步驟被簡單化,由于僅有一半的接點130列必須被固定在護圈或其他類似的元件內(nèi)。類似地,值得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注意的是,伴隨著具有此設計的電鍍接點的電鍍成本將被降低,這是因為有更多單獨的接點是被設置在接點的單一線性狹長的長條內(nèi)。
也值得注意的是,本較佳實施例的接點的精確性與可靠性與現(xiàn)有的類似連接器相比得到了改善。特別地,多個接點被固定在護圈內(nèi),且此護圈與外殼是設計用來壓緊此高密度電纜,以使電纜能在由護圈及外殼上的凹痕所定義的開口內(nèi)對中。當接點的絕緣分隔末端被強制進入由在外殼及護圈上的刻痕所定義的開口內(nèi)時,這樣的壓緊將會產(chǎn)生。因此,下壓外殼到具有護圈及帶狀纜線基座插入其中的基座上,可同步地使帶狀纜線的導體在空間內(nèi)對中,同時強迫接點的刃穿過絕緣部分與所選擇的帶狀纜線的導體作電性的連接。
雖然本發(fā)明已以一較佳實施例進行如上的描述,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知道,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nèi),本發(fā)明可作各種的變更與修改,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權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多重導體帶狀纜線的連接器,具有多個導體,該連接器包括多個接點,每一接點具有一第一末端,其構作成在該帶狀纜線內(nèi)與多個導體作電性連接,及一第二末端,其提供用于外部接點的一個接觸點,通過這些接點而與在該帶狀纜線內(nèi)的多個導體作電性的連接;一基座,具有一第一表面,其中至少一個開口形成在該第一表面上,用以容納該些接點的該些第二末端,并保持該些接點在從第一表面向外延伸的該些接點的該些第一末端彼此固定的關系;一外殼部分,其可卸下地與該基座相嚙合;以及一護圈,其介于該外殼部分與該基座之間,其中該護圈具有多個從中穿過的開口,其用以容納該些接點的該些第一末端,并保持該些第一末端彼此之間處于一預先定義的固定形狀,并且其中該護圈與該外殼部分定義一帶狀纜線容納區(qū)域,及當該外殼與該護圈被壓在一起時,該護圈與該外殼部分用以將該帶狀纜線內(nèi)的各個導體精確地定位在與該護圈內(nèi)的開口有關的一預定方向上,以使得該些接點的該些第一末端放置在該帶狀纜線內(nèi)的預定導體內(nèi)。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多個刻痕形成在該外殼部分與該護圈兩者上,且該些刻痕配合在圍繞該帶狀纜線內(nèi)的每一該導體的絕緣部分周圍,以使得當外殼部分鄰近該護圈放置時,該些刻痕可分別地將該些導體對中在由該外殼的該些刻痕所定義的空間內(nèi)。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些接點的該些第一末端包含一絕緣分隔末端,其可穿過圍繞在導體周圍的絕緣部分,并且與在該帶狀纜線內(nèi)的該些導體作電性的接觸。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些多個接點包括一絕緣分隔末端,其可穿過圍繞在該多重導體帶狀纜線內(nèi)的該些導體周圍的絕緣部分,并且與該些導體作電性的接觸;一匹配部分,其放置在該基座內(nèi),而可定義一接觸面與外部接點作電性的接觸;以及一中央部分,其介于該絕緣分隔末端與該匹配部分之間,其中該中央部分包括一刻溝面。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一第一組的該些接點還包括一彎曲部分,其介于該絕緣分隔末端與該匹配末端之間,以使得該些第一組接點的該些絕緣分隔末端以第一方向與該些第二末端的位置相間隔。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些接點中的每隔一個接點包括該第一組中的一個接點。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用以接納該些接點的該第二末端的該基座上的至少一個開口定義了一外圍部分,用以產(chǎn)生一外力以對抗該刻溝面,從而當該基座、護圈及外殼被壓在一起時,驅(qū)使該些接點的該些絕緣分隔末端進入該帶狀纜線。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該護圈上的該些開口定義了一外圍部分,其可與該刻溝面相接觸,以避免該些接點的該些絕緣分隔末端過度地插入該些導體中。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些接點的該匹配部分與該中央部分之間的介面定義了一外圍部分,且至少一個開口定義了一停止部分,其與在該些接點上的外圍部分相嚙合,并且在該外殼壓向該基座時,驅(qū)使該些接點進入該帶狀纜線。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些接點包括兩組接點,其中每一組接點的該第一末端被安排在兩分開的平行列中。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些接點包含具有三十四個第一末端的兩平行列以及具有十七個第二末端的四平行列的三十四個接點兩組。
12.一種用于多重導體帶狀纜線的連接器,具有多個導體,其中該連接器包括多個接點,每一接點具有一第一末端,其構作成在該帶狀纜線內(nèi)與多個導體作電性連接,及一第二末端,其提供用于外部接點的一個接觸點,通過這些接點而與在該帶狀纜線內(nèi)的多個導體作電性的連接,其中該些接點初始地連接到一單一可去除的載座,其在裝入該基座前,先連接到該些接點的該些第二末端,并且其中該些接點被構作成,當該些接點被連接到該可去除的載座時,該些接點的該些第二末端被安排在一單一列,及該些接點的該些第一末端安排在兩平行列;一基座,具有一第一表面,其中至少一個開口形成在該第一表面上,用以容納該些接點的該些第二末端,并保持該些接點在從第一表面向外延伸的該些接點的該些第一末端彼此固定的關系;以及一外殼部分,其可卸下地與該基座相嚙合,其中該外殼部分定義一帶狀纜線容納區(qū)域并且構作成,當該外殼部分與該基座相嚙合及該帶狀纜線固定在該帶狀纜線容納區(qū)域時,該帶狀纜線的該些導體被固定在該基座的該第一表面上的該至少一個開口旁,以使得該些接點的該些第一末端與在該帶狀纜線內(nèi)的該些導體作電性的接觸。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基座定義一第二表面,且至少一個開口形成于該第二表面上,以提供該外部接點到固定在該基座的該些接點的該第二末端的接口。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該基座上的該第一表面上的至少一個開口由可容納該些接點的該些第二末端的多個開口組成。
15.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護圈,其介于該外殼部分與該基座的該第一表面之間,其中該護圈包括兩列從中穿過的開口,其定位成可接納該些接點的兩列第一末端。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外殼與該護圈共同定義一帶狀纜線接納區(qū)域,且其中當該外殼與該護圈是被壓在一起時,該外殼及該護圈適用于將該帶狀纜線內(nèi)的獨立導體對中到一與該護圈內(nèi)的開口相應的預定的方向,以使得該些接點的該些第一末端位于在該帶狀纜線的預定的導體內(nèi)。
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多個刻痕形成在該外殼與該護圈兩者上,且其中該刻痕適合于配合在圍繞該帶狀纜線內(nèi)的每一導線的絕緣部分周圍,以使得當該外殼鄰近于該護圈時,該些刻痕分別地將在由該外殼與該護圈上的刻痕所定義的該空間內(nèi)的導體對中。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些接點的該些第一末端包括一絕緣分隔末端,其可穿過圍繞在該導體四周的絕緣部分,并與在該帶狀纜線內(nèi)的導體作電性的連接。
19.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些多個接點包括一絕緣分隔末端,其可穿過圍繞在該多重導體帶狀纜線的該些導體周圍的絕緣部分,并且與該些導體作電性的接觸;一匹配部分,其放置在該基座內(nèi),而可定義一接觸面與外部接點作電性的接觸;以及一中央部分,其介于該絕緣分隔末端與該匹配部分之間,其中該中央部分包括一刻溝面。
20.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一第一組的該些接點還包括一彎曲部分,其介于該絕緣分隔末端與該匹配末端之間,以使得該些接點的第一組的該些絕緣分隔末端以第一方向與該些第二末端的位置相間隔。
21.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該些接點中的每隔一個接點包含一接點在第一組中。
22.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用以接納該些接點的該第二末端的該基座上的至少一個開口定義了一外圍部分,用以產(chǎn)生一外力以對抗該刻溝面,從而驅(qū)使該些接點的該些絕緣分隔末端進入該帶狀纜線。
23.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該護圈上的該些開口定義了一外圍部分,其可與該刻溝面相接觸,以避免該些接點的該些絕緣分隔末端過度地插入該些導體中。
24.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些接點的該匹配部分與該中央部分之間的介面定義了一外圍部分,且至少一個開口定義了一停止部分,其與在該些接點上的外圍部分相嚙合,并且在該外殼壓向該基座時,驅(qū)使該些接點進入該帶狀纜線。
25.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些接點包括兩組接點,其中每一組接點的該第一末端被安排在兩分開的平行列中。
26.如權利要求25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些接點包含具有三十四個第一末端的兩平行列以及具有十七個第二末端的四平行列的三十四個接點兩組。
27.一種組裝及連接一連接器到一多重導體帶狀纜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驟放置多個具有第一末端及第二末端的接點到一護圈中,以使得該些接點的該些第二末端位于該護圈的多個開口中,其中該些接點中的每一個的第二末端連接到一可去除的載座上;除去該載座,以使該些接點的該些第一末端暴露出來;放置該些接點的該些第一末端到一基座上;放置一帶狀纜線到該護圈的第一側(cè)邊旁;放置一外殼鄰近于具有該帶狀纜線插入其中的該護圈的該第一側(cè)邊;以及將該外殼、該護圈及該基座壓在一起,其中該壓緊的步驟將同時導致(1)獨立的導體被驅(qū)入對應于該護圈的開口的一預定位置,及(2)該些接點的該些第二末端被驅(qū)入穿過該些開口,從而與正確定位的該帶狀纜線導體作電性的接觸。
28.如權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護圈具有多個形成在該第一側(cè)面上的刻痕,該外殼具有多個形成在鄰近護圈一側(cè)上的刻痕,以使在壓緊的步驟中,該些刻痕將產(chǎn)生作用在環(huán)繞該些導體的絕緣部分上的力量,從而驅(qū)使該些導體進入對應于該護圈的該些開口的預定位置。
29.如權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放置該些接點進入該護圈的步驟包括放置多個具有與該可去除的載座相連接的一匹配部分的接點以及多個絕緣分隔末端進入該護圈,以使該些絕緣分隔末端位于在該護圈的該些開口內(nèi)。
30.如權利要求2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放置該些絕緣分置末端到該些開口的步驟包括放置該此絕緣分隔末端進入開口的兩分開的平行列,其中連接到該可去除的載座上的該些接點包含兩組接點,其中該第一組被構作成具有位于第一列的該絕緣分隔末端,及該第二組被構作成具有位于第二列的該絕緣分隔末端。
31.如權利要求30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些接點的交替接點是在該第一組。
32.如權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將該外殼、護圈及該基座壓在一起的步驟導致該基座產(chǎn)生一力量以對抗該些接點的一部分,從而驅(qū)使該絕緣分隔末端穿過的該護圈的開口,以與相對于該開口精確對準位置的該些導體相接觸。
33.如權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將該外殼、該護圈及該基座壓在一起的步驟導致該些接點與中心距離0.025英寸的六十八個導體接觸。
34.一種用于多重導體帶狀纜線的連接器,具有多個導體,其中該連接器包括多個接點,每一接點具有一第一末端,其構作成在該帶狀纜線內(nèi)與多個導體作電性連接,及一第二末端,其提供用于外部接點的一個接觸點,通過這些接點而與在該帶狀纜線內(nèi)的多個導體作電性的連接,這些接點中的每一個至少具有一個形成在其上的突出物;一基座,具有一第一表面,其中至少一個開口形成在該第一表面上,用以容納該些接點的該些第二末端,并保持該些接點在從第一表面向外延伸的該些接點的該些第一末端彼此固定的關系;一外殼部分,其可卸下地與該基座相嚙合;以及一護圈,其介于該外殼部分與該基座之間,其中該護圈具有多個從中穿過的開口,其用以容納該些接點的該些第一末端,并保持該些第一末端彼此之間處于一預先定義的固定形狀,并且其中該護圈與該外殼部分定義一帶狀纜線容納區(qū)域,及當該外殼與該護圈被壓在一起時,該護圈與該外殼部分用以將該帶狀纜線內(nèi)的各個導體精確地定位在與該護圈內(nèi)的開口有關的一預定方向上,以使得該些接點的該些第一末端放置在該帶狀纜線內(nèi)的預定導體內(nèi),且其中在該些接點的每一接點上的該突出物與在護圈內(nèi)的該開口相嚙合,以在該外殼與該護圈壓下時能將該護圈穩(wěn)定在該第一方向。
35.如權利要求34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多個刻痕形成在該外殼部分與該護圈兩者上,且其中該些刻痕配合在圍繞該帶狀纜線內(nèi)的每一導體的絕緣部分的周圍,以使得當外殼部分靠近該護圈時,該些刻痕可分別地使該些導體在由該外殼的該些刻痕所定義的空間內(nèi)對中,且其中該突出物在該外殼和該護圈之間生成較大的擠壓力,同時,使護圈保持在第一方向上。
36.如權利要求35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些接點的第一末端包含一絕緣分隔末端,其可穿過圍繞在該些導體周圍的絕緣部分,并且與在該帶狀纜線內(nèi)的該些導體作電性的連接。
37.如權利要求36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些多個接點是包括一絕緣分隔末端,其可穿過圍繞在該多重導體帶狀纜線的該些導體周圍的絕緣部分,并且與該些導體作電性的接觸;一匹配部分,其放置在該基座內(nèi),而可定義一接觸面與外部接點作電性的接觸;以及一中央部分,其介于該絕緣分隔末端與該匹配部分之間,其中該中央部分包括一刻溝面,且其中至少一個突出物被定位成靠近中心部分的一外邊緣。
38.如權利要求37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一第一組的該些接點還包括一彎曲部分,其介于該絕緣分隔末端與該匹配末端之間,以使得第一組接點的絕緣分隔末端是在第一方向上與該些第二末端的位置相間距。
39.如權利要求38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該些接點中的每隔一個接點包含一個接點在該第一組中。
40.如權利要求37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用以接納該些接點的該第二末端的該基座上的至少一個開口定義了一外圍部分,用以產(chǎn)生一外力以對抗該刻溝面,從而當該基座、蓋護圈和該外殼被壓在一起時,驅(qū)使該些接點的該些絕緣分隔末端進入該帶狀纜線。
41.如權利要求40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該護圈上的該些開口定義了一外圍部分,其可與該刻溝面相接觸,以避免該些接點的該些絕緣分隔末端過度地插入該些導體中。
42.如權利要求41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些接點的該匹配部分與該中央部分之間的介面定義了一外圍部分,且至少一個開口定義了一停止部分,其與在該些接點上的外圍部分相嚙合,并且在該外殼壓向該基座時,驅(qū)使該些接點進入該帶狀纜線。
43.如權利要求34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些接點包括兩組接點,其中每一組接點的該第一末端被安排在兩分開的平行列中。
44.如權利要求43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些接點包含具有三十四個第一末端的兩平行列以及具有十七個第二末端的四平行列的三十四個接點兩組。
全文摘要
一種用于高密度多重導體的帶狀纜線的連接器。此連接器具有一基座、一外殼和一位于中間的護圈。外殼及護圈共同定義一帶狀纜線接納區(qū)域,外殼與護圈的配合表面均有刻痕,使在帶狀纜線的導體在由刻痕所定義的導體空間內(nèi)對中。多個接點置于基座內(nèi),接點的絕緣分隔末端穿過護圈的開口進入在由刻痕所定義的導體接納空間內(nèi)對中的導體?;a(chǎn)生力以抵抗接點,從而外殼與基座的壓合使各導體同時在導體接納空間內(nèi)對中,且接點強迫進入導體內(nèi)。在第一末端的接點優(yōu)選提供載座的連接,其中第一末端包括一匹配部分,相反的部分包括絕緣分隔末端。此多個接點的絕緣分隔末端布置成它們形成兩平行線,從而可簡化連接器的組裝。
文檔編號H01R4/24GK1270710SQ98808027
公開日2000年10月18日 申請日期1998年3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1997年6月12日
發(fā)明者亞特·喬成, 羅杰·D·連, 約翰·A·C·馬克艾利斯特 申請人:瑟克特愛善伯利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