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閥導向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閥導向結構,該結構用于增壓流體控制裝置,例如減壓閥或類似裝置;特別涉及一種閥導向結構,該結構用于防止用樹脂制成的閥導向的損壞。
迄今為止,已經有一種閥導向結構,用于增壓流體控制裝置中,例如用于減壓閥或類似裝置中。一種使用這種閥導向結構的減壓閥10如
圖13所示。減壓閥10包括主閥體18,其上有第一側流體口12和第二側流體口14,閥帽22,該閥帽裝在主閥體18的上部;和手柄24,該手柄裝在閥帽22上部,可繞閥帽中心線回轉。
孔腔26位于主閥體18下部,環(huán)形槽27環(huán)繞孔腔26內壁整整一圈。閥導向體30用樹脂制成,以便減小其與閥體34間的摩擦阻力,該閥體插入閥導向體30之孔腔32中,并可在其中滑動,以防止其與閥體34相粘附。閥導向體30上的一組復爪38為復式槽35相互分隔,借助于爪38與槽27的接合,閥導向體30可保持于空腔26中而不致從中脫離。閥體34支撐在螺旋彈簧36上。桿形閥桿40一端緊貼在閥體34之上定心部,閥桿40另一端為直徑向上遞減之圓錐。
內腔42位于主閥體18內,與第二側流體口14連通,閥桿40從中穿過。閥座44能支撐閥體34之上表面,該支撐面由內腔42下部大體呈圓柱形的壁所形成。
膜片46置于主閥體18與閥帽22之間,從而在膜片46與主閥體18空腔間形成一膜片室48。膜片壓接件52安放在膜片46的中央,在膜片壓接件52的中心有一通孔56。通孔56壁之下端有一半徑向下遞增的錐孔58,閥桿錐端緊貼在錐孔58內,從而將通孔56堵塞。
支座54位于膜片46上面,與膜片壓接件52裝在一起,壓力調節(jié)彈簧50位于支座54內,壓力調節(jié)彈簧50之另一端,與壓力調節(jié)螺母62相連接。壓力調節(jié)螺母62與壓力調節(jié)螺釘64是螺旋連接,該螺釘裝在手柄24上,于是,轉動手柄24,壓力調節(jié)螺母62可沿箭頭A及B所示方向移動。
此外,根據(jù)另一現(xiàn)有技術,其閥導向結構80如圖14所示,較大直徑的孔82,與閥體18下部孔腔26相連通,一組復式凸塊84沿孔82的內腔排列。與此相對應,在閥導向體86之外側環(huán)形表面處,制出凸塊88以與凸塊84相接合;將閥導向體86裝入孔腔26中時,應先使凸塊88不與孔82中之凸塊84相靠,然后將閥導向體86沿圓環(huán)方向旋轉一預定角度,這樣,閥導向體86上的凸塊88便與孔82內的凸塊相互接合,以阻止閥導向體86從中脫離。
此外,根據(jù)另一慣用技術,其閥導向結構90如圖15所示,主閥體18之孔腔26內壁上有一環(huán)形槽92,環(huán)形槽92內裝C形止動圈94,閥導向體96得以防止脫離。
盡管這些慣用技術使用了閥導向結構28,80,和90等結構,由于閥導向體30,86和96是用樹脂制成,當閥導向結構28,80,90受增壓流體壓力作用時,就要擔心相應的力集中在閥導向體30,86,96上,導致閥導向體30,86,96的損壞。
此外,還擔心在更換時發(fā)生損壞,這種更換發(fā)生在閥導向體30,86,96超過使用期限,所帶缺陷,由于過份超期使用而更容易損害閥導向體30,86,96。
此外,盡管裝備這種閥導向結構28,80,90容易,但同時就存在這樣的擔心由于松動或類似原因,閥導向體30,86,96可能產生難以預料的錯位。
本發(fā)明的總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閥導向結構,該結構使用一種蓋形制件,承受增壓流體作用于閥導向體上的壓力,從而消除對閥導向體對增壓流體裝置錯位的任何擔心。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閥導向結構,該結構中,第一接合凸塊制在閥導向體插入孔的壁上,第二接合凸塊制在一蓋形制件上,借助其與第一接合凸塊的接合,蓋形制件可保持其中而不致脫離。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閥導向結構,該結構借助于閥導向體一端制成的凸塊,與蓋形制件上的孔或內腔相結合,可防止蓋形制件的旋轉,可消除對蓋形制件與增壓流體設施間產生不可預料錯位的任何擔心。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閥導向裝置,該結構借助于將蓋形制件上的曲線部位,插入第一接合凸塊之相鄰凸塊間的缺口,可防止蓋形制件的旋轉,消除對蓋形制件與增壓流體設施間產生不可預料錯位的任何擔心。
本發(fā)明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通過下面結合所附圖紙的說明,將更加清楚,本發(fā)明之優(yōu)選實施例,以圖解示例的方式表述。
圖1為一減壓閥的垂直截面視圖,該減壓閥采用根據(jù)本發(fā)明之第一實施例的閥導向結構;圖2為圖1所示閥導向結構的分解透視圖的輪廓;圖3為圖1減壓閥所采用主體底面的視圖;圖4為圖1減壓閥所采用閥導向體底面的視圖;圖5為圖1減壓閥所采用蓋形制件底面的視圖;圖6為一減壓閥的垂直截面之局部放大視圖,該減壓閥采用根據(jù)本發(fā)明之第二實施例的閥導向結構;圖7為圖6所示閥導向結構的爆炸透視圖的輪廓;圖8為一電磁閥的垂直截面視圖,該電磁閥采用根據(jù)本發(fā)明之第三實施例的閥導向結構;圖9為圖8所示閥導向結構的爆炸透視圖的輪廓;圖10為圖8所示電磁閥所采用主體的底面視圖;圖11為圖8所示電磁閥所采用閥導向體底面的視圖;圖12為圖8所示電磁閥所采用蓋形制件底面的視圖;圖13為一種減壓閥的垂直截面圖,該減壓閥采用根據(jù)慣用技術的一種閥導向結構;圖14為一種減壓閥的爆炸透視圖之局部放大,該減壓閥采用根據(jù)另一慣用技術的一種閥導向結構;圖15為一種減壓閥截面圖的局部放大,該減壓閥采用根據(jù)另一慣用技術的一種閥導向結構。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種閥導向結構,將結合附圖在下文予以詳細說明,其中將介紹推薦實施例。
圖1中數(shù)字100所示為一減壓閥,該減壓閥采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閥導向結構。此減壓閥100包括一個主閥體106,該主閥體上有第一側流體口102和第二側流體口104;一個閥帽108,該閥帽裝在主閥體106的上部;和一個手柄110,該手柄裝在閥帽108的上部,可繞其軸線旋轉。
內腔112與第二側流體口104相聯(lián)通,該內腔由主閥體106之內部空間所構成,內腔112下部大體上呈圓柱形的壁構成支座面114。
孔腔116與內腔112聯(lián)通,主閥體106下部為面向下的支座面114;如圖4所示孔腔116之下部與一直徑較大的凹槽118相聯(lián)通。如圖2、圖3所示,一組槽120a-120d在孔腔116壁上沿軸向配置,另一組凹槽118與槽120a-120d之下部聯(lián)通。此外,一組第一凸塊122a-122d沿構成凹槽118的壁的圓周方向配置,第一凸塊122a-122d中,各凸塊彼此相互成90°。
根據(jù)本實施例的閥導向結構123裝于孔腔116內,用樹脂材料制成的閥導向體124也裝在這里,其中,閥導向體124內有一空腔125(參見圖1)。O形圈安放在閥導向體124外圓柱表面,該O形圈用以防止增壓流體的泄漏。如圖2與圖4所示,在閥導向體124外圓柱面,沿其軸線方向有一組凸塊132a-132d,彼此相互成90°配置,該凸塊與槽120a-120d接合。此外,在閥導向體124下端還制有凸塊133a和133b(參見圖4)。
蓋形制件134、作為閥導向結構的一部分,用金屬材料制成,裝在凹槽118內。在蓋形制件134上制出一組第二凸塊136a-136d,各凸塊彼此相互成90°;第二凸塊136a-136d與凹槽118壁上的第一凸塊122a-122d相接合,以阻止蓋形制件134脫落。一組孔137a-137d與蓋形制件134上的凸塊133a、133b相接合。蓋形制件134上137a-137d孔處,也可制成凹槽(即不貫通的空腔或盲孔),用以與凸臺133a,133b相接合。
如圖1所示,閥體138是可滑動地裝入閥導向體124的孔腔126中的。閥體138由管形圓筒140構成,閥主體142位于圓筒140的頂部與之是一整體。螺旋彈簧144之一端支撐著閥主體142的下表面,螺旋彈簧144之另一端支承在孔腔126的底部。結果,閥體138在螺旋彈簧144的作用下,通常沿箭頭B所示方向位移。密封件148為環(huán)形,含有一種彈性材料例如橡膠,安裝在閥主體142的上面。密封件148可與支座面114相接觸。桿形閥桿150的一端與閥主體142的中心端面緊貼,而閥桿150的另一端為直徑向上遞減的圓錐152。
膜片154裝在主閥體106和閥帽108之間,從而在膜片154與主閥體106內腔間形成一個膜片室156。膜片室156經閥槽通路158與第二側流體口104聯(lián)通。第一膜片壓件160與第二膜片壓件162用于支撐膜片154,分別裝在膜片中央之上下兩側表面。圓柱件164裝在膜片154的中央孔中,并伸出膜片的上部,該圓柱件164帶有直徑較大的法蘭166,位于其下端并與膜片154之下表面接合,整體構成第一膜片壓緊件160,支撐著膜片154的下表面。錐孔170位于圓柱件164上孔168的下端,其直徑向下遞增。閥桿150上的圓錐體152置于錐孔170中,從而將孔168堵塞。此外,另一圓柱件172的孔與圓柱件164相配合,該圓柱件172下部為直徑較大的法蘭174,整體構成第二膜片壓緊件162;這樣法蘭174與第一膜片壓緊件160之法蘭166,將膜片154夾在當中。
壓力調節(jié)彈簧176的一端,座落于法蘭174的上表面,壓力調節(jié)彈簧176的另一端支撐著壓力調節(jié)螺母178。壓力調節(jié)螺母178與壓力調節(jié)螺釘180螺紋連接;該壓力調節(jié)螺釘牢固地裝在手柄110的中心部位,從而可使手柄110和壓力調節(jié)螺釘180作為整體一起旋轉,壓力調節(jié)螺母178則沿箭頭A及B所示方向產生位移。
此外,卸荷孔182位于閥帽108的上表面,用以使增壓流體卸荷。
采用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閥導向結構的減壓閥基本構成如上所述。下面對其工作過程給予解釋。
事先,將圖中未曾示出的增壓氣源與第一側流體口102相連接,將所需流體壓力裝置(例如油缸)與第二側流體口104相連接。此外,將手柄110沿預先確定的方向旋轉,以設定增壓氣源供給流體壓力裝置的壓力。具體說,參閱圖1,手柄110與壓力調節(jié)螺釘180是一起轉動的,當壓力調節(jié)螺母178沿箭頭A所示方向位移時,壓力調節(jié)彈簧176被壓縮,進而壓向膜片154。結果,閥桿150連同閥體138一起沿箭頭A所示方向位移,密封件148則與支座面114分開一給定距離,于是第一側流體口102與第二側流體口104聯(lián)通。
完成上述準備階段工作后,當增壓氣源(圖中未示出)通電,壓縮空氣由第一側流體口102引入,流入第二側流體口104,經內腔112,送入流體壓力裝置。這時,一部分流入第二側流體口104的壓縮空氣,經閥槽通路158流入膜片室156,在這里生成一種壓力,沿箭頭B所示方向壓向膜片154。于是,膜片154與閥桿150一起位移,直至某一位置,在該位置,氣體壓力與壓力調節(jié)彈簧176的彈力相平衡,閥體138沿箭頭B所示方向位移。
若第二側流體口104中的壓力大于預先設定值,閥體138繼續(xù)沿箭頭B方向移動,密封件148緊貼在支座面114上,從而形成一種密封,結果,將第一側流體口102與第二側流體口104之間的空間隔開。這時,第一側流體口102中壓縮空氣的壓力,經閥體138壓在閥導向體124上。然后,由于閥導向體124是支承在金屬的蓋形制件134上,不必擔心壓縮空氣的壓力會將閥導向體124和/或蓋形制件134損壞。
下面對組成閥導向結構123的閥導向體124,及裝入主閥體106凹進部分116與凹槽118中的蓋形制件134的安裝給予解釋。
開始,將螺旋彈簧144和閥體138插入閥導向體124的孔腔126中,這時,閥桿150與閥體128緊貼。
緊接上述準備階段工作完成之后,將閥導向體124裝入孔腔116(參閱圖2)。這時,在閥導向體124外圓上的凸塊132a-132d,滑動地進入槽120a-120d與之接合,這樣可阻止其相對于主閥體106在圓周方向產生回轉運動。此外,閥體138上的密封件148緊貼主閥體106上的支座面114,螺旋彈簧144被向內壓縮,使閥導向體124沿圖中箭頭A所示方向產生一位移(參見圖1)。
然后,將蓋形制件134裝入凹槽118中。這時,將蓋形制件壓在閥導向體120上,反抗螺旋彈簧144的彈性力,將蓋形制件134按如下方式塞入凹槽118;塞入時第二接合凸塊136a-136d不與第一接合凸塊122a-122d相靠貼。
然后,將蓋形制件134沿圓周方向,相對于主閥體106旋轉一給定角度,從而使第一接合凸塊122a-122d與第二接合凸塊136a-136d彼此接合。此外,閥導向體124上的凸塊133a,133b與蓋形制件134上之凹槽137a-137d中任一對接合。由于閥導向體124上的凸塊132a-132d與槽120a-120d接合,避免了閥導向體124在圓周方向的轉動,蓋形制件134同樣避免了圓周方向的轉動。結果,不必擔心蓋形制件134會有難以預料的錯位。
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之閥導向結構,具有下列效果與優(yōu)點。
由于作用于裝在減壓閥(屬一種增壓流體裝置)上之閥導向體124的壓力,被金屬蓋形制件134所承受,即使閥導向體124是用樹脂材料制成,或由于長期使用,閥導向體124發(fā)生某種惡化,也不必擔心閥導向體124損壞。結果,采用閥導向結構123的減壓閥100的耐久性得以提高。
此外,由于裝閥導向體124之凹槽118壁上的第一接合凸塊122a-122d,與蓋形制件134上的第二接合凸塊彼此接合,從而避免了蓋形制件的脫離;閥導向體124的損壞,可借助于一簡單結構得以避免;采用閥導向結構123之減壓閥100,其高漲的生產成本可得到控制。
而且,通過閥導向體一端凸塊133a、133b與蓋形制件134上凹槽137a-137d的接合,蓋形制件134避免了回轉。這樣,對于蓋形制件134會在減壓閥100發(fā)生難以預料的錯位的任何擔心,均可免除。在這種情況下,沿閥導向體124軸向的凸塊132a-132d,經其與孔腔116壁上的槽120a-120d相接合,閥導向體124同樣不能回轉;且由于蓋形制件134不與閥導向體124一起回轉,對于蓋形制件134會產生難以預料的錯位的任何擔心,均可消除。
下面,對采用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閥導向結構之減壓閥200,參閱圖6,圖7給予說明。在以下敘述和圖中,與第一實施例中相同的結構元件,均用同樣數(shù)字標注,其詳細討論均將省略。
一組第一接合凸塊202a-202d(視圖中未給出凸塊202d)在減壓閥200之凹槽118內壁制成,沿內壁圓周分布,彼此相互成90°。
蓋形制件208,用金屬材料制成,緊靠在閥導向體206的下部,該導向體構成減壓閥200的閥導向結構204的一部分。一組第二接合凸塊210a-210d,在蓋形制件208上制出,沿外圓柱圓周方向分布,彼此相互成90°;該第二接合凸塊210a-210d可以與第一接合凸塊202a-202d相接合。
蓋212可塞入凹槽118下端開口。曲線部214a-214d與蓋212的邊緣垂直;其中,通過將此曲線部214a-214d裝入有凹槽218的側壁,蓋212即將凹槽118堵住。
下面對裝配給予說明,其中包括閥導向體206構成閥導向結構204,蓋形制件208與蓋212裝入主閥體106的孔腔116和凹槽118。
開始,將螺旋彈簧114和閥體138插入閥導向體206的孔腔126中。這時,閥桿150與閥體138緊貼。
緊接上述準備階段工作完成之后,將閥導向結構204裝入孔腔116。這時,蓋形制件208上之第二接合凸塊210a-210d不與第一接合凸塊202a-202d相接觸,例如,將蓋形制件208裝入凹槽118時,使第二接合凸起210a通過第一接合凸塊202a-202b間的開口。其它第一接合凸塊202b-202d按同樣方式處理。
其次,當蓋形制件208沿圓周方向旋轉預定的角度后,第一接合凸塊202a-202d與第二接合凸塊210a-210d相互彼此接合,從而可避免蓋形制件208從凹槽118中脫離。
然后,將蓋212裝入凹槽118中。這時,曲線部分214a-214d插入第一接合凸塊202a-202d相鄰凸塊之間的空間。結果,當蓋形制件208回轉,第二接合凸塊210a-210d與曲線部分214a-214d相貼靠,這樣,蓋形制件208不能再轉動。于是,可避免閥導向結構204的錯誤移位。
當增壓流體導入減壓閥時,增壓流體的壓力作用在閥導向體206上,由于作用在閥導向體206上的壓力,被金屬的蓋形制件208所承受,不必擔心閥導向體206會在增壓流體作用下?lián)p壞。
使用第二實施例之閥導向結構,類似于第一實施例的情況,由于作用在閥導向體206上的壓力,被金屬的蓋形制件208所承受,不必擔心用樹脂材料制成的閥導向體206會損壞。結果,采用此閥導向結構204的減壓閥200的耐久性得以提高。
此外,第一接合凸塊202a-202d與第二接合凸塊210a-210d相互接合,避免了蓋形制件208從凹槽118中脫離。這樣,使用一種簡單結構可防止閥導向體206的損壞,減壓閥200高漲的生產成本可得到控制。
而且,在第一接合凸塊202a-202d與第二接合凸塊210a-210d相接合的情況下,蓋212上的曲線部分214a-214d插入第一接合凸塊202a-202d之相鄰凸塊間的開口中,從而避免了蓋形制件208的轉動;這種情況下,蓋形制件208不會產生偶然的錯位和造成減壓閥200的損壞。
下面,參閱圖8,對本發(fā)明之第三實施例給以說明。
在圖8中,數(shù)字300所指為一電磁閥,該電磁閥采用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之閥導向結構316。電磁閥300裝備有主閥體308,主閥體上有第一流體口302、第二流體口304和第三流體口306;孔腔310位于主閥體中央,第一流體口302,第二流體口304和第三流體口306與孔腔310相聯(lián)通。直徑較大的孔腔312與孔腔310聯(lián)通;如圖9和圖10所示,一組槽309a-309d沿孔腔310軸線方向制成,槽309a-309d的下部與凹槽312聯(lián)通。一組第一接合凸塊314a-314d沿構成凹槽312壁之圓周方向制成,凸塊314a-314d彼此相互成90°。
根據(jù)本實施例,閥導向結構316之閥導向體318,裝在孔腔310中。O型圈裝在閥導向體318的圓柱面,該O型圈用以防止壓力液泄漏。一組凸塊321a-321d能與槽309a-309d相接合,這些凸塊也是在閥導向體318外圓柱上,沿其軸線方向制成,彼此相互成90°排列??浊?22,在閥導向體318內,如圖8所示,在孔腔322的底部,由臺階324進一步確定了凹腔325。此外,凸起部326位于閥導向體318之下部。如圖11所示,有一組凸塊328a-328d在突起部326上制成。
蓋形制件330與閥導向體318的下部相接合。一組第二接合凸塊332a-332d能與第一接合凸塊314a-314d相結合,該第一接合凸塊在蓋形制件330之外圓柱面制成,相互成90°配置。蓋形制件330下端之凹臺334與閥導向體318的突起部326相接合,如圖9及圖12所示,一組孔336a-336d,能與凹臺334底面上的凸臺328a-328d接合。在蓋形制件330上孔336a-336d的位置,也容許制成凹槽336a-336d(即不貫通的凹腔或盲孔),用以與凸塊328a-328d相接合。
在構成孔腔310的壁上,如圖8所示,槽338與第二流體口聯(lián)通。此外,沿構成孔腔310的壁,在槽338的下側,制出支座面340。環(huán)342貼靠在構成孔腔310壁、槽338的上端平面;其中,O型圈344安裝在環(huán)342外周面上。環(huán)342的下部構成支座面346。
還有一環(huán)348與孔腔310的內壁相配合;在靠近孔腔310上端開口處,O形圈350裝在環(huán)348外圓柱上。在環(huán)342與環(huán)348間制成槽352,該槽與第三流體口306聯(lián)通。
大體呈圓柱形的桿形閥體356,滑動地裝入孔腔310中??浊?58位于閥體356之下端;螺旋彈簧354的上端,支撐著孔腔358之平頂,螺旋彈簧的另一端,支承在閥導向體318的凹腔325上。因此閥體356一般是在螺旋彈簧354的作用下,沿箭頭D所示方向位移。在閥體356上,制出直徑較小部362,該較小部沿縱向中心線方向,經兩端直徑遞減的錐度360a與360b過渡;在小直徑的中部,直徑一度增大,一種橡膠之類的彈性材料裝在這里,構成密封364。更具體說,按設定位置密封364與閥體356外圓柱上突起部分相接合。在密封364上,密封面368a,368b分別與支座面340和346相貼靠。
桿370緊靠在閥體356的上端,桿370滑動地裝入大體呈圓柱形的導向件372,該導向件與環(huán)348的上端面緊貼。桿370之上部伸入位移件374的孔腔376中,法蘭378在桿370上部與構成孔腔376壁的端面臺階380接合,從而可阻止從孔腔376取出。螺旋彈簧382的一端支承在法蘭378的上部,螺旋彈簧382的另一端支撐住座384,此座緊貼構成孔腔376壁的上端面。結果,桿370一般沿箭頭C所示方向移動。
位移件374滑動地裝入線圈架388,該線圈架內為電磁線圈386,繞組390由電線在線圈架388繞制而成。電磁線圈386用盒392復蓋。圓柱形件394緊貼盒392的上部,導向件396配于圓柱形件394的孔內??浊?00在導向件396內,有一臺階398;銷軸402插入孔腔400,與座384之上部相貼靠。銷軸402上有臺階404,該臺階404與圓柱形件394上的臺階398接合。
根據(jù)第三實施例,電磁閥300所采用的閥密封結構的基本結構已描述如上。下面對其工作過程予以說明。
流體壓力裝置(圖中未示出),例如增壓供氣源、氣缸和卸荷管道分別與第一至第三流體口302,304和306連接。此外,電源與電磁線圈386的繞組連接。
電源未給電時,閥體356在螺旋彈簧354彈性力作用下,沿箭頭D所示方向位移,密封件364的密封面368b,如圖8所示,貼緊在環(huán)形件342的座346上,從而產生密封效果。結果,第一流體口302,第二流體口304,經槽338相互聯(lián)通,而第二流體口304與第三流體口被隔離。此外,從與第一流體口302相聯(lián)通之增壓氣源(圖中未示出)送來的壓縮空氣,送入與第二流體口304相聯(lián)通的氣缸。
當電源(圖中未示出)供電,移動件374在電磁線圈386的作用下,沿箭頭C所示方向移動,閥356借助于桿370,沿箭頭C所示與彈簧彈性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位移,桿370的位移與導向件372的導向操作方向一致。于是,其它密封368a緊貼座340,實現(xiàn)密封作用。這樣,第一流體口302與第二流體口相互被隔離,而第二流體口304與第三流體口彼此聯(lián)通;最后,壓縮空氣經一卸荷管道(圖中未繪出)從氣缸(圖中未示出)卸荷。
下面對裝配給予說明,其中包括閥導向體318,構成閥導向結構316,以及蓋形制件330裝入主閥體的孔腔310和312。
首先,將螺旋彈簧354裝入閥導向體318的孔腔322,并將閥導向體318裝入孔腔310。這時,閥導向體318外圓柱上的凸塊321a-321b,與槽309a-309d相接合,這樣,閥導向體318沿圓周方向的轉動被防止了。此外,螺旋彈簧354使閥導向體318沿箭頭C所示方向位移。
其次,將蓋形制件330裝入孔腔312。這時,閥導向體318,用蓋形制件330推動,反抗螺旋彈簧354之彈性力,將蓋形制件裝入孔腔312,裝入時應使第二接合凸塊332a-332d不與第一接合凸塊314a-314d相靠貼。
然后,將蓋形制件330沿圓周方向旋轉一預定角度,第一接合凸塊314a-314d與第二接合凸塊332a-332d相互接合。這時,閥導向體318上的凸塊328a-328d與蓋形制件330上的凹槽336a-336d相接合。結果,蓋形制件330沿圓周方向轉動得以防止,從而,任何對蓋形制件330與主閥體308間會發(fā)生難以預料的錯位的擔心均可免去。
在第三實施例之閥導向結構316,正如第一實施例中之閥導向結構123那樣,由于施加于閥導向體318的壓力,由金屬蓋形制件330所承受,不必擔心用樹脂材料制成的閥導向體損壞。結果,采用閥導向結構316的電磁閥,其耐用度得到提高。
此外,由于第一接合凸塊314a-314d與第二接合凸塊332a-332d彼此接合,避免了蓋形制件330從孔腔312脫離;借助這一簡單結構,可避免閥導向體318的損壞;電磁閥300高漲的生產成本,可得到控制。
而且,借助于凸塊328a-328d與凹槽336a-336d的接合,防止了蓋形制件330的轉動。再者,借助于凸塊321a-321d與槽309a-309d的接合,閥導向體318不能轉動,且由于蓋形制件330不能與閥導向體318一起轉動,可免去對蓋形制件134產生難以予料錯位的擔心。
權利要求
1.一種閥導向結構(123,204,316),包括閥導向體(124,206,318),其裝入孔腔(118,312),該孔腔位于增壓流體裝置(100,200,300)中;和蓋形制件(134,204,330),其裝入所述孔腔(118,312),并支撐所述閥導向體(124,208,318),其中,施加于所述閥導向體(124,206,318)的增壓流體壓力,被所述蓋形制件(134,208,330)所承受。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閥導向結構(123,204,316),還包括一組第一接合凸塊(122a-122d,202a-202d,314a-314d),在所述孔腔(118,312)的壁上沿圓周方向制成,并彼此分開配置;和一組第二接合凸塊(136a-136d,210a-210d,332a-332d),與所述第一接合凸塊(122a-122d,202a-202d,314a-314d)相接合,該第一接合凸塊是在所述蓋形制件(134,208,330)上制出;其中,所述蓋形制件(134,208,330),借助于所述第一接合凸塊(122a-122d,202a-202d,314a-314d)與所述第二接合凸塊(136a-136d,210a-210d,332a-332d)的相互接合,可阻止其脫離。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閥導向結構(204),還包括裝入所述孔腔(118)中的一種蓋形件(212),該蓋形件(212)具有曲線部分(214a-214d),該曲線部可插入所述第一接合凸塊(202a-202d)的相鄰凸塊間所形成的開口,其中,借助于所述第二接合凸塊(210a-210d)與所述曲線部(214a-214d)相互貼靠,所述蓋形件(208)的轉動得以避免。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閥導向結構(123,316),還包括在所述閥導向體(124,318)一端制成的凸塊(133a,133b;328a-328d),其中,所述蓋形制件(134,330),借助于所述凸塊(133a,133b;328a-328d)與在所述蓋形制件(134,330)上制出的孔或凹槽(137a-137d,336a-336d)的相互接合,可避免轉動。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閥導向結構(123,316),還包括在所述閥體(124,318)外圓周沿軸向制成的凸塊(132a-132d,321a-321d),其中,所述凸塊(132a-132d,321a-321d)與槽(120a-120d,309a-309d)相接合,該槽是在所述增壓流體裝置(100,300)中,構成孔腔(116,360)的壁上,沿所述孔腔(116,360)軸向制成;這樣,防止了所述閥導向體(124,318)的轉動。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閥導向結構(123,204,316),其中,閥體(138,356)安裝在所述閥導向體(124,206,318)上;所述增壓流體作用在所述閥導向體(124,206,318)的壓力,經所述閥體(138,356)被所述蓋形制件(134,208,330)所承受。
全文摘要
閥導向結構,主閥體上有一孔腔和直徑比孔腔大的凹槽;閥導向體裝入孔腔,閥導向體上的凸塊與在構成孔腔壁上制成的槽相結合;蓋形制件上的第二接合凸塊與在構成另一凹槽壁上制成的第一凸塊相結合,阻止蓋形制件的脫離。增壓流體作用在閥導向體上的壓力,由蓋形制件所承受。不用擔心閥導向體的損壞;不必擔心閥導向體產生難以預料的錯位。
文檔編號F16K27/00GK1206083SQ98116310
公開日1999年1月27日 申請日期1998年7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1997年7月18日
發(fā)明者富田琢, 荒木充紀, 安田直行 申請人:Smc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