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制冷壓縮機的吸氣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到應用于全封閉制冷壓縮機的吸氣結構,具體地說是從壓縮機吸氣管 到吸氣閥片之間的氣流管路連接結構。
【背景技術】
[0002] 制冷性能和噪聲水平是衡量全封閉制冷壓縮機性能的兩個重要指標。合理的壓縮 機吸氣結構設計,包括吸氣消聲器、波紋管等能很好地降低壓縮機吸氣時產生的噪聲,對閥 片拍打閥座的噪聲也能起到很好的消聲效果。但另一方面,采用吸氣消聲器會在一定程度 上增加制冷劑吸氣口的流動損失,降低壓縮機的整體性能。因此,設計合理的壓縮機吸氣結 構,有助于提高壓縮機整體性能,降低壓縮機的噪聲水平。現有全封閉制冷壓縮機內吸氣結 構設計都是基于降噪目的,即全封閉制冷壓縮機吸氣結構的設計、改進都以降低壓縮機噪 聲為目標,在降低壓縮機噪聲的前提下減少流動損失,讓制冷壓縮機制冷量損失盡可能少, COP下降盡可能低。根據這種理念設計完成的壓縮機吸氣結構對壓縮機制冷性能有限制作 用,不能有效地提高壓縮機制冷性能,很難滿足高效壓縮機的開發(fā)要求。
【發(fā)明內容】
[0003]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出一種能同時具備降噪減震作用和穩(wěn)定的吸 氣增壓效應的制冷壓縮機的吸氣結構,可大幅提升制冷壓縮機制冷性能。
[0004]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一種制冷壓縮機的吸氣結構為壓縮機殼體吸氣管 到壓縮機吸氣閥片間的連接結構,包括波紋管與吸氣消聲器,所述波紋管連接在所述吸氣 消聲器上或與所述吸氣消聲器線接觸,所述吸氣消聲器包括吸氣管路一、擴張腔、吸氣管路 二、吸氣管路三和共振腔,所述吸氣管路一、擴張腔與吸氣管路二串聯連接在一起,所述吸 氣管路三與所述共振腔相連接,組成共振腔組件,所述吸氣管路三的另一端與所述吸氣管 路一或吸氣管路二相連,所述共振腔組件的第一階共振頻率在80~210Hz之間,所述吸氣 消聲器與波紋管相連成的吸氣結構的第一、第二階共振頻率分別在45~160Hz之間。
[0005] 上述一種制冷壓縮機的吸氣結構,所述各吸氣管路為直管、彎管、可變截面管路或 螺旋管路,或者由上述形狀管路組合而成。
[0006] 上述一種制冷壓縮機的吸氣結構,所述共振腔和擴張腔為規(guī)則或者不規(guī)則體積空 間。
[0007] 上述一種制冷壓縮機的吸氣結構,所述吸氣消聲器分成兩部分,該兩部分通過卡 扣相連。
[0008] 上述一種制冷壓縮機的吸氣結構,所述吸氣管路三分成兩條或兩條以上支路,所 述各支路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共振腔和所述吸氣管路一或吸氣管路二相連接。
[0009] 上述一種制冷壓縮機的吸氣結構,所述吸氣管路三分成兩條或兩條以上支路,所 述共振腔也分別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每條所述支路分別與一個所述共振腔相連,所述各支 路的另一端分別與所述吸氣管路一或吸氣管路二相連接。
[0010] 上述一種制冷壓縮機的吸氣結構,所述吸氣管路三分成兩條或兩條以上支路,所 述共振腔也分別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每條所述支路分別與一個所述共振腔相連成共振腔小 組件,所述各共振腔小組件串聯后通過所述支路與所述吸氣管路一或吸氣管路二相連接。
[0011] 上述一種制冷壓縮機的吸氣結構,所述各吸氣管路、共振腔、擴張腔的尺寸大小 為:吸氣管路一 :18mmX09.3mm;擴張腔:23cm3;吸氣管路二:520mmX09.3mm;吸氣管路 三 :400mmX(〕14.l mm;共振腔:46cm3;所述吸氣管路三連接于所述吸氣管路上與所述擴張 腔相距30mm的位置處,確保在制冷劑工況下由吸氣閥片工作頻率決定整體結構的第一、第 二階共振頻率位于45~160Hz之間,以提高制冷壓縮機吸氣結構的增壓效應。
[0012] 本發(fā)明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在壓縮機殼體內部的活塞-氣缸組件的壓縮作 用下,將壓縮機殼體上吸氣管從壓縮機外部吸入的制冷劑,通過本發(fā)明壓縮機吸氣結構在 壓縮作用下通過排氣結構朝設置在壓縮機殼體外部的冷凝器的方向射出。它能夠提高壓縮 機每個周期吸入的制冷劑量,提高能效比,并降低壓縮機噪聲。因而,本發(fā)明在具備降噪減 震作用的同時,具備了穩(wěn)定的吸氣增壓效應,可大幅提升制冷壓縮機制冷性能。此外,本發(fā) 明吸氣結構能夠可靠、穩(wěn)定地在具體工藝上予以實現。
【附圖說明】
[0013] 圖1是本發(fā)明制冷壓縮機吸氣結構的設計原理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吸氣結構中吸氣消聲器-波紋管組件的外部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吸氣結構中吸氣消聲器-波紋管組件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制冷壓縮機吸氣結構不同實施方式的設計原理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制冷壓縮機吸氣結構不同實施方式的設計原理示意圖; 圖6是本發(fā)明制冷壓縮機吸氣結構不同實施方式的設計原理示意圖; 圖7是本發(fā)明制冷壓縮機吸氣結構不同實施方式的設計原理示意圖; 圖8是本發(fā)明制冷壓縮機吸氣結構不同實施方式的設計原理示意圖; 圖9是本發(fā)明制冷壓縮機吸氣結構不同實施方式的設計原理示意圖; 圖10是本發(fā)明制冷壓縮機吸氣結構不同實施方式的設計原理示意圖; 圖11是本發(fā)明制冷壓縮機吸氣結構不同實施方式的設計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4]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制冷壓縮機的吸氣結構是指從殼體吸氣管2到吸氣閥片11與 壓縮機氣缸1之間的連接結構,包括波紋管4與吸氣消聲器10。請同時參閱圖2與圖3,波 紋管4連接在殼體3上與吸氣消聲器10線接觸,或者波紋管4連接在吸氣消聲器10上與 殼體3線接觸。吸氣消聲器10包括吸氣管路一 5、擴張腔6、吸氣管路二7、吸氣管路三8和 共振腔9。吸氣管路一 5、擴張腔6與吸氣管路二7串聯連接在一起。吸氣管路三8與共振 腔9相連接,組成共振腔組件。通過調整優(yōu)化吸氣結構各部分的結構尺寸,確保在制冷壓縮 機工質下,共振腔組件的空腔第一階共振頻率在80~210Hz之間(此共振頻率為壓縮機制 冷劑工況下共振腔組件空腔的共振頻率,下同),吸氣結構的第一、第二階共振頻率在45~ 160Hz之間(此共振頻率為壓縮機制冷劑工況下吸氣結構空腔的共振頻率,下同),使所述 結構具有吸氣增壓效應。可選擇的優(yōu)選結構尺寸如下(但不僅限于此特定尺寸):吸氣管 路一 5 :18mm X09.3mm;擴張腔 6 :23cm3 ;吸氣管路二 7 :52OmmX09.3mm;吸氣管路三 8 : 400mmX014. lmm;兆扼腔9 :46cm3 ;其中,吸氣管路三8連接于吸氣管路二7上與擴張腔6 相距30mm位置處。由于制冷壓縮機內部空間限制,吸氣管路一 5、吸氣管路二7、吸氣管路 三8、共振腔9和擴張腔6均很難做成理想直管或規(guī)則的體積空間。因此,吸氣管路一 5、吸 氣管路二7和吸氣管路三8均可是直管、彎管、可變截面管路或螺旋管路等單一結構,也可 由上述形狀管路組合而成;共振腔9、擴張腔6可以為規(guī)則或者不規(guī)則體積空間(圖2、圖3 中共振腔9、擴張腔6均為不規(guī)則結構)。吸氣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