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壓平衡的高承載液壓馬達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靜壓平衡的高承載液壓馬達,包括前殼體和后殼體,所述前殼體內設置有配油盤安裝腔,所述配油盤安裝腔內設置有配油盤,所述前殼體和所述后殼體配合形成工作腔,所述前殼體和后殼體內穿設有曲軸,所述配油盤與所述曲軸配合轉動,所述曲軸外均勻分布有若干柱塞和柱塞缸,所述柱塞缸兩側設置有凸起與所述前殼體和后殼體的安裝槽配合,所述凸起內設置有油腔,兩個所述凸起上設置有第四通孔,所述安裝槽內與所述第四通孔配合處設置有第二油槽。采用該結構取代無油軸承使得液壓油能夠通過第四通孔滲出到第二油槽中,同時在凸起周向形成油膜,起到潤滑的作用,第二油槽對凸起產生反沖力形成靜壓平衡,減少凸起與殼體之間的磨損。
【專利說明】靜壓平衡的高承載液壓馬達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液壓馬達【技術領域】,具體是靜壓平衡的高承載液壓馬達。
【背景技術】
[0002]現有的液壓馬達在高轉速大扭矩的工作狀況下,由于現有的液壓馬達的柱塞缸兩側設置有凸起(耳軸),凸起與液壓缸前殼體和后殼體之間一般采用無油軸承連接,而在液壓缸受到沖擊時無油軸承容易發(fā)生塑性形變,從而使得無油軸承減摩擦效果大大降低,導致液壓馬達的整體機械效率降低。
[0003]同時配油盤與通油盤的兩接觸面之間的摩擦力較大,因此配油盤與通油盤之間的磨損較快,產生間隙,使得壓力油從進油口到出油口的泄漏量很大,容積效率降低,從而使得液壓馬達整機效率降低。不僅如此,配油盤有兩個進油方向,稱為A腔進油和B腔進油,A腔進油是配油盤徑向相通的孔之間進油,B腔進油是從配油盤的側面進油再從徑向方向出油,因此液壓油會有一個彎折,而在B腔進油時由于液壓油對配油盤有一個反作用力會使得配油盤有傾斜,這使得配油盤與通油孔之間的接觸面積變少,壓強更大,磨損更快,傾斜后也使得A腔與B腔之間的泄漏量增大,從而使得容積效率降低。
【發(fā)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不足,提供靜壓平衡的高承載液壓馬達,這種液壓馬達能夠提高馬達的機械效率和容積效率,并且使得該馬達能夠適用于高壓、高承載的工作環(huán)境,并且大大提高馬達的使用壽命。
[0005]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靜壓平衡的高承載液壓馬達,包括前殼體和后殼體,所述前殼體內設置有配油盤安裝腔,所述配油盤安裝腔內設置有配油盤,所述前殼體和所述后殼體配合形成工作腔,所述前殼體和后殼體內穿設有曲軸,所述配油盤與所述曲軸配合轉動,所述曲軸外均勻分布有若干柱塞和柱塞缸,所述柱塞缸兩側設置有凸起與所述前殼體和后殼體的安裝槽配合,所述凸起內設置有油腔,兩個所述凸起上設置有第四通孔,所述安裝槽內與所述第四通孔配合處設置有第二油槽。采用該結構取代無油軸承使得液壓油能夠通過第四通孔滲出到第二油槽中,同時在凸起周向形成油膜,起到潤滑的作用,第二油槽對凸起產生反沖力形成靜壓平衡,減少凸起與殼體之間的磨損。
[0006]上述技術方案中,優(yōu)選的,所述配油盤一側軸向設置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配油盤另一側軸向設置有若干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中間均設置有孔道與所述配油盤的側面相通。此種結構的液壓馬達壓力一個狀態(tài)是油是從配油盤的一平面進油,通過第一通孔至另一平面,由于壓力油能進入配油盤兩側的間隙,壓力油的壓力作用在配油盤的平面上,所以能保證配油盤與接觸面的平行工作,另一個狀態(tài)是壓力油從配油盤的孔道進油,通過第二通孔至兩平面,因為高壓油從進油口進入后,有通道可以直接到達馬達的兩個平面,一個平面的油直接到達馬達的工作腔,一個平面的油通過與通油盤的間隙流回至進油口,所以壓力油也是能均勻的作用在配油盤的平面上,保證了配油盤與接觸面的平行工作,采用此結構能有效減小運動時兩個接觸面之間的摩擦力,壓力油的泄漏量都非常小,容積效率大大
[0007]上述技術方案中,優(yōu)選的,所述配油盤兩側設置有第一油槽。設置第一油槽使得壓力油作用于配油盤兩側的壓力更加均勻,使得配油盤的運行更加平穩(wěn)。
[0008]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采用該結構取代無油軸承使得液壓油能夠通過第四通孔滲出到第二油槽中,同時在凸起周向形成油膜,起到潤滑的作用,第二油槽對凸起產生反沖力形成靜壓平衡,減少凸起與殼體之間的磨損。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9]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剖視圖。
[0010]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立體圖。
[0011]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配油盤狀態(tài)一的示意圖。
[0012]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配油盤狀態(tài)一另一方向的示意圖。
[0013]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配油盤狀態(tài)二的示意圖。
[0014]圖6為本實用新型中配油盤狀態(tài)二另一方向的示意圖。
[0015]圖7為本實用新型中柱塞的立體結構圖。
[0016]圖8為本實用新型中柱塞的剖視圖。
[0017]圖9為前殼體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參見圖1至圖9,靜壓平衡的高承載液壓馬達,包括前殼體I和后殼體2,所述前殼體I內設置有配油盤安裝腔11,所述配油盤安裝腔11內設置有配油盤3,所述前殼體I和后殼體2配合形成工作腔4,所述前殼體I和后殼體2內穿設有曲軸5,所述配油盤3與所述曲軸5配合轉動,所述曲軸5外均勻分布有若干柱塞6和柱塞缸7,所述配油盤3 —側軸向設置有若干第一通孔31,所述配油盤3另一側軸向設置有若干第二通孔32,所述第二通孔32中間均設置有孔道33與所述配油盤3的側面相通。此種結構的液壓馬達壓力一個狀態(tài)是油是從配油盤的一平面進油,通過第一通孔至另一平面,由于壓力油能進入配油盤兩側的間隙,壓力油的壓力作用在配油盤的平面上,所以能保證配油盤與接觸面的平行工作,另一個狀態(tài)是壓力油從配油盤的孔道進油,通過第二通孔至兩平面,因為高壓油從進油口進入后,有通道可以直接到達馬達的兩個平面,一個平面的油直接到達馬達的工作腔,一個平面的油通過與通油盤的間隙流回至進油口,所以壓力油也是能均勻的作用在配油盤的平面上,保證了配油盤與接觸面的平行工作,采用此結構能有效減小運動時兩個接觸面之間的摩擦力,壓力油的泄漏量都非常小,容積效率大大提高。
[0019]所述配油盤3兩側設置有第一油槽34。設置第一油槽34使得壓力油作用于配油盤3兩側的壓力更加均勻,使得配油盤3的運行更加平穩(wěn)。
[0020]所述曲軸5外側設置有軸承8,設置軸承8使得曲軸5的轉動磨損更小。
[0021]若干所述柱塞6 —側設置有與所述曲軸5配合的弧形片61,所述柱塞6另一側與所述柱塞缸7配合,所述柱塞缸7兩側設置有凸起71與所述前殼體I和后殼體2的安裝槽12配合,所述凸起71內設置有油腔72,所述弧形片61上設置有平面62,所述平面62上設置有與所述油腔72相連的第三通孔63,兩個所述凸起71上設置有第四通孔73,所述第四通孔73與所述第三通孔63位于所述柱塞缸7和所述柱塞6的兩側,所述第三通孔63與所述第四通孔73平行。采用這種結構在柱塞缸7內進油時,弧形片61上的第三通孔63能夠推動弧形片61往外推移,同時凸起71上的第四通孔73能夠推動柱塞缸7往內推移,使得柱塞6與曲軸5之間的壓力減小,柱塞缸7與前殼體I和后殼體2之間的壓力減小,從而減小柱塞6與曲軸5之間相對運動的摩擦和柱塞缸7與前殼體I和后殼體2之間的磨損。
[0022]所述安裝槽12內與所述第四通孔73配合處設置有第二油槽121,采用該結構取代無油軸承使得液壓油能夠通過第四通孔73滲出到第二油槽121中,同時在凸起周向形成油膜,起到潤滑的作用,第二油槽121對凸起產生反沖力形成靜壓平衡,減少凸起71與殼體之間的磨損。
【權利要求】
1.靜壓平衡的高承載液壓馬達,包括前殼體(I)和后殼體(2),所述前殼體(I)內設置有配油盤安裝腔(11),所述配油盤安裝腔(11)內設置有配油盤(3 ),所述前殼體(I)和所述后殼體(2)配合形成工作腔(4),所述前殼體(I)和后殼體(2)內穿設有曲軸(5),所述配油盤(3)與所述曲軸(5)配合轉動,所述曲軸(5)外均勻分布有若干柱塞(6)和柱塞缸(7),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塞缸(7)兩側設置有凸起(71)與所述前殼體(I)和后殼體(2)的安裝槽(12)配合,所述凸起(71)內設置有油腔(72),兩個所述凸起(71)上設置有第四通孔(73),所述安裝槽(12)內與所述第四通孔(73)配合處設置有第二油槽(121)。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靜壓平衡的高承載液壓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油盤(3)—側軸向設置有若干第一通孔(31),所述配油盤(3)另一側軸向設置有若干第二通孔(32),所述第二通孔(32)中間均設置有孔道(33)與所述配油盤(3)的側面相通。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靜壓平衡的高承載液壓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油盤(3)兩側設置有第一油槽(34)。
【文檔編號】F03C1/04GK204212915SQ201420673144
【公開日】2015年3月18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11月13日
【發(fā)明者】吳海榮 申請人:吳海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