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濕法浸出物料換熱系統(tǒng)及其換熱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冶金領域,具體而言,涉及新型濕法浸出物料換熱系統(tǒng),還涉及所述新型濕法浸出物料換熱系統(tǒng)的換熱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在進行加壓浸出時,進釜前液需要加熱?,F有的用于加熱進釜前液的板式換熱器存在出料不穩(wěn)定、控制困難、振動大的缺陷。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申請是基于發(fā)明人對以下事實和問題的發(fā)現和認識作出的:在進行加壓浸出時,進釜前液需要加熱。目前,都是利用板式換熱器對進釜前液進行加熱。由于板式換熱器的厚度較薄,容易變形損壞,且容易結晶,不耐高溫(溫度需要250攝氏度以下)、不耐高壓(壓力需要2.5Mpa以下)且抗磨蝕能力較弱,因此板式換熱器容易發(fā)生堵塞,導致板式換熱器出料不穩(wěn)定、控制困難。而且,板式換熱器易滲漏,處理量小,拆卸不方便,易堵塞,只能處理干凈的介質。
[0004]本發(fā)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技術中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發(fā)明提出一種具有出料穩(wěn)定、加熱效果好、使用壽命長、容易控制的優(yōu)點的新型濕法浸出物料換熱系統(tǒng)。
[0005]本發(fā)明還提出一種利用所述新型濕法浸出物料換熱系統(tǒng)實施的換熱方法。
[0006]根據本發(fā)明第一方面實施例的新型濕法浸出物料換熱系統(tǒng)包括:第一換熱器,所述第一換熱器包括:第一殼體,所述第一殼體內具有第一容納腔;第一左分料板和第一右分料板,所述第一左分料板上設有多個第一左通孔,所述第一右分料板上設有多個第一右通孔,所述第一左分料板和所述第一右分料板沿左右方向間隔開地設在所述第一容納腔內以便將所述第一容納腔分隔為第一左腔室、第一右腔室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左腔室和所述第一右腔室之間的第一換熱腔,其中所述第一換熱腔的壁上設有加熱介質進口和加熱介質出口,所述第一左腔室的壁上設有第一進料口,所述第一左腔室或所述第一右腔室的壁上設有第一出料口 ;和多個第一換熱管,多個所述第一換熱管設在所述第一換熱腔內,多個所述第一換熱管的左端一一對應地與多個所述第一左通孔相連,多個所述第一換熱管的右端一一對應地與多個所述第一右通孔相連;以及加壓浸出釜,所述加壓浸出釜的進釜前液進口與所述第一出料口連通。
[0007]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新型濕法浸出物料換熱系統(tǒng)可以有效地、長時間地對該進釜前液進行加熱,可以具有加熱效果好、使用壽命長、出料穩(wěn)定、容易控制的優(yōu)點,可以有效地、順利地進行加壓浸出反應。
[0008]另外,根據本發(fā)明上述實施例的新型濕法浸出物料換熱系統(tǒng)還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術特征:
[0009]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一換熱器進一步包括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設在所述第一左腔室內以便將所述第一左腔室分隔為彼此隔絕的第一進料腔和第一出料腔,所述第一進料腔的壁上設有所述第一進料口,所述第一出料口設在所述第一出料腔的壁上,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左分料板和所述第一右分料板豎直地設置,所述第一隔板水平地設置。
[0010]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一換熱器水平地設置,所述第一換熱管水平地設置,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換熱管由2507雙相不銹鋼制成。
[0011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加熱介質進口位于所述加熱介質出口的右側,優(yōu)選地,所述加熱介質進口鄰近所述第一右分料板,所述加熱介質出口鄰近所述第一左分料板。
[0012]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一換熱器進一步包括多個第一折流板,多個所述第一折流板沿左右方向間隔開地設在所述第一換熱腔內,其中相鄰兩個所述第一折流板相對設置,相鄰兩個所述第一折流板在所述第一殼體的橫截面上的投影部分重合。
[0013]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加熱介質出口處設有疏水閥,所述新型濕法浸出物料換熱系統(tǒng)進一步包括冷凝水貯槽,所述冷凝水貯槽的進口與所述疏水閥的出口連通,優(yōu)選地,所述新型濕法浸出物料換熱系統(tǒng)進一步包括用于檢測所述冷凝水貯槽內的冷凝水的酸度的酸度檢測器,所述酸度檢測器設在所述冷凝水貯槽內。
[0014]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一換熱器為多個,多個所述第一換熱器串聯(lián)或并聯(lián)。
[0015]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新型濕法浸出物料換熱系統(tǒng)進一步包括:加熱介質總管;多個加熱介質支管,多個所述加熱介質支管的一端與所述加熱介質總管相連,多個所述加熱介質支管的另一端與多個所述第一換熱器的所述加熱介質進口對應地相連;和多個第一開關閥,多個所述第一開關閥對應地設在多個所述加熱介質支管上。
[0016]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新型濕法浸出物料換熱系統(tǒng)進一步包括:進釜前液總管,所述進釜前液總管與所述加壓浸出釜的進釜前液進口相連;至少一個第一連接管,所述第一連接管的一端與相鄰兩個所述第一換熱器中的一個的第一出料口相連且另一端與相鄰兩個所述第一換熱器中的另一個的第一進料口相連;多個進釜前液支管,多個所述進釜前液支管的一端與所述進釜前液總管相連,多個所述進釜前液支管中的第一個的另一端與多個所述第一換熱器中的第一個的所述第一進料口相連,多個所述進釜前液支管中的最后一個的另一端與多個所述第一換熱器中的最后一個的所述第一出料口相連,多個所述進釜前液支管的其余部分的另一端與至少一個所述第一連接管一一對應地相連,其中所述進釜前液總管的位于相鄰兩個所述進釜前液支管之間的部分上設有第二開關閥,每個所述第一連接管的位于所述第一出料口與所述進釜前液支管之間的部分上設有第三開關閥,每個所述第一連接管的位于所述第一進料口與所述進釜前液支管之間的部分上設有第四開關閥。
[0017]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多個所述進釜前液支管中的第一個上設有第五開關閥,多個所述進釜前液支管中的最后一個上設有第六開關閥。
[0018]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新型濕法浸出物料換熱系統(tǒng)進一步包括加熱介質進管和至少一個加熱介質輸送管,所述加熱介質進管與第一個所述第一換熱器的加熱介質進口相連,相鄰兩個所述第一換熱器中的一個的加熱介質出口與相鄰兩個所述第一換熱器中的另一個的加熱介質進口通過所述加熱介質輸送管相連。
[0019]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新型濕法浸出物料換熱系統(tǒng)進一步包括第二換熱器,所述第二換熱器包括:第二殼體,所述第二殼體內具有第二容納腔;第二左分液板和第二右分液板,所述第二左分液板上設有多個第二左通孔,所述第二右分液板上設有多個第二右通孔,所述第二左分液板和所述第二右分液板沿左右方向間隔開地設在所述第二容納腔內以便將所述第二容納腔分隔為第二左腔室、第二右腔室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左腔室和所述第二右腔室之間的第二換熱腔,其中所述第二換熱腔的壁上設有冷卻介質進口和冷卻介質出口,所述第二左腔室的壁上設有第二進料口,所述第二進料口與所述加壓浸出釜的浸出礦漿出口連通,所述第二左腔室或所述第二右腔室的壁上設有第二出料口;和多個第二換熱管,多個所述第二換熱管設在所述第二換熱腔內,多個所述第二換熱管的左端一一對應地與多個所述第二左通孔相連,多個所述第二換熱管的右端一一對應地與多個所述第二右通孔相連。
[0020]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二換熱器進一步包括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設在所述第二左腔室內以便將所述第二左腔室分隔為彼此隔絕的第二進料腔和第二出料腔,所述第二進料腔的壁上設有所述第二進料口,所述第二出料口設在所述第二出料腔的壁上。
[0021]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二換熱器為多個,多個所述第二換熱器串聯(lián)或并聯(lián)。
[0022]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新型濕法浸出物料換熱系統(tǒng)進一步包括:冷卻介質總管;多個冷卻介質支管,多個所述冷卻介質支管的一端與所述冷卻介質總管相連,多個所述冷卻介質支管的另一端與多個所述第一換熱器的所述冷卻介質進口一一對應地相連;和多個第七開關閥,多個所述第七開關閥一一對應地設在多個所述冷卻介質支管上。
[0023]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新型濕法浸出物料換熱系統(tǒng)進一步包括:浸出礦漿總管,所述浸出礦漿總管與所述加壓浸出釜的浸出礦漿出口相連;至少一個第二連接管,所述第二連接管的一端與相鄰兩個所述第一換熱器中的一個的第一出料口相連且另一端與相鄰兩個所述第一換熱器中的另一個的第一進料口相連;多個浸出礦漿支管,多個所述浸出礦漿支管的一端與所述浸出礦漿總管相連,多個所述浸出礦漿支管中的第一個的另一端與多個所述第一換熱器中的第一個的所述第一進料口相連,多個所述浸出礦漿支管中的最后一個的另一端與多個所述第一換熱器中的最后一個的所述第一出料口相連,多個所述浸出礦漿支管的其余部分的另一端與至少一個所述第二連接管一一對應地相連,其中所述浸出礦漿總管的位于相鄰兩個所述浸出礦漿支管之間的部分上設有第八開關閥,每個所述第二連接管的位于所述第一出料口與所述浸出礦漿支管之間的部分上設有第九開關閥,每個所述第二連接管的位于所述第一進料口與所述浸出礦漿支管之間的部分上設有第十開關閥。
[0024]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多個所述浸出礦漿支管中的第一個上設有第十一開關閥,多個所述浸出礦漿支管中的最后一個上設有第十二開關閥。
[0025]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新型濕法浸出物料換熱系統(tǒng)進一步包括冷卻介質進管和至少一個冷卻介質輸送管,所述冷卻介質進管與第一個所述第二換熱器的冷卻介質進口相連,相鄰兩個所述第二換熱器中的一個的冷卻介質出口與相鄰兩個所述第二換熱器中的另一個的冷卻介質進口通過所述冷卻介質輸送管相連。
[0026]根據本發(fā)明第二方面實施例的利用根據本發(fā)明第一方面所述的新型濕法浸出物料換熱系統(tǒng)實施的換熱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27]A)將礦漿和加熱介質輸送到所述第一換熱器內,所述礦漿與所述加熱介質在所述第一換熱器內進行熱交換,以便加熱所述礦漿,其中所述礦漿中硫酸的含量為100g/L-400g/L,所述礦漿的壓力在0.3MPa-5.0MPa的范圍內,所述礦漿的濃度在I % -40 %的范圍內,優(yōu)選地,所述礦漿中硫酸的含量為150g/L-300g/L,所述礦漿的壓力在1.5MPa-4.5MPa的范圍內,所述礦漿的濃度在1 % -30 %的范圍內,更加優(yōu)選地,所述礦漿中硫酸的含量為200g/L-250g/L,所述礦漿的壓力在2.6MPa_3.5MPa的范圍內,所述礦漿的濃度在20 %-25 %的范圍內;和
[0028]B)將加熱后的所述進釜前液輸送到所述加壓浸出釜內,在所述加壓浸出釜內對所述進釜前液進行加壓浸出,以便得到浸出礦漿。
[0029]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換熱方法可以有效地、長時間地對該進釜前液進行加熱,可以具有加熱效果好、使用壽命長、出料穩(wěn)定、容易控制的優(yōu)點,可以有效地、順利地進行加壓浸出反應。
[0030]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換熱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31]A)將礦漿和加熱介質輸送到所述第一換熱器內,所述礦漿與所述加熱介質在所述第一換熱器內進行熱交換,以便加熱所述礦漿,其中所述礦漿中硫酸的含量為100g/L-400g/L,所述礦漿的壓力在0.3MPa-5.0MPa的范圍內,所述礦漿的濃度在I % -40 %的范圍內,優(yōu)選地,所述礦漿中硫酸的含量為150g/L-300g/L,所述礦漿的壓力在1.5MPa-4.5MPa的范圍內,所述礦漿的濃度在1 % -30 %的范圍內,更加優(yōu)選地,所述礦漿中硫酸的含量為200g/L-250g/L,所述礦漿的壓力在2.6MPa_3.5MPa的范圍內,所述礦漿的濃度在20 %-25 %的范圍內;
[0032]B)將加熱后的所述進釜前液輸送到所述加壓浸出釜內,在所述加壓浸出釜內對所述進釜前液進行加壓浸出,以便得到浸出礦漿;和
[0033]C)將所述浸出礦漿和冷卻介質輸送到所述第二換熱器內,所述浸出礦漿與所述冷卻介質在所述第二換熱器內進行熱交換,以便冷卻所述浸出礦漿。
【附圖說明】
[0034]圖1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新型濕法浸出物料換熱系統(tǒng)的第一換熱器的結構示意圖;
[0035]圖2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新型濕法浸出物料換熱系統(tǒng)的第二換熱器的結構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