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狠狠干,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八区,激情文学亚洲色图

殼體的制造方法以及模具裝置的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10524083閱讀:599來源:國知局
殼體的制造方法以及模具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殼體的制造方法以及模具裝置,能通過樹脂成型高效地制造在內周壁形成有凸部以及內螺紋的殼體。殼體(20)是具有從內周壁(27)朝向徑向內側突出的凸部(23)以及形成于內周壁的比凸部靠開口端(29)側的位置的內螺紋(26)的有底筒狀。用于該殼體的樹脂成型的模具裝置(1)具有:用于成型殼體的外周側的第一模具;具有用于成型殼體的內周側中的相對于內螺紋與開放端相反的一側的軸部(210)的第二模具(200);以及具有在外周面形成有用于成型內螺紋(26)的螺旋槽(310)的筒部(320)的第三模具(300),在第三模具(300)形成有供第二模具(200)的軸部(210)貫通的貫通孔(340)。
【專利說明】
殼體的制造方法以及模具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用于流體緩沖裝置等的殼體的制造方法以及用于制造殼體的模具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有底筒狀的殼體與旋轉軸之間填充有流體的流體緩沖裝置中,在殼體的開放端側的端部固定有具有供旋轉軸貫通的孔的罩,旋轉軸被殼體的孔支承為能夠旋轉。為了將罩固定于殼體,提出了利用超聲波焊接的方法。在該超聲波焊接中,使焊頭與罩的插入方向的后側的端面抵接從而產生超聲波,使從軸線方向觀察時重疊的罩的外周面部分與殼體的內周面部分熔融,并將罩壓入殼體內(參照專利文獻I)。
[0003]專利文獻I:日本特開2012-202504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0004]發(fā)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0005]在利用超聲波焊接的情況下,存在因超聲波焊接的狀態(tài)導致固定強度低等問題,因此本申請的
【發(fā)明人】研究了通過形成于罩的外周面的外螺紋與形成于殼體的內周面的內螺紋而固定于殼體的方法。
[0006]然而,在用于流體緩沖裝置的有底筒狀的殼體中,在比應該形成內螺紋的區(qū)域靠里的位置形成有分隔用的凸部。因此,需要在用于成型殼體的內周壁的模具設置形成內螺紋的螺旋槽和形成分隔用的凸部的凹部。因此,在樹脂成型后使殼體與模具分離時,存在欲在殼體的內側使模具旋轉從而使螺旋槽與內螺紋分離,但是無法使模具旋轉的問題。
[0007]鑒于以上問題,本發(fā)明的課題是提供一種能夠通過樹脂成型高效地制造在內周壁形成有凸部以及內螺紋的殼體的殼體的制造方法以及用于該制造方法的模具裝置。
[0008]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案
[0009]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殼體的制造方法,其通過使用了模具裝置的樹脂成型制造有底筒狀的殼體,所述殼體具有從內周壁朝向徑向內側突出的凸部以及形成于所述內周壁的比所述凸部靠開放端側的位置的內螺紋,在所述模具裝置設置有:第一模具,其用于成型所述殼體的外周側;第二模具,其具有用于成型所述殼體的內周側中的相對于所述內螺紋與所述開放端相反的一側的軸部;以及第三模具,其具有筒部,所述筒部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成型所述內螺紋的螺旋槽,且所述第三模具形成有供所述軸部貫通的貫通孔。
[0010]S卩,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模具裝置,其樹脂成型有底筒狀的殼體,所述殼體具有從內周壁朝向徑向內側突出的凸部以及形成于所述內周壁的比所述凸部靠開放端側的位置的內螺紋,所述模具裝置具有:第一模具,其用于成型所述殼體的外周側;第二模具,其具有用于成型所述殼體的內周側中的相對于所述內螺紋與所述開放端相反的一側的軸部;以及第三模具,其具有筒部,所述筒部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成型所述內螺紋的螺旋槽,且所述第三模具形成有供所述軸部貫通的貫通孔。
[0011]在本發(fā)明中,除了使用用于成型殼體的外周側的第一模具之外,還使用具有用于成型殼體的內周側中的相對于內螺紋與開放端相反的一側的軸部的第二模具和形成有供第二模具的軸部貫通的貫通孔的第三模具,在第三模具設置有筒部,在所述筒部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成型內螺紋的螺旋槽。并且,在第三模具形成有供第二模具的軸部貫通的貫通孔。因此,能夠將第二模具從殼體內部沿軸線方向脫模,能夠使第三模具繞軸線旋轉而從殼體的內部拆卸下。因此,能夠通過樹脂成型高效地制造在內周壁形成有凸部以及內螺紋的有底筒狀的殼體。
[0012]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在使用所述模具裝置樹脂成型所述殼體后,分離所述殼體和所述模具裝置時,進行:第二模具脫模工序,其使所述第二模具朝向從所述殼體拔出所述第二模具的方向移動;以及第三模具脫模工序,其在所述第二模具脫模工序之后,使所述第三模具旋轉并從所述殼體拔出所述第三模具。
[0013]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在進行所述第三模具脫模工序時,在所述軸部位于所述圓筒部的內側的狀態(tài)下使所述第三模具旋轉。根據該結構,即使在圓筒部的壁厚較薄的情況下,使第三模具旋轉時,圓筒部也不易變形。
[0014]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在所述模具裝置設置有第四模具,所述第四模具將所述殼體的外周側中的與所述內螺紋在徑向上重疊的部分成型為錐形面,所述錐形面朝向直徑在所述開放端側變小的方向傾斜。即,優(yōu)選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模具裝置具有第四模具,所述第四模具將所述殼體的外周側中的與所述內螺紋在徑向上重疊的部分成型為錐形面,所述錐形面朝向直徑在所述開放端側變小的方向傾斜。根據該結構,能夠將設置于殼體的開放端側的錐形面用作分離模具裝置與殼體時的脫模錐面。因此,殼體中的形成有內螺紋的部分不易變形。
[0015]發(fā)明效果
[0016]在本發(fā)明中,除了使用用于成型殼體的外周側的第一模具之外,還使用用于成型殼體的內周壁中的相對于內螺紋與開放端相反的一側的軸部的第二模具和形成有供第二模具的軸部貫通的貫通孔的第三模具,在第三模具設置有筒部,在所述筒部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成型內螺紋的螺旋槽。因此,能夠將第二模具從殼體內部沿軸線方向拔出,能夠使第三模具繞軸線旋轉而從殼體的內部拆卸下。因此,能夠通過樹脂成型高效地制造在殼體的內周壁形成有凸部以及內螺紋的有底筒狀的殼體。
【附圖說明】
[0017]圖1(a)、圖1(b)是流體緩沖裝置的說明圖。
[0018]圖2(a)、圖2(b)是應用了本發(fā)明的模具裝置的主要部分的說明圖。
[0019]圖3是將應用了本發(fā)明的模具裝置分解為成型殼體的外周側的第一模具和成型內周側等的模具的分解立體圖。
[0020]圖4(a)、圖4(b)是應用了本發(fā)明的模具裝置中的成型殼體的內周側等的模具的分解立體圖。
[0021]圖5(a)、圖5(b)是將應用了本發(fā)明的模具裝置中的成型殼體的內周側等的部分放大表示的剖視圖。
[0022](附圖標記說明)
[0023]I…模具裝置,10...流體緩沖裝置,20...殼體,21...底壁,22...圓筒部,23...凸部,24...外周面,26...內螺紋,27...內周壁,28...錐形面,29...開放端,30...轉子,40...旋轉軸,50…閥芯,60...罩,66...外螺紋,100…第一模具,110...第一模具部件,116…流道,120…第二模具部件,130…流道板,200…第二模具,210…軸部,300…第三模具,310…螺旋槽,320…筒部,330…本體部,340…貫通孔,400…第四模具,410…錐形面,440…貫通孔,500...保持架,540…貫通孔,600…支承板,640…貫通孔,800…第一基底部件,900…套筒,L...軸線,LI…一側,L2...另一側。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以下參照附圖對用于實施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作為有底筒狀的殼體,例示用于流體緩沖裝置10的殼體20。
[0025](殼體2O的結構)
[0026]圖1(a)、圖1(b)是流體緩沖裝置10的說明圖,圖1(a)是流體緩沖裝置10的立體圖,圖1(b)是流體緩沖裝置10的分解立體圖。
[0027]如圖1所示,流體緩沖裝置10在另一側L2具有圓柱狀的流體緩沖裝置主體10a。從流體緩沖裝置主體1a朝向一側LI突出有軸狀的連接部10b(輸出軸),連接部1b連接有西式馬桶的馬桶座圈等。該流體緩沖裝置10在立起的馬桶座圈以覆蓋馬桶主體的方式倒下時,產生與其抵抗的力(負荷)從而降低馬桶座圈的倒下速度。連接部1b的彼此相向的面是平坦面10c,通過該平坦面1c防止了馬桶座圈相對于連接部1b空轉。
[0028]流體緩沖裝置10具有:在另一側L2具有底壁21的有底筒狀的殼體20;另一側L2配置于殼體20的內側的轉子30;以及在一側LI封閉殼體20的開放端29的圓環(huán)狀的罩60。在本實施方式中,殼體20以及罩60均是樹脂成型品。
[0029]殼體20具有從底壁21的外周緣朝向一側LI延伸的圓筒部22。圓筒部22在周向上內徑相同。從圓筒部22的內周壁27朝向徑向內側突出有兩個分隔用的凸部23。兩個凸部23形成于在周向上偏離180°的角度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兩個凸部23的另一側L2的端部均與底壁21連接。凸部23形成為截面梯形形狀,從徑向外側朝向內側周向尺寸(厚度)變薄。
[0030]轉子30具有:軸線L方向的另一側L2配置于殼體20的內側的旋轉軸40;以及保持于旋轉軸40的閥芯50。旋轉軸40由樹脂制成,具有:位于殼體20的內側的圓棒狀的第一軸部41 ;以及在比第一軸部41靠一側LI的位置延伸的第二軸部42。在第一軸部41的外周面形成有支承閥芯50的閥芯支承用凸部46。
[0031]在旋轉軸40的第一軸部41與第二軸部42之間形成有:在一側LI與第一軸部41相鄰的圓形的第一凸緣部43;在一側LI與第一凸緣部43隔著規(guī)定的間隔相向的圓形的第二凸緣部44。因此,在第一凸緣部43與第二凸緣部44之間形成環(huán)狀的周槽45。因此,只要將O形圈70裝配于周槽45并將旋轉軸40的第一軸部41壓入殼體20的內側,O形圈70就與殼體20的圓筒部22的內周壁27抵接,被殼體20與旋轉軸40夾著的空間被密封。并且,在殼體20的內部,被底壁21和第一軸部41的在一側LI與底壁21相向的第一凸緣部43劃分出的空間作為緩沖室而密封。此時,在緩沖室填充有油等流體(粘性流體)。
[0032]然后,將罩60插入旋轉軸40的第二軸部42與殼體20的圓筒部22之間,若固定罩60,則構成流體緩沖裝置10。此時,在罩60與旋轉軸40的第二凸緣部44之間配置有圓環(huán)狀的墊片75。
[0033]在該狀態(tài)下,旋轉軸40的另一側L2的端部49被殼體20的底壁21的凹部(未圖示)支承為能夠旋轉,并且第二軸部42在罩60的孔61的內側被支承為能夠旋轉。并且,第二軸部42的一部分貫通罩60的孔61,構成連接部10b。
[0034](罩60的固定結構)
[0035]在本實施方式的流體緩沖裝置10中,為了將罩60固定于殼體20,利用形成于罩60的外周面62的外螺紋66和形成于殼體20的內周壁27中與開放端29相鄰的部分的內螺紋26。并且,在殼體20的內周壁27中,位于一側LI的部分(形成有內螺紋26的部分)的內徑比位于另一側L2的部分的內徑大,在位于一側LI的部分與位于另一側L2的部分之間形成有朝向一側LI的環(huán)狀的臺階部25。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將罩60固定于殼體20時,通過罩60與臺階部25抵接,控制罩60向殼體20內的壓入量。并且,在殼體20的外周面24中的與內螺紋26在徑向上重疊的部分形成有朝向直徑在開放端29側變小的方向傾斜的錐形面28。
[0036]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罩60中,軸線L方向上外徑最大的部分是形成有外螺紋66的部分。更加具體地說,罩60的外徑在整個軸線L方向上恒定,在罩60的外周面62的整個軸線L方向上形成有外螺紋66。因此,能夠將罩60整體螺紋固定于殼體20,在將罩60螺紋固定于殼體20的狀態(tài)下,罩60整體位于殼體20內。
[0037]在罩60的一側LI的端面63的周向的多個部位形成有凹部64。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罩60的一側LI的端面63的內周緣的周向的三處形成有凹部64,在旋入罩60時,該凹部64與工具(未圖示)卡合,使罩60旋轉。
[0038]像這樣構成的殼體20以及罩60是樹脂成型品。因此,在成型殼體20時,同時形成內螺紋26等,在成型罩60時,同時形成外螺紋66以及凹部64。
[0039]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罩60與殼體20之間實施止轉處理。
[0040]作為該止轉處理例如使用粘接處理、利用了熱鉚接、超聲波鉚接等的鉚接處理等。因此,在旋轉軸40旋轉時,能夠防止罩60旋轉導致與殼體20的固定變松。
[0041](模具裝置I的結構)
[0042]圖2(a)、圖2(b)是應用了本發(fā)明的模具裝置I的主要部分的說明圖,圖2(a)是模具裝置I的立體圖,圖2(b)是模具裝置I的剖視圖。圖3是將應用了本發(fā)明的模具裝置I分解為成型殼體20的外周側的第一模具100和成型內周側等的模具的分解立體圖。圖4(a)、圖4(b)是應用了本發(fā)明的模具裝置I中的成型殼體20的內周側等的模具的分解立體圖,圖4(a)是使第三模具300等從第二模具200分離的分解立體圖,圖4(b)是使第三模具300與第四模具400等分離的分解立體圖。圖5(a)、圖5(b)是將應用了本發(fā)明的模具裝置I的成型殼體20的內周側等的部分放大表示的剖視圖,圖5(a)是成型時的剖視圖,圖5(b)是脫模時的剖視圖。另外,圖2至圖5中記載的軸線L與殼體20的軸線L對應。并且,在圖4(a)中,在第二模具200以及第三模具300雙方圖示殼體20。
[0043]圖2至圖5所示的模具裝置I是用于樹脂成型殼體20的裝置。在本實施方式中,模具裝置I具有:用于成型殼體20的外周側的第一模具100;具有用于成型殼體20的內周側中的相對于內螺紋26與開放端29相反的一側的軸部210的第二模具200;以及具有在外周面形成有用于成型內螺紋26的螺旋槽310的筒部320的第三模具300。
[0044]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模具100具有:成型殼體20的外周側中的從開放端29向軸線L方向的另一側L2離開的部分的第一模具部件110;以及配置于第一模具部件110的凹部115的第二模具部件120,第二模具部件120成型殼體20的底壁21側。相對于第二模具部件120在軸線L方向的另一側L2重疊配置有流道板130,在第二模具部件120形成有流道116。在這樣構成的第一模具100中,在靠近第一模具部件110以及第二模具部件120的外周端的位置形成有軸孔111、121,在軸孔111、121嵌入有第一定位銷150。
[0045]第二模具200具有沿軸線L方向延伸的軸部210,軸部210的軸線L方向的一側LI被第一基底部件800的支承孔840支承。在此,在軸部210的軸線L方向的一側LI的端部形成有朝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凸緣部211,在第一基底部件800向軸線L方向的一側LI移動時,第二模具200向軸線L方向的一側LI移動。
[0046]軸部210的末端部225(軸線L方向的另一側L2的端部)是成型殼體20的內周側中的相對于內螺紋26與開放端29相反的一側的部分,在軸部210的末端部225形成有成型殼體20的底壁21的部分、成型殼體20的分隔用的凸部23的凹部215(參照圖5(b))。
[0047]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軸部210的周圍配置有圓筒狀的套筒900。
[0048]在套筒900的軸線L方向的一側LI的端部形成有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凸緣部910,在第一基底部件800向軸線L方向的一側LI以及另一側L2移動時,套筒900向軸線L方向的一側LI以及另一側L2移動。
[0049]第三模具300的在軸線L方向的一側LI與在外周面形成有螺旋槽310的筒部320相鄰的部分是外形比筒部320的外形大的本體部330。
[0050]本體部330形成有供第二模具200的軸部210貫通的貫通孔340,該貫通孔340與筒部320的內部連通。在該貫通孔340貫通有第二模具200的軸部210,第二模具200的末端部225從貫通孔340向軸線L方向的另一側突出。
[0051 ]在軸線L方向的另一側L2與第三模具300的本體部330相鄰的位置配置有圓板狀的第四模具400,在第四模具400形成有貫通孔440,所述貫通孔440供第三模具300的筒部320嵌入其內側。貫通孔440是軸線L方向的另一側L2的內徑比一側LI的內徑大的帶臺階的孔,貫通孔440中的軸線L方向的另一側L2的部分形成為錐形面410。該錐形面410在殼體20中的在徑向外側與形成有內螺紋26的區(qū)域重疊的部分形成錐形面28。
[0052]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第三模具300以及第四模具400的周圍配置有圓筒狀的保持架500。在保持架500形成有沿軸線L方向貫通的貫通孔540。在本實施方式中,貫通孔540形成為帶臺階的孔,所述帶臺階的孔具有:供第三模具300的本體部330嵌入的小徑部分541;以及供第四模具400嵌入的大徑部分542。并且,相對于保持架500在軸線L方向的一側LI配置有支承板600,在該支承板600形成有供第二模具200的軸部210以及套筒900嵌入的貫通孔640。在本實施方式中,在靠保持架500以及支承板600的外周端的位置形成有沿軸線L方向貫通的軸孔520、620,在該軸孔520、620嵌入有第二定位銷700。并且,從第一基底部件800朝向軸線L方向的另一側L2突出有頂桿850,通過構成第一基底部件800的三張板801、802、803中的位于另一側L2的兩張板801、802向另一側L2移動,將第三模具300以及第四模具400從第二模具200排出。
[0053]第二定位銷700進行保持架500和位于保持架500的外側的第二基底部件(未圖示)的定位,該第二基底部件相對于第一基底部件800定位。其結果是,規(guī)定了第四模具400的位置。
[0054]第一定位銷150進行第一模具100和第一模具100的外側的第三基底部件(未圖示)的定位,在第一模具100沿軸線L方向移動時獲得較高的位置精度。
[0055](殼體20的制造方法)
[0056]在使用參照圖2至圖5說明的模具裝置I樹脂成型殼體20時,如圖2所示,在將第一模具100、第二模具200、第三模具300以及第四模具400定位并形成模腔的狀態(tài)下,從流道板130向模腔填充樹脂。
[0057]然后,在將殼體20與模具裝置I分離時,首先,如圖5(a)所示,進行分離第一模具100與殼體20的第一模具脫模工序。
[0058]接下來,在第二模具脫模工序中,如圖5(b)所示,使第一基底部件800、套筒900以及第二模具200向軸線L方向的一側LI移動,在第三模具300的貫通孔340內使第二模具200的軸部210向軸線L方向的一側LI (將第二模具200的軸部210從殼體20的內側拔出的方向)移動。
[0059]接下來,在第三模具脫模工序中,使第三模具300相對于殼體20相對旋轉并將第三模具300從殼體20拔出。此時,只使第三模具300相對于殼體20相對旋轉,從殼體20拆卸第三模具300以及第四模具400。
[0060]在進行該第三模具脫模工序時,如圖5(b)所示,在第二模具200的軸部210位于殼體20的內側的狀態(tài)下,使第三模具300相對于殼體20相對旋轉,從殼體20拆卸下第三模具300以及第四模具400。然后,回收殼體20。
[0061 ](本實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0062]如以上說明,用于本實施方式的殼體20的樹脂成型的模具裝置I具有:用于成型殼體20的外周側的第一模具100;具有用于成型殼體20的內周側中的相對于內螺紋26與開放端29相反的一側的軸部210的第二模具200;以及具有在外周面形成有用于成型內螺紋26的螺旋槽310的筒部320的第三模具300。并且,在第三模具300形成有供第二模具200的軸部210貫通的貫通孔340。因此,在樹脂成型工序后,能夠將第二模具200在第二模具脫模工序中從殼體20內部沿軸線L方向拔出。并且,能夠將第三模具300在第三模具脫模工序中繞軸線L旋轉并從殼體20的內部拆卸。因此,能夠通過樹脂成型高效地制造在內周壁27形成有凸部23以及內螺紋26的有底筒狀的殼體20。
[0063]并且,在進行第三模具脫模工序時,在第二模具200的軸部210位于殼體20的圓筒部22的內側的狀態(tài)下使第三模具300旋轉。因此,即使在第三模具300的形成有螺旋槽310的筒部320的壁厚較薄的情況下,在使第三模具300旋轉時,筒部320也不易變形。
[0064]并且,模具裝置I具有第四模具400,所述第四模具400將殼體20的外周側中的與內螺紋26在徑向上重疊的部分成型為朝向直徑在開放端29側變小的方向傾斜的錐形面28。因此,將設置于殼體20的開放端側的錐形面28用作分離第四模具400與殼體20時的脫模錐面。因此,殼體20中的形成有內螺紋26的部分不易變形。
[0065](其他實施方式)
[0066]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與馬桶座圈連接的流體緩沖裝置10的有底筒狀的殼體20,但是在制造與能夠旋轉地安裝于洗衣機中(帶緩沖的設備)的洗衣機主體(設備主體)的蓋(開閉部件)等連接的流體緩沖裝置的有底筒狀的殼體20、用于其他裝置的有底筒狀的殼體20時也可以應用本發(fā)明。
【主權項】
1.一種殼體的制造方法,所述殼體的制造方法通過使用了模具裝置的樹脂成型制造有底筒狀的殼體,所述殼體具有從內周壁朝向徑向內側突出的凸部以及形成于所述內周壁的比所述凸部靠開放端側的位置的內螺紋,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模具裝置設置有: 第一模具,其用于成型所述殼體的外周側; 第二模具,其具有用于成型所述殼體的內周側中的相對于所述內螺紋與所述開放端相反的一側的軸部;以及 第三模具,其具有筒部,所述筒部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成型所述內螺紋的螺旋槽,且所述第三模具形成有供所述軸部貫通的貫通孔。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殼體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使用所述模具裝置樹脂成型所述殼體后,分離所述殼體和所述模具裝置時,進行: 第二模具脫模工序,其使所述第二模具朝向從所述殼體拔出所述第二模具的方向移動;以及 第三模具脫模工序,其在所述第二模具脫模工序之后,使所述第三模具旋轉并從所述殼體拔出所述第三模具。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殼體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進行所述第三模具脫模工序時,在所述軸部位于所述殼體的內側的狀態(tài)下使所述第三模具旋轉。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殼體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模具裝置設置有第四模具,所述第四模具將所述殼體的外周側中的與所述內螺紋在徑向上重疊的部分成型為錐形面,所述錐形面朝向直徑在所述開放端側變小的方向傾斜。5.一種模具裝置,所述模具裝置樹脂成型有底筒狀的殼體,所述殼體具有從內周壁朝向徑向內側突出的凸部以及形成于所述內周壁的比所述凸部靠開放端側的位置的內螺紋,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具裝置具有: 第一模具,其用于成型所述殼體的外周側; 第二模具,其具有用于成型所述殼體的內周側中的相對于所述內螺紋與所述開放端相反的一側的軸部;以及 第三模具,其具有筒部,所述筒部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成型所述內螺紋的螺旋槽,且所述第三模具形成有供所述軸部貫通的貫通孔。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金屬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具裝置具有第四模具,所述第四模具將所述殼體的外周側中的與所述內螺紋在徑向上重疊的部分成型為錐形面,所述錐形面朝向直徑在所述開放端側變小的方向傾斜。
【文檔編號】B29L1/00GK105881782SQ201610082584
【公開日】2016年8月24日
【申請日】2016年2月5日
【發(fā)明人】吉原孝太朗
【申請人】日本電產三協(xié)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