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動車輛車橋的支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車輛的支承構件領域,所述支承構件例如為用于支撐車輛底盤懸掛系統(tǒng)的支架。本發(fā)明更確切地涉及周邊的配件或元件在這種構件上的固定。本發(fā)明還涉及一種制造這種構件的制造方法,以及涉及一種裝配有所述構件的車輛。
【背景技術】
[0002]前驅機動車輛具有包括支架的前橋,所述支架一方面用于將所述前橋裝配在所述機動車輛的底盤之下,另一方面用于固定前車輪和改變前車輪定向所需的元件,后驅車輛除了具有包括支架的前橋,還具有帶有支架的后橋,所述支架用于將所述后橋裝配在底盤之下。
[0003]當該車輛的發(fā)動機位于所述車輛前部時,根據車輛的構造,排氣管路在支架附近延伸并且從所述支架上方或下方通過。排氣管路通常通過柔性固定裝置而固定在支架上。
[0004]圖1和圖2示出了符合現有技術的支架。圖1是支架的透視圖,圖2是圖1中的支架的側視圖。支架2主要由通過擠壓制成的鋁制型材4和一般稱為角部的兩個聯接件6構成。這些角部6從型材4的端部中的每個起基本豎直地延伸,并且尤其能夠將支架固定在車輛構件上。型材4的所述端部包括固定車橋的固定部件。型材的(沿車輛向前行駛的前進方向的)后表面具有彈性墊塊8的支撐件12,所述彈性墊塊用于確保排氣管路(未示出)的固定。與排氣管路連接的一個或多個軸可通過接合而與位于彈性墊塊8中心的孔配合。支撐件12借助于螺釘10固定在型材上。所述螺釘要求在型材的壁中加工螺紋,這對于成本不利。支撐件12的存在還對于質量觀點不利。
[0005]公布的專利文件US2008/0053737A1涉及排氣管路在車輛構件上的柔性固定。更具體地,該教導提出了一種不使用中間支撐件的柔性固定方式。為此,固定裝置包括金屬絲,所述金屬絲的一端與排氣管路剛性連接,另一端插入彈性墊塊中。彈性墊塊主要包括外套筒、容置在所述外套筒中的彈性體材料的心部、以及在彈性體心部中心的內套筒。外套筒被用力插入車輛構件的縱梁側壁中。金屬絲的端部被插入內套筒中,彈性心部確保了車輛構件與排氣管路之間的柔性聯接。該聯接對于減少零件數量的措施是有意義的。相反,彈性墊塊在縱梁上的裝配要求在縱梁的壁中預設帶有引導表面的孔。這種操作是受限的,并且不需要與鋁制擠壓型材相容。
【發(fā)明內容】
[0006]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支承構件(例如用于車輛車橋的支架)與周邊元件之間的固定方式,該固定方式易于實施,更具體地,該固定方式與包括擠壓型材的支架相容。
[0007]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機動車輛的支承構件,例如用于車輛底盤懸掛系統(tǒng)的支架,所述構件包括擠壓型材;并且所述型材的擠壓部包括在所述型材的一個或多個區(qū)段上的腔室,所述腔室從所述擠壓部向所述一個或多個區(qū)段的附近凸出,并且形成用于固定部件的容置部。
[0008]腔室為擠壓型材的組成部分,所述腔室因此通過擠壓實施。
[0009]由于去除了形成腔室的材料,所述腔室在所述一個或多個區(qū)段的至少一側凸出,優(yōu)選地在所述一個或多個區(qū)段的兩側凸出。腔室形成封閉外形。
[0010]型材優(yōu)選地由鋁制成。所述型材優(yōu)選地通常具有細長部,腔室優(yōu)選地位于該部分的其中一個端部。
[0011]彈性材料的墊塊可容置在一個或至少其中一個容置部中,所述墊塊的外形基本對應于腔室的內輪廓。這些墊塊中的每個都可具有開口,優(yōu)選地具有中心開口,所述開口用于接收固定在一個或多個周邊元件上的軸。
[0012]根據本發(fā)明的有利方式,腔室在型材的分開的兩個區(qū)段上延伸,以形成用于固定部件的兩個容置部。
[0013]根據本發(fā)明的有利方式,所述一個或多個區(qū)段中的每個所具有的長度小于所述型材的長度的50%,優(yōu)選地小于所述型材的長度的30%,更優(yōu)選地小于所述型材的長度的20%。
[0014]根據本發(fā)明的有利方式,腔室為圓形,通常為正方形或者通常為矩形。
[0015]根據本發(fā)明的有利方式,所述腔室為第一腔室,型材的擠壓部包括在所述型材的區(qū)段上優(yōu)選地與所述第一腔室相對的第二腔室,并且所述第二腔室從所述擠壓部向所述區(qū)段的附近凸出,所述第二腔室還形成用于固定部件的容置部。
[0016]根據本發(fā)明的有利方式,構件包括與型材連接并且相對于所述型材橫向延伸的至少一個聯接件,所述至少一個聯接件為擠壓件,并且所述擠壓件的擠壓部包括形成用于固定部件的容置部的腔室。當聯接件被固定在外形上時,所述聯接件的擠壓方向就基本對應于所述型材的擠壓方向。
[0017]本發(fā)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制造根據本發(fā)明的支承構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18](a)借助于擠壓模來擠壓優(yōu)選地帶有擠壓部的型材,以使腔室位于所述擠壓部的端部;
[0019](b)優(yōu)選地通過加工來去除形成所述腔室的型材的材料,以保留形成一個或多個容置部的一個或多個區(qū)段。
[0020]根據本發(fā)明的有利方式,型材的擠壓部包括輔助腔室,所述輔助腔室具有與用于形成一個或多個容置部的腔室共有的隔板,步驟(b)包括去除所述隔板。
[0021]本發(fā)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機動車輛,所述機動車輛包括用于車輛底盤懸掛系統(tǒng)的支承構件,所述構件優(yōu)選地橫向布置在發(fā)動機艙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構件符合本發(fā)明,彈性墊塊布置在型材的容置部之中或者設置在所述型材的容置部中的每個之中,所述一個或多個墊塊包括中心開口,所述中心開口能夠接收車輛的排氣管路的固定軸或發(fā)動機的聯接桿的固定軸。
[0022]根據本發(fā)明的有利方式,所述支承構件包括在型材端部中的每個處的基本豎直延伸的聯接件,所述聯接件沿所述型材的主方向被擠壓并且每個都包括形成支撐車輛防傾桿的容置部的腔室。
[0023]本發(fā)明的措施的有意義之處在于這些措施能夠以節(jié)省的方式實施能夠與固定部件配合的容置部。事實上,擠壓為如此生產的零件提供了比通過沖壓或模壓制成的零件更精確的形狀。這些零件具有極好的表面狀態(tài),在該情況下,這能夠使用如此生產的容置部無需額外的加工。去除材料的去除操作對于擠壓的支架總是存在,以使去除用于形成一個或多個容置部的特定材料的去除操作不再出現明顯的費用超額。此外,本發(fā)明的措施大大減少了固定周邊元件(例如排氣管路)所需的零件數量。還大大簡化了組裝操作,這是因為在擠壓型材中不再使用螺釘固定。
【附圖說明】
[0024]通過閱讀以下詳細說明和附圖,本發(fā)明的其它特征和優(yōu)點將更加清楚,在附圖中:
[0025]-圖1是根據現有技術的用于車橋的支架的透視圖;
[0026]-圖2是圖1中的支架的側視圖;
[0027]-圖3是根據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支架的型材的側視圖;
[0028]-圖4是根據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支架的透視圖;
[0029]-圖5是根據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支架的型材的側視圖;
[0030]-圖6是根據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支架的角部的側視圖;
[0031]-圖7是根據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支架的第一透視圖;
[0032]-圖8是根據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支架的第二透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3]圖1和圖2已在之前通過對于現有技術的說明而被簡要描述。有意義地在圖2上觀察到,型材4的擠壓部包括在其后邊緣處的開口凹腔14。在圖1上可觀察到該凹腔的水平上壁和下壁借助于型材端部的孔而用作與車橋固定的固定部件。還可觀察到在型材4的中心部分處,這些壁的材料已被去除,以便于接近凹腔14的底壁,該底壁用于用作裝配支撐件12的裝配壁。
[0034]本發(fā)明的原理在于在擠壓時直接制成在型材的質量塊中的固定部件的支承件以及隨后去除多余材料。
[0035]圖3和圖4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在為支架的型材104的剖面圖的圖3上,可觀察到型材的擠壓部包括在其后邊緣處的腔室114。該腔室具有在該情況下為圓形的封閉外形。型材的擠壓部還可包括輔助腔室115,該輔助腔室與腔室114共享壁。該輔助腔室115優(yōu)選地在車輛的縱向方向(即圖3上的水平方向)上的寬度相對于腔室114的寬度更小。型材的擠壓部還可包括如圖3上可見的其它腔室。在圖3的示例中,型材的擠壓部通常在車輛的縱向方向上被拉長。然而,注意到這種構造是示例性的,可考慮其它構造。
[0036]在圖4上可觀察到根據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支架102。該支架所包括的擠壓型材104帶有圖3上所示的部分以及固定在所述型材104的端部上的兩個角部或聯接件106??捎^察到在型材104的兩個端部處良好地示出了腔室114,并且對應于該腔室的材料已被去除,以形成從所述型材凸出的容置部112。這些容置部對應于腔室114的區(qū)段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