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自動提供輔助轉向照明的車燈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關于一種車燈,尤指一種可自動提供輔助轉向照明的車燈,能自動檢知車輛轉向及轉角,提供適當?shù)妮o助照明光線,供駕駛人于夜間行駛轉彎道路時,清楚視及彎道路況提早反應以避免意外事故。
背景技術:
早期車輛的頭燈只能向前照射,使車輛在夜間行駛時,能為駕駛人照明前視野,但行經彎路時,頭燈直射光線并無法為駕駛人照明轉彎處,而使得夜間行駛彎道危險性大增。
之后,部分車廠或相關車用零件廠商開始研發(fā)解決此一照明問題,而陸續(xù)設計出許多不同的解決方法,其中概可分為原車燈本身結構的設計,以及增加輔助光源的設計兩種。原車燈的結構主要是由一燈殼、一光源、一反射燈罩及一透明燈罩組成,該反射燈罩固定在燈殼內側,提供光源一個反射面,將光線集中向前發(fā)射,而該透明燈罩則固定在燈殼前端開口處。
所謂藉由改燈本身結構達到照明角度的偏移,一種作法是將燈罩連同光源設置在一旋轉結構上,搭配旋動動力源即可使該燈罩及光源改變相對于燈殼的角度,又,燈殼固定在車輛前端,所以,當燈罩與燈源移動時,即能調整光源照明角度。而驅動旋轉結構的方式又概可分為二種,一種是機械驅動式;另一種是電子驅動式。誠如臺灣公告第321997號“可隨車輛同步偏轉之車頭輔助燈”新型專利,即是一種機械驅動式的驅動技術,請參閱新型專利圖1及圖6所示,其主要于車燈設有一延伸桿,該延伸桿配合滾輪、回復彈簧、軸承及鋼索,令鋼索一端結合在車輛轉向機構上,當車輪轉向時,可藉由鋼索的牽引而使車頭助燈相應擺動,達到車燈隨車輛同步偏轉的目的。再如臺灣公告第454716號“車燈同步轉向裝置之改良”新型專利,其為一種電子驅動式的車燈,如該新型專利的圖3所示,此新型專利主要設計一個可接收方向盤轉向的控制電路,該控制電路接收設置于方向盤處的高頻編碼發(fā)射電路,控制電路以無線方式取得方向盤的轉向,進而控制車燈的旋轉裝置動作,配合電子驅動方式,該旋轉裝置的動力源一般為馬達。由此可知,此新型專利為達到無線控制效果,需要分別準備高頻編碼發(fā)射電路及裝設有控制電路的車燈,但也因為采用無線傳輸?shù)姆绞?,會受到電磁場的干擾,而有誤動作或無法動作的問題產生,并非最佳。
而另一種使用輔助光源達到轉向照明的方式,是于原車燈一外側加入一輔助燈,由于輔助燈均設置在車燈的外側位置,故當其點亮時,可將增加車前側的照明范圍,所以,當車輛轉彎時即可藉由點亮輔助燈,達到照明轉彎處路況的目的,誠如臺灣公告第319349號“汽車輔助照明燈組合”新型專利的圖7所示。而目前轉彎控制方式大抵上還是配合檢知方向盤的轉知方向,控制使得轉助燈點,亮照轉彎處。
由上述說明可知目前已有許多種裝置被提出來解決夜間行經彎路照明的問題,但這些裝置因為均需要與車內的方向盤或轉軸連接使用,以取得轉向信號進而控制車燈的照明范圍。所以,不論在裝設上或是電路設計上均有其一定難度,而造成些許的不方便,特別是要結合或破壞原車體結構,更是相當麻煩且不安全的施工。
發(fā)明內容
為此,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可自動提供輔助轉向照明的車燈,只要利用車燈原本的對外的接線取得電源即可,無需再與車內的任何線路連接,即能達到自動檢測車輛轉彎而調整車燈照明方向,由于車燈已整合有自動提供輔助轉向照明的功能,安裝上更形簡便。
欲達上述目的所使的主要技術手段為,該可自動提供輔助轉向照明的車燈包含有一頭燈本體,其主要包含有一燈殼、一反射燈罩、一光源、一透明燈罩及一旋轉裝置,該反射燈罩、光源及旋轉裝置均內設于該燈殼內,該旋轉裝置控制該反射燈罩相對燈殼的角度;一控制電路,設于該頭燈本體的燈殼內,與旋轉裝置電連接,其包含有一微處理器,內建一轉角計算程序;一側向角度檢知單元,連接至該微處理器的輸入端,以反應行進中車輛的側向角度予微處理器,供微處理器進行轉角的計算;及一驅動電路,連接至該微處理器的輸出端,控制車燈內旋轉裝置的馬達轉動,調整車燈的反射燈罩的角度。
上述控制電路整合于該頭燈本體內,藉由側向加速度能夠反應行進中車輛的側向角度予微處理器,再由該微處理器計算實際的轉角后,輸出一對補償該轉角的馬達控制信號至驅動電路,由驅動電路調整頭燈本體反射燈罩偏轉一個車輛轉角的角度,如此,車燈即具有自動檢知轉角,而調整照明角度,從而提供可照明轉彎處的路況光線,提高夜間彎路行駛時的安全性。
本發(fā)明次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增強輔助照明的車燈,由于部份車燈產品會分別設有一頭燈及一輔助燈,該輔助燈供補強車前側位置的光線,故本發(fā)明除了在車身轉彎時控制頭燈照明方向外,也會激活輔助燈,加強車前側的照明光線。
圖1為本發(fā)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A為本發(fā)明單顆車燈內控制電路的電路方塊圖。
圖2B為本發(fā)明車燈組的控制電路的電路方塊圖。
圖3為本發(fā)明控制電路中微處理器的流程圖。
圖4為本發(fā)明第一較佳實施例裝設于行進車輛上的照明范圍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第二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6A為本發(fā)明單顆車燈第二較佳實施例的控制電路方塊圖。
圖6B為本發(fā)明第二較佳實施例車燈組的控制電路的方塊圖。
圖7為本發(fā)明第二較佳實施例裝設于行進車輛上的照明范圍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側向角度檢知器的量測圖。
主要組件符號說明10 車燈 11 頭燈本體11 燈殼 112反射燈罩113光源 114透明燈罩115旋轉裝置 116馬達116’ 馬達 12 輔助燈121光源 121’ 光源20 控制電路 21 微處理器22 側向角度檢知單元221側向角度檢知器222信號轉換電路
23 馬達驅動電路40 車輛具體實施方式
首先請參閱圖1所示,為本發(fā)明單顆照明車燈10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其包含有一頭燈本體11,其主要包含有一燈殼111、一反射燈罩112、一光源113、一透明燈罩114及一旋轉裝置115,該反射燈罩112、光源113及旋轉裝置115均內設于該燈殼11內,該旋轉裝置115控制該反射燈罩112相對燈殼111的角度;一控制電路20,設于該頭燈本體11的燈殼111內,與旋轉裝置115電連接,以控制該旋轉裝置115的轉動,進而調整該反射燈罩112相對于燈殼111的角度。
請配合參閱圖2A所示,該控制電路20包含有一微處理器21,內建一轉角計算及角度控制程序;一側向角度檢知單元22,其主要包含有一側向角度檢知器221及一信號轉換電路222,該側向角度檢知器221的輸出端連接至該信號轉換電路222,透過該信號轉換電路222將側向角度檢知器221輸出至該微處理器21的輸入端,以反應行進中車輛的側向角度予微處理器21,供微處理器21進行轉角的計算;該側向角度檢知器221可為一側向傾角檢知器(deg)、一側向角速度檢知器(deg/s)或一側向角加速度檢知器(deg/s2),請配合參閱圖8所示,為側向角速度檢知器221裝設在三菱SAVRIN轎車上的方向盤轉角與側傾角在不同車速下的關系圖。一般來說,當側向角速度值為10deg/s,換算后會得到約45度角;而當方向盤轉至底時,該側向角速度值為60deg/s;及一馬達驅動電路223,連接至該微處理器221的輸出端,控制車燈10內旋轉裝置115的馬達116轉動,調整車燈的反射燈罩112的角度。
誠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的控制電路20整合于燈殼111內,且其工作電源來自于車燈光源113的線路,無需與車內的任何結構連接或接線,即能獨立運作。再如圖2B所示,本發(fā)明的車燈組包含至少兩個單顆頭燈本體11及一控制電路20,該控制電路20的馬達驅動電路23連接各頭燈本體11的馬達116、116’,以控制兩頭燈本體11的照明角度。
請參閱圖5所示,為本發(fā)明另一車燈10a較佳實施例,該車燈10a于燈殼111內增設有一輔助燈12,其設于該頭燈本體11的外側,為補強車前側照明用。請配合圖6A所示,將上述單顆車燈內控制電路20應用在此一車燈上,其中該微處理21的輸出端連接至該輔助燈12的光源控制端,當微處理器21判斷轉角等于或超出默認值時,除對馬達驅動電路23輸出驅動信號外,還同時輸出一開啟控制信號至該輔助燈12的光源121控制端,激活該輔助燈12點亮,以補強車前側的光線,如圖7所示。
又,本發(fā)明另一車燈組實施例可包含有至少二個單個內建有頭燈及輔助燈的車燈及一控制電路20,再請配合參閱圖6B所示,該控制電路20中微處理器21的馬達驅動電路23分別連接至各頭燈本體內的馬達116、116’,又該微處理器21連接至各輔助燈內的光源121、121’控制端,以控制兩車燈中頭燈的照明角度及輔助燈光源的啟閉。
請配合參閱圖3所示,為微處理器進行轉角計算及角度控制程序的流程圖
車輛激活后該微處理器即開機30,并開始接收側向角度檢知器的檢知信號,依照預先設定的對照表了解目前輸入的檢知信號所代表的轉角31,并將轉角與設定值進行比較32,看是否已達需要控制車燈照明角度的數(shù)值,若否,則不輸出的驅動信號、激活信號至馬達驅動電路及輔助燈的控制端36,并繼續(xù)判斷下一個接收檢知信號所代表的轉角,直到該轉角確已達或超過默認值為止(代表車輛40有較大幅度的轉彎,如圖4所示)。之后,依照目前判斷出來的轉角輸出一對應的驅動信號至馬達驅動電路,及激活信號至輔助燈的控制端,令馬達驅動電路驅動旋轉裝置的馬達以及點亮輔助燈33,使反射燈罩調整到可補償該轉角的角度,以調整照明角度偏轉至照明車前側的轉彎處,如圖4所示,直到輸入檢知信號所代表的轉角再低于默認值,即透過馬達驅動電路及旋轉裝置,控制該反射燈罩調回原位,使車燈照射正前方,若車輛40熄火則結束并關機35。
由上述說明可知,本發(fā)明確實能提供一種具有自動提供轉向輔助照明的車燈,且安裝時無需于方向盤或車輛的轉向機構上連接,當然可避免破壞車體增加布線的困擾,也不需使用無線方式即可能達到免接線的設計,就車廠或一般修車廠換裝具有自動車燈轉向車燈的程序上來說,確實更為方便。
權利要求
1.一種可自動提供輔助轉向照明的車燈,其特征在于,包含有至少一頭燈本體,其主要包含有一燈殼、一反射燈罩、一光源、一透明燈罩及一旋轉裝置,該反射燈罩、光源及旋轉裝置均內設于該燈殼內,該旋轉裝置控制該反射燈罩相對燈殼的角度;一控制電路,與各頭燈本體的旋轉裝置電連接,以控制該旋轉裝置的轉動,其包含有一微處理器,內建一轉角計算及角度控制程序;一側向角度檢知單元,連接至該微處理器的輸入端,以反應行進中車輛的側向角度予微處理器,供微處理器進行轉角的計算;及一馬達驅動電路,連接至該微處理器的輸出端,控制各頭燈本體內旋轉裝置的馬達轉動,調整反射燈罩的角度。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自動提供輔助轉向照明的車燈,其特征在于,該側向角度檢知單元主要包含有一側向角度檢知器及一信號轉換電路,該側向角度檢知器的輸出端連接至該信號轉換電路,透過該信號轉換電路將側向角度檢知器輸出至該微處理器的輸入端。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自動提供輔助轉向照明的車燈,其特征在于,該側向角度檢知器為一側向傾角檢知器、一側向角速度檢知器或一側向角加速度檢知器。
4.如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可自動提供輔助轉向照明的車燈,其特征在于,該微處理器的轉角計算及角度控制程序包含有開機;接收側向角度檢知單元的檢知信號;依照預先設定的對照表了解目前輸入的檢知信號所代表的轉角;比較轉角與設定值,判斷是否已達需要控制車燈照明角度的數(shù)值,若否,則繼續(xù)判斷下一個接收檢知信號所代表的轉角,直到該轉角確已達或超過默認值為止,進行下一步驟;依照目前判斷出來的轉角輸出一對應的驅動信號至馬達驅動電路;及重復第一道步驟,直到關機為止。
5.如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可自動提供輔助轉向照明的車燈,其特征在于,該車殼內設有一輔助燈,其設于該頭燈本體的外側,為補強車前側照明用。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可自動提供輔助轉向照明的車燈,其特征在于,該微處理的輸出端連接至該輔助燈的光源控制端。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可自動提供輔助轉向照明的車燈,其特征在于,該微處理器的轉角計算及角度控制程序包含有開機;接收側向角度檢知單元的檢知信號;依照預先設定的對照表了解目前輸入的檢知信號所代表的轉角;比較轉角與設定值,判斷是否已達需要控制車燈照明角度的數(shù)值,若否,則不輸出驅動信號及激活信號予馬達驅動電路及輔助燈的控制端,并繼續(xù)判斷下一個接收檢知信號所代表的轉角,直到該轉角確已達或超過默認值為止,進行下一步驟;依照目前判斷出來的轉角分別輸出一驅動信號及一激活信號予馬達驅動電路及輔助燈的控制端;及重復第一道步驟,直到關機為止。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自動提供輔助轉向照明的車燈,其特征在于,該控制電路設于一頭燈本體的燈殼內。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是一種可自動提供輔助轉向照明的車燈,于車燈內設有一控制電路,該控制電路包含有一微處理器、一側向角度檢知單元及一驅動車燈內旋轉裝置馬達的驅動電路;該側向角度檢知器能夠反應行進中車輛的側向角度予微處理器,由微處理器計算實際的轉角后,輸出一對補償該轉角的馬達控制信號至驅動電路,該驅動電路調整頭燈本體反射燈罩偏轉一個車輛轉角的角度,如此,車燈即具有自動檢知轉角,而調整照明角度,從而提供可照明轉彎處的路況光線,提高夜間彎路行駛時的安全性。
文檔編號B60Q1/12GK1899879SQ20051008510
公開日2007年1月24日 申請日期2005年7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7月20日
發(fā)明者李旺軒, 廖學隆, 王溫良 申請人: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