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立式石墨化爐窯的進料結構及立式石墨化爐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石墨化爐窯設備領域,特別地,涉及一種用于立式石墨化爐窯的進料結構。此外,本實用新型還涉及一種包括上述用于立式石墨化爐窯的進料結構的立式石墨化爐窯。
【背景技術】
[0002]石墨化爐主要用于碳纖維、高導熱石墨材料、電池負極材料等碳材料及碳復合材料的石墨化處理以及提純處理。
[0003]目前,石墨化爐的進料大多伴隨正極進入到爐體內,認為這樣進料能夠充分利用電極產生的熱能,減少熱量流失。但是經過試驗證明,經過物料與正極大面積接觸,雖然會使得電極熱量被物料充分吸收,但是同時物料也極易附著于正極棒體上,無形中增大正極棒體的電阻,使得電極的耗電量成倍增加,耗電量的損失遠遠超出了所利用的熱量,不僅不能夠達到節(jié)能的目的,反而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損失。并且為了減少細粉的產生和減少破碎工序的次數(shù),大多采用小顆粒物料進行石墨化處理,而小顆粒伴隨正極進入爐體時,更加容易粘附于電極表面形成大電阻電極棒,加劇了電能的消耗。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于立式石墨化爐窯的進料結構及立式石墨化爐窯,以解決現(xiàn)有石墨化爐的進料裝置均采用伴隨正極進料,雖然減少了熱量流失,同時也成倍增加了電能的損耗的技術問題。
[0005]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6]一種用于立式石墨化爐窯的進料結構,包括爐體和爐蓋,爐體圍合形成爐內空腔,爐體開有上部開口,爐蓋覆蓋于爐體的上部開口處,爐蓋的中部從上至下插有正電極棒,正電極棒伸入到爐內空腔中,爐蓋上設有至少一組用于向爐內空腔內輸入物料的下料筒,下料筒偏離于爐蓋的中部位置布置,下料筒的輸出端向爐內空腔中的正電極棒的布設方向傾斜。
[0007]進一步地,下料筒均處于爐蓋上遠離正電極棒的位置并貫穿爐蓋的上下表面。
[0008]進一步地,多組下料筒沿爐蓋的周向等間距布置。
[0009]進一步地,下料筒沿爐蓋的周向設置有多排,相鄰排的下料筒沿爐蓋的徑向錯位布置。
[0010]進一步地,多個下料筒輸出端的朝向相交于正電極棒向下的延長線上。
[0011]進一步地,正電極棒與爐蓋的接觸部位設置有密封環(huán)。
[0012]進一步地,爐蓋與爐體的連接部位設有用于爐內空腔降壓和排氣的排煙道。
[0013]處于爐蓋外的正電極棒通過夾止器和/或絕緣吊環(huán)固定在爐蓋和/或爐體上。
[0014]進一步地,爐蓋采用多塊軟質剛玉磚拼合而成,軟質剛玉磚通過爐蓋吊環(huán)固定在爐蓋吊架上,爐蓋吊架固接在爐體的上部開口上。
[0015]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還提供了一種立式石墨化爐窯,其包括上述用于立式石墨化爐窯的進料結構。
[0016]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本實用新型用于立式石墨化爐窯的進料結構,下料筒偏移于正電極棒的設置區(qū)域布置,以減少從下料筒進入到爐內空腔中的物料直接與正電極棒接觸的幾率,降低物料粘附于正電極棒外表面的幾率,從而降低物料對正電極棒通電發(fā)熱功能的影響,降低電能的損耗,即使對于小顆粒物料的石墨化處理或者提純處理也不會影響到正電極棒通電發(fā)熱功能;下料筒的輸出端均朝向正電極棒的布設方向傾斜,使得物料均朝向電極發(fā)熱區(qū)域進料,使得物料盡可能的利用到爐內空腔中的熱量,減少爐內空腔中的熱量損失。本進料結構使電能與熱能達到一個利用的平衡,從而達到節(jié)約能源的目的。
[0018]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之外,本實用新型還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下面將參照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附圖說明】
[0019]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0020]圖1是本實用新型優(yōu)選實施例的用于立式石墨化爐窯的進料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例說明:
[0022]1、爐體;2、爐蓋;3、正電極棒;4、下料筒;5、密封環(huán);6、排煙道。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可以由所限定和覆蓋的多種不同方式實施。
[0024]圖1是本實用新型優(yōu)選實施例的用于立式石墨化爐窯的進料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用于立式石墨化爐窯的進料結構,包括爐體I和爐蓋2,爐體I圍合形成爐內空腔,爐體I開有上部開口,爐蓋2覆蓋于爐體I的上部開口處,爐蓋2的中部從上至下插有正電極棒3,正電極棒3伸入到爐內空腔中,爐蓋2上設有至少一組用于向爐內空腔內輸入物料的下料筒4,下料筒4偏離于爐蓋2的中部位置布置,下料筒4的輸出端向爐內空腔中的正電極棒3的布設方向傾斜。本實用新型用于立式石墨化爐窯的進料結構,下料筒4偏移于正電極棒3的設置區(qū)域布置,以減少從下料筒4進入到爐內空腔中的物料直接與正電極棒3接觸的幾率,降低物料粘附于正電極棒3外表面的幾率,從而降低物料對正電極棒3通電發(fā)熱功能的影響,降低電能的損耗,即使對于小顆粒物料的石墨化處理或者提純處理也不會影響到正電極棒3通電發(fā)熱功能;下料筒4的輸出端均朝向正電極棒3的布設方向傾斜,使得物料均朝向電極發(fā)熱區(qū)域進料,使得物料盡可能的利用到爐內空腔中的熱量,減少爐內空腔中的熱量損失。本進料結構使電能與熱能達到一個利用的平衡,從而達到節(jié)約能源的目的。
[0025]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中,下料筒4均處于爐蓋2上遠離正電極棒3的位置并貫穿爐蓋2的上下表面。形成上下貫通的進料通道,通過豎向的直線通道實現(xiàn)物料的進料加速,通過朝向正電極棒3的折彎通道實現(xiàn)物料向正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