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有關于一種破皮裝置,尤其有關于一種醫(yī)療器械領域中應用的橈動脈入路介入手術專用的破皮裝置。
背景技術:
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是目前治療冠狀動脈致死性病變的最重要的方法,其中橈動脈入路已成為最重要的手術入路方式,占冠狀動脈手術總例數的90%以上。橈動脈入路破皮穿刺點的解剖特點是皮下組織薄且局部神經血管重要,而神經血管距離破皮切口位置很近,破皮時,如果用普通手術刀,醫(yī)生稍有不慎就會使這些重要的神經血管受到損傷,容易引起嚴重的手術并發(fā)癥。
其主要原因在于:術者在進行破皮時,因為操作過程中術者手臂完全懸空,手術刀沒有支撐,無法有效控制手術刀的刀片長度,易造成術者對切口的深度和長度控制不精確,如果手術深度控制不好,極易造成嚴重的手術并發(fā)癥。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現有破皮刀存在的技術缺點,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破皮裝置,該破皮裝置既能在橈動脈入路的介入手術中起到破皮的作用,又能很好的控制切口的深度。
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破皮裝置,所述破皮裝置包括:
刀柄,其具有相連接的握持部及安裝部,所述安裝部上連接有手術刀,所述安裝部上設有多個卡扣槽;
保護套,其套設在所述安裝部上,所述保護套的端部設有能使所述手術刀的刀尖穿過的開口,所述保護套內設有卡扣凸部,所述卡扣凸部卡設在所述卡扣槽內。
在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多個所述卡扣槽沿所述手術刀伸出所述保護套的方向間隔設置在所述安裝部上。
在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多個所述卡扣槽包括閉合位置卡扣槽、第一伸出位置卡扣槽和第二伸出位置卡扣槽,所述第一伸出位置卡扣槽位于所述閉合位置卡扣槽和所述第二伸出位置卡扣槽之間;在所述卡扣凸部卡設在所述閉合位置卡扣槽內的狀態(tài)下,所述手術刀位于所述保護套內;在所述卡扣凸部卡設在所述第一伸出位置卡扣槽或所述第二伸出位置卡扣槽內的狀態(tài)下,所述手術刀的刀尖伸出所述保護套的開口。
在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伸出位置卡扣槽與所述第二伸出位置卡扣槽之間的距離為0.1mm~1mm。
在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伸出位置卡扣槽與所述閉合位置卡扣槽之間的距離為1mm~10mm。
在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卡扣凸部的高度為0.1mm~1mm。
在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安裝部的一側設有安裝槽,所述安裝槽內設有凸臺,所述手術刀的一端設有所述刀尖,其另一端具有結合槽,在所述手術刀的另一端插設在所述安裝槽內的狀態(tài)下,所述結合槽與所述凸臺卡扣配合。
在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多個所述卡扣槽設置在所述安裝部的另一側。
在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保護套的外側壁設有多條摩擦凸棱。
在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卡扣槽具有退出側壁,所述卡扣凸部設有與所述退出側壁相配合的傾斜側壁。
本發(fā)明的破皮裝置的特點及優(yōu)點是:該破皮裝置解決術者在進行手術時,對切口的深度控制不好,造成動脈損傷的問題。在進行破皮手術時,該破皮裝置可為手術刀提供一個支撐點,避免手術刀懸空操作,方便術者操作。
本發(fā)明的破皮裝置是在原普通手術刀的基礎上,將手術刀安裝在刀柄上,并在手術刀上套設保護套,且在保護套和刀柄上設計了可相互配合卡扣的卡扣凸部和多個卡扣槽,通過卡扣凸部卡扣配合在不同的卡扣槽內,使該破皮裝置巧妙地形成了一個可在醫(yī)生用手術刀破皮時能控制手術刀的刀尖露出保護套的長度,從而有效控制手術切口深度的裝置。該破皮裝置最大的特點是:醫(yī)生用該破皮裝置進行破皮操作時,可以不用擔心切口太深造成的并發(fā)癥,極大的增加了手術的安全性和方便性。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的破皮裝置的刀柄的結構示意圖一。
圖2為本發(fā)明的破皮裝置的刀柄的結構示意圖二。
圖3為本發(fā)明的破皮裝置的刀柄與手術刀連接的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破皮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的破皮裝置的側視剖視示意圖。
圖6為圖5的A部放大圖。
圖7為本發(fā)明的破皮裝置的實施方式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的破皮裝置的卡扣凸部與第一伸出位置卡扣槽配合的示意圖。
圖9為本發(fā)明的破皮裝置的實施方式二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fā)明的破皮裝置的卡扣凸部與第二伸出位置卡扣槽配合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如圖1至圖10所示,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破皮裝置,其包括刀柄1和保護套2,其中:刀柄1具有相連接的握持部11及安裝部12,所述安裝部12上連接有手術刀3,所述安裝部12上設有多個卡扣槽121;保護套2套設在所述安裝部12上,所述保護套2的端部設有能使所述手術刀3的刀尖31穿過的開口21,所述保護套2內設有卡扣凸部22,所述卡扣凸部22卡設在所述卡扣槽121內。
具體是,如圖1和圖2所示,刀柄1由握持部11及安裝部12組成,該握持部11與安裝部12可一體成型。在本實施例中,于握持部11的兩側面可設有多個凸塊或多個凹槽111,以便于人手握持時有一定的摩擦力,握持穩(wěn)定。安裝部12位于握持部11的上方,其寬度小于握持部11的寬度,于安裝部12的一側面設有安裝槽122,于安裝部12的另一側面設有多個卡扣槽121,該安裝槽122內設有凸臺123。如圖3所示,手術刀3的一端設有刀尖31,其另一端具有結合槽32,在手術刀3的另一端插設在該安裝槽122內的狀態(tài)下,該結合槽32與凸臺123卡扣配合,從而實現了手術刀3與刀柄1的連接固定,此時手術刀3的刀尖31外露在安裝部12的上方。
請配合參閱圖4和圖5所示,保護套2具有中空內腔24,其一端25具有插入口,其另一端26設有能使手術刀3的刀尖31穿過的開口21,該保護套2通過其插入口套設在安裝部12上,以使安裝部12及其上的手術刀3位于保護套2的中空內腔24中,該保護套2的內側壁設有卡扣凸部22,該卡扣凸部22凸出保護套2內側壁的高度為0.1mm~1mm,在本實施例中,該卡扣凸部22凸出保護套2內側壁的高度為0.4mm。該保護套2的卡扣凸部22可卡設在安裝部12的多個卡扣槽121內,從而使得該保護套2可相對安裝部12上下移動,已使得安裝部12上的手術刀3的刀尖31伸出保護套2的另一端26或回縮至保護套2內。在本發(fā)明中,該保護套2的外側壁設有多條摩擦凸棱23,該些摩擦凸棱23等間隔設置在保護套2的外側壁的兩相對側面上,其可方便操作人員握持并滑動該保護套2。
在本發(fā)明中,多個所述卡扣槽121沿手術刀3伸出保護套2的方向間隔設置在安裝部12上。如圖2所示,多個所述卡扣槽121包括閉合位置卡扣槽1211、第一伸出位置卡扣槽1212和第二伸出位置卡扣槽1213,所述第一伸出位置卡扣槽1212位于所述閉合位置卡扣槽1211和所述第二伸出位置卡扣槽1213之間;從安裝部12與握持部11相連的一端至安裝部12的自由端的方向,依次設置第二伸出位置卡扣槽1213、第一伸出位置卡扣槽1212和該閉合位置卡扣槽1211,且閉合位置卡扣槽1211、第一伸出位置卡扣槽1212和第二伸出位置卡扣槽1213相互平行設置。進一步的,該第一伸出位置卡扣槽1212與第二伸出位置卡扣槽1213之間的距離為0.1mm~1mm,在一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一伸出位置卡扣槽1212與第二伸出位置卡扣槽1213之間的距離為1mm,此時手術刀3伸出保護套2的長度是可控的,大約1mm,故此時進行穿刺手術時切口的最大深度不會超過1mm,不會造成動脈損傷;該第一伸出位置卡扣槽1212與閉合位置卡扣槽1211之間的距離為1mm~10mm,在一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一伸出位置卡扣槽1212與閉合位置卡扣槽1211之間的距離為2mm。
如圖5和圖6所示,在所述卡扣凸部22卡設在所述閉合位置卡扣槽1211內的狀態(tài)下,所述手術刀3位于所述保護套2內;如圖7和圖8所示,在所述卡扣凸部22卡設在所述第一伸出位置卡扣槽1212或所述第二伸出位置卡扣槽1213內的狀態(tài)下,所述手術刀2的刀尖31伸出所述保護套2的開口21。
具體是,在初始位置時,如圖4至圖6所示,也即手術刀3位于保護套2內的狀態(tài)下,該保護套2的卡扣凸部22卡設在安裝部12的閉合位置卡扣槽1211內,此時手術刀3完全藏在保護套2的中空內腔24中,可防止傷害操作人員。
當需要進行破皮手術時,如圖7和圖8所示,將保護套2向握持部11的方向推動,由于外力作用,保護套2的一端25發(fā)生彈性變形,在本實施例中,設置在安裝部12上的多個卡扣槽121具有退出側壁1214,且位于保護套2上的卡扣凸部22設有傾斜側壁221,當卡扣凸部22卡設在卡扣槽121內時,該退出側壁1214恰好與傾斜側壁221相配合,這樣設置的好處是,便于卡扣凸部22滑入或滑出卡扣槽121。此時,保護套2受到向握持部11的推力后,其內的卡扣凸部22會退出閉合位置卡扣槽1211,當繼續(xù)向握持部11的方向推動保護套2時,該卡扣凸部22會卡設于第一伸出位置卡扣槽1212內,此時手術刀3的刀尖31會從保護套2的開口21伸出保護套2,此時為手術刀3的第一檔位置,在該位置狀態(tài)下,手術刀3的刀尖31會伸出保護套2的另一端26約1mm的長度,此時術者即可使用此狀態(tài)進行破皮手術。
具體操作方法如下:以保護套2的另一端26的圓弧面為支點抵在患者皮膚上,并以此為支撐點逆時針向上轉動手術刀3,此時手術刀3的刀尖31會切入皮膚中,待切入皮膚時,向下拉動手術刀3劃開皮膚大約2mm~3mm的切口,此時在進穿刺針,進行介入手術。因為此時在進行破皮手術時,因為有支撐點的原因,對切口的深度和長度可以精確控制,防止重要組織損傷,方便術者操作。因為此狀態(tài)下刀尖只外漏大約1mm,故此時進行穿刺手術時,切口深度最大深度不會超過1mm,故不會切至動脈,不會造成重要組織損傷。
當繼續(xù)向握持部11的方向推動保護套2時,保護套2的一端25發(fā)生彈性變形,保護套2內的卡扣凸部22會退出第一伸出位置卡扣槽1212,當繼續(xù)向握持部11的方向推動保護套2時,該卡扣凸部22會卡扣在第二伸出位置卡扣槽1213內,此時為手術刀3的第二檔位置,在該位置狀態(tài)下,手術刀3的刀尖31會伸出保護套2的另一端26約2mm的長度,此時的狀態(tài)如圖9和圖10所示,其具體操作方法與第一檔位時的操作方法相同,此檔位主要應用在動脈在皮下較深的穿刺點,如股動脈等。
當操作者誤操作將保護套2推至第二檔位置,且需要在較淺的動脈穿刺時,需要將第二檔位移至第一檔位時,可向遠離握持部11的方向推動保護套2,使保護套2的卡扣凸部22與安裝部12的第一伸出位置卡扣槽1212配合在一起,此時保護套2回退至第一檔位置。這樣,保護套2可在刀柄1的各卡扣槽121之間相互切換,此時可進行動脈較淺的穿刺點的介入手術。
本發(fā)明的破皮裝置,解決術者在進行手術時,對切口的深度控制不好,造成動脈損傷的問題。在進行破皮手術時,該破皮裝置可為手術刀提供一個支撐點,避免手術刀懸空操作,并通過有效精確地控制手術刀的刀尖伸出保護套的長度,達到精確控制破皮深度的目的,方便術者操作。該裝置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點是:在橈動脈穿刺手術時破皮用,手腕處的解剖特點為皮下組織薄且有大量神經血管,如果切口過深則會傷及神經血管,該破皮裝置會在術者手術時精確的控制切皮深度,防止對神經血管等重要組織的損傷,以確保手術安全。
本發(fā)明的破皮裝置是在原普通手術刀的基礎上,將手術刀安裝在刀柄上,并在手術刀上套設保護套,且在保護套和刀柄上設計了可相互配合卡扣的卡扣凸部和多個卡扣槽,通過卡扣凸部卡扣配合在不同的卡扣槽內,使該破皮裝置巧妙地形成了一個可在醫(yī)生用手術刀破皮時能控制手術刀的刀尖露出保護套的長度,從而有效控制手術切口深度的裝置。該破皮裝置最大的特點是:醫(yī)生用該破皮裝置進行破皮操作時,可以不用擔心切口太深造成的并發(fā)癥,極大的增加了手術的安全性和方便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幾個實施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依據申請文件公開的內容可以對本發(fā)明實施例進行各種改動或變型而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