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3d圖像的合成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 本發(fā)明設(shè)及一種圖像的合成方法,尤其設(shè)及一種3D圖像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術(shù)】
[0002] 3D圖像由于其獨特的立體顯示效果而越來越受到大眾的歡迎?,F(xiàn)有的立體拍攝 (也稱3D拍攝)包括平行式立體拍攝、垂直式立體拍攝、單機雙鏡頭的立體拍攝W及快口式 立體拍攝。其中平行式立體拍攝3D圖像的原理為:利用拍攝得到的左、右視差圖像進行3D圖 像的合成。然而,由于左圖像、右圖像在內(nèi)容上無法重疊而產(chǎn)生重影,并且在固定左右攝像 頭的相對位置時,由于位置的誤差而使得左圖像、右圖像在內(nèi)容上存在豎直方向上的偏移, 導(dǎo)致合成圖像的3D顯示效果較差。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 有鑒于此,確有必要提供一種立體顯示效果較好的3D圖像的合成方法。
[0004]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3D圖像的合成方法,其包括W下步驟:
[0005] (1)在一參考場景中設(shè)置一矩形的白紙,該白紙內(nèi)有兩條相互垂直且相交的直線 Li和L2,其中該直線^平行于該白紙的左邊界線或右邊界線,該直線^和12的交點為該白紙 的中屯、點0;
[0006] (2)采用一包括左攝像頭和右攝像頭的拍攝裝置對該包含白紙的參考場景進行拍 攝得到左樣圖和右樣圖,其中所述左攝像頭與右攝像頭的位置相對固定;
[0007] (3)確定該白紙的中屯、點0分別在左樣圖W及右樣圖中的坐標(biāo),并利用該中屯、點0 分別在左樣圖W及右樣圖中的坐標(biāo)獲得對齊左樣圖和右樣圖的移位模式;
[0008] (4)將該拍攝裝置所拍攝的左圖像W及右圖像按照該移位模式進行移位對齊,并 將該對齊后的左圖像及右圖像合成得到3D圖像。
[0009] 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較,本發(fā)明提供的3D圖像的合成方法具有W下優(yōu)點:通過在參考 場景中設(shè)置矩形的白紙,然后獲得該白紙的中屯、點在左圖像、右圖像中的坐標(biāo),從而確定左 圖像、右圖像的移位模式,使得該拍攝裝置下拍攝的左圖像W及右圖像只要按照該移位模 式進行移位就可實現(xiàn)自動對齊,該對齊后的左圖像W及右圖像可直接用于合成3D圖像。
【附圖說明】
[0010] 圖1為本發(fā)明3D圖像的合成方法的流程圖。
[0011]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拍攝得到左樣圖和右樣圖(其中,靠左的圖為左樣圖,靠右 的圖為右樣圖)。
[0012]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獲得的右樣圖的邊緣檢測圖。
[OOK]圖4為對圖3邊緣檢測圖進行篩選得到該白紙的左邊界線、右邊界線W及位于該白 紙內(nèi)的直線^。
[0014]圖5為W白紙的近似中屯、點化為中屯、進行截取正方形區(qū)域而得到的圖。
[0015] 圖6為對圖5的正方形區(qū)域進行二值化處理后得到的圖。
[0016] 圖7為圖6中去掉豎向的直線^后得到的圖。
[0017] 圖8為圖6中去掉橫向的直線L2后得到的圖。
[0018] 如下具體實施例將結(jié)合上述附圖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
【具體實施方式】
[0019] W下將對本發(fā)明提供的3D圖像的合成方法作進一步說明。
[0020] 請參閱圖1,本發(fā)明提供一種3D圖像的合成方法。該方法包括W下步驟:
[0021] SI,在一參考場景中設(shè)置一矩形的白紙,該白紙內(nèi)有兩條相互垂直且相交的直線 Li和L2,其中該直線^平行于該白紙的左邊界線或右邊界線,該直線^和12的交點為該白紙 的中屯、點0;
[0022] S2,采用一包括左攝像頭和右攝像頭的拍攝裝置對該包含白紙的參考場景進行拍 攝得到左樣圖和右樣圖,其中所述左攝像頭與右攝像頭的位置相對固定;
[0023] S3,確定該白紙的中屯、點0分別在左樣圖W及右樣圖中的坐標(biāo),并利用該中屯、點0 分別在左樣圖W及右樣圖中的坐標(biāo)獲得對齊左樣圖和右樣圖的移位模式;
[0024] S4,將該拍攝裝置所拍攝的左圖像W及右圖像按照該移位模式進行移位對齊,并 將該對齊后的左圖像及右圖像合成得到3D圖像。
[0025] 在步驟Sl中,所述參考背景不限,只要在顏色上與該白紙能相區(qū)別即可。優(yōu)選的, 該參考背景越簡單越好。該白紙固定于該參考場景的中間。本實施例中,所述參考背景及白 紙的放置見圖2。
[0026] 在步驟S2中,該拍攝裝置采用平行式立體拍攝的方式進行拍攝。本實施例中,將該 拍攝設(shè)備置于該參考場景前的固定位置進行拍攝,得到的左樣圖和右樣圖請參見圖2。
[0027] 在步驟S3中,確定該白紙的中屯、點0分別在左樣圖W及右樣圖中的坐標(biāo)具體包括 W下步驟:
[0028] S31,通過直線檢測的方式對該左樣圖中的白紙進行定位,得到該白紙所在的矩形 區(qū)域;
[0029] S32, W該矩形區(qū)域的四個頂點確定該白紙的近似中屯、點化,W該近似中屯、點化為 中屯、在該矩形區(qū)域內(nèi)部截取一正方形區(qū)域,并在該正方形區(qū)域內(nèi)分別進行直線。和12的擬 合,得到直線^和12的直線方程;
[0030] S33,通過直線。和1^2的直線方程,求出直線。和12的交點的坐標(biāo),即為中屯、點0在 左樣圖中的坐標(biāo)(xi,yi);
[0031] S34,重復(fù)步驟S31至步驟S33,得到中屯、點0在右樣圖中的坐標(biāo)(X2,y2)。
[0032] 在步驟S31中,通過直線檢測的方式對該左樣圖中的白紙進行定位,得到該白紙所 在的矩形區(qū)域,具體為:
[0033] 采用邊緣檢測算子獲得左樣圖的邊緣檢測圖;
[0034] 在該邊緣檢測圖中通過豎向的直線檢測定位白紙的左右邊界;W及
[0035] 利用該白紙的左右邊界線確定該白紙所在的矩形區(qū)域。
[0036] 具體的,在該邊緣檢測圖中通過豎向的直線檢測定位白紙的左右邊界;W及利用 該白紙的左右邊界線確定該白紙所在的矩形區(qū)域的過程具體為:
[0037] 從該邊緣檢測圖中利用直線檢測及控制斜率的方法篩選出所有的豎向的線;
[0038] 保留長度大于某一闊值的豎向的直線,得到該白紙的左邊界線及右邊界線,同時 位于該白紙內(nèi)的直線b也會被檢出;W及
[0039] 利用圖像中所有剩余的豎向的直線,即白紙的左邊界線、右邊界線及直線^,確定 一個包含所有運些豎向的直線的最小的矩形。
[0040] 可W理解,該矩形的確定實際只與左邊界線、右邊界線有關(guān),因為直線^在白紙內(nèi) 部,對該矩形的確定不產(chǎn)生影響。
[0041] 本實施例中,采用邊緣檢測算子獲得右樣圖的邊緣檢測圖(如圖3所示),對圖3進 行豎向的直線檢測,保留長度大于某一闊值的豎向的直線,得到該白紙的左邊界線、右邊界 線W及位于白紙內(nèi)的豎向的直線b (如圖4所示)。
[0042] 在步驟S32中,在該正方形區(qū)域內(nèi)分別進行直線。和1^2的擬合具體為:對該正方形 區(qū)域進行二值化處理,然后采用留一的原則分別對直線^和12進行擬合。
[0043] 本實施例中,W該矩形區(qū)域中屯、點化為中屯、截取一正方形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