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像模塊的制造方法及攝像模塊的制造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攝像模塊的制造方法及攝像模塊的制造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具有攝影功能的移動電話等便攜用電子設備中,搭載有小型且薄型的攝像模塊。該攝像模塊具有由安裝有攝影用透鏡的透鏡單元與安裝有CCD圖像傳感器或CMOS圖像傳感器等成像元件的成像元件單元一體化的結(jié)構(gòu)。
[0003]作為攝像模塊有:具有用于移動透鏡單元內(nèi)的透鏡來進行聚焦調(diào)整的自聚焦(AF)機構(gòu)的攝像模塊;或具有用于使透鏡單元及成像元件單元沿與光軸正交的方向相對移動,從而對所拍攝的圖像的模糊進行光學校正的光學式圖像模糊校正機構(gòu)的攝像模塊。
[0004]例如,專利文獻I及4中記載有具有AF機構(gòu)的攝像模塊,專利文獻2及3中記載有具有AF機構(gòu)及光學式圖像模糊校正機構(gòu)的攝像模塊。
[0005]近年來,作為攝像模塊,廣泛使用具有300萬?1000萬像素或其以上的高像素數(shù)的成像元件。
[0006]使用低像素數(shù)的成像元件時,并未特別對透鏡單元與成像元件單元的對位并不要求特別高的精度,但使用高像素數(shù)的成像元件時,需要高精度的對位。
[0007]專利文獻I中,記載有自動進行透鏡單元與成像元件單元的對位及透鏡單元與成像元件單元的固定的技術。
[0008]該技術中,將透鏡單元與成像元件單元安裝于初始位置之后,使成像元件單元沿光軸方向移動的同時使成像元件拍攝測定用圖表,根據(jù)所獲得的拍攝圖像調(diào)整透鏡單元與成像元件單元的位置。在該調(diào)整之后,粘接固定透鏡單元與成像元件單元。
[0009]以往技術文獻
[0010]專利文獻
[0011 ] 專利文獻I:日本特開2010-21985號公報
[0012]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3-97375號公報
[0013]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12-37549號公報
[0014]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09-3152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0015]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課題
[0016]在具有AF機構(gòu)及光學式圖像模糊校正機構(gòu)的攝像模塊中,成像元件單元與透鏡單元例如能夠沿相互正交的三方向相對移動。因此,在調(diào)整透鏡單元與成像元件單元的位置的工序中,導致透鏡單元內(nèi)的透鏡受到重力影響而向重力方向移動。
[0017]若在透鏡由于重力而移動的狀態(tài)下進行透鏡單元與成像元件單元的對位,則會在與實際的使用狀態(tài)不同的狀態(tài)下進行透鏡單元與成像元件單元的對位,因此所拍攝的圖像的品質(zhì)有可能降低。
[0018]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排除重力的影響而以高精度進行成像元件單元與透鏡單元的對位來拍攝高品質(zhì)的圖像的攝像模塊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裝置。
[0019]用于解決技術課題的手段
[0020]本發(fā)明的攝像模塊的制造方法,所述攝像模塊具有:透鏡單元,具有透鏡組;及成像元件單元,固定于上述透鏡單元并具有通過上述透鏡組拍攝被攝體的成像元件。上述透鏡單元具有:第I透鏡驅(qū)動部,使上述透鏡組中的至少一部分透鏡向沿著上述透鏡組的光軸的第I方向移動;及第2透鏡驅(qū)動部以及第3透鏡驅(qū)動部,使上述透鏡組中的至少一部分透鏡分別沿與上述透鏡組的光軸正交的第2方向及第3方向移動。上述成像元件單元具有與上述成像元件電連接的電連接部。本發(fā)明的攝像模塊的制造方法具備:第I工序,在與測定圖表正交的軸上,改變上述成像元件單元、上述透鏡單元及上述測定圖表在上述軸方向的相對位置,在各相對位置經(jīng)由上述電連接部驅(qū)動上述成像元件并通過上述成像元件拍攝上述測定圖表;及第2工序,根據(jù)通過上述成像元件拍攝上述測定圖表來獲得的攝像信號,至少調(diào)整上述成像元件單元相對于上述透鏡單元的上述軸方向的位置,并將上述成像元件固定于上述透鏡單元,第I工序中,在上述透鏡單元的上述第I透鏡驅(qū)動部、上述第2透鏡驅(qū)動部及上述第3透鏡驅(qū)動部中,對上述第I方向、上述第2方向及上述第3方向中與重力方向非垂直的方向成為驅(qū)動方向的驅(qū)動部進行通電的狀態(tài)下,在各相對位置通過上述成像元件拍攝上述測定圖表。
[0021 ]本發(fā)明的攝像模塊的制造裝置,上述攝像模塊具有:透鏡單元,具有透鏡組;及成像元件單元,固定于上述透鏡單元并具有通過上述透鏡組拍攝被攝體的成像元件。上述透鏡單元具有:第I透鏡驅(qū)動部,使上述透鏡組中的至少一部分透鏡向沿著上述透鏡組的光軸的第I方向移動;及第2透鏡驅(qū)動部以及第3透鏡驅(qū)動部,使上述透鏡組中的至少一部分透鏡分別沿與上述透鏡組的光軸正交的第2方向及第3方向移動,上述成像元件單元具有與上述成像元件電連接的電連接部。本發(fā)明的攝像模塊的制造裝置具備:測定圖表;成像元件單元保持部,用于將上述成像元件單元保持于與上述測定圖表正交的軸上;透鏡單元保持部,在上述軸上配置于上述測定圖表與上述成像元件單元保持部之間,用于保持上述透鏡單元;通電部,在上述被保持的上述透鏡單元的上述第I透鏡驅(qū)動部、上述第2透鏡驅(qū)動部及上述第3透鏡驅(qū)動部中,對上述第I方向、上述第2方向及上述第3方向中與重力方向非垂直的方向成為驅(qū)動方向的驅(qū)動部進行通電;控制部,改變上述測定圖表、上述透鏡單元保持部及上述成像元件單元保持部在上述軸方向的相對位置,在各相對位置通過上述通電部對上述驅(qū)動部進行通電的狀態(tài)下,經(jīng)由上述成像元件單元的上述電連接部驅(qū)動上述成像元件并通過上述成像元件拍攝上述測定圖表;調(diào)整部,根據(jù)通過上述成像元件拍攝上述測定圖表而獲得的攝像信號,至少調(diào)整上述成像元件單元相對于上述透鏡單元的上述軸方向的位置;及單元固定部,將通過上述調(diào)整部調(diào)整之后的上述成像元件單元固定于上述透鏡單元。
[0022]發(fā)明效果
[0023]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提供一種能夠排除重力的影響而以高精度進行成像元件單元與透鏡單元的對位來拍攝高品質(zhì)的圖像的攝像模塊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裝置。
【附圖說明】
[0024]圖1是攝像模塊100的外觀立體圖。
[0025]圖2是在圖1所示的攝像模塊100中省略透鏡單元10的狀態(tài)的成像元件單元20的外觀立體圖。
[0026]圖3是圖1所示的攝像模塊100的A-A線剖視圖。
[0027 ]圖4是表示圖2所示的透鏡單元1內(nèi)的電連接結(jié)構(gòu)的圖。
[0028]圖5是表示攝像模塊100的制造裝置200的概要結(jié)構(gòu)的側(cè)視圖。
[0029]圖6是表示基于攝像模塊制造裝置200的透鏡單元10與成像元件單元20的保持狀態(tài)的說明圖。
[0030]圖7是測定圖表的主視圖。
[0031 ]圖8是表示攝像模塊制造裝置200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的框圖。
[0032]圖9是用于說明基于攝像模塊制造裝置200的攝像模塊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3]以下,參考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034]圖1是攝像模塊100的外觀立體圖。
[0035]攝像模塊100具備:透鏡單元10,具有透鏡組12;及成像元件單元20,固定于透鏡單元10并具有通過透鏡組12拍攝被攝體的成像元件(圖1中不圖示)。
[0036]圖1中,將沿著透鏡組12的光軸Ax的方向設為z方向,將與z方向正交的兩個方向且相互正交的兩個方向分別設為X方向、y方向。
[0037]透鏡單元10具備在內(nèi)部容納后述的各構(gòu)成部件的框體11。在框體11的外部露出有容納于框體11的可撓性基板13的一部分。在該可撓性基板13的露出部分的前端連接有包含端子14A?14F的透鏡單元端子部。
[0038]另外,如后述,透鏡單元端子部還包含端子14A?14F以外的端子,但圖1中,為了簡略化而僅圖示端子14A?14F,省略圖示其他端子。
[0039]框體11的頂板上設置有開口,透鏡組12從該開口露出。攝像模塊100從該開口引入來自被攝體的光來進行拍攝。
[0040]并且,框體11的頂板上形成有用于在制造攝像模塊100時將透鏡單元10保持于制造裝置的定位用凹部95A、95B及95C。在配置于頂板的對角線上的凹部95A及95C的底面分別形成有小于凹部95A及95C的凹部95A1及95C1。
[0041 ]圖2是在圖1所示的攝像模塊100中省略透鏡單元1的狀態(tài)的外觀立體圖。
[0042]如圖2所示,成像元件單元20具備配置有CCD圖像傳感器或CMOS圖像傳感器等成像元件27的基板21及與基板21電連接的可撓性基板22。
[0043]成像元件27的外緣形狀為矩形(不限于完整的矩形,基本上為矩形)。從被攝體側(cè)俯視觀察的攝像模塊1 O中,構(gòu)成成像元件2 7的外緣的主要四邊中平行的兩邊與X方向平行,剩余兩邊與y方向平行。
[0044]成像元件27的像素間距并無特別限定,但使用1.Ομπι以下像素間距的成像元件。在此,像素間距是指成像元件27所具有的像素中包含的光電轉(zhuǎn)換區(qū)域的中心間距離中最小的距離。
[0045]近年來,隨著像素數(shù)的增加,成像元件的像素間距逐漸變窄,但若像素間距變窄,則每一像素的面積減小。由此,容許彌散圓的半徑減小,焦點深度變淺。而且,需要增大每一像素的聚光量,因此透鏡的F號碼也處于減小的趨勢。
[0046]由于這些情況,近年的攝像模塊的焦點深度非常淺,要求較高的透鏡單元與成像元件單元的對位精度。若像素間距成為1.Ομπι以下,則要求特別高的對位精度。
[0047]在基板21上形成有筒狀的蓋座25,在蓋座25內(nèi)部配置有成像元件27。蓋座25的空心部中,在成像元件27上方嵌入有省略圖示的蓋玻片。
[0048]在蓋座25外側(cè)的基板21表面,設置有包含用于與透鏡單元10電連接的端子24Α?24F的成像元件單元端子部。該成像元件單元端子部也與透鏡單元端子部同樣地僅圖示一部分端子。
[0049]基板21上設置有與成像元件27的數(shù)據(jù)輸出用端子及驅(qū)動用端子等連接的成像元件用配線。成像元件用配線經(jīng)由設置于可撓性基板22的配線而連接于設置在可撓性基板22端部的外部連接用端子部23。外部連接用端子部23作為與成像元件27電連接的電連接部發(fā)揮作用。
[0050]并且,基板21上設置有與成像元件單元端子部中包含的各端子連接的透鏡單元用配線。透鏡單元用配線經(jīng)由設置于可撓性基板22的配線連接于設置在可撓性基板22端部的外部連接用端子部23。
[0051]在固定透鏡單元10與成像元件單元20的狀態(tài)下,透鏡單元端子部的各端子和與其對應的成像元件單元端子部的各端子電連接。
[0052]圖1中,端子14Α與端子24Α電連接,端子14Β與端子24Β電連接,端子14C與端子24C電連接,端子14D與端子24D電連接,端子14Ε與端子24Ε電連接,端子14F與端子24F電連接。
[0053]圖3是圖1所示的攝像模塊100的A-A線剖視圖。
[0054]如圖3所示,成像元件27配置于設置在基板21的凹部,并且通過設置于基板21上的蓋座25及嵌入于蓋座25的蓋玻片26密封。
[0055]并且,如圖3所示,透鏡單元10具備:透鏡組12,包含配置于蓋玻片26上方的多個(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