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太陽能電池陽光追蹤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太陽能光伏技術領域,尤其具體涉及一種新型太陽能電池組件的陽光追蹤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和工業(yè)化程度的急劇擴展,天然氣、煤炭、石油三大不可再生能源由于使用過度而頻臨枯竭,能源問題已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絆腳石。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開始倡導、推行“陽光計劃工程”,使太陽能這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資源成為人類社會能源結構的主體,滿足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
[0003]2012年,我國政府為貫徹落實《工業(yè)轉型升級規(guī)劃(2011-2015年)》,加快國內太陽能光伏產業(yè)回暖,促進國內太陽能光伏產業(yè)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同年10月份,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我國太陽能光伏行業(yè)的發(fā)展前景目標問題進行討論并通過了《太陽能發(fā)電發(fā)展“十二.五”規(guī)劃》,敲定了十二.五時期我國國內太陽能光伏發(fā)電裝機總容量目標在21G瓦以上,實現太陽能集熱面積4億平方米的宏偉目標。闡明了我國太陽能光伏發(fā)電今后發(fā)展的基本原則和指導思想,制定了太陽能光伏發(fā)電發(fā)展計劃、開發(fā)工程布局和重點建設目標,是我國“十二.五”時期太陽能光伏發(fā)電發(fā)展的基本依據。據統(tǒng)計,全球太陽能光伏電池年產量已達到16000兆瓦,傳統(tǒng)硅系太陽能電池的實驗室光電轉換效率最高可達40.7%,規(guī)?;a的單晶硅太陽能電池也有18.4%的效率。隨著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的提升,太陽能光伏發(fā)電方式不久的將來便成為全球能源框架中的中流砥柱,其不僅僅只是一部分傳統(tǒng)能源的替代品,而將是全球能源供需的主體之一。
[0004]但傳統(tǒng)的、規(guī)模產業(yè)化的太陽能電池片(多晶硅電池片、單晶硅電池片、薄膜非晶硅或多元化合物型電池芯片)組件都是一維排布,且固定在固定不動的安裝框架上,這種結構不僅太陽光照的吸收效率低(如:光反射損失、接觸柵線遺留的陰影損失、長波段光譜不能吸收損失等等),而且轉換效率不高(常用多晶轉換效率17.6%、17.8% ;常用單晶轉換效率18.2%、18.4% ),從而造成了太陽能資源的極大浪費。
[0005]如何提高太陽能組件的太陽光的吸收效率及光電轉換效率,增加太陽能電池的性價比,開發(fā)、設計新型太陽光照吸收系統(tǒng),提高單位面積上太陽能吸收與轉化效率,實現太陽能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光伏系統(tǒng)總發(fā)電量的增加,是目前太陽能光伏領域亟需解決的課題,也是光伏能源領域一項富有挑戰(zhàn)性的研宄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論及實踐意義。
【發(fā)明內容】
:
[0006]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太陽能電池組件的陽光追蹤裝置,能夠有效調節(jié)太陽能光伏組件對陽光進行追蹤吸收,提高在單位時間內與單位面積上,太陽能光伏組件對太陽能的吸收效率和光電轉換效率,智能高效。
[0007]本發(fā)明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8]新型太陽能電池的陽光追蹤裝置,包括有多組太陽能光伏陣列框架,多組所述的太陽能光伏陣列框架上設有太陽能光伏電池組件,所述的太陽能光伏陣列框架背面的中部連接有傳速桿,所述的傳速桿的兩端架設在支架上,所述的太陽能光伏陣列框架的一側設有調節(jié)桿,所述的太陽能光伏陣列框架的背面中部處設有多組氣動式不帶門停自動閉門合頁裝置,所述的氣動式不帶門停自動閉門合頁裝置的合頁與以傳速桿為中軸線的太陽能光伏陣列框架的背面一側連接,所述的傳速桿的一端伸出支架并設有水平放置傘齒輪,多組所述的太陽能光伏陣列框架的一側設有傳動控制裝置,所述的傳動控制裝置包括有兩傳動支架,兩所述的傳動支架之間設有聯(lián)軸傳動桿,所述的聯(lián)軸傳動桿上設有多個垂直放置傘齒輪,兩所述的傳動支架分別連接有伺服氣缸,兩所述的伺服氣缸通過管道分別與空氣壓縮機連通,所述的傳動支架一側設有伺服電機,伺服電機的轉動軸上設有水平放置傘齒輪。
[0009]兩所述的傳動支架上設有控制裝置,所述的控制裝置包括有由伺服電機、伺服放大器、PLC控制器、噪聲濾波器構成的控制電路,所述的噪聲濾波器的輸入端連接著電源,所述的噪聲濾波器的輸出端連接著伺服放大器,所述的伺服放大器的輸出端連接著PLC控制器、伺服電機,所述的伺服電機、伺服放大器、PLC控制器、噪聲濾波器均接地。
[0010]所述的支架包括有底座、固定卡件和圓盤三部分,所述的底座的頂部設有固定卡件;所述的卡件為含有旋轉螺絲的兩片金屬活動卡片;所述的圓盤的四周設有卡槽,通過旋轉螺絲與固定卡件連接并固定在底座上;所述的圓盤還設有圓環(huán)空隙,所述的圓環(huán)空隙距離圓心的半徑與調節(jié)桿距離傳速桿距離相等,所述圓盤是可以在支架上轉動的,通過調節(jié)圓盤上圓環(huán)空隙的位置(即調整調節(jié)桿起始點位置)使太陽能光伏電池板正表面達到所需要的傾角,然后用固定卡件將圓盤與下面的鋁合金底座固定牢固。
[0011]所述的氣動式不帶門停自動閉門合頁裝置包括有載物臺、氣動式不帶門停自動閉門合頁,載物臺的頂部設有氣動式不帶門停自動閉門合頁,所述的載物臺的上表面與太陽能光伏陣列框架平行,所述的氣動式不帶門停自動閉門合頁的一合頁與太陽能光伏陣列框架的背面連接。
[0012]所述的太陽能光伏陣列框架與地面初始傾角為30-40°。
[0013]所述的太陽能光伏陣列框架的上方邊框、下方邊框、左側邊框分別設有光敏電阻RL1、光敏電阻RL2、光敏電阻RL3,所述的光敏電阻RL1、光敏電阻RL2、光敏電阻RL3與PLC控制器構成光敏電阻電路,光敏電阻RLl和電阻Rtl串聯(lián)與PLC控制器連接,光敏電阻RL2和電阻Rtl串聯(lián)與PLC控制器連接,光敏電阻RL3和電阻R C1串聯(lián)與PLC控制器連接。
[0014]所述的光敏電阻RL1、光敏電阻RL2的亮電阻小于光敏電阻RL3。
[0015]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本發(fā)明結構簡單,能夠有效調節(jié)太陽能光伏板對陽光進行追蹤吸收,提高了太陽能光伏板單位面積上對太陽能的吸收和轉化,太陽能光伏陣列框架能夠自動歸位,智能高效。
【附圖說明】
:
[0016]圖1為本發(fā)明結構示意圖;
[0017]圖2為本發(fā)明部分結構示意圖;
[0018]圖3為本發(fā)明部分結構示意圖;
[0019]圖4為本發(fā)明部分結構示意圖;
[0020]圖5為本發(fā)明控制電路原理圖;
[0021]圖6為本發(fā)明中所述電磁閥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
[0022]具體實施例一
[0023]新型太陽能陽光電池追蹤裝置,包括有多組太陽能光伏陣列框架1,多組所述的太陽能光伏陣列框架I上設有太陽能光伏電池板,所述的太陽能光伏陣列框架I的背面中部連接有傳速桿2,所述的傳速桿2的兩端架設在支架3上,所述的太陽能光伏陣列框架I的一側設有調節(jié)桿4,所述的太陽能光伏陣列框架I的背面中部處設有多組氣動式不帶門停自動閉門合頁裝置5,所述的氣動式不帶門停自動閉門合頁裝置5的合頁與以傳速桿2為中軸線的太陽能光伏陣列框架I的背面一側連接,所述的傳速桿2的一端伸出支架3并設有水平放置傘齒輪6,多組所述的太陽能光伏陣列框架I的一側設有傳動控制裝置7,所述的傳動控制裝置7包括有兩傳動支架8,兩所述的傳動支架8之間設有聯(lián)軸傳動桿9,所述的聯(lián)軸傳動桿9上設有多個垂直放置傘齒輪10,兩所述的傳動支架8分別連接有伺服氣缸11,兩所述的伺服氣缸11分別與空氣壓縮機12連通,所述的傳動支架8 一側設有伺服電機14,伺服電機14的轉動軸上設有水平放置傘齒輪6。
[0024]兩所述的傳動支架8上設有控制裝置13,所述的控制裝置13包括有由伺服電機14、伺服放大器、PLC控制器、噪聲濾波器構成的控制電路,所述的噪聲濾波器的輸入端連接著電源,所述的噪聲濾波器的輸出端連接著伺服放大器,所述的伺服放大器的輸出端連接著PLC控制器、伺服電機14,所述的伺服電機14、伺服放大器、PLC控制器、噪聲濾波器均接地。
[0025]所述的支架3包括有底座31、固定卡件32、圓盤33,所述的底座31的頂部設有圓盤33,所述的底座31的上部設有固定卡件32,所述的圓盤33通過固定卡件32固定在底座31上,所述的圓盤33設有圓環(huán)空隙34,所述的圓環(huán)空隙34距離圓心的半徑與調節(jié)桿4距離傳速桿2距離相等,所述圓盤33是可以在支架3上轉動的,通過調節(jié)圓盤33上圓環(huán)空隙34的位置(即調整調節(jié)桿4起始點位置)使太陽能光伏電池板正表面達到所需要的傾角,然后用固定卡件32將圓盤33與下面的底座31固定牢固。
[0026]所述的氣動式不帶門停自動閉門合頁裝置5包括有載物臺51、氣動式不帶門停自動閉門合頁52,載物臺51的頂部設有氣動式不帶門停自動閉門合頁52,所述的載物臺51的上表面與太陽能光伏陣列框架I平行,所述的氣動式不帶門停自動閉門合頁52的一合頁與太陽能光伏陣列框架I的背面連接。
[0027]所述的太陽能光伏陣列框架I與地面初始傾角為30-40°。
[0028]所述的太陽能光伏陣列框架I的上方邊框、下方邊框、左側邊框分別設有光敏電阻RL11-1、光敏電阻RL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