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帶端齒的限滑差速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限滑差速器,更具體地說,涉及用于機動車輛動力傳動系統(tǒng)中的轉 矩敏感式行星齒輪差速器。
背景技術:
從DE 19750834C1可知,轉矩敏感式限滑差速器包括殼件、兩個側軸以及兩 組差速齒輪。差速齒輪可旋轉地支承在殼件中的平行于旋轉軸線延伸的筒形腔 中。側齒輪和差速齒輪包括斜齒輪,當兩側齒輪相對于彼此轉動時,會導 致發(fā)生庳擦力。這樣,會在兩半軸齒輪之間產生根據轉矩的鎖定力矩,從 而使彼此的速度受到調節(jié)。這種限滑差速器是由本申請人出售和供銷的, 名稱為Powr Trak差速器。
US2006/0160652A1涉及一種類似的呈端面齒輪差速器形式的限滑差 速器,并提供與布置在兩側齒輪之間的斜坡(ramp)組件的聯接。
由EP1494796A2可知另一種帶有殼件的轉矩敏感式限滑差速器,其包括
多個行星齒輪,這些齒輪可轉動地保持在殼件中并與該殼件共同轉動。這些行星齒 輪一方面與空心齒輪嚙合,另一方面與中心齒輪嚙合??招凝X輪以快速旋轉方式藉
由斜齒輪與聯接器連接,以致于當這些齒輪相對于彼此轉動時產生軸向力。該軸 向力藉由相對殼件的摩擦盤來維持,因此實現鎖定效應。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限滑差速器,更具體地說,提供一種用于機動車輛動 力傳動系統(tǒng)中的轉矩敏感式端面齒輪差速器,它能夠產生高鎖定力矩,而且其設計 簡單、緊湊。
根據本發(fā)明,目的是這樣達成的提供一種限滑差速器,更具體地說,提供一 種用于機動車輛動力傳動系統(tǒng)中的限滑差速器,其包括可圍繞旋轉軸線被轉動地
驅動的殼件;連同殼件一起圍繞旋轉軸線轉動的多個行星齒輪;空心齒輪,該空心 齒輪被支承成可圍繞旋轉軸線轉動且與行星齒輪中的至少一些行星齒輪嚙合;中心 齒輪,該中心齒輪被支承成可圍繞旋轉軸線轉動,且與行星齒輪中的至少一些行星 齒輪嚙合;配接齒輪,它通過齒式聯接器與空心齒輪或中心齒輪嚙合以傳遞轉矩, 其中齒式聯接器包括位于配接齒輪端面處的第一端面齒以及位于與配接齒輪嚙合 的齒輪(即空心齒輪或中心齒輪)的端面處的第二端面齒。
本發(fā)明限滑差速器的優(yōu)點在于具有端面齒的齒式聯接器的設計,當輸出齒輪之 間發(fā)生速差時,齒式聯接器產生特別高的軸向擴展力(expanding force)。這是由于 第一和第二端面齒的齒包括齒面,這些齒面相對旋轉軸線成一定角度延伸。發(fā)生的 驅動力矩產生軸向有效擴展力,該擴展力加載配接齒輪軸向地遠離對面的齒輪,這 會導致高鎖定效應并導致不均衡的轉矩分布,使得輸出齒輪之間的速度相對彼此作 出調節(jié)。
原則上,配接齒輪及對面齒輪的端面齒可以是任何形狀。第一種可能性是,齒 式聯接器為冠形齒類型,兩端面齒設置成冠形齒形式。這些冠形齒彼此對應,并包 括可變嚙合角,即,嚙合角隨齒的長度發(fā)生改變。第二種可能性是,齒式聯接器設 置成海斯齒(hirth-toothing)形式,海斯齒的齒包含沿齒長度的固定嚙合角。根據 另一可能性,齒式聯接器也可設有錐形齒,兩端面齒為錐形。還可想象到,端面齒 的齒呈弓形。
根據一較佳實施方案,在擴展力作用的第一軸向上,配接齒輪相對于殼件至少 間接地被軸向支承。"至少間接地"在本文中的意思是,在配接齒輪和殼件之間, 還可插入增加摩擦的部件,具體為一個或幾個中間摩擦盤。至少一個摩擦盤最好是 設置在配接齒輪的徑向后端面和對面的殼件的徑向支承面之間。也可稱為行星齒輪 架或連接板件(web element)的殼件包括穩(wěn)固連接在一起的杯形罩殼部件和蓋件。 配接齒輪的軸向支承總是相對于殼件的所述部件其中一個有效。
在與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中,配接齒輪也是相對于殼件至少間接地被軸向 支承,通過由配接齒輪嚙合的對齒輪(即空心齒輪和中心齒輪)被有效地軸向支承。 依次地,對齒輪相對于殼件被軸向地支承,以產生高鎖定力矩,如果在殼件的支承 面和對齒輪的端面之間設置至少一個摩擦盤是有利的。
根據一較佳實施方案,進一步提出第二輸出齒輪(不與配接齒輪,即中心齒輪
或空心齒輪嚙合)被軸向地支承在兩軸向中。該第二輸出齒輪最好相對于配接齒輪 被軸向地支承在第一方向,配接齒輪則相對于殼件被軸向地支承。為了實現高鎖定 力矩,如果在配接齒輪的徑向鄰接面和第二輸出齒輪的端面之間設置至少一個摩擦 盤,則是有利的。在相反方向上,第二輸出齒輪抵靠殼件直接被軸向地支承,最好 是在兩者之間設有摩擦盤。
根據第一實施方案,齒式聯接器在空心齒輪和配接齒輪之間是有效的,配接齒 輪和中心齒輪更具體地說是起輸出的作用,它們每一個均包括用于傳遞轉矩到相關 輸出軸的花鍵齒。根據一較佳實施方案,空心齒輪更具體地以圓筒形套筒部分方式 配置,在套筒部分的端面形成有端面齒。這是有利的,因為容易制造,即由行星齒 輪嚙合的內齒以及端面齒的制造較容易,從而實現與配接齒輪轉動式快速連接。根 據另一實施方案,空心齒輪也可以是杯形,其包括套筒部分和鄰接的底部。在該實 施方案中,空心齒輪的端面齒最好是設置在底部的端面處。套筒部分和底部可制成 為單一部件,或可先將它們分別制成,然后再將它們穩(wěn)固地連接在一起,更具體地 說,用焊接方式連接。后一種實施方案的優(yōu)點在于,套筒部分的內齒易于制造。
根據第二實施方案,齒式聯接器在中心齒輪和配接齒輪之間是有效的,該配接 齒輪和空心齒輪,更具體地說起輸出作用,且它們每一個均包括用于傳遞轉矩到相 關輸出軸的花鍵齒。
根據另一實施方案,本發(fā)明限滑差速器以雙行星差速器方式提供,其中行星齒 輪包括與空心齒輪嚙合的第一組行星齒輪、以及與中心齒輪嚙合的第二組行星齒 輪,第一組的每一個行星齒輪與第二行星齒輪組的相關行星齒輪嚙合。該實施方案 使得本發(fā)明限滑差速器可用于帶有橫向安裝發(fā)動機的前車軸中。較佳地,諸齒輪(即 空心齒輪或中心齒輪)中的一個齒輪形成限滑差速器的輸入齒輪;殼件和諸齒輪(即 中心齒輪或空心齒輪)中的另一齒輪形成限滑差速器的輸出齒輪。
進一步優(yōu)點在于,通過對齒式聯接器的齒作出相應的設計,以對本發(fā)明限滑差 速器的鎖定特性作出改進并適合現實需要。因此,如果從圓筒剖面來看,第一和第 二端面齒的齒可以相對彼此對稱,這會導致在兩轉矩傳遞方向內的鎖定性能相同。 如果在每一轉矩傳遞方向上需要不同的鎖定性能,端面齒的齒可設計成不對稱的。 此外,可以改變沿軸向設定路徑的鎖定度,在所述軸向設定路徑中,第一和第二端 面齒的齒沿齒高度設有可變齒形角。與此相反,如果齒包括沿齒高度的固定齒形角,
則沿軸向調節(jié)路徑的鎖定性能不會改變。設計本發(fā)明限滑差速器的鎖定特性的另一 個可能性是,第一和第二端面齒的齒包括沿齒寬度的可變齒形角,諸如冠形齒的情 況。當使用冠形齒時,可實現遞減的特性曲線,這是由于兩齒部件加寬及相關的承 載特性造成的。
根據一可應用于上述所有實施方案的較佳設計,可提供在軸向上加載配接齒輪 的彈簧裝置。該彈簧裝置可設置在殼件的兩相對支承面之間的能流中任何點處。例 如,彈簧裝置可設置在配接齒輪和該配接齒輪軸向支承抵靠的相關支承面之間。該 彈簧裝置可以板彈簧方式配置,例如,產生軸向預應力,以在兩輸出齒輪相對彼此 轉動時實現越來越高的鎖定力矩。
各較佳實施方案將參照附圖作出解釋,在附圖中
圖1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案中的限滑差速器的縱剖面圖。
圖2所示為圖1的限滑差速器的分解圖,其中a)為透視圖,局部剖開;b) 為縱剖面圖。
圖3是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案中的限滑差速器的空心齒輪/配接齒輪組件的簡略 視圖。
圖4是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案中的限滑差速器的空心齒輪/配接齒輪組件的簡略視圖。
圖5是本發(fā)明第四實施方案中的限滑差速器的空心齒輪/配接齒輪組件的簡略視圖。
圖6是本發(fā)明第五實施方案中的限滑差速器的空心齒輪/配接齒輪組件的簡略 視圖。
圖7是本發(fā)明第六實施方案中的限滑差速器的縱剖面圖。
圖8所示為本發(fā)明第七實施方案中的限滑差速器的簡略剖面圖,其中a)為縱 剖面圖;b)為橫剖面圖。
圖9是第一實施方案中,根據圖1至圖8所示的任何一個實施方案的限滑差速 器的齒式聯接器的齒形的簡略視圖。
圖10是第二實施方案中,根據圖1至圖8所示的任何一個實施方案的限滑差
速器的齒式聯接器的齒形的簡略視圖。
圖11是第三實施方案中,根據圖1至圖8所示的任何一個實施方案的限滑差 速器的齒式聯接器的齒形的簡略視圖。
圖12所示為第四實施方案中,根據圖1至圖8所示的任何一個實施方案的其 中一個限滑差速器的齒式聯接器的三維示意圖,其中部分剖開。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文將對圖1和圖2作共同描述。兩圖示出限滑差速器2,其包括可圍繞旋轉 軸線A被轉動地驅動的殼件3,以及接納在殼件3內的一組行星齒輪。這組行星齒 輪包括多個沿圓周分布的行星齒輪4,每一行星齒輪相對于殼件3轉動地保持并連 同該殼件一起圍繞旋轉軸線A轉動,以及空心齒輪5和中心齒輪6,它們都接納在 殼件3內。它們的齒為螺旋形齒。各行星齒輪4的齒最好是螺旋形齒, 一方面與空 心齒輪5的相應內齒嚙合,另一方面與中心齒輪6的相應外齒嚙合??招凝X輪5 自由地、可轉動地保持在殼件3內,相對旋轉軸線A同軸地延伸,并藉由齒式聯 接器12與配接齒輪嚙合,以傳遞轉矩。
殼件3制造成兩部分并包括蓋件8,該蓋件通過帶凸緣的連接件11與殼件3 的罩殼部件9固定連接。由圖2可清楚見到,蓋件8包括多個沿圓周延伸的、藉間 隙隔開的連接板(web) 22。在每兩個沿圓周分布的連接板22之間的間隙內接納 行星齒輪4,該行星齒輪因此連同殼件3 —起圍繞旋轉軸線A轉動。如果本發(fā)明 的限滑差速器2用作機動車輛的兩驅動軸之間的中央差速器,則殼件3和行星齒輪 4分別作為輸入部件,而中心齒輪6和配接齒輪7作為輸出部件。引入到殼件3中 的轉矩因此一方面被傳遞到中心齒輪6,另一方面被傳遞到配接齒輪7。為引入轉 矩,殼件3包括帶花鍵齒10的套筒凸部(sleeve projection) 23,可以轉動式固定 方法將該套筒凸部引入傳動軸中。因此,中心齒輪6包含帶內齒16的孔,輸出軸 (圖中未示)可以轉動式固定方法插入該孔內。此外,配接齒輪7包括用于傳遞轉 矩到第二輸出軸(圖中未示)的帶另外花鍵齒15的轂24。
下面將描述本發(fā)明限滑差速器2的功能。如果兩根車輛輸出軸(圖中未示)以 相同速度運轉,中心齒輪6和配接齒輪7以及空心齒輪5也一同圍繞旋轉軸線A 整塊運轉。然而,如果兩輸出齒輪,即中心齒輪6和配接齒輪7之間存在速差,在
齒式聯接器12中會產生軸向力,該軸向力一方面軸向地加載配接齒輪7,另一方 面在相反方向上軸向地加載空心齒輪5。配接齒輪7因此被加載朝向圍繞旋轉軸線 A以不同速度運轉的殼件3的底部25。在配接齒輪7的徑向端面26和殼件3的 相應徑向支承面27之間設置摩擦盤17,該摩擦盤確保圍繞旋轉軸線A以不同速度 運轉的部件7、 3相對于彼此制動。此外,可以見到,空心齒輪5相對于殼件3的 蓋件8被軸向地保持,在空心齒輪和蓋件之間插置另外的摩擦盤18。如果發(fā)生速 差,摩擦盤18也會產生摩擦效應,從而使速度均衡,致使差速器2鎖定。
沿圓周分布的行星齒輪4,每一個均包括端面28、 38,端面28和與它軸向相 對的配接齒輪7的鄰接面29之間設置另外的摩擦盤21。在它們與配接齒輪7相反 的端部處,行星齒輪4通過它們的端面38相對于殼件3的蓋件8被直接軸向地保 持。中心齒輪6通過另外的摩擦盤19、 20被軸向地保持。
由于本發(fā)明限滑差速器2設置有帶端面齒的齒式聯接器12,因此具有特別大 的鎖定效應,因為如果在輸出齒輪6、 7之間發(fā)生速差,會產生高軸向鎖定力。差 速齒輪組的齒輪4、 5、 6,因擴展力藉由摩擦盤17、 18、 19、 20、 21至少間接地 加載抵靠在殼件3上,使得速度均衡化,因此實現鎖定效應。在本實施方案中,齒 式聯接器12包括位于配接齒輪7的一個端面處的第一端面齒13以及位于空心齒輪 5的端面處的第二端面齒14。
圖3是用于圖1和圖2所示的限滑差速器的、由空心齒輪52和配接齒輪72組 成的組件的簡略視圖。如圖所示的組件必須插入在殼件(此圖中未示出)中,空心 齒輪52和配接齒輪72相對于該殼件被至少間接地軸向支承。與圖1中相同的部件 給予相同的附圖標記,有更改的部件則在其附圖標記下方標注腳碼。在本實施方案 中,空心齒輪52呈杯形且包括套筒部分32和鄰接的底部33。圖中示出套筒部分 32的內面包括由行星齒輪(此圖未示)嚙合的內齒31。此外可見到,端面齒13 設置在底部33的端面處。在軸向相對底部33的端部處,設置了包含轂24和鄰接 的徑向部分34的配接齒輪72。由第二端面齒14嚙合且用于傳遞轉矩的第一端面 齒13形成在徑向部分34中。
圖4所示為也可用于圖1和圖2所示的限滑差速器的空心齒輪/配接齒輪組件 的另一實施方案的簡略視圖。相同的部件給予相同的附圖標記,有更改的部件則在 其附圖標記下方標注腳碼"3"。本實施方案的特定特征在于,空心齒輪53呈套筒
形,第一端面齒13形成在套筒部分32的端面處。因此,配接齒輪73的第二端面 齒14設置在較大半徑上。本實施方案的優(yōu)點在于,空心齒輪53便宜且易于制造, 其內齒31可容易地用軸向進給運動制造方法制成。
圖5所示的空心齒輪/配接齒輪組件的實施方案基本上相當于圖3所示的那樣; 因此附圖標記的描述也相同。唯一不同的是,空心齒輪54先制成兩個單獨部分, 即套筒部分324和底部334之后再將它們連接在一起,例如用焊接方式。連續(xù)焊縫 用標號39表示。為簡單起見,圖中未示出配接齒輪7。
圖6所示為可用于圖1和圖2所示的限滑差速器的空心齒輪/配接齒輪組件的 另一實施方案。與圖3相同的部件給予相同的附圖標記,就共同特征而言,參照所 作出的描述。本實施方案的特征在于,齒式聯接器125包括空心齒輪55的底部33 中的第一錐形端面齒135和配接齒輪75的相應錐形端面齒145。該設計實現了軸向 較短的整體。
圖7為本發(fā)明限滑差速器26的另一實施方案的縱剖面簡略視圖。關于設計和 功能方面,該圖所示的限滑差速器26基本上相當于圖l和圖2所示的那樣,因此, 就共同特征而言,參照所作出的描述。相同的部件給予相同的附圖標記,有更改的 部件則在其附圖標記下方標注腳碼"6"。本實施方案與圖1的不同點在于,配接齒 輪76藉由齒式聯接器126與中心齒輪66嚙合??招凝X輪56呈杯形且包括圓筒形部 分35和徑向底部36,該徑向底部設置有內部花鍵齒37,用作傳遞轉矩到插入的軸 上。中心齒輪66可轉動地支承在配接齒輪76的外圓柱面上。行星齒輪4接納在蓋 件86的沿圓周分布的腔內且與該腔一起圍繞旋轉軸線A轉動。殼件3的圓筒形部 分在本實施方案中未示出。
圖8a)和b)所示為本發(fā)明限滑差速器27的另一實施方案。關于設計和功能 方面,該圖所示的限滑差速器基本上相當于圖7所示的那樣,因此,參照所作出的 描述。相同的部件給予相同的附圖標記,有更改的部件則在其附圖標記下方標注腳 碼"7"。本實施方案的特定特征在于所謂的雙行星差速器。由圖8a)可清楚見到, 設置有兩組行星齒輪4,、 4",第一行星齒輪4,與空心齒輪57嚙合,第二行星齒輪 4"與中心齒輪67嚙合。第一組行星齒輪中的每一行星齒輪4'均與第二組行星齒輪 中的一行星齒輪4"嚙合。提供兩組行星齒輪,確??招凝X輪57和中心齒輪67以相 同轉向轉動。否則,本限滑差速器相當于上述的實施方案。更具體地說,在中心齒
輪67和配接齒輪77之間設置齒式聯接器12,如果在兩輸出齒輪之間發(fā)生速差,則 該齒式聯接器產生高鎖定效應。本限滑差速器27的優(yōu)點在于,空心齒輪57和中心 齒輪67也可用作輸入齒輪,以致于差速器更適于用在帶有橫向安裝發(fā)動機的機動 車輛的前車軸中。
下面將描述齒式聯接器12的多種嚙合齒對。圖9至12簡略示出多個齒形,原 則上,可用于上述根據圖1至8的限滑差速器。
可以見到,圖9所示的齒式聯接器12'的齒形以海斯齒(Hirth-toothing)形式 提供,第一和第二端面齒13'、 14'的齒面相對彼此對稱。該設計的結果是,正、負 轉矩之間,即牽引模式和滑行模式(coastingmode)之間產生的鎖定力矩是相等的。
另一方面,圖IO所示的齒式聯接器12"的齒形是不對稱的。這確保在牽引運 作情況下實現的限滑差速器2的鎖定特性不同于滑行運作的情況。齒面的特定幾何 形狀使得限滑差速器2的鎖定特性可以改變。在具有較平齒面的齒的情況,兩輸出 齒輪之間速度的均衡化發(fā)生得很慢,而具有較陡齒面的齒則產生較快的鎖定效應。
在圖11所示的實施方案中,第一和第二端面齒13'"、 14"'的齒沿齒的高度具 有可變斜度。為此,齒以及各齒之間的間隙分別為凹狀和凸狀。因此,在本實施方 案中,因兩聯接部件軸向地彼此遠離對方,從而使軸向擴展力增大。
圖12所示的實施方案中,齒式聯接器12""配置成冠形齒形式,第一和第二端 面齒13""、 14""的齒包括有橫跨齒寬度的可變齒形角。由于本實施方案的冠形齒, 該齒形可導致遞減特性曲線。如果沒有施加轉矩,兩端面齒會被推擠在一起。如果 轉矩被傳遞,它僅在徑向的局部部分被傳遞,且端面齒的擴展率增加,齒的嚙合線 徑向地向外移動。這樣,在軸向力上實現遞減式增加,導致鎖定力矩相應地遞減式 增加。
上述所有的實施方案的共同之處在于,第一和第二端面齒13、 14的齒包含相 對于旋轉軸線成角度延伸的齒面。所述齒可以是與旋轉軸線A相交的徑向直齒, 也可以是以一定距離與旋轉軸線A相交的螺旋形齒。該設計確保在兩輸出齒輪之 間發(fā)生速差時,限滑差速器會產生特別高的軸向擴展力,從而產生高鎖定效應。
附圖標記一覽表
1. _
2. 限滑差速器
3. 殼件
4. 行星齒輪
5. 空心齒輪
6. 中心齒輪
7. 配接齒輪
8. 蓋件
9. 圓筒形部件
10. 軸齒
11. 帶凸緣的連接件
12. 齒式聯接器
13. 第一端面齒
14. 第二端面齒
15. 花鍵齒
16. 花鍵齒
17. 摩擦盤
18. 摩擦盤
19. 摩擦盤
20. 摩擦盤
21. 摩擦盤
22. 連接板
23. 套筒凸部
24. 轂
25. 底部
26. 鄰接面
27. 支承面
28. 端面
29. 鄰接面30. 支承面
31. 內齒
32. 套筒部分
33. 底部
34. 徑向部分
35. 圓筒形部分
36. 底部
37. 內齒
38. 端面
39. 焊縫
A旋轉軸線
權利要求
1. 一種限滑差速器,更具體地說,是用于機動車輛動力傳動系統(tǒng)中的限滑差速器,該限滑差速器包括殼件(3),所述殼件可圍繞旋轉軸線(A)被轉動地驅動;多個行星齒輪(4),所述行星齒輪連同所述殼件(3)一起圍繞所述旋轉軸線(A)轉動;空心齒輪(5),所述空心齒輪被支承成圍繞所述旋轉軸線(A)可轉動,且與所述行星齒輪(4)中的至少一些行星齒輪嚙合;中心齒輪(6),所述中心齒輪被支承成圍繞所述旋轉軸線(A)可轉動,且與所述行星齒輪(4)中的至少一些行星齒輪嚙合;配接齒輪(7),所述配接齒輪通過齒式聯接器(12)與所述空心齒輪(5)或所述中心齒輪(6)嚙合,以傳遞轉矩,其特征在于,所述齒式聯接器(12)包括位于所述配接齒輪(7)的端面處的第一端面齒(14)以及位于與所述配接齒輪(7)嚙合的所述齒輪(5、6)的端面處的第二端面齒(13)。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限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齒式聯接器(12)為冠形齒類型。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限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齒式聯接器(12)為海斯齒類型。
4.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限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面齒(13、 14)為錐形。
5. 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限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軸向上,所述配接齒輪(7)相對于所述殼件(3)至少間接地、更具體地說通過中間摩擦盤(17)被軸向地支承。
6. 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限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 在第二軸向上,所述配接齒輪(7)相對于所述殼件(3)至少間接地、更具體地說通過中間摩擦盤(18)被軸向地支承。
7. 如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限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接齒輪(7)相對于所述中心齒輪(6)的端面至少間接地被軸向地支承, 其中,所述中心齒輪(6)相對于所述殼件(3)至少間接地被軸向地支承。
8. 如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限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齒式聯接器(12)設置在所述空心齒輪(5)和所述配接齒輪(7)之間,其中,所述配接齒輪(7)和所述中心齒輪(6)均包括用于傳遞轉矩、更具體地說 是用于輸出目的的花鍵齒(15、 16)。
9. 如權利要求1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限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心齒輪(5)呈杯形且包括套筒部分(32)和鄰接的底部(33),其中,所述第二端面齒(13)設置在所述底部(33)的端面處。
10.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限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筒部分(32)和所述底部(33)被制成為單一部件。
11.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限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部分(32)和所述底部(33)先被單獨制成,隨后再被固定連接在一 起,更具體地說,用焊接方式連接。
12. 如權利要求1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限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心齒輪(5)包括套筒部分(32),其中,所述第二端面齒(13)形成在所述套筒部分(32)的端面處。
13. 如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限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齒式聯接器(12)設置在所述中心齒輪(6)和所述配接齒輪(7)之間,其中,所述配接齒輪(7)和所述空心齒輪(5)均包括用于傳遞轉矩、更具體地說 是用于輸出目的的花鍵齒(15、 37)。
14. 如權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項所述的限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滑差速器以雙行星差速器的方式提供,其中,所述行星齒輪(4)包括與所述空心齒輪(5)嚙合式配合的第一組行星齒輪(4'),以及與所述中心齒輪(6) 嚙合式配合的第二組行星齒輪(4"),其中,所述第一組的每個行星齒輪(4')與 所述第二組的相關行星齒輪(4")嚙合。
15. 如權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項所述的限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面齒(14、 13)的齒,如果從圓筒形剖面看,被設計成相對于彼此對稱。
16. 如權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項所述的限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面齒(14、 13)的齒,如果從圓筒形剖面看,被設計成相對于彼此不對稱。
17. 如權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項所述的限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面齒(14、 13)的齒包括沿齒高度的固定齒形角(圖9、 11)。
18. 如權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項所述的限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面齒(14、 13)的齒包括沿齒高度的可變齒形角(圖ll)。
19. 如權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項所述的限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 提供彈簧裝置,所述彈簧裝置在軸向上加載所述配接齒輪(7)。
20. 如權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項所述的限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面齒(14、 13)的齒包括橫跨齒寬度的可變齒形角(圖12)。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限滑差速器,更具體地說,是用于機動車輛動力傳動系統(tǒng)中的限滑差速器。該限滑差速器(2)包括殼件(3),它可圍繞旋轉軸線(A)被轉動地驅動;多個行星齒輪(4),它們連同殼件(3)一起圍繞旋轉軸線(A)轉動;空心齒輪(5),它被支承成可圍繞旋轉軸線(A)轉動,且與行星齒輪(4)中的至少一些行星齒輪嚙合;中心齒輪(6),它被支承成可圍繞旋轉軸線(A)轉動,且與行星齒輪(4)中的至少一些行星齒輪嚙合;配接齒輪(7),它通過齒式聯接器(12)與空心齒輪(5)或中心齒輪(6)嚙合,以傳遞轉矩,其中,齒式聯接器(12)包括位于配接齒輪(7)的端面處的第一端面齒(14)以及位于與配接齒輪(7)嚙合的齒輪的端面處的第二端面齒(13)。
文檔編號F16H48/06GK101387336SQ200810213879
公開日2009年3月18日 申請日期2008年9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9月12日
發(fā)明者M·英格爾曼, R·帕菲法 申請人:Gkn動力傳動國際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