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狠狠干,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八区,激情文学亚洲色图

套管卡箍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588603閱讀:223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套管卡箍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緊固由橡膠、樹脂等形成的管狀或套管狀的被緊固部件、并將其固定于對象部件上的套管卡箍。
背景技術
套管卡箍(boots band,保護罩帶)用于緊固遮蓋例如汽車的動力傳遞部分的套管,防止內部的潤滑油等流到套管的外側,或者水、異物侵入套管的內部。而且,在套管卡箍上設置有一對工具爪,在纏繞在被緊固部件上并緊固被緊固部件時,通過緊固工具進行緊固。
圖15和圖16示出美國專利Re.33744號說明書中記載的第一現有技術的套管卡箍1,圖17和圖18示出日本專利第3001266號公報中記載的第二現有技術的套管卡箍2。套管卡箍1、2由金屬薄板形成的卡箍本體3構成,其卷繞成環(huán)狀,以使被緊固部件可以貫穿其內部,然后進行緊固。因此,形成有外側重疊部4和內側重疊部5,以使卷繞卡箍本體3時具有上下重疊的重疊部分。
在第一現有技術的套管卡箍1中,第一工具爪6形成于外側重疊部4上,與其成為一對的第二工具爪7形成于內側重疊部5上。在外側重疊部4的第一工具爪6的前端側(自由端側),形成有卡合孔8和卡合孔9??ê峡?比卡合孔9稍長,作為臨時固定孔使用,用于卡箍本體3的臨時固定。在套管卡箍1的內側重疊部5上,以第二工具爪7為起點,沿卡箍本體3的長度方向依次設置有臨時固定鉤10、卡合爪11、12。
在套管卡箍1中,如圖15所示,當卷繞成環(huán)狀之后,第二工具爪7和臨時固定鉤10插入外側重疊部4的卡合孔8中,將緊固工具(未圖示)卡在一對工具爪6、7上進行拉近,以使工具爪6和7之間的距離變短,從而使環(huán)狀卡箍本體的縮徑。圖16中的箭頭F表示該緊固方向。通過該拉近,卡合爪11插入卡合孔8,卡合爪12插入卡合孔9、并進行卡合,因此處于保持縮徑狀態(tài)的緊固狀態(tài)。
此時,由于外側重疊部4的前端部分(卡合孔9部分)離開了內側重疊部5,因此將外側重疊部4的前端部分從外周側向環(huán)的中心方向按壓,在保持該按壓的狀態(tài)下,使卡合孔9卡合,從而實現此次緊固。
如圖17和圖18所示,在第二現有技術的套管卡箍2中,第一工具爪21形成于外側重疊部4的前端側上,并且,與第一工具爪21成對的第二工具爪22形成于內側重疊部5上。而且,在外側重疊部4上,從第一工具爪21側開始,沿卡箍本體3的長度方向,依次形成有卡合孔23、24、25,在內側重疊部5上形成有與這些卡合孔23、24、25相對應的卡合爪26、27、28。
第二工具爪22沖壓成形成向徑向外側立起,由此,在第二工具爪22上形成有向第一工具爪21開口的開口部22a。另一方面,在外側重疊部4上的第一工具爪21的前端(自由端)形成有平坦狀延伸的末端部29,該末端部29從開口部22a插入第二工具爪22中。
對于第二現有技術的對套管卡箍2的緊固,如圖18所示,使卡箍本體3成為環(huán)狀并外套于被緊固部件上,在該狀態(tài)下,將緊固工具15的一對爪部15a、15b卡在工具爪21、22上、并進行卡扣,向箭頭F所示的方向拉近,使其縮徑。在進行該拉近時,末端部29沿箭頭F方向進入開口部22a,同時,卡合爪26、27、28與相應的卡合孔23、24、25卡合,從而處于緊固狀態(tài)。
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Re.33744號說明書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3001266號公報在圖15和圖16所示的第一現有技術的套管卡箍1中,需要利用緊固工具向著縮徑方向施加負荷,在保持該負荷狀態(tài)的情況下,將外側重疊部4向中心方向按壓,保持按壓狀態(tài)并緊固卡箍本體3。因此,在進行緊固時,需要向圓周方向進行操作和向中心方向進行操作的兩個動作,緊固作業(yè)繁瑣。此外,由于需要兩個動作,因此,存在緊固作業(yè)時間變長、操作性降低的技術缺陷。
對此,在圖17和圖18所示的第二現有技術的套管卡箍2中,由于位于外側重疊部4前端的第一工具爪21的末端部29設置于靠近第二工具爪22的開口部22a的位置上,因此無需進行向中心方向按壓外側重疊部4的操作,可通過拉近各工具爪21、22用一個動作進行緊固,與第一現有技術的套管卡箍1相比,提高了緊固的操作性。
但是,在圖17和圖18所示的套管卡箍2中,在進行緊固時,內側重疊部5發(fā)生縱彎曲。
圖19用于說明發(fā)生縱彎曲19的機理,通過對一對工具爪21、22作用緊固負荷,外側重疊部4沿負荷方向滑動。由于該滑動,外側重疊部4越過內側重疊部5的卡合爪26,但是,在越過時,外側重疊部4卡在卡合爪26的頂部而成為鎖緊狀態(tài)。由于該鎖緊,外側重疊部4滑動并縮徑,因此,消耗的負荷通過外側重疊部4作用于內側重疊部5的卡合爪26上。
因此,即使對一對工具爪21、22作用負荷,仍然與內側重疊部5的第二工具爪22和卡合爪26之間承受負荷的狀態(tài)相同。而且,由于卡箍本體3的緊固負荷超過卡箍本體的耐縱彎曲負荷,因此,在內側重疊部5的第二工具爪22和卡合爪26之間產生縱彎曲19。如果產生這樣的縱彎曲19時,對被緊固部件的緊固性則不穩(wěn)定。

發(fā)明內容
鑒于上述技術缺陷,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套管卡箍,在緊固卡箍本體時,在內側重疊部不發(fā)生縱彎曲,可以可靠地緊固被緊固部件。而且,其目的還在于,通過形成外側重疊部和內側重疊部自動卡合的結構以提高緊固的操作性。
為達到上述目的,根據本發(fā)明第一方面的套管卡箍,包括卡箍本體,形成外側重疊部和內側重疊部相互重疊的環(huán)狀,卷繞于被緊固部件;卡合孔,形成于外側重疊部上;卡合爪,形成于內側重疊部,通過與上述卡合孔卡合,保持卡箍本體的緊固狀態(tài);第一工具爪,形成于外側重疊部,位于上述卡合孔的前端側;第二工具爪,形成于內側重疊部,用于與第一工具爪一起緊固卡箍本體;負荷降低裝置,形成于外側重疊部上,用于卡箍本體的緊固過程中外側重疊部越過卡合爪時降低作用于內側重疊部的負荷。
根據本發(fā)明第一方面,在卡箍本體緊固時,外側重疊部越過內側重疊部的卡合爪,但在越過時,形成于外側重疊部上的負荷降低裝置降低作用于內側重疊部上的負荷。因此,作用于內側重疊部上的負荷不會超過耐縱彎曲負荷,可防止內側重疊部發(fā)生縱彎曲。
根據本發(fā)明第一方面的第二方面的套管卡箍,上述負荷降低裝置具有在越過卡合孔時外側重疊部離開內側重疊部的結構。
根據本發(fā)明第二方面,由于外側重疊部從內側重疊部離開,故可降低緊固時作用于內側重疊部上的負荷,因此,可防止發(fā)生內側重疊部的縱彎曲。
根據本發(fā)明第一或第二方面的第三方面的套管卡箍,上述負荷降低裝置具有將卡合孔形成區(qū)域沿著緊固方向與外側重疊部的剩余的周圍區(qū)域分開的結構。其中,卡合孔形成區(qū)域是在外側重疊部內劃分的,并包括上述卡合孔。
根據本發(fā)明第三方面,外側重疊部內的卡合孔形成區(qū)域與周圍分割開,從而,在外側重疊部越過內側重疊部的卡合爪時,如果卡合爪與卡合孔形成區(qū)域接觸,則卡合孔形成區(qū)域向卡箍本體的外周方向離開而發(fā)生位移。由于該卡合孔形成區(qū)域的離開,可以降低從外側重疊部作用于內側重疊部上的負荷,防止內側重疊部發(fā)生縱彎曲。
而且,根據本發(fā)明第三方面,在卡合孔形成區(qū)域向卡箍本體的外周方向離開后,通過本身的回彈功能向內周方向移動,并處于沿著內側重疊部的狀態(tài)。由此,卡合孔和卡合爪相互自動地卡合,通過它們的卡合,外側重疊部和內側重疊部處于相互固定的狀態(tài)。因此,提高了緊固的操作性。
根據本發(fā)明第一或第二方面的第四方面的套管卡箍,上述負荷降低裝置具有將在外側重疊部內劃分的、包括上述卡合孔的卡合孔形成區(qū)域沿緊固方向與外側重疊部的剩余的周圍區(qū)域分割開的結構,同時,卡合孔形成區(qū)域向內側重疊部的方向彈性地撓曲。
根據本發(fā)明第四方面,卡合孔形成區(qū)域向內側重疊部的方向撓曲,但是,即使這樣撓曲,由于卡箍本體的緊固而越過卡合爪時,卡合孔形成區(qū)域向卡箍本體的外周方向發(fā)生位移并離開,所以,可以降低從外側重疊部作用于內側重疊部上的負荷,防止發(fā)生內側重疊部的縱彎曲。
而且,如上所述,即使卡合孔形成區(qū)域離開,但由于卡合孔形成區(qū)域向內側重疊部的方向彈性地撓曲,所以,在越過卡合爪后,卡合孔形成區(qū)域自動地恢復到原狀態(tài),并進行卡合孔和卡合爪的卡合。因此,不僅提高了緊固的操作性,而且可以在適度的狀態(tài)下進行卡合孔和卡合爪的卡合。
根據本發(fā)明第一或第二方面的第五方面的套管卡箍,上述負荷降低裝置具有將在外側重疊部內劃分的、包括上述卡合孔的卡合孔形成區(qū)域沿著緊固方向與外側重疊部的剩余的周圍區(qū)域分割開的結構,同時,在上述卡合孔形成區(qū)域內形成有與上述外側重疊部的剩余的周圍區(qū)域結合的可復原的彈性部。
根據本發(fā)明第五方面,在外側重疊部越過內側重疊部的卡合爪時,卡合孔形成區(qū)域向卡箍本體的外周方向發(fā)生位移并離開,因此可降低從外側重疊部作用于內側重疊部上的負荷,防止發(fā)生內側重疊部的縱彎曲。此時,形成于分割部位的彈性部隨著離開而發(fā)生變形。但是,在越過卡合爪后,通過恢復力恢復到原狀態(tài)。通過該彈性部的復原,外側重疊部處于沿著內側重疊部的狀態(tài),由此,卡合爪和卡合孔卡合。這樣,可以提高緊固的操作性,并進行適度的卡合。
根據本發(fā)明第一或第二方面的第六方面的套管卡箍,上述負荷降低裝置是切縫,其沿緊固方向形成于外側重疊部上,以使外側重疊部以卡合爪為支點在卡合爪兩側傾斜地立起。
根據本發(fā)明第六方面,當外側重疊部越過內側重疊部的卡合爪時,外側重疊部在卡合爪的兩側傾斜地立起并離開,因此,可以降低從外側重疊部作用于內側重疊部上的負荷,防止發(fā)生內側重疊部的縱彎曲。


圖1(a)、(b)是表示實施例一的緊固之前狀態(tài)的俯視圖和截面圖;圖2(a)、(b)是表示實施例一的緊固過程中狀態(tài)的俯視圖和截面圖;圖3是實施例一的緊固過程中的截面圖;圖4(a)、(b)是表示實施例一的緊固結束狀態(tài)的俯視圖和截面圖;圖5是表示實施例一的緊固結束狀態(tài)的截面圖;圖6(a)、(b)是表示實施例二的緊固之前狀態(tài)的俯視圖和截面圖;圖7(a)、(b)是表示實施例二的變形例的俯視圖和截面圖;圖8(a)、(b)是表示實施例三的緊固之前狀態(tài)的俯視圖和截面圖;圖9(a)、(b)是表示實施例三的緊固過程中狀態(tài)的俯視圖和截面圖;圖10是表示實施例三的緊固過程中狀態(tài)的截面圖;
圖11(a)、(b)是表示實施例三的緊固結束狀態(tài)的俯視圖和截面圖;圖12(a)、(b)、(c)是表示實施例四的緊固之前狀態(tài)的俯視圖、截面圖和端面圖;圖13(a)、(b)、(c)是表示實施例四的緊固過程中狀態(tài)的俯視圖、截面圖和端面圖;圖14(a)、(b)、(c)是表示實施例四的緊固結束狀態(tài)的俯視圖、截面圖和端面圖;圖15是第一現有技術的套管卡箍的卷繞狀態(tài)的截面圖;圖16是表示第一現有技術的套管卡箍的緊固動作的側視圖;圖17是第二現有技術的套管卡箍的緊固狀態(tài)的截面圖;圖18是表示第二現有技術的套管卡箍的緊固動作的截面圖;圖19是說明縱彎曲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圖示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具體說明。此外,在各實施例中,對相同部件標注了相同標號。
(實施例一)圖1~圖5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一的套管卡箍30,圖1表示緊固之前的狀態(tài),圖2和圖3表示緊固過程中的狀態(tài),圖4和圖5表示緊固結束的狀態(tài)。
套管卡箍30由卡箍狀的卡箍本體31形成。該卡箍本體31通過對金屬薄板進行沖裁和縱切加工形成為帶狀,以從帶狀卷繞成環(huán)狀的狀態(tài)用于被緊固部件(未圖示)的緊固。在卷繞為環(huán)狀的卡箍本體31中,形成有相互重疊的外側重疊部32和內側重疊部33,如后所述,通過向縮徑方向拉近這些重疊部32、33,從而緊固被緊固部件。
在卡箍本體31的外側重疊部32的前端側(自由端側),向徑向外側立起地形成有第一工具爪41。此外,末端部39位于第一工具爪41的前端(自由端),并沿長度方向延伸。即、末端部39形成為與后述的第二工具爪38相對。該末端部39形成為平坦狀,因此,可以順利地插入第二工具爪38。
此外,在外側重疊部32上,沿長度方向依次形成有卡合孔34、35??ê峡?4、35在外側重疊部32的寬度方向的大致中間部分形成為橫向較長的形狀,通過后述的卡合爪36、37與之卡合,保持卡箍本體31的緊固狀態(tài)。
在卡箍本體31的內側重疊部33上,沿長度方向形成有卡合爪36、37,在這些卡合爪36、37的鄰接位置上,形成有與第一工具爪41成對的第二工具爪38??ê献?6、37形成為從卡箍本體31傾斜立起的狀態(tài),其立起端朝向第二工具38的方向。這些卡合爪36、37插入外側重疊部32的卡合孔34、35后卡合。
第二工具爪38形成于內側重疊部33上,并呈立起狀。如圖1和圖3所示,該第二工具爪38包括開口部38a和按壓部38b。開口部38a向第一工具爪41側開口,從而,可插入上述末端部39。按壓部38b沿圓周方向與開口部38a連接設置,具有從外側按壓插入上述開口部38a中的末端部39的作用。
而且,在套管卡箍30中,形成負荷降低裝置,該負荷降低裝置在外側重疊部32跨過內側重疊部33的卡合爪36、37時,降低作用于內側重疊部33上的負荷。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將卡合孔形成區(qū)域43與周圍分割開而形成負荷降低裝置。
具體地說,將規(guī)定范圍內規(guī)定長度的區(qū)域作為卡合孔形成區(qū)域45,其中,該規(guī)定范圍包括緊固方向(長度方向)上的卡合孔34、35,并將外側重疊部32的卡合孔形成區(qū)域45的兩側作為周圍,此時,沿卡合孔形成區(qū)域45形成直線縫隙或切斷線44,從而將卡合孔形成區(qū)域45和周圍分割開。在這種情況下,卡合孔形成區(qū)域45包括內側重疊部32的卡合爪36、37卡合的卡合孔34、35,由于卡箍本體31的緊固力的作用,卡合孔形成區(qū)域45的周圍使整個外側重疊部32沿夾緊方向移動。
對于在拉緊片部47上作用拉緊力,通過直線縫隙或切斷線44,與拉緊片部47分割開的卡合孔形成區(qū)域45相對內側重疊部33可發(fā)生位移,以向卡箍本體31的外周方向離開。通過進行上述離開的位移,在外側重疊部32越過內側重疊部33的卡合爪36、37時,降低從外側重疊部32作用于內側重疊部33上的負荷。由此,可防止發(fā)生內側重疊部33的縱彎曲。
下面對本實施例的套管卡箍30的緊固動作進行說明。圖1表示緊固前的狀態(tài),在被緊固部件的外周側,形成外側重疊部32和內側重疊部33相互重疊地卷繞成環(huán)狀的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將緊固工具(參照圖18中的緊固工具15)卡在第一工具爪41和第二工具爪38上,沿縮徑方向拉近側重疊部32和內側重疊部33并夾緊。
圖2和圖3表示卡箍本體31的緊固過程中的狀態(tài),在夾緊卡箍本體31時,外側重疊部32越過內側重疊部33的卡合爪36、37。在該越過時,如果卡合爪36、37(在圖示的實施例中,為卡合爪37)與外側重疊部32接觸,則外側重疊部32的卡合孔形成區(qū)域45通過卡合爪37被上推后向卡箍本體31的外周方向位移、離開。由于該卡合孔形成區(qū)域45的離開,從而降低從外側重疊部32作用于內側重疊部33上的負荷。因此,不會對內側重疊部33作用大于等于耐縱彎曲負荷的負荷,內側重疊部33不會發(fā)生縱彎曲。
另一方面,在卡合孔形成區(qū)域45周圍的拉緊片部47上作用拉緊力,由此,通過繼續(xù)進行卡箍本體31的緊固,外側重疊部32和內側重疊部33之間滑動。通過該滑動,第一工具爪41的前端側的末端部39進入第二工具爪38的開口部38a中,通過按壓部38b阻止脫開。
圖4和圖5表示通過持續(xù)的緊固而充分拉緊的狀態(tài)。在該緊固的最后,卡合孔形成區(qū)域45通過其本身的回彈功能,向內周方向移動,形成沿著內側重疊部33的狀態(tài)。由此,卡合孔34、35和卡合爪36、37自動地相互卡合,通過這些卡合,外側重疊部32和內側重疊部33形成相互固定的狀態(tài)。而且,在回彈功能不充分的情況下,也可向內側重疊部33的方向按壓卡合孔形成區(qū)域45。
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卡箍本體31的緊固,外側重疊部32越過卡合爪36、37時,卡合孔形成區(qū)域45向外周方向離開而位移,因此,可以降低從外側重疊部32作用于內側重疊部33上的負荷,防止發(fā)生內側重疊部33的縱彎曲。而且,在卡箍本體31緊固時,卡合孔形成區(qū)域45由于回彈功能而形成沿著內側重疊部33的狀態(tài),卡合孔34、35與卡合爪36、37自動地卡合,因此,提高了卡合的操作性。
而且,在本實施例中,由于第一工具爪41的前端側的末端部39插入第二工具爪38,因此形成外側重疊部32的前端部分沿著內側重疊部33的狀態(tài)。而且,由于第一工具爪41設置于前端側的末端部39的附近,并且設置于接近第二工具爪38的位置,因此可通過拉近用一次動作進行緊固,進一步提高了緊固的操作性。
(實施例二)圖6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二中的套管卡箍50。與實施例一相同,在本實施例的套管卡箍50中,外側重疊部32的卡合孔形成區(qū)域45通過直線縫隙或切斷線44與周圍的拉緊片部47分割開。
而且,被分割的卡合孔形成區(qū)域45以傾斜狀態(tài)向內側重疊部33的方向彈性地撓曲。如果在這樣彈性撓曲的狀態(tài)下進行卡箍本體31的緊固,則在外側重疊部32越過內側重疊部33的卡合爪36、37時,卡合孔形成區(qū)域45為了向卡箍本體31的外周方向位移、離開而進行動作。因此,可以降低從外側重疊部32作用于內側重疊部33上的負荷,防止內側重疊部33發(fā)生縱彎曲。
而且,在進行了充分地緊固、且外側重疊部32越過卡合爪36、37后,卡合孔形成區(qū)域45因回彈功能而自動地恢復,進行卡合孔34、35和卡合爪36、37的卡合。因此,提高了緊固的操作性,并且可在具有適度的狀態(tài)下,進行卡合孔34、35和卡合爪36、37的卡合,并可以告知緊固結束。
圖7表示本實施例的變形例。在該變形例中,在卡合孔形成區(qū)域45的后側,形成有向外周方向彎曲的彎曲部49。彎曲部49通過將卡合孔形成區(qū)域45與外側重疊部32的主要部分連接、并被彎曲,從而具有彈性。利用這樣具有彈性的彎曲部49連接卡合孔形成區(qū)域45,具有卡合孔形成區(qū)域45可以順利地向卡箍本體外周方向位移并恢復的優(yōu)點。
(實施例三)圖8~圖11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三中的套管卡箍60,圖8表示緊固之前的狀態(tài),圖9和圖10表示緊固過程中的狀態(tài),圖11表示緊固結束的狀態(tài)。
同樣,在本實施例的套管卡箍60中,外側重疊部32的卡合孔形成區(qū)域45通過直線縫隙或切斷線44從周圍的拉緊片部47分割開。
此外,在分割部位形成有彈性部51。彈性部51形成于外側重疊部32的卡合孔形成區(qū)域45的前端側部分,處于向外周方向彎曲的狀態(tài)。彈性部51沿卡箍本體31的寬度方向形成一對,在成對的彈性部51之間,形成有與外側重疊部32的前端側部分連接的連接部52。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彈性部51向外周方向彎曲,從而使彈性部51具有彈性,因此,彈性部51即使發(fā)生變形,仍可恢復到原始的狀態(tài)。
同樣,在本實施例中,在緊固之前,在被緊固部件的外周側,外側重疊部32和內側重疊部33卷繞成環(huán)狀并相互重疊。在該狀態(tài)下,將緊固工具卡在第一工具爪41和第二工具爪38上,將外側重疊部32和內側重疊部33向縮徑方向拉近,從而實現夾緊。
通過該緊固,在外側重疊部32越過內側重疊部33的卡合爪37時,通過卡合爪37將卡合孔形成區(qū)域45上推,如圖9和圖10所示,該卡合孔形成區(qū)域45向外周方向發(fā)生位移并離開。此時,彈性部51從彎曲狀態(tài)拉伸變形,從而積蓄恢復轉矩。如上所述,由于卡合孔形成區(qū)域45沿外周方向離開,從而降低從外側重疊部32作用于內側重疊部33上的負荷,因此,不會在內側重疊部33上作用大于等于縱彎曲負荷的負荷,內側重疊部33不會發(fā)生縱彎曲。
然后,通過充分地緊固,當外側重疊部32越過卡合爪37、36,則彈性部51因其彈性而恢復到原狀態(tài),如圖11所示,卡合孔形成區(qū)域45處于沿著內側重疊部33的重疊狀態(tài)。這樣,卡合孔34、35和卡合爪36、37適度地卡合,處于被緊固部件的緊固狀態(tài)。
而且,在緊固之后,第一工具爪41的前端側的末端部39插入第二工具爪38的開口部38a的內部,利用按壓部38b阻止脫開。
在該實施例中,不但可防止內側重疊部33發(fā)生縱彎曲,而且通過彈性部51的復原,卡合孔34、35和卡合爪36、37自動地卡合,因此,提高緊固操作性的同時,還可以進行適度地卡合,并告知結束緊固。
(實施例四)圖12~圖14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四中的套管卡箍70,圖12表示緊固之前的狀態(tài),圖13表示緊固過程中的狀態(tài),圖14表示緊固結束的狀態(tài)。
對于本實施例的套管卡箍70中,在外側重疊部32上形成切縫55。切縫55以沿著卡箍本體31的緊固方向(長度方向)的狀態(tài)形成于外側重疊部32的前端側部分。在本實施例中,切縫55形成于外側重疊部32的寬度方向的大致中間部分,其包括從卡合孔34向前端側延伸的第一切縫部55a、連接卡合孔34和卡合孔35的第二切縫部55b、以及從卡合孔35向后側延伸的第三切縫部55c。在外側重疊部32上形成這樣的切縫55,因此,外側重疊部32的切縫55的周圍部分可以以切縫55為中心傾斜。
在本實施例中,從圖12所示的緊固之前的狀態(tài)進行卡箍本體31的緊固,并在外側重疊部32越過內側重疊部33的卡合爪37、36時,如圖13所示,按照狹縫55的周圍部分在卡合爪36、37的兩側傾斜地立起并離開。通過該立起、離開降低從外側重疊部32作用于內側重疊部33上的負荷。由此,不會在內側重疊部33上作用大于等于耐縱彎曲負荷的負荷,內側重疊部33不會發(fā)生縱彎曲。
如圖14所示,通過進一步繼續(xù)緊固,在外側重疊部32越過卡合爪36、37的狀態(tài)下,狹縫55的周圍部分恢復原狀態(tài)后處于沿內側重疊部33的狀態(tài),并且,卡合孔34、35和卡合爪36、37卡合。由此,可良好地緊固被緊固部件。
產業(yè)上的應用可能性利用本發(fā)明,在卡箍本體緊固時,在內側重疊部不會發(fā)生縱彎曲,可以可靠地緊固被緊固部件。而且,由于具有外側重疊部的卡合孔和內側重疊部的卡合爪自動地卡合的結構,所以還提高緊固的操作性。
符號說明30、50、60、70套管卡箍 31卡箍本體32外側重疊部33內側重疊部34、35卡合孔36、37卡合爪38第二工具爪41第一工具爪44直線縫隙或切斷線 45卡合孔形成區(qū)域47拉緊片部 51彈性部55切縫
權利要求
1.一種套管卡箍,其特征在于,包括卡箍本體,形成外側重疊部和內側重疊部相互重疊的環(huán)狀,卷繞于被緊固部件上;卡合孔,形成于外側重疊部上;卡合爪,形成于內側重疊部上,通過與所述卡合孔卡合,保持卡箍本體的緊固狀態(tài);第一工具爪,形成于所述外側重疊部上,位于所述卡合孔的前端側;第二工具爪,形成于所述內側重疊部上,用于與所述第一工具爪一起緊固卡箍本體;以及負荷降低裝置,形成于所述外側重疊部上,以使在卡箍本體的緊固中外側重疊部越過卡合爪時降低作用于內側重疊部上的負荷。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套管卡箍,其特征在于,所述負荷降低裝置具有越過卡合孔時外側重疊部離開內側重疊部的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套管卡箍,其特征在于,所述負荷降低裝置具有如下結構將在所述外側重疊部內劃分的、包括所述卡合孔的卡合孔形成區(qū)域沿著緊固方向與外側重疊部的剩余的周圍區(qū)域分割開。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套管卡箍,其特征在于,所述負荷降低裝置具有將在外側重疊部內劃分的、包括所述卡合孔的卡合孔形成區(qū)域沿著緊固方向與外側重疊部的剩余的周圍區(qū)域分割開的結構,同時,卡合孔形成區(qū)域向內側重疊部的方向彈性地撓曲。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套管卡箍,其特征在于,所述負荷降低裝置具有將在外側重疊部內劃分的、包括所述卡合孔的卡合孔形成區(qū)域沿著緊固方向與外側重疊部的剩余的周圍區(qū)域分割開的結構,同時,在所述卡合孔形成區(qū)域內,形成與所述外側重疊部的剩余的周圍區(qū)域結合的可復原的彈性部。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套管卡箍,其特征在于,所述負荷降低裝置是沿著緊固方向形成于外側重疊部上的切縫,以使所述外側重疊部以卡合爪為支點,在卡合爪兩側傾斜地立起。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套管卡箍,在卡箍本體緊固時,內側重疊部不發(fā)生縱彎曲,可靠地緊固被緊固部件,同時提高緊固的操作性。其包括卡箍本體(31),形成外側重疊部(32)和內側重疊部(33)相互重疊的環(huán)狀,卷繞于被緊固部件上;卡合孔(34)、(35),形成于外側重疊部上;卡合爪(36)、(37),形成于內側重疊部上,通過與上述卡合孔(34)、(35)卡合來保持卡箍本體的緊固狀態(tài);第一工具爪(41),形成于外側重疊部上,位于上述卡合孔(34)、(35)的前端側;第二工具爪(38),形成于內側重疊部上,用于與第一工具爪(41)一起緊固卡箍本體;負荷降低裝置(45),形成于外側重疊部上,以使卡箍本體的緊固中外側重疊部越過卡合爪(36)、(37)時,降低作用于內側重疊部上的負荷。
文檔編號F16L33/02GK1890470SQ20048003565
公開日2007年1月3日 申請日期2004年11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12月1日
發(fā)明者荻野隆司, 池田博, 北村勝博, 尾形安央 申請人:日本發(fā)條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