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建筑用流體機械,尤其是涉及一種新型擠壓泵轉動擠壓組件。
背景技術:
在建造和裝修領域中經(jīng)常需要大量地、連續(xù)地輸送水泥至需要灌漿的地方,因此,工程人員一般會使用泵類設備為水泥提供動力,再配合管道將其輸送至目標位置。通過擠壓柔性管道,一段一段地將水泥往目標位置處的管道出口排放,此時,如果使用擠壓泵類設備擠壓該柔性管道,則該柔性管道位于機體內的部分會很容易掉落到回轉零件(如轉盤)與機體外殼之間的側向間隙處,造成卷皮或抱死。另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擠壓泵類設備只依靠擠壓輥與該設備內一些配合位置一并擠壓軟管進行工作,由經(jīng)驗可知,只對軟管做法向的旋轉擠壓的容積效率會較低,換言之,這種方式的擠壓會伴隨較大的容積泄漏發(fā)生。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的目的旨在于提供一種新型擠壓泵轉動擠壓組件,防止軟管跑偏并掉落至轉盤側面與外殼之間的間隙,同時提高擠壓泵的容積效率。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新型擠壓泵轉動擠壓組件,包括:
外殼,其上端開設有第一開口,其下端開設有第二開口,外殼中部設置有轉軸,外殼的內壁設置有一凸起部;
置于外殼內的軟管,該軟管一端從第一開口穿出至外殼外部,另一端從第二開口穿出至外殼外部;
位于外殼內部且樞接轉軸上的轉盤,該轉盤的周緣樞接有擠壓輥,該擠壓輥的轉動軸線與轉盤的轉動軸線平行,該擠壓輥與凸起部的內表面之間形成一擠壓軟管的擠壓機構;
樞接于轉盤周緣的兩夾持輥,兩夾持輥沿轉盤的軸向排列且相對設置,且夾持輥的轉動軸線與轉盤的徑向一致,兩夾持輥相對的部分形成用于夾持軟管的夾持部。
優(yōu)選地,該凸起部內表面與轉軸的距離由凸起部的兩側向凸起部的中間逐漸減小。
優(yōu)選地,擠壓輥的數(shù)量為多個,多個擠壓輥圓周陣列的分布于轉盤的周緣,兩夾持輥的數(shù)量為多對,多對夾持輥圓周陣列設置于轉盤的周緣,該多個擠壓輥與多對夾持輥交錯排列在轉盤的周緣。
優(yōu)選地,外殼呈圓盤狀,該第一開口在外殼上端處切向地開設,第二開口在外殼下端處切向地開設。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相比于現(xiàn)有技術,本發(fā)明的轉盤上設置有兩夾持輥,既起到了防止軟管跑偏并掉落至轉盤側面與外殼之間間隙的效果,又起到了增加側向的擠壓作用點的效果,提高了擠壓泵的容積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另一視角)。
其中,10、外殼;11、第一開口;12、第二開口;13、凸起部;20、轉盤;21、轉軸;22、夾持輥;23、擠壓輥;30、軟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描述:
如圖1、圖2所示,新型擠壓泵轉動擠壓組件,包括:外殼10、軟管30、轉盤20、夾持輥22。外殼10為內部的各類零件提供保護,外殼10的上端開設有第一開口11,外殼10的下端開設有第二開口12,外殼10中部設置有轉軸21,外殼10的內壁設置有一凸起部13。該軟管30置于外殼10內,軟管30一端為抽取水泥的輸入端,另一端為排出水泥的輸出端,具體地,該軟管30的一端從第一開口11穿出外殼10外部,該軟管30的另一端從第二開口12穿出外殼10外部。轉盤20通過轉軸21樞接于外殼10的內部,該轉盤20的外端設置有樞接于轉盤20的擠壓輥23,該擠壓輥23的轉動軸線與轉盤20的轉動軸線平行,該擠壓輥23與凸起部13的內表面之間形成一擠壓軟管30的擠壓機構。
兩夾持輥22樞接于轉盤20周緣,兩夾持輥22沿轉盤20的軸向排列且相對設置,且每個夾持輥22的轉動軸線與轉盤20的徑向一致,兩夾持輥22相對的部分形成用于夾持軟管30的夾持部。夾持部起到的作用在于在轉盤20的左右兩側對軟管30進行位置限定,防止軟管30掉落至轉盤20側面與外殼10之間的間隙,同時,兩夾持輥22樞轉地從左右兩側夾逼軟管30,對于只依賴擠壓輥23與凸起部13之間的擠壓進行輸送的方案增加了擠壓的作用點,提高了該擠壓泵設備的容積效率。
如圖2所示,作為一種優(yōu)選的方案,該凸起部13內表面與轉軸21的距離由凸起部13的兩側向凸起部13的中間逐漸減小。如此,參考圖2的視角,當轉盤20逆時針轉動時,根據(jù)擠壓輥23滾動擠壓的路徑以及凸起部13上曲率變化配合,所形成的擠壓機構使得水泥漿經(jīng)軟管30從第二開口12進入至設備內部,然后再從第一開口11排出。
作為一種優(yōu)選的方案,擠壓輥23的數(shù)量為多個,多個擠壓輥23呈圓周陣列分布于轉盤20的周緣,兩夾持輥22的數(shù)量為多對,多對夾持輥22呈圓周陣列設置于轉盤20的周緣,該多個擠壓輥23與多對夾持輥22交錯排列在轉盤20的周緣。
作為一種優(yōu)選的方案,外殼10呈圓盤狀,該第一開口11在外殼上端10處切向地開設,第二開口12在外殼10下端處切向地開設。
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jù)以上描述的技術方案以及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形變,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形變都應該屬于本發(fā)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