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輸送泵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多項流體混合輸送泵。
背景技術:
普通離心泵不能輸送含氣的液體,抽吸含氣的液體會發(fā)生汽蝕現象,出現振動、噪聲,甚至出現斷流,不能吸液等問題,長期在汽蝕狀態(tài)下運轉會破壞設備。并且,普通離心泵液體和液體混合功能也難以實現。然而,在水處理行業(yè)的加壓溶氣氣浮系統、高濃度臭氧水或富氧水制取系統、工業(yè)氣體或化學氣體與液體合成反應系統、不同性質的液體與液體加壓混合系統等系統中需要泵內實現氣體與液體加壓混合以及液體與液體加壓混合功能,目前的產品尚無法有效滿足上述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多項流體混合輸送泵,其能夠在泵內實現氣體與液體加壓混合以及液體與液體加壓混合功能。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一種多項流體混合輸送泵,其包括:泵體、安裝于泵體的泵蓋、安裝于泵體的軸承箱,泵體內安裝有離心葉輪,離心葉輪背面設置有數枚可生成負壓的背葉片,背葉片與泵蓋之間具有當背葉片伴隨離心葉輪旋轉時作為介質吸入空間的工作腔體,該工作腔體安裝有吸氣/吸液口管路、循環(huán)供液口管路,離心葉輪背面的端部及葉輪外徑處設置有數枚用于起增壓及混合作用的渦流葉片,泵蓋設置有一個或者多個隔舌。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提供的多項流體混合輸送泵采用獨立吸氣結構,獨特渦流混合加壓、攪拌結構和打碎大氣泡結構,實現氣泡微型化,形成20-30微米的微小氣泡,并和離心葉輪輸送的液體充分混合,從而實現處理液體流量大、微氣泡含量多,泵效率高,節(jié)約能源等特點,達到水處理最理想效果。
進一步,背葉片與泵蓋的端面之間具有當背葉片伴隨離心葉輪旋轉時供介質通過的間隙一,更進一步的是,間隙一的取值范圍為0.5mm-1mm,優(yōu)選0.5mm,間隙一的尺寸恰到好處,能夠保證介質能夠從間隙一通過的同時,保證工作腔體在泵體工作時形成負壓而吸入待混合介質,待混合介質既可以是氣體,也可以是液體。
進一步,渦流葉輪的背部與泵蓋的端面之間具有當背葉片伴隨離心葉輪旋轉時供介質通過的間隙二,更進一步的是,間隙二的取值范圍為0.5mm~1mm,隔舌與渦流葉輪的上頂部之間具有當背葉片伴隨離心葉輪旋轉時供介質通過的間隙三。更進一步的是,間隙三的取值范圍為0.5mm~1mm。間隙二、間隙三既能夠保證介質通過,也能夠保證工作腔體在泵體工作時形成負壓。
進一步,背葉片的頂部與渦流葉片的底部之間具有空隙結構,此空隙結構能夠讓來自間隙一的介質填充于此,而接續(xù)進入到間隙二。
進一步,離心葉輪為閉式葉輪、半開式葉輪或者開式葉輪。
進一步,吸氣/吸液口管路傾斜布置于軸承箱的上部,且依次穿過軸承箱、泵蓋;
循環(huán)供液口管路傾斜布置于軸承箱的下部,且依次穿過軸承箱、泵蓋。
進一步,吸氣/吸液口管路、循環(huán)供液口管路安裝于錐狀工作腔體的傾斜側壁上。
前文的多項流體混合輸送泵的工作方法,其包括:
利用離心葉輪帶動背葉片而在離心葉輪背面的工作腔體產生真空;
利用離心葉輪背面產生的真空狀態(tài)吸入待混合介質;
利用吸入的待混合介質與泵內背葉片處的液體進行初步混合,初步混合介質經由間隙一輸出工作腔體;
利用離心葉輪外徑處的渦流葉片產生渦流,來自間隙一的混合介質經由空隙結構、間隙二輸出;
利用隔舌打碎來自間隙二的混合介質中的大氣泡,混合介質經由間隙三后伴隨泵內液體而從泵出口輸出。
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在于:葉輪旋轉時通過背面副葉片(背葉片)的作用,在葉輪背面產生真空,介質液體(氣體)通過背葉片吸入工作腔體,泵入口吸入的液體與泵內背葉片吸入的液體混合,通過葉輪外徑處的小葉片(渦流葉片)產生渦流,并經過每個小葉片逐漸加壓,通過渦流作用使兩種液體充分混合,并利用隔舌剪切作用使得混合液更加均勻,通過渦流混合和隔舌剪切混合以及泵的加壓混合,使得兩種液體被破碎為很小的液體微團,從而達到最理想的混合及輸送效果,實現多項流體混合及輸送。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中第一實施方式中多項流體混合輸送泵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中第二實施方式中多項流體混合輸送泵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中第三實施方式中多項流體混合輸送泵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參見圖1,一種多項流體混合輸送泵,其包括:泵體1、安裝于泵體的泵蓋3、安裝于泵體的軸承箱4,軸承箱內安裝有離心葉輪驅動軸,該離心葉輪驅動軸穿過泵蓋后與安裝于泵體的離心葉輪2連接,本實施例中離心葉輪為閉式葉輪,離心葉輪背面設置有數枚可生成負壓的背葉片9,例如2枚、3枚或者更多,根據需要在離心葉輪背面設置相應數量即可,而背葉片的布置形式包括但不僅限于環(huán)形陣列的布置形式,背葉片與泵蓋3之間具有當背葉片伴隨離心葉輪旋轉時作為介質吸入空間的工作腔體,利用離心葉輪背葉片抽吸氣,該工作腔體安裝有吸氣/吸液口管路5、循環(huán)供液口管路6,離心葉輪背面的端部及葉輪外徑處設置有數枚用于起增壓及混合作用的渦流葉片8,利用葉輪外徑處小葉片(渦流葉片)形成渦流,該渦流葉輪設置的數量例如可以是2枚、3枚或者更多,泵蓋設置有一個或者多個隔舌7,利用隔舌打碎大氣泡,當設置兩個以上隔舌7后更加利于大氣泡的打碎效果。而選擇離心葉輪旨在利用離心葉輪加大液體處理量,符合工業(yè)化大規(guī)模輸送的需要。
從上述內容不難發(fā)現,本發(fā)明多項流體混合輸送泵進行兩種不同液體混合時,主介質通過泵入口吸入,另一種介質通過獨立吸液結構吸入,通過渦流混合和攪拌作用使兩種液體充分混合,并利用隔舌剪切作用,使得兩種液體被破碎為很小的液體微團,再經過泵的加壓,使兩種液體混合更加均勻,從而達到最理想的混合及輸送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背葉片9與泵蓋3的端面之間具有當背葉片伴隨離心葉輪旋轉時供介質通過的間隙一,間隙一的取值范圍為0.5mm-1mm,優(yōu)選0.5mm,渦流葉輪的背部與泵蓋3的端面之間具有當背葉片伴隨離心葉輪旋轉時供介質通過的間隙二,間隙二的取值范圍為0.5mm~1mm,優(yōu)選0.5mm,隔舌與渦流葉輪的上頂部之間具有當背葉片伴隨離心葉輪旋轉時供介質通過的間隙三。間隙三的取值范圍為0.5mm~1mm,優(yōu)選0.5mm。間隙一、間隙二、間隙三既能夠保證介質通過,也能夠保證工作腔體在泵體工作時形成負壓,并且,較小的間隙利于氣泡的微型化輸送。
參見圖1,背葉片的頂部與渦流葉片的底部之間具有空隙結構,此空隙結構能夠讓來自間隙一的介質填充于此,而接續(xù)進入到間隙二,集聚于空隙結構的介質能夠在離心力作用下借助于自身重力而快速進入到間隙二中。
另外,吸氣/吸液口管路5傾斜布置于軸承箱的上部,且依次穿過軸承箱、泵蓋,循環(huán)供液口管路6傾斜布置于軸承箱的下部,且依次穿過軸承箱、泵蓋。而吸氣/吸液口管路5、循環(huán)供液口管路6安裝于錐狀工作腔體的傾斜側壁上。傾斜的氣道與工作腔體介質輸出間隙通道形成一定夾角,能夠讓介質平緩進入工作腔體的同時,讓進入工作腔體的介質有足夠的時間與泵內背葉片處的液體進行初步混合。而為降低高壓待混合介質的沖擊力,吸氣/吸液口管路可設置為蛇形結構,例如s形。
下面詳細描述多項流體混合輸送泵的工作方法,具體如下:當開啟泵之后,利用離心葉輪帶動背葉片而在離心葉輪背面的工作腔體產生真空,并利用離心葉輪背面產生的真空狀態(tài)吸入待混合介質,再利用吸入的待混合介質與泵內背葉片處的液體進行初步混合,初步混合介質經由間隙一輸出工作腔體,再利用離心葉輪外徑處的渦流葉片產生渦流,來自間隙一的混合介質經由空隙結構、間隙二輸出,再利用隔舌打碎來自間隙二的混合介質中的大氣泡,混合介質經由間隙三后伴隨泵內液體而從泵出口輸出。
實施例2,參見圖2,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本實施例中離心葉輪為半開式葉輪,其它結構同實施例1,在此不加以贅述。
實施例3,參見圖3,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本實施例中離心葉輪為開式葉輪,其它結構同實施例1,在此不加以贅述。
綜上,本發(fā)明提供的多項流體混合輸送泵具備泵內實現氣體與液體加壓混合以及液體與液體加壓混合功能。主要應用于水處理行業(yè)的加壓溶氣氣浮系統、高濃度臭氧水或富氧水制取系統;工業(yè)氣體或化學氣體與液體合成反應系統;不同性質的液體與液體加壓混合系統等。加壓溶氣氣浮系統主要用于各種生活污水的固液分離及bod、cod的改善;臭氧水制取系統用于各類水體消毒滅菌;富氧水制取系統用于強制增加水體內含氧量以制取功能水;工業(yè)氣體或氣體與液體合成反應系統主要用于簡化氣體與液體混合的工藝流程、提高混合效率或實現高效置換;液體與液體的加壓混合系統同樣用于不同性質或成分的液體之間的混合或合成反應等特殊用途。
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