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涉及壓縮機以及冷凍循環(huán)裝置。
背景技術:
作為空氣調節(jié)裝置等冷凍循環(huán)裝置所使用的壓縮機,已知有將具備上下配置的多個壓縮機構部的壓縮機主體與儲蓄器通過多個吸入管連接的壓縮機。
當為這樣的構造時,當無法有效地提高吸入管的剛性時,壓縮機主體以及多個吸入管對儲蓄器的支承剛性不足,將壓縮機主體作為振動源的儲蓄器的振動移位量有可能變大。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5321551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在于,提供能夠有效地提高吸入管的剛性的壓縮機以及冷凍循環(huán)裝置。
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實施方式的壓縮機具有壓縮機主體、儲蓄器以及多個吸入管。
上述壓縮機主體具有上下配置的多個壓縮機構部。
上述儲蓄器配置在上述壓縮機主體的側方。
上述多個吸入管連接上述儲蓄器與上述多個壓縮機構部的吸入口。
上述多個吸入管分別具有下部貫通部、彎曲部以及側部貫通部。
上述下部貫通部貫通上述儲蓄器的下部。
上述彎曲部在上述下部貫通部的下側朝向上述壓縮機主體彎曲。
上述側部貫通部相對于上述彎曲部處于與上述下部貫通部相反側,且貫通上述壓縮機主體的側部。
與上側的上述壓縮機構部連通的上述吸入管的上述下部貫通部比與下側的上述壓縮機構部連通的上述吸入管的上述下部貫通部更接近上述壓縮機主體地配置。
將上述多個吸入管的上述下部貫通部的中心間距離設為P1。
將上述多個吸入管的上述側部貫通部的中心間距離設為P2。
將與上側的上述壓縮機構部連通的上述吸入管的上述彎曲部的中心線的曲率半徑設為R1。
將與下側的上述壓縮機構部連通的上述吸入管的上述彎曲部的中心線的曲率半徑設為R2。
于是,成為P2>R2-R1>P1。
附圖說明
圖1是包括第1實施方式的壓縮機的截面圖在內的冷凍循環(huán)裝置的概要構成圖。
圖2是用于對第1實施方式的壓縮機構部的構成進行說明的平面圖。
圖3是第1實施方式的壓縮機的局部放大截面圖。
圖4是第2實施方式的壓縮機的局部放大截面圖。
圖5是表示第2實施方式的吸入管的吸入損失比例相對于流路截面積比例的變化的特性線圖。
圖6是包括第3實施方式的壓縮機的截面圖在內的冷凍循環(huán)裝置的概要構成圖。
圖7是包括第3實施方式的壓縮機的變形例的截面圖在內的冷凍循環(huán)裝置的概要構成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實施方式的壓縮機以及冷凍循環(huán)裝置進行說明。
(第1實施方式)
參照圖1~圖3對第1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首先,對冷凍循環(huán)裝置1的整體構成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第1實施方式的冷凍循環(huán)裝置1具備壓縮機2、冷凝器3、膨脹裝置4以及蒸發(fā)器5。冷凝器3經(jīng)由配管6與壓縮機2連接。膨脹裝置4經(jīng)由配管7與冷凝器3連接。蒸發(fā)器5經(jīng)由配管8與膨脹裝置4連接,并經(jīng)由配管9與壓縮機2連接。
壓縮機2是所謂的旋轉式的壓縮機,對取入到內部的低壓的氣體制冷劑(流體)進行壓縮而使其成為高溫高壓的氣體制冷劑。另外,對于壓縮機2的具體構成將后述。
冷凝器3使從壓縮機2送入的高溫高壓的氣體制冷劑散熱而成為高壓的液體制冷劑。
膨脹裝置4使從冷凝器3送入的高壓的液體制冷劑的壓力降低而成為低溫低壓的液體制冷劑。
蒸發(fā)器5使從膨脹裝置4送入的低溫低壓的液體制冷劑氣化而成為低壓的氣體制冷劑。而且,在蒸發(fā)器5中,在低壓的液體制冷劑氣化時,從周圍奪取氣化熱,而周圍被冷卻。另外,通過了蒸發(fā)器5之后的低壓的氣體制冷劑,被取入上述壓縮機2內。
如此,在第1實施方式的冷凍循環(huán)裝置1中,工作流體即制冷劑在相變?yōu)闅怏w制冷劑與液體制冷劑的同時進行循環(huán)。
接著,對壓縮機2進行說明。
壓縮機2具備壓縮機主體11以及儲蓄器12。
儲蓄器12是所謂的氣液分離器。儲蓄器12通過多根(具體而言為2根)吸入管21、22與壓縮機主體11一體地連結而配置于壓縮機主體11的側方。儲蓄器12經(jīng)由吸入管21、22與壓縮機主體11的后述的壓縮機構部33、34連接。儲蓄器12構成為,僅將在蒸發(fā)器5中氣化的氣體制冷劑以及未在蒸發(fā)器5中氣化的液體制冷劑中的氣體制冷劑朝壓縮機主體11供給。
壓縮機主體11具備旋轉軸31、電動機部32、多組(具體而言為2組)壓縮機構部33、34、以及密閉容器35。旋轉軸31沿著鉛垂方向配置,電動機部32使該旋轉軸31繞鉛垂軸旋轉。壓縮機構部33、34上下隔開間隔地配置,通過旋轉軸31的旋轉來壓縮氣體制冷劑。密閉容器35收納旋轉軸31、電動機部32以及壓縮機構部33、34。
密閉容器35具備胴體部36、蓋部37以及底部38。
密閉容器35的胴體部36以及旋轉軸31,與壓縮機主體11的中心軸線O1同軸狀地配置于壓縮機主體11。在旋轉軸31的中心軸線O1的延伸方向一端側(鉛垂方向的上側)配置有電動機部32,在另一端側(鉛垂方向的下側)配置有壓縮機構部33、34。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將壓縮機主體11的中心軸線O1的延伸方向簡稱為主體軸向,將與中心軸線O1正交的方向稱作主體徑向,將繞中心軸線O1的方向稱作主體周向。
電動機部32是所謂的內轉子型的DC無刷馬達,具備定子61以及轉子62。定子61成為圓筒狀,通過熱壓配合等固定于密閉容器35的胴體部36的內壁面。轉子62成為圓筒狀,在主體徑向上隔開間隔地配置于定子61的內側。定子61例如通過將多個磁性鋼板在主體軸向上層疊而形成,并經(jīng)由未圖示的絕緣體卷裝有線圈。
轉子62具備轉子鐵心65。轉子鐵心65壓入固定于旋轉軸31的主體軸向的一端部。轉子62具備埋設于轉子鐵心65的由釹等稀土類形成的省略圖示的永久磁鐵。
上側的壓縮機構部33具備缸41。下側的壓縮機構部34具備相對于缸41在主體軸向上偏移地配置在下側的缸42。各缸41、42成為筒狀,夾著分隔板43而在主體軸向上對接。在缸41的與分隔板43相反側(鉛垂方向的上側),配設有在主體軸向的一端側覆蓋缸41的主軸承44。在缸42的與分隔板43相反側(鉛垂方向的下側),配設有在主體軸向的另一端側覆蓋缸41的副軸承45。這些缸41、42、分隔板43、主軸承44以及副軸承45一體地連結而固定于密閉容器35的胴體部36。
由缸41、分隔板43以及主軸承44劃分形成的空間,成為壓縮機構部33的缸室46。此外,由缸42、分隔板43以及副軸承45劃分形成的空間,成為壓縮機構部34的缸室47。在缸41上沿主體徑向貫通地形成有使缸室46朝外側開口的吸入口48。在缸42上沿主體徑向貫通地形成有使缸室47朝外側開口的吸入口49。
在缸41的吸入口48連接有吸入管21,在缸42的吸入口49連接有吸入管22。結果,在儲蓄器12中氣液分離后的氣體制冷劑,通過吸入管21以及吸入口48被取入到缸室46內,通過吸入管22以及吸入口49被取入到缸室47內。
上述旋轉軸31貫通各缸室46、47內地設置,并且由主軸承44以及副軸承45支承為能夠旋轉。在旋轉軸31中的位于缸室46內的部分形成有偏心部51。在旋轉軸31中的位于缸室47內的部分形成有偏心部52。各偏心部51、52為,在從主體軸向觀察的平面圖中成為相同形狀、相同大小,并且在主體周向上具有180°的相位差而相對于中心軸線O1在主體徑向上分別偏心相同量。
在偏心部51上嵌合有輥53,在偏心部52上嵌合有輥54。
各輥53、54構成為,隨著旋轉軸31的旋轉,能夠在各輥53、54的外周面與各缸41、42的內周面滑動接觸的同時進行偏心旋轉。
壓縮機構部33具備形成缸室46的缸41、主軸承44以及分隔板43、和偏心部51以及輥53。壓縮機構部34具備形成缸室47的缸42、副軸承45以及分隔板43、和偏心部52以及輥54。因此,分隔板43成為對壓縮機構部33、34共通的部件。另外,各壓縮機構部33、34的構成,除了偏心部51以及輥53與偏心部52以及輥54具有相位差地進行動作的構成以外,成為大致相同的構成。
如圖2所示,在壓縮機構部33的缸41的內周面上,遍及缸41的主體軸向的整體形成有朝向主體徑向的外側凹陷的葉片槽57。
此外,在葉片槽57內設置有能夠沿著主體徑向滑動移動的葉片58。葉片58被未圖示的施力機構朝向主體徑向的內側施力,并且葉片58的前端部在缸室46內與輥53的外周面抵接。由此,葉片58構成為,能夠與輥53的旋轉動作相應地向缸室46內進退。而且,缸室46由輥53以及葉片58劃分成吸入室側與壓縮室側。而且,通過輥53的旋轉動作以及葉片58的進退動作,在缸室46內進行壓縮動作。雖然省略圖示,但在圖1所示的壓縮機構部34的缸42的內周面上,也設置有同樣的葉片槽以及葉片,該葉片被朝向主體徑向的內側施力,葉片的前端部在缸室47內與輥54的外周面抵接。
如圖2所示,在缸41中,在位于沿著輥53的旋轉方向(參照圖2中的箭頭)的葉片槽57的前方側(圖2中,為葉片槽57的右側)的部分,形成有吸入口48。在圖1所示的缸42中也形成有同樣的吸入口49。
如圖2所示,在缸41的內周面上,在位于沿著輥53的旋轉方向的葉片槽57的近前側(在圖2中,為葉片槽57的左側)的部分,形成有排出槽59。排出槽59與圖1所示的主軸承44上所形成的后述的排出孔76連通。雖然省略圖示,但在圖1所示的缸42的內周面上,也形成有與副軸承45上所形成的后述的排出孔86連通的同樣的排出槽。
如圖1所示,主軸承44具備筒部71以及凸緣部72。在筒部71的內側插通有旋轉軸31。凸緣部72從筒部71的主體軸向的一端部朝向主體徑向的外側突出設置,在主體軸向的與分隔板43相反側堵塞缸41。在主體軸向的筒部71所形成的凸緣部72的面上,形成有沿主體軸向凹陷的凹部73。在該凹部73內配設有排出閥機構75。排出閥機構75具備排出孔76以及閥部件77。
副軸承45具備筒部81以及凸緣部82。在筒部81的內側插通有旋轉軸31。凸緣部82從筒部81的主體軸向的一端部朝向主體徑向的外側突出設置,在主體軸向的與分隔板43相反側堵塞缸42。在主體軸向的筒部81所形成的凸緣部82的面上,形成有沿主體軸向凹陷的凹部83。在該凹部83內配設有排出閥機構85。排出閥機構85具備排出孔86以及閥部件87。
此外,通過各排出閥機構75、85排出高溫高壓的氣體制冷劑的消音器68、69,以從主體軸向的外側覆蓋各軸承44、45的方式設置于軸承44、45。在覆蓋主軸承44的消音器68上形成有使消音器68的內外連通的連通孔50,通過該連通孔50朝密閉容器35內排出高溫高壓的氣體制冷劑。
另一方面,消音器69內的空間與消音器68內的空間通過未圖示的氣體制冷劑引導通路而連通,排出至消音器69內的高溫高壓的氣體制冷劑通過消音器68的連通孔50朝密閉容器35內排出。另外,在密閉容器35內收納有潤滑油,壓縮機構部33、34中的位于比消音器68靠下側的部分被浸漬在潤滑油內。
在如此構成的壓縮機2中,通過向電動機部32的定子61供給電力,由此旋轉軸31與轉子62一起繞中心軸線O1旋轉。而且,隨著該旋轉軸31的旋轉,偏心部51、52以及輥53、54在各缸室46、47內進行偏心旋轉。由此,朝缸室46、47內取入氣體制冷劑,并且取入至缸室46、47內的氣體制冷劑被壓縮。
具體而言,當以壓縮機構部33為例進行說明時,如圖2所示,首先,氣體制冷劑通過吸入口48被吸入到缸室46的位于吸入口48附近的空間即吸入室內。此時,在位于排出槽59附近的空間即壓縮室中之前從吸入口48吸入的氣體制冷劑被壓縮。
而且,當壓縮室內的壓力達到規(guī)定的壓力時,圖1所示的閥部件77彈性變形而使排出孔76開放。于是,缸室46內與消音器68內通過排出孔76連通,消音器68內與密閉容器35內經(jīng)由連通孔50連通。由此,從缸室46經(jīng)由排出孔76以及連通孔50朝向密閉容器35內排出氣體制冷劑。
之后,當圖2所示的輥53進一步進行偏心旋轉而輥53通過排出槽59時,圖1所示的閥部件77復原變形而堵塞排出孔76。通過反復進行上述動作,由此在壓縮機構部33中反復進行氣體制冷劑的壓縮。同樣,在壓縮機構部34中也反復進行氣體制冷劑的壓縮。另外,排出至密閉容器35內的氣體制冷劑從排出管39通過配管6如上述那樣送入冷凝器3。
配置在壓縮機主體11旁邊的儲蓄器12具備胴體部91、蓋部92以及底部93。胴體部91成為圓筒狀,該胴體部91的中心軸線成為儲蓄器12的中心軸線。儲蓄器12的中心軸線O2與壓縮機主體11的中心軸線O1平行。
在儲蓄器12的蓋部92上,沿上下方向貫通蓋部92地設置有使儲蓄器12的內外連通的入口管94,該入口管94與配管9連接。底部93設置于儲蓄器12的軸向的另一端即下端部分,且設置成堵塞胴體部91的下端開口部。
儲蓄器12為,比胴體部91的軸向中央靠上側的部分通過連結部件96與壓縮機主體11的胴體部36的上端部連結。此外,儲蓄器12經(jīng)由上述吸入管21、22與壓縮機主體11的胴體部36的下部連結。
在儲蓄器12下部的底部93,形成有與吸入管21、22為相同數(shù)量的貫通孔98、99。這些貫通孔98、99分別沿上下方向貫通底部93,且在從儲蓄器12的軸向觀察的平面圖中成為圓形狀。貫通孔98、99各自的中心在沿著壓縮機主體11的主體徑向延伸的同一直線上排列配置。換言之,沿水平方向將貫通孔98、99各自的中心與壓縮機主體11的中心軸線O1進行連結而成的線成為一條直線狀。貫通孔98比貫通孔99更接近壓縮機主體11地配置。此外,貫通孔98形成為比貫通孔99更小徑。
在壓縮機主體11的側部即密閉容器35的胴體部36,上下隔開間隔地固定有沿主體徑向貫通胴體部36且與吸入管21、22為相同數(shù)量的安裝管101、102。上側的安裝管101的內側成為沿主體徑向貫通密閉容器35的胴體部36的上側的貫通孔103。下側的安裝管102的內側成為沿主體徑向貫通密閉容器35的胴體部36的下側的貫通孔104。
貫通孔103、104各自的中心軸線,沿著主體徑向延伸,使主體周向的位置相互一致,且配置于主體軸向的不同位置。貫通孔103、104各自的中心軸線與貫通孔98、99雙方的中心軸線正交。上側的貫通孔103形成為比下側的貫通孔104更小徑。
吸入管21成為大致L字狀,具備內部管體111、連結管體112以及連接管體113。內部管體111配置在儲蓄器12內,成為帶階梯的圓筒狀。內部管體111為,在鉛垂地配置的狀態(tài)下,下端的連結部117嵌合于貫通孔98,在該嵌合狀態(tài)下,內部管體111固定于底部93。此外,內部管體111的軸向的中間位置,固定于安裝在儲蓄器12的胴體部91的固定部件115。內部管體111在如此固定于儲蓄器12的底部93以及胴體部91的狀態(tài)下沿著鉛垂方向延伸。內部管體111上端的開口部在儲蓄器12內的上部位置開口。
連接管體113成為帶階梯的圓筒狀。連接管體113的軸向的一端側(第一端)的連結部118,在配置于主體徑向的外側的狀態(tài)下插入貫通孔103內。此外,連接管體113的軸向的另一端側(第二端)的嵌合部119,在配置于主體徑向的內側的狀態(tài)下嵌合于吸入口48而固定于缸41。
連結管體112通過使一定內徑以及一定外徑的圓筒狀的管體的中間部分彎曲而形成。連結管體112具備一端圓筒部121(第一端圓筒部)、彎曲部122以及另一端圓筒部123(第二端圓筒部)。一端圓筒部121成為一定直徑的直的圓筒狀。另一端圓筒部123也成為一定直徑的直的圓筒狀。使一端圓筒部121與另一端圓筒部123彼此的中心軸線正交。彎曲部122彎曲為中心角90度的圓弧狀,以便平滑地連接一端圓筒部121與另一端圓筒部123。
連結管體112的一端圓筒部121以嵌合狀態(tài)固定于內部管體111的連結部117。此外,連結管體112的另一端圓筒部123以嵌合狀態(tài)固定于連接管體113的連結部118。由此,連結管體112連接內部管體111與連接管體113。結果,由這些內部管體111、連結管體112以及連接管體113構成的吸入管21,將儲蓄器12與壓縮機構部33的吸入口48進行連接。形成有吸入口48的缸41固定于密閉容器35,因此密閉容器35、吸入管21以及儲蓄器12被一體化。吸入管21的一端(第一端)在儲蓄器12內部的上部位置開口,吸入管21的另一端(第二端)與壓縮機構部33的吸入口48連通。
當連結管體112與內部管體111相連結時,連結管體112的一端圓筒部121的中心軸線與內部管體111的中心軸線一致。此外,當連結管體112與連接管體113相連結時,連結管體112的另一端圓筒部123的中心軸線與連接管體113的中心軸線一致。而且,連結管體112的一端圓筒部121的中心軸線的一部分、彎曲部122的中心線以及另一端圓筒部123的中心軸線的一部分,將內部管體111的中心軸線與連接管體113的中心軸線連接。內部管體111的中心軸線、一端圓筒部121的中心軸線的一部分、彎曲部122的中心線、另一端圓筒部123的中心軸線的一部分以及連接管體113的中心軸線,連續(xù)而成為吸入管21的中心線O3。
在吸入管21中,內部管體111的連結部117與連結管體112的一端圓筒部121連結。接近于該連結部位的部分貫通儲蓄器12的底部93的貫通孔98。
在吸入管21中,該部分成為貫通儲蓄器12下部的底部93的下部貫通部125。此外,吸入管21的連結管體112的彎曲部122在下部貫通部125的下側朝向壓縮機主體11彎曲。
此外,在吸入管21中,連接管體113的連結部118與連結管體112的另一端圓筒部123連結。接近于該連結部位的部分,相對于彎曲部122位于與下部貫通部125相反側的位置。此外,接近于該連結部位的部分,貫通壓縮機主體11側部的安裝管101的貫通孔103。吸入管21的該部分成為貫通壓縮機主體11側部的安裝管101的側部貫通部126。
在圖3中,用箭頭表示從彎曲部122的曲率的中心點O4到吸入管21的中心線O3為止的曲率半徑,并將曲率半徑的長度設為R1。彎曲部122的曲率的中心點O4的高度位置與一端圓筒部121和彎曲部122的邊界部分的高度位置相匹配。此外,彎曲部122的曲率的中心點O4的主體徑向的位置與另一端圓筒部123和彎曲部122的邊界部分的主體徑向的位置相匹配。
如圖1所示,吸入管22成為大致L字狀,具備內部管體131、連結管體132以及連接管體133。內部管體131配置在儲蓄器12內,成為帶階梯的圓筒狀。內部管體131為,在鉛垂地配置的狀態(tài)下,下端的連結部137嵌合于貫通孔99,在該嵌合狀態(tài)下,內部管體131固定于底部93。此外,內部管體131的軸向的中間位置固定于安裝在儲蓄器12的胴體部91的固定部件115。內部管體131在如此固定于儲蓄器12的底部93以及胴體部91的狀態(tài)下沿著鉛垂方向延伸。內部管體131的上端的開口部為,使高度位置與內部管體111上端的開口部的高度位置相一致,而在儲蓄器12內的上部位置開口。
連接管體133成為帶階梯的圓筒狀。連接管體133的軸向的一端側(第一端)的連結部138,在配置于主體徑向的外側的狀態(tài)下插入貫通孔104內。此外,連接管體133的軸向的另一端側(第二端)的嵌合部139,在配置于主體徑向的內側的狀態(tài)下與吸入口49嵌合而固定于缸42。
連結管體132通過使一定內徑以及一定外徑的圓筒狀的管體的中間部分彎曲而形成。連結管體132具備一端圓筒部141(第一端圓筒部)、彎曲部142以及另一端圓筒部143(第二端圓筒部)。一端圓筒部141成為一定直徑的直的圓筒狀。另一端圓筒部143也成為一定直徑的直的圓筒狀。使一端圓筒部141與另一端圓筒部143彼此的中心軸線正交。彎曲部142彎曲為中心角90度的圓弧狀,以便平滑地連接一端圓筒部141與另一端圓筒部143。
連結管體132的一端圓筒部141以嵌合狀態(tài)固定于內部管體131的連結部137。此外,連結管體132的另一端圓筒部143以嵌合狀態(tài)固定于連接管體133的連結部138。由此,連結管體132對內部管體131與連接管體133進行連接。結果,由這些內部管體131、連結管體132以及連接管體133構成的吸入管22,將儲蓄器12與壓縮機構部34的吸入口49連接。形成有吸入口49的缸42固定于密閉容器35,因此密閉容器35、吸入管22以及儲蓄器12被一體化。吸入管22的一端(第一端)在儲蓄器12內部的上方位置開口,吸入管22的另一端(第二端)與壓縮機構部34的吸入口49連通。
當連結管體132與內部管體131相連結時,連結管體132的一端圓筒部141的中心軸線與內部管體131的中心軸線一致。此外,當連結管體132與連接管體133相連結時,連結管體132的另一端圓筒部143的中心軸線與連接管體133的中心軸線一致。而且,連結管體132的一端圓筒部141的中心軸線的一部分、彎曲部142的中心線以及另一端圓筒部143的中心軸線的一部分,將內部管體131的中心軸線與連接管體133的中心軸線進行連接。內部管體131的中心軸線、一端圓筒部141的中心軸線的一部分、彎曲部142的中心線、另一端圓筒部143的中心軸線的一部分以及連接管體133的中心軸線,連續(xù)而成為吸入管22的中心線O5。
在吸入管22中,內部管體131的連結部137與連結管體132的一端圓筒部141連結。接近于該連結部位的部分,貫通儲蓄器12的底部93的貫通孔99。
在吸入管22中,該部分成為貫通儲蓄器12下部的底部93的下部貫通部145。此外,吸入管22的連結管體132的彎曲部142,在下部貫通部145的下側朝向壓縮機主體11彎曲。
此外,在吸入管22中,連接管體133的連結部138與連結管體132的另一端圓筒部143連結。接近于該連結部位的部分,相對于彎曲部142位于與下部貫通部145相反側的位置。此外,接近于該連結部位的部分,貫通壓縮機主體11側部的安裝管102的貫通孔104。吸入管22的該部分成為貫通壓縮機主體11側部的安裝管102的側部貫通部146。
如上所述,貫通孔98比貫通孔99更接近壓縮機主體11地配置。由此,與上側的壓縮機構部33連通的吸入管21的下部貫通部125,比與下側的壓縮機構部34連通的吸入管22的下部貫通部145更接近壓縮機主體11地配置。此外,儲蓄器12的底部38的貫通孔98、99,在沿著壓縮機主體11的主體徑向延伸的同一線上排列。由此,吸入管21、22的下部貫通部125、145,在沿著壓縮機主體11的主體徑向延伸的同一線上排列。
此外,如上所述,貫通孔103、104使彼此的主體周向的位置一致,而配置于主體軸向的不同位置。由此,使吸入管21的側部貫通部126與吸入管22的側部貫通部146彼此的主體周向的位置一致,而配置于主體軸向的不同位置。此外,貫通孔103、104各自的中心軸線與貫通孔98、99各自的中心軸線正交。由此,側部貫通部126、146各自的中心軸線也與貫通孔98、99各自的中心軸線正交。
吸入管21的中心線O3與吸入管22的中心線O5配置在同一平面內。在該平面內還配置有壓縮機主體11的中心軸線O1以及儲蓄器12的中心軸線O2。吸入管21、22使彼此的水平方向的位置重合、且使彼此的高度方向的位置也重合。
在圖3中,用箭頭表示從彎曲部142的曲率的中心點O6到吸入管22的中心線O5為止的曲率半徑,將曲率半徑的長度設為R2。彎曲部142的曲率的中心點O6的高度位置與一端圓筒部141和彎曲部142的邊界部分的高度位置相匹配。此外,彎曲部142的曲率的中心點O6的主體徑向的位置與另一端圓筒部143和彎曲部142的邊界部分的主體徑向的位置相匹配。彎曲部142的曲率的中心點O6的高度位置比彎曲部122的曲率的中心點O4的高度位置低。此外,中心點O6比中心點O4在主體徑向上更接近壓縮機主體11地配置。彎曲部142的中心線O5的曲率半徑R2大于彎曲部122的中心線O3的曲率半徑R1。
吸入管22的內部管體131作為整體與吸入管21的內部管體111相比,內徑以及外徑雙方都成為更大徑。此外,吸入管22的連結管體132與吸入管21的連結管體112相比,內徑以及外徑雙方都成為更大徑。并且,吸入管22的連接管體133的連結部138與吸入管21的連接管體113的連結部118相比,內徑以及外徑的雙方都成為更大徑。由此,與下側的壓縮機構部34連通的吸入管22的外徑大于與上側的壓縮機構部33連通的吸入管21的外徑。此外,吸入管22的連結管體132的徑向的壁厚大于吸入管21的連結管體112的徑向的壁厚。由此,與下側的壓縮機構部34連通的吸入管22的壁厚大于與上側的壓縮機構部33連通的吸入管21的壁厚。
此處,多個吸入管21、22的下部貫通部125、145的中心間距離P1,小于多個吸入管21、22的側部貫通部126、146的中心間距離P2。即,P1<P2。此外,從彎曲部142的中心線O5的曲率半徑R2減去彎曲部122的中心線O3的曲率半徑R1而得到的曲率半徑差R2-R1,大于中心間距離P1。此外,曲率半徑差R2-R1小于中心間距離P2。即,P2>R2-R1>P1。
如此,在第1實施方式中,中心間距離P1、中心間距離P2、曲率半徑差R2-R1的關系成為P2>R2-R1>P1。因此,與設為R2=R1或者設為R2-R1=P1=P2的情況相比,能夠增大吸入管22的曲率半徑。由此,能夠提高處于離壓縮機主體11的距離較遠的位置的吸入管22的剛性。因此,能夠有效地提高多個吸入管21、22的綜合剛性。因而,能夠有效地提高壓縮機主體11以及吸入管21、22對儲蓄器12的支承剛性。因此,能夠有效地抑制將壓縮機主體11作為振動源的儲蓄器12的振動位移量。能夠有效地抑制由壓縮機主體11的尤其是主體周向(旋轉方向)的振動導致的儲蓄器12的振動位移量。而且,在頻率特性中能夠使共振頻率朝高速側偏移,配管設計變得容易,能夠到高速旋轉為止都不產(chǎn)生共振地進行運轉。
此外,由于使吸入管22的曲率半徑增大,因此能夠縮短吸入管22的流路長度,在形狀上流路阻力也減小。因此,能夠降低吸入損失。并且,由于能夠縮短吸入管21、22中的流路長度較長的吸入管22的流路長度,所以流路長度較短的吸入管21的流路長度與吸入管22的流路長度之差變小。因此,能夠接近基于吸入脈動的增壓頻率,能夠獲得更高的吸入增壓效果,不提高轉速就能夠實現(xiàn)能力的擴大。
此外,使曲率半徑差R2-R1小于側部貫通部126、146的中心間距離P2。即,P2>R2-R1。因此,曲率半徑R2小于中心間距離P2與曲率半徑R1相加而得到的值。因此,能夠使曲率半徑R2的中心點O6的高度位置低于曲率半徑R1的中心點O4的高度位置。換言之,能夠使吸入管21的一端圓筒部121與彎曲部122的邊界的高度位置,高于吸入管22的一端圓筒部141與彎曲部142的邊界的高度位置。因此,在筒部朝內部管體111、131嵌合的方面,不會受到吸入管22的一端圓筒部141與彎曲部142的邊界的高度位置的影響。即,根據(jù)吸入管21的一端圓筒部121與彎曲部122的邊界的高度位置,來決定儲蓄器12的高度位置。結果,能夠使吸入管21的一端圓筒部121與彎曲部122的邊界的高度位置接近儲蓄器12。因而,能夠降低儲蓄器12的高度位置。因此,不犧牲制造性,就能夠實現(xiàn)空間效率的提高。而且,儲蓄器12的重心降低,由此能夠實現(xiàn)進一步的振動位移量的抑制。
此外,與下側的壓縮機構部34連通的吸入管22的壁厚大于與上側的壓縮機構部33連通的吸入管21的壁厚。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處于離壓縮機主體11的距離較遠的位置的吸入管22的剛性。因此,能夠有效地提高多個吸入管21、22的綜合剛性。因而,能夠進一步有效地提高壓縮機主體11以及吸入管21、22對儲蓄器12的支承剛性。因此,能夠進一步有效地抑制將壓縮機主體11作為振動源的儲蓄器12的振動位移量。
此外,與下側的壓縮機構部34連通的吸入管22的外徑大于與上側的壓縮機構部33連通的吸入管21的外徑。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從壓縮機主體11離開較遠距離的吸入管22的剛性。因此,能夠進一步有效地提高多個吸入管21、22的綜合剛性。因而,能夠進一步有效地提高壓縮機主體11以及吸入管21、22對儲蓄器12的支承剛性。因此,能夠進一步有效地抑制將壓縮機主體11作為振動源的儲蓄器12的振動位移量。
此外,吸入管22的外徑大于吸入管21的外徑,因此能夠實現(xiàn)吸入管22的流路截面積的擴大。因此,能夠進一步降低吸入管22的吸入損失。此外,由于吸入管21、22更加接近增壓頻率,因此能夠得到更高的吸入增壓效果。
(第2實施方式)
主要參照圖4以及圖5,以與第1實施方式的不同部分為中心,對第2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對于與第1實施方式對應的部位,通過相同的名稱、相同的符號來表示。
在第2實施方式中,除了壓縮機構部33、34之外,壓縮機2還具備與壓縮機構部33、34為相同構造的壓縮機構部151。即,壓縮機2具備3組壓縮機構部33、34、151。壓縮機構部151設置于下側的壓縮機構部34的進一步下側,因此3組壓縮機構部33、34、151上下配置地收納在密閉容器35內。
壓縮機構部151具備缸152,缸152相對于缸42配置于缸41的相反側。缸152成為筒狀,以在缸152與缸42之間夾著分隔板153的方式,在主體軸向上與分隔板153對接。而且,以覆蓋缸152的與分隔板153相反側的部位的方式,配設有副軸承45。結果,由缸42、分隔板43以及分隔板153劃分形成的空間,成為壓縮機構部34的缸室47。此外,由缸152、分隔板153以及副軸承45劃分形成的空間,成為壓縮機構部151的缸室154。
在分隔板153上形成有與從儲蓄器12延伸出的吸入管22連接的吸入口49。該吸入口49在分隔板153內上下傾斜地分支而成為分支吸入口157、158。朝上側分支的分支吸入口157進一步通過缸42而與缸室47連通,朝下側分支的分支吸入口158進一步通過缸152而與缸室154連通。
即,在缸42以及分隔板153上形成有使缸室47朝外側開口的分支吸入口157以及吸入口49。此外,在缸152以及分隔板153上形成有使缸室154朝外側開口的分支吸入口158以及吸入口49。因此,吸入口49對壓縮機構部34、151共通地設置,與吸入口49連接的吸入管22成為下側2組壓縮機構部34、151所共有的吸入管。結果,在儲蓄器12中氣液分離后的氣體制冷劑,通過吸入管22、吸入口49以及分支吸入口157、158被取入到缸室47、154內。
壓縮機構部34具備:形成缸室47的缸42、分隔板43以及分隔板153;偏心部52;以及輥54。此外,壓縮機構部151具備:形成缸室154的缸152、分隔板153以及副軸承45;偏心部161;以及輥162。
形成于副軸承45的凹部83、以及設置在凹部83內的具備排出孔86以及閥部件87的排出閥機構85,用于對缸室154的內外的連通進行開閉控制的壓縮機構部151。
分隔板43由兩張分割板165、166形成。在與缸42抵接的分割板165上形成有凹部171。凹部171形成在與缸42相反側。在凹部171內設置有與排出閥機構85相同的、具備排出孔172以及閥部件173的排出閥機構174。凹部171以及排出閥機構174用于對缸室47的內外的連通進行開閉控制的壓縮機構部34。
在如此構成的壓縮機2中,當旋轉軸31旋轉時,偏心部51、52、161以及輥53、54、162在各缸室46、47、154內進行偏心旋轉。由此,朝缸室46、47、154內取入氣體制冷劑,并且被取入至各個缸室46、47、154內的氣體制冷劑被壓縮。在缸室46、47、154中分別被壓縮的氣體制冷劑,在使對應的閥部件77、87、173彈性變形的同時,經(jīng)由對應的排出孔76、86、172朝向密閉容器35內排出。閥部件77、87、173在氣體制冷劑的排出后復原變形而堵塞與閥部件77、87、173對應的排出孔76、86、172。當排出孔76、86、172被堵塞時,對應的缸室46、47、154與密閉容器35內的連通再次被切斷。而且,通過反復進行上述動作,由此在壓縮機構部33、34、151中反復進行氣體制冷劑的壓縮。
在第2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與下側的壓縮機構部連通的吸入管22成為下側2組壓縮機構部34、151所共有的吸入管。因此,與第1實施方式相比,安裝管101以及貫通孔103與安裝管102以及貫通孔104之間的中心間距離P2變長。與此相對應,與第1實施方式相比,吸入管22的一端圓筒部141的長度也變長。除此以外的中心間距離P1、曲率半徑R1、R2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維持P2>R2-R1>P1的關系。
在第2實施方式中,當將吸入管21的流路截面積設為A1、吸入管22的流路截面積設為A2時,2>A2/A1>1.6。
如上所述,在第2實施方式中,與下側的壓縮機構部連通的吸入管22成為下側2組壓縮機構部34、151所共有的吸入管。因此,對于3組壓縮機構部33、34、151,只要具有兩根吸入管21、22即可,能夠削減吸入管的數(shù)量。因此,能夠實現(xiàn)省空間化、低成本化。
此外,當將吸入管21的流路截面積設為A1、吸入管22的流路截面積設為A2時,2>A2/A1>1.6。通過成為2>A2/A1,由此與使流路截面積A1與壓縮機構部34、151的數(shù)量相同、成為兩根量的情況相比,流路截面積A2變小。因此,尤其是,在儲蓄器12的水平方向的截面積內吸入管21、22所占據(jù)的截面積減小。由此,能夠確保儲蓄器12內的容量,并且能夠實現(xiàn)儲蓄器12的小型化。此外,通過成為A2/A1>1.6,由此與使用三根流路截面積A1的吸入管的情況相比,損失成為同等以下,能夠得到效率提高的效果。
此處,通過使3組壓縮機構部的排除容積大致相同,并使3組壓縮機構部的吸入定時為大致等間隔,由此能夠減小扭矩變動,實現(xiàn)低振動化、低噪聲化。圖5表示在如此使3組壓縮機構部的排除容積大致相同且吸入定時為大致等間隔的情況下的、與流路截面積比例(A2/A1)相對的吸入管中的吸入損失比例(L2/L1)。L1是通過流路截面積A1的三根吸入管個別地朝3組壓縮機構部供給制冷劑的情況下的吸入損失。L2是如第2實施方式那樣通過流路截面積A1、A2的兩根吸入管個別地朝3組壓縮機構部供給制冷劑的情況下的吸入損失。如根據(jù)圖5能夠明確的那樣,通過設定為A2/A1>1.6,由此與通過流路截面積A1的三根吸入管供給制冷劑的情況相比,吸入損失比例成為同等以下。結果,能夠得到效率提高的效果。
(第3實施方式)
主要參照圖6以及圖7,以與第1實施方式的不同部分為中心,對第3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對于與第1實施方式對應的部位,通過相同的名稱、相同的符號來表示。也可以將第3實施方式的構成應用于第2實施方式。
如圖6所示,在第3實施方式中,從儲蓄器12朝壓縮機主體11供給制冷劑的全部吸入管21、22,具備使流路截面積擴大的空間體積181、182??臻g體積181、182配置在儲蓄器12內。具體而言,在吸入管21中,在內部管體111上設置有空間體積181??臻g體積181是內部管體111的內外徑局部地增大的內部管體,與上游側以及下游側相比空間體積181的流路截面積更大。此外,在吸入管22中,在內部管體131上設置有空間體積182??臻g體積182是內部管體131的內外徑局部地增大的內部管體,與上游側以及下游側相比空間體積182的流路截面積更大。
空間體積181、182的高度位置錯開,以免相互干涉。
具體而言,將與上側的壓縮機構部33連接的吸入管21的空間體積181配置在上側,將與下側的壓縮機構部34連接的吸入管22的空間體積182配置在比空間體積181靠下側。空間體積181形成在吸入管21的內部管體111的比固定部件115靠上側的上部開口部附近。空間體積182形成在吸入管22的內部管體131的比固定部件115靠下側。
從吸入管21的空間體積181到壓縮機構部33的流路長度與從吸入管22的空間體積182到壓縮機構部34的流路長度相等。
如上所述,在第3實施方式中,全部吸入管21、22在儲蓄器12內具備使流路截面積擴大的空間體積181、182。通過設置空間體積181、182,由此與能夠得到增壓效果的共振頻率有關的吸入管21、22的長度,實質上成為從空間體積181到壓縮機構部33的流路長度、以及從空間體積182到壓縮機構部34的流路長度。由此,能夠確保儲蓄器12的容量,并且能夠容易地使與多個壓縮機構部33、34連通的吸入管21、22的共振頻率與增壓效果所需要的運轉頻率相匹配。因此,能夠利用增壓效果所帶來的能力提升。因而,能夠實現(xiàn)壓縮機2的小型化以及大能力化。此外,由于空間體積181、182的內外常時處于吸入壓力下且壓力變動也較小,因此也可以不考慮空間體積181、182的耐壓、強度。因此,能夠得到低成本且制造性較高的壓縮機2。
此外,從吸入管21的空間體積181到壓縮機構部33的流路長度(增壓有效長度)以及從吸入管22的空間體積182到壓縮機構部34的流路長度(增壓有效長度)各自的調整自由度變高。例如,如圖6以及圖7所示,能夠變更空間體積181、182的位置。在圖6中,將空間體積181形成在內部管體111的比固定部件115靠上側,將空間體積182形成在內部管體131的比固定部件115靠下側。由此,在使吸入管21、22成為相同的增壓有效長度的同時增長增壓有效長度。在圖7中,將空間體積181、182的雙方形成在內部管體111、131的比固定部件115靠下側。由此,在使吸入管21、22成為相同的增壓有效長度的同時縮短增壓有效長度。如此,能夠變更增壓的峰值。
此外,空間體積181、182彼此錯開高度位置。因此,不會使儲蓄器12大型化,能夠在儲蓄器12內的有限的空間內確??臻g體積181、182的容積。
此外,將與上側的壓縮機構部33連接的吸入管21的空間體積181配置在上側,將與下側的壓縮機構部34連接的吸入管22的空間體積182配置在下側。因此,能夠將從吸入管21的空間體積181到壓縮機構部33的流路長度與從吸入管22的空間體積182到壓縮機構部34的流路長度之差抑制得較小。由此,如上所述,能夠容易地使從吸入管21的空間體積181到壓縮機構部33的流路長度(增壓有效長度)與從吸入管22的空間體積182到壓縮機構部34的流路長度(增壓有效長度)相同。即,能夠容易地減小吸入管21、22的增壓有效長度之差。
因此,能夠使各吸入管21、22的共振頻率接近,并能夠增大由增壓效果帶來的能力提升量。
通過使吸入管21、22系統(tǒng)的共振頻率f[Hz]與運轉頻率一致,并利用增壓效果,由此能夠實現(xiàn)壓縮機2的能力擴大。吸入管21、22系統(tǒng)的共振頻率f[Hz]用以下的式表示。
f=(2m-1)C/4(L+V/A)
其中,m=1,2,3,……。
此外,C是制冷劑的音速[m/s],L是吸入管的長度[m]。
此外,V是排除容積[m3],A是吸入管的流路截面積[m2]。
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對壓縮機的壓縮機構部在缸內使輥偏心旋轉的旋轉式壓縮機構部進行了說明。但是,只要是多個壓縮機構部上下隔開間隔地配置的壓縮機構部,則壓縮機構部的形態(tài)是任意的。例如,也可以是使活塞往復運動的往復式壓縮機構部。此外,例如,也可以是使一對相同形狀的螺旋體相對地進行圓周運動的渦旋式的壓縮機構部。
根據(jù)以上說明的至少一個實施方式,將多個吸入管21、22的下部貫通部125、145的中心間距離設為P1。將多個吸入管21、22的側部貫通部126、146的中心間距離設為P2。將彎曲部122的中心線O3的曲率半徑設為R1。將彎曲部142的中心線O5的曲率半徑設為R2。于是,其關系為P2>R2-R1>P1。因此,能夠增大吸入管22的曲率半徑。由此,能夠提高處于離壓縮機主體11的距離較遠的位置的吸入管22的剛性。因此,能夠有效地提高多個吸入管21、22的綜合剛性。因而,能夠有效地提高壓縮機主體11以及吸入管21、22對儲蓄器12的支承剛性。因此,能夠有效地抑制將壓縮機主體11作為振動源的儲蓄器12的振動位移量。
對本發(fā)明的幾個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這些實施方式是作為例子而提示的,并不意圖對發(fā)明的范圍進行限定。這些實施方式能夠以其他各種方式加以實施,在不脫離發(fā)明的主旨的范圍內能夠進行各種省略、置換、變更。這些實施方式及其變形包含于發(fā)明的范圍及主旨中,并且同樣包含于權利要求所記載的發(fā)明和與其等同的范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