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注塑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注塑模具的斜頂及注塑模具。
背景技術:
注塑件是產品中較為常見的構件,由于其具有質量輕、強度高、可裝配性強等優(yōu)點而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
如圖1所示,此種注塑件10設置有倒扣槽,在注塑生產的過程中,注塑件10的頂壁和布設有倒扣槽的側壁由模具的斜頂11來形成。當注塑件冷卻成型之后,需要將斜頂11撤離,使得斜頂11上的凸塊從倒扣槽中撤離。但是,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斜頂11脫模時會與注塑件10的部分結構干涉,最終導致斜頂11無法脫模,此時斜頂11上的凸起無法從倒扣槽中撤出。很顯然,這無法實現(xiàn)注塑件的生產。為此,設計者通過調整上述會與斜頂11干涉的結構的位置來實現(xiàn)斜頂11的脫模,使得該結構與斜頂11在斜頂脫模方向上的距離A大于倒扣槽的深度B,使得斜頂脫模時不會受該結構的限制。此種方式存在于對前述被調整的結構的位置要求不嚴格的注塑件中,但是有些注塑件自身結構的要求比較嚴格,無法調整前述會與斜頂11干涉的結構的位置。很顯然,此時仍然存在斜頂11的脫模無法實現(xiàn)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申請?zhí)峁┝艘环N注塑模具的斜頂及注塑模具,以更好地實現(xiàn)斜頂?shù)拿撃!?/p>
本申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注塑模具的斜頂,其包括斜頂本體、驅動部和設置在所述斜頂本體上,且用于形成注塑件的倒扣槽的滑塊,所述斜頂本體設置有沿著所述斜頂?shù)拈_合模方向延伸的滑道,所述滑塊滑動設置在所述滑道中;所述驅動部與所述滑塊相連,用于向所述滑塊施加沿著遠離所述倒扣槽的方向移動的脫模作用力。
優(yōu)選地,所述滑塊的尾端具有用于承受所述注塑模具的模仁施加的合模作用力的作用面,所述合模作用力用于驅動所述滑塊靠近倒扣槽形成位置。
優(yōu)選地,所述滑塊的尾端底側邊緣為弧形邊緣。
優(yōu)選地,所述滑道的尾端設置有限位部,所述滑塊上設置有干涉部,所述干涉部與所述限位部之間在所述滑塊的滑動方向上的距離大于或等于所述倒扣槽的深度,且兩者能夠沿著所述滑動方向定位配合。
優(yōu)選地,所述限位部為球形限位部,所述球形限位部與所述滑塊的相對應面滾動配合。
優(yōu)選地,所述相對應面為弧面,所述弧面延伸至所述干涉部上朝向所述球形限位部的一側。
優(yōu)選地,所述滑塊為階梯狀結構,且所述滑塊上橫截面面積較小的一端用于形成所述倒扣槽。
優(yōu)選地,所述斜頂本體的頂部設置有用于與所述注塑模具的模仁頂端搭接配合的斜頂掛臺,所述斜頂掛臺包括沿著所述斜頂?shù)拈_模方向延伸的凸起。
本申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種注塑模具,其包括模仁和與所述模仁配合的斜頂,所述斜頂為上述任一項所述的斜頂。
優(yōu)選地,所述模仁具有用于與所述滑塊的尾端配合的驅動圓弧邊緣。
本申請?zhí)峁┑募夹g方案可以達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請所提供的斜頂中,驅動部可以向滑塊施加脫模作用力,因此,需要脫模時,驅動部向滑塊施加脫模作用力,使得滑塊向遠離注塑件的倒扣槽的方向運動,然后再驅動斜頂本體與注塑件脫離即可。設置滑塊和驅動部以后,斜頂需要運動的距離有所減小,也就不容易與注塑件上的其他結構干涉,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斜頂?shù)拿撃!?/p>
應當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細節(jié)描述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請。
附圖說明
圖1為傳統(tǒng)斜頂與成型后的注塑件的配合示意圖;
圖2為本申請實施例所提供的斜頂?shù)那忻娼Y構示意圖;
圖3為本申請實施例所提供的斜頂與成型后的注塑件的配合示意圖。
附圖標記:
10-注塑件;
11-斜頂;
20-注塑件;
21-斜頂本體;
211-斜頂掛臺;
22-驅動部;
23-滑塊;
231-干涉部;
24-限位部;
30-模仁。
此處的附圖被并入說明書中并構成本說明書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請的實施例,并與說明書一起用于解釋本申請的原理。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申請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如圖2和圖3所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注塑模具的斜頂,該斜頂可以用于加工注塑件20上的倒扣槽,其包括斜頂本體21、驅動部22和設置在斜頂本體21上,且用于形成注塑件20的倒扣槽的滑塊23。斜頂本體21上設置有沿著斜頂?shù)拈_合模方向延伸的滑道,滑塊23滑動設置在該滑道中。此處的開合模方向包括斜頂?shù)拈_模方向和合模方向,開模方向為斜頂遠離成型后的注塑件20的方向,合模方向指的是斜頂靠近注塑模具的其他部分,并形成模腔的方向。驅動部22與滑塊23相連,用于向滑塊23施加沿著遠離倒扣槽的方向移動的脫模作用力。也就是說,驅動部22可以帶動滑塊23遠離注塑件20上已經成型的倒扣槽,以實現(xiàn)注塑件20的脫模,該驅動部22可以是彈簧或環(huán)形優(yōu)力膠等結構。
上述注塑模具工作時,首先可以通過驅動滑塊23向滑道的內部收縮,以防滑塊23妨礙斜頂運動至指定位置。當斜頂運動到指定位置之后,驅動注塑模具的模仁30運動,使得模仁30與斜頂配合,接下來就可以進行注塑件20的注塑操作。注塑件20注塑完畢后,可以驅動模仁30移動,驅動部22向滑塊23施加驅動力,使得滑塊23遠離注塑件20的倒扣槽,然后再驅動整個斜頂遠離注塑件20,直至斜頂在后續(xù)的脫模過程中不會與注塑件20的倒扣槽發(fā)生干涉為止。顯然,在這一過程中,滑塊23相對于注塑件20的倒扣槽實際移動的距離為:滑塊23在驅動部22的作用下相對于滑道的移動距離,與斜頂相對于注塑件20的移動距離之和。
由上述內容可知,設置滑塊23和驅動部22以后,斜頂相對于注塑件20需要運動的距離有所減小,也就不容易與注塑件20上的其他結構干涉,因此就不需要通過改變注塑件20的結構來實現(xiàn)注塑過程中的脫模,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斜頂?shù)拿撃!?/p>
一種實施例中,上述斜頂本體21上的滑道可貫穿斜頂本體21,滑塊23的尾端具有用于承受模仁30施加的合模作用力的作用面,該合模作用力用于驅動滑塊23靠近倒扣槽形成位置,該倒扣槽形成位置指的是用于成型倒扣槽的位置,該位置可以在斜頂本體21上。也就是說,通過驅動模仁30就可以實現(xiàn)滑塊23的復位,以此簡化滑塊23的驅動方式。
進一步地,可以將滑塊23的尾端底側邊設置為弧形邊緣?;瑝K23的尾端底側邊指的是滑塊23的尾端上,更靠近斜頂?shù)牡锥说奈恢?,當模?0相對于斜頂運動時,模仁30首先接觸滑塊23上的前述作用面,進而驅動滑塊23復位,使得滑塊23與斜頂本體21共同形成倒扣槽的成型位置。顯然,采用上述弧形邊緣后,前述的作用面將呈現(xiàn)為弧形作用面,以此更好地驅動滑塊23復位。
為了限制滑塊23的運動幅度,可以在斜頂本體21的滑道的尾端設置限位部24,滑塊23上設置有干涉部231,該干涉部231與限位部24之間在滑塊23的滑動方向上的距離大于或等于倒扣槽的深度,以保證滑塊23在脫離倒扣槽之前不受限位部24的限制,進而順利地從倒扣槽中脫出;同時,限位部24與干涉部231能夠沿著滑塊23的運動方向定位配合,以此限制滑塊23在驅動部22的作用下的運動距離,防止滑塊23從滑道中脫出。
上述限位部24可以采用球形限位部,該球形限位部與滑塊23的相對應面滾動配合,以此緩解限位部24與滑塊23之間的磨損。另外,滑塊23上用于與限位部24滾動配合的相對應面可以設置為弧面,該弧面延伸至干涉部231上朝向球形限位部的一側,以提高滑塊23運動時的穩(wěn)定性。
為了提高滑塊23的結構強度,可以將滑塊23設置為階梯狀結構,且滑塊23上橫截面面積較小的一端用于形成注塑件20的倒扣槽。如此設置可以適當增加滑塊23上與滑道配合的部分的橫截面面積,使得此部分具有更高的結構強度。需要說明的是,此處的橫截面指的是,垂直于滑塊23的滑動方向的截面。
優(yōu)選地,斜頂本體21的頂部設置有用于與模仁30的頂端搭接配合的斜頂掛臺211,該斜頂掛臺211包括沿著斜頂?shù)拈_模方向延伸的凸起。設置該斜頂掛臺211以后,模仁30上用于與該斜頂掛臺211配合的部位就設置有凹槽,該凹槽可以對滑塊23遠離注塑件20的倒扣槽這一過程起到避讓作用,更好地保證滑塊23順利脫離倒扣槽。
基于上述結構,本申請實施例還提供一種注塑模具,該注塑模具包括模仁30和斜頂,該斜頂能夠與模仁30相配合,此斜頂可以采用上述任一實施例所描述的斜頂。
為了穩(wěn)定地驅動滑塊23復位,可以在模仁30上設置用于與滑塊23的尾端配合的驅動圓弧邊緣,以使兩者之間的作用更加平穩(wěn)。當斜頂本體21上設置前述的斜頂掛臺211以后,滑塊23的驅動圓弧邊緣與斜頂掛臺211的底面相配合,以此避免封膠面作為驅動面而出現(xiàn)損壞跑披鋒這一缺陷。同時,采用此種結構后,還可以通過模仁30支撐斜頂掛臺211,進而防止斜頂在注塑過程中出現(xiàn)下沉,以此提高注塑件20的加工質量。
以上所述僅為本申請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申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申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申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