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在兩個會聚的傾斜面上具有旋轉導紗器件的布線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具有若干個以恒速轉動的導紗器件的布線裝置,這些個導紗器件使得由繞線架以高速供應的合成紗線或天然紗線實現(xiàn)交替地往復運動。更具體地說,本發(fā)明的裝置可以很方便地但卻非局限性地用于這樣的集紗器,這類集紗器是用來卷繞剛剛以很高生產(chǎn)速度紡出的合成紗線的。在下面的說明中以及在權利要求書中,“紗線”一詞指任何紗線類的產(chǎn)物,而“管紗”一詞指任何形式的卷繞機的產(chǎn)物。
在紡織機械領域,周知任何用來卷繞紗線的機器或裝置都必須確保紗線的均勻完整性,而這些紗線則是以成層的形式疊置到擬形成的管紗之表面上的。在這種交叉成層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不論是進行中的卷繞工序或是繼后的退繞工序,都不得在紗線所經(jīng)歷的工藝作業(yè)過程中發(fā)生障礙。實際上,那種用來使紗線相對于旋轉管紗在一個方向和另一個方向中作交替運動的導紗件,最好不會使紗線發(fā)生不同程度的激烈震蕩,以致使之損傷而在最壞情況下使之斷裂。在已知的導紗裝置中,嚴重的問題在于這類裝置在使紗線作往復運動以形成交叉卷繞時,它們的能采取的最高工作速度受到限制,具體說來,這類導紗裝置在運動紗線到達行程的反向點,以便完成集紗而不損傷擬形成之管紗的質量與外形時,會遇到相當多的困難。
已知的導紗裝置給出了各式各樣的技術,用來使紗線在高速轉動中的管紗上作退后與前進運動。例如,已試用過作振蕩或交替運動的導紗裝置,它們安裝在齒輪或皮帶或類似傳動裝置上,或者,采用了凸輪或雙螺紋螺旋或一些相對轉動的錠翼。
借助上述的錠翼裝置,紗線可通過一恒速轉動的錠翼在一個方向上沿著繞自身轉動的管紗之軸線運動,然后由另外一個作反向轉動,且最后帶著該紗線沿此管紗軸線返回此反向中的錠翼所截止。紗線的這種來回運動顯然會在卷絲管上使紗作交叉卷繞而形成紗管。
取上述運動形式的這類裝置,目前還廣泛用于現(xiàn)有的工藝狀況條件下,但卻存在著眾多的缺點在每次逆行中,由于很強的反作用而使運動物質是有相當大的慣性;或者使精細的器件由于摩擦效應而常致快速磨損,同時由于被動式的阻力而吸收能量,這就意味著,此類裝置不能用于高速條件下,因而難以提高紗線或連續(xù)卷繞機的生產(chǎn)率。盡管前述那種作相對轉動的錠翼運動裝置近來已廣泛用于合成紗線的高速卷繞,在某些條件下幾乎達到完美的水平,但在實踐中已然觀察到,在到達交替運動行程終端的時刻,特別是這些相對轉動的錠翼已用于高速情況下時,會出現(xiàn)某些困難。
這就是說,在當前工藝水平下已然提出的用到了這類錠翼裝置的各種實施例的形式中,所涉及的紗線未必能均勻一致地定位于管紗的端部,這樣便會使其側部受到破壞,或者有可能使紗線類材料受到損傷,尤其是后者很精細時。
上面所說的種種缺陷使得這樣的管紗不能用于繼后的加工過程,同時也不能在不使紗線斷開條件下得以重繞。錠翼裝置之實施例的一種形式描述于美國專利4505436號中,這里的兩個相對轉動的錠翼是設置在相疊合的平行平面上。這種設置形式肯定能以高的布線速度作交替式運動,從而具有高的卷繞速度,但從另一方看,卻有著在每次反向運動中于運動的紗線中形成有反常張力的缺點,這是由于在這兩個相對旋轉的錠翼中,一個用來松釋,另一個用來卷集紗線,它們被配置在一互反的位置而易于互換。
本領域的專家們都熟知,在由相對轉動錠翼進行的紗線橫向運動中,在端部處的互換有時乃是最為苛刻和應力最集中的點。
上述這一專利中的已知裝置就紗線在其行程端部而論,是有著各種此類反?,F(xiàn)象的,這是由于兩個錠翼是疊置和平行的,因而加劇了導紗器在換向點處的不穩(wěn)定性。于是,這種裝置不能防止管紗生產(chǎn)的中斷,既不能使待卷繞的紗線類材料免受損傷,也不能達到較高的卷繞速度。在合成紗線的情形,現(xiàn)時有可能達到超過5000米/分的紡紗速度,因而迄今所考慮的種種方法是不適合形成質量與外形無缺點之管紗的。
利用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裝置,能夠令人驚奇地于紗線橫向行程的換向點處,于相對轉動的錠翼之間進行紗線換向,而不形成可能損傷紗線的張力,從而使形成的紗線具有最佳的卷繞成的各式紗線層。理想的換向結果還能使紡成的紗線達到較高的卷繞速度,也即是實際紡紗過程本身可以允許的最高卷繞速度。
本發(fā)明之目的在于消除上述缺點,同時提供一種具有旋轉導紗器件的布線裝置,這些導紗器件能以高速交叉卷繞,約為每分鐘5000米或更高,以確保形成具有最佳特性的圓筒形管紗,而能無困難地用于卷繞之后的各工序中。于是,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在于生產(chǎn)一種適用于使紗線高速運動的裝置。另一個目的是,這種使紗線以高速運動的裝置不要求具有作交錯運動的器件,因而它完全不存在由于卷繞中紗繞橫向運動于每次換向時,為此系統(tǒng)固有的加速與減速作用所造成之很強的反作用而產(chǎn)生的物質慣性。所有這一切,消除了出現(xiàn)那種易于快速磨損的精細器件,同時也不會因被動式阻力而大量吸收能量。
另有一個目的則是提供一種用于紗線作軸向運動的裝置,它能非常精確地控制其換向點而得以形成在其卷繞形式中甚至沒有最細微缺陷的筒紗。此外的一個目的是,盡管這種裝置很有效,卻并不過于昂貴。本發(fā)明上述的和其它的目的將通過下面的描述更為清晰,這些目的是借助具有若干個用來將高速供應的合成紗線或天然紗線,形成交叉卷繞式管紗之恒速轉動導紗器件之布線裝置而達到的,在此種裝置中,它的旋轉導紗器件分兩組設置,它們共同工作將交叉的紗線卷繞,各組設在相對于和紗線運動方向正交之平面傾斜的平面內,而這兩個平面在此紗線的最鄰近處會聚,此紗線為所說導紗器件導引作橫向運動,依成圈形式分布到擬形成之管紗的表面上,上述這兩個平面相對于該正交平面的傾角彼此相差很大,而它們相交成的頂角卻基本上保持一致的值。
本發(fā)明之布線裝置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上述兩個導紗器件的傾斜平面各自占據(jù)相對峙的空間,即一個平面處于同紗線運動方向正交之平面的上方,而另一個則居于其下方,上方平面相對于正交紗線之平面有較大的傾角,在此上方平面內的導紗器件使紗線沿橫向從管紗的外側端運動到其中央,而相對于該正交紗線之平面直較小傾角的下方平面,其中所含的導紗器件則使紗線從擬形成之管紗的中央位移到其側端。
根據(jù)一種實施例的形式,本發(fā)明的布線裝置在其上述兩個傾斜平面內,各具有至少兩個用來使紗線作橫向運動的導紗器件。
根據(jù)另一種實施例的形式,本發(fā)明的布線裝置使它的下方平面內設置有并旋轉著導紗器件,后者使紗線從管紗的中央沿橫向運動到管紗的側端,且使此平面實質上與垂直于紗線運動方向的平面重合。
根據(jù)又一種實施例的形式,本發(fā)明的布線裝置使它的兩個含有導紗器件的傾斜面位在相對于同紗線運動方向正交之平面的同一空間內,也就是說,這兩個平面都處在正交于擬卷繞到待形成之管紗表面上的紋線運動方向之平面的上方或下方。
下面根據(jù)附圖所述的實施例來更詳細地描述本發(fā)明,并將闡明其它一些細節(jié)與特征,在此必須認識到,據(jù)此所做出的有關導紗器件相對位置的變動以及由此而有的簡化處理,都應認為屬于本發(fā)明一般概念下涉及之結構變動形式所申請的保護范圍之內。
圖1為本發(fā)明之裝置的三向投影示意圖,示明了用來轉動導紗器件的齒輪系傳動機構,導紗器件分成兩組,它們配合工作來交叉卷繞紗線,圖中還示明了紗線運動垂直方向中的直線以及坐落在形成中的兩個管紗下方的導輥;
圖2是本發(fā)明之布線裝置的橫剖面示意前示圖,示明了兩個旋轉導紗器件的側面圖以及這兩個器件所在平面中的前述直線,這兩個器件所在的平面相對于與紗線運動垂直方向正交的平面中的上述直線傾斜,同時在緊鄰此紗線處會聚;
圖3是在垂直于上方導紗器件所在平面之方向中的一示意性頂視圖,更準確地說,此圖示明了那種作相對轉動器件之端部的圓周線,對于每個擬形成的管紗有兩個這樣的器件,它們使紗線作橫向運動,從管紗的端側運動到其中央?yún)^(qū)域,此圖還表明了那種在紗線交叉卷繞階段對其導引與定位的先有的固定式平面件的輪廓;
圖4是上方導紗器件之一以及它對應之下方導紗器件二者之端部圓周軌跡的三向投影示意圖;這兩種圓周軌跡所示明的是它們投影到一平面上的幾何構型,此平面是在紗線沿橫向被導引的點處垂直于此紗線的方向;同時此圖還特別示明了上方導紗器件相對于下方導紗器件來說,在紗線橫向運動的端點與換向點處,以及在所示的整個長度和投影到所說的垂直于待卷繞之紗線垂直運動方向的平面上的那些點處,有較大的凸起高度;
圖5為紗線牽引過上方與下方導紗器件之間,于它們在紗線橫向運動一端的交迭點換向瞬間的示意性側視圖,更精確地說,此圖表明的是這樣一個時刻;下方的導紗器件松釋開紗線,而上方導紗器件則以充分和可靠的支承凸臺拾起此紗線。
在以上各圖中,對相應的部件或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為簡單起見,標以相同的參考數(shù)號。
此外,在以上圖中,為醒目起見,那些為了解本發(fā)明并不需要的部件,例如用來轉動導紗器件的馬達,用來成形與供應紗線的操作裝置,各種支承結構與其它已知器件均已省略。
在這些附圖中,1表示擬形成的由紗線繞就的管紗,此管紗繼以一或多個管紗,于一集紗器的軸上形成筒子紗;2表示圓柱形的線軸,支承著管紗1上的卷繞的紗線,如所周知,此線軸是固定到集紗裝置之由馬達帶動的軸上;3表明以交叉線圈形式繞在擬形成之管紗外周面上的所供應的紗線串;4表明驅動導紗器件的整個運動機構的支承箱,這些導紗器件構成了本發(fā)明的布線裝置的操作部分;5表明那種固定平面件,它以其適當形式的前緣,使紗線3在其交叉卷繞工作階段得以導引和定位地進行橫向往復運動;6表明仿形機動輥或壓緊輥,它以轉動形式與管紗1或若干個管紗1保持恒定的接觸,其目的正如此領域中專家們所熟悉的,是用來核查管紗支承軸的轉數(shù),以保持紗線3在擬形成的管紗上有均勻的集紗速度;7表明下方的旋轉導紗器件,即處在沿著線P1傾斜平面上的器件,此導紗管件7使紗線3在擬形成的管紗1上從其中心運動到端側;9表明上方旋轉導紗器件,即處在沿著線P2之傾斜平面上的器件,此導紗器件9沿橫向從管紗1的端側運動到其中央?yún)^(qū);11表明傳動皮帶或類似裝置,它由同步或異步馬達(因與了解本發(fā)明無關,未予示明)帶動一轉動著經(jīng)齒輪對16與19將旋轉運動傳遞給軸18的皮帶輪15。上述旋轉運動由斜齒輪19傳遞給20與21。齒輪20通過齒輪22與24將此旋轉運動傳遞給導紗器件7,后者處在線P1的下方平面上,使紗線3沿橫向從擬形成的管紗1之中央?yún)^(qū)A2運動到其兩端側A1與A3。齒輪21則經(jīng)由齒輪23與25,將此旋轉運動傳遞給導紗器件9,后者處在線P2的上方平面中,使紗線3沿橫向從擬形成的管紗1的兩端側A1與A3運動到其中央?yún)^(qū)A2;26與27表明的是用來將上述旋轉運動傳給齒輪25的齒輪,它們與兩個上方導紗器件9成為整體。
上述兩導紗器件9一前一后,對于每個擬形成的管紗,用到了兩個相續(xù)的相對轉動的器件(見圖3);C1、C3、C5與C7乃是四個用來形成兩相鄰管紗1的導紗器件之轉動中心,它們處在線P2的平面上,后者相對于線Pn的基本水平之平面有一顯著的傾角“d”。線Pn的平面表示的是與紗線3運動方向正交的平面;3a和3b示明兩個不同的紗線,它們分別供應到下方的兩相鄰管紗1中之一,此管紗1由于它們的支承線軸2是剛性地固定到集紗裝置之軸上,如行家們周知,是具有旋轉運動的;C2表明一導紗器件7的轉動中心,它處在線P1的平面上,此平面相對于線Pn的基本水平的平面有一小的傾角“C”,它顯著地小于上述傾角“d”;A1與A3表示以交叉線圈形式繞到管紗1上之紗線3作橫向運動的極限點,而在這兩個點A1與A3處,下方的導紗器件7使紗線3脫開與松釋,與此同時,上方的導紗器件9則如圖4與5所示,以充分的支承凸高“h”拾起此紗線。順便指出,此值“h”乃是上方導紗器件9的凸出部相對于下方導紗器件7沿著線Pn的法的平面的投影,而這兩個導紗器件7與9在它們交叉的時刻,它們的端部之間有一距離S,而在它們所落在的兩平面之頂點處,P1與P2會聚(參看圖5)。
導紗器件7與9的上述端部在幾何構型上形成適合于紗線前后運動而不傷及紗線本身。
從上面對本發(fā)明布線裝置各種部件及其運動機構的描述與解釋,以及根據(jù)由附圖所作出的闡明,是容易理解這種布線裝置之作業(yè)的。
從紡紗裝置來供應紗線以及將后者拾取到集紗裝置中供卷繞用的方法是周知的。在圖1所示的實施例形式中,所供應的紗線3穿插在緊觸固定平面件5之前沿的壓縮輥6之下,這也是普遍熟知的,不需再作解釋。
然后將紗線3插過端部A1的缺口(見圖3)。
順便指出,上述插口乃是位于固定導紗件5一端處的兩個平面件之間的狹縫,而這種插入方式為大家所知已有些時候了,并已用于集紗裝置中的繞絲工作。
插入時,紗線3位于端點A1處,環(huán)繞該點A1,上方旋轉導紗器件9在前方與紗線3相觸,將其從點A1沿橫向推向點A2。上述的前方相觸的結果產(chǎn)生了值為“h”的一種支承凸高,它確保了接觸與初始推進的時間的穩(wěn)定,因而不會在操作上造成任何困難。在器件9與紗線3之間于點A處相抵觸的時刻,作相對旋轉的下方導紗器件7即與紗線3接觸而不干擾它,這是由于上述兩器件相對于平面Pn有不同傾角的影響,在此平面內,如圖5與4所示,以上兩平面的凸高相差一值“h”。
順便指出,上方與下方導紗器件9與7具有相同尺寸,因而在本發(fā)明之裝置的組配中便于互換。
當導紗器件9由于它的前推效應已使紗線3運動到點A2時,在基本上是沿著管紗之軸線長度的中心線的下方,它使紗線松釋,再由下方導紗器件7將其拾取前推,從點A2運動到點A3。
點A3基本上是同下方之管紗1的軸線端重合,在此點A3,紗線3重復地由下方導紗器件7換向到上方導紗器件9,后者與紗線3貼靠而在前方盈余一值“h”,這就保證了在接觸與初始推壓的瞬間是穩(wěn)定的,因而不會造成作業(yè)中的困難。顯然,這一程序與上面對點A1所描述的類似。紗線3再次運動到點A2,在此又再次由將為下方導紗器件7抬起的上方導紗器件9所松釋,此下方導紗器件7使紗線運動到點A1,從該處繼續(xù)一新的位復循環(huán)。
紗線3繼續(xù)在這兩個旋轉導紗器件之轉動支配下作交替式直線運動,此兩個器件將連續(xù)供紗源33中的紗線分配到形成一續(xù)次交叉卷繞件的旋轉筒紗1上,由此而地加大管紗1的直徑。
這樣,上述布線裝置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內是可以有多種改型與變化的。例如,根據(jù)已知的技術知識,對于所說的上方與下方導紗器件,在進行均一與不均一的轉動方面是可以不同的。有關的控制裝置是以獨立的驅動機構予以帶動的,但例如可以采用機械式的,或甚至是電氣式或電子同步的,這些都應屬于本發(fā)明的范圍內。在實施中,所示的部件可以由技術上等價的另一些部件替換。而不會超出本發(fā)明之范圍的。
權利要求
1.一種布線裝置,它具有若干個以恒速轉動的導紗器件,用來使高速供應的天然或合成紗線形成交叉卷繞成的筒紗,特征在于所說的轉動的導紗器件配置成兩組,它們共同工作來交叉地卷繞紗線,每一組處在一相對于正交此紗線運動方向的法平面作傾斜的平面中,而這兩個傾斜的平面在接近于紗線處會聚,此紗線為所說的導紗器件帶動作橫向運動,此成圈形式分配到擬形成之管紗的表面上,而這兩個平面相對于該法平面的傾角相互有很大差值,同時使這兩個平面的頂角取基本一致的值。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若干個轉動的導紗裝置的布線裝置,特征在于導紗器件所在的這兩個傾斜平面各自占據(jù)相對峙的空間,它們分別處于上述法平面的上、下方,它所含的導紗器件使紗線沿橫向從管紗的端側運動到其中央?yún)^(qū),而下方平面相對于該法平面有較小的傾角,它所含有導紗器件使紗線沿橫向從擬形成之管紗的中央?yún)^(qū)運動到其端側。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具有若干個轉動的導紗器件的布線裝置,特征在于在上述兩個傾斜平面中的每一個之上,至少分布有并轉動著兩個導紗器件,它們使紗線作橫向運動。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具有若干個轉動的導紗器件的布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說的含有使紗線沿橫向從管紗中央?yún)^(qū)運動到其端側的導紗器件之平面,基本上與前述法平面重合。
5.如權利要求1所述具有若干個轉動的導紗器件的布線裝置,特征在于上述兩個含導紗器件的傾斜平面相對于前述法平面占據(jù)著相同的空間,即這兩個平面或是同處于此法平面上方,或是同處于其下方。
全文摘要
一種具有若干個恒速轉動導紗器件的,使高速供應的天然或全成紗線作往復交替運動的布線裝置,這些轉動的導紗器件配置成兩組,它們共同工作來交叉地卷繞紗線,每一組處在一正交于此紗線下行運動方向的法平面作傾斜的平面中,而這兩個傾斜的平面在接近于紗線處會聚。這兩個平面相對于該法平面的傾角相互有很大差值,同時使這兩個平面的頂角基本取一致的值。
文檔編號B65H54/28GK1061574SQ9111106
公開日1992年6月3日 申請日期1991年11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1990年11月23日
發(fā)明者帕洛·伯羅帝 申請人:塞維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