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電池驅(qū)動的駕校教練車控制裝置及其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混合電池驅(qū)動的駕校教練車控制裝置,該裝置包括動力電池、起動電池、控制器、兩個DC/DC變換器組成的雙向DC/DC變換器組、逆變器,所述起動電池和動力電池通過雙向DC/DC變換器組與逆變器相連接,所述控制器與起動電池與雙向DC/DC變換器組之間、動力電池與雙向DC/DC變換器組之間、以及逆變器連接;本發(fā)明還公開了一種混合電池驅(qū)動的駕校教練車控制方法,通過本發(fā)明能夠?qū)崿F(xiàn)起動電池與動力電池所提供電流的分配,進而實現(xiàn)起動電池與動力電池的負荷分配。
【專利說明】
混合電池驅(qū)動的駕校教練車控制裝置及其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屬于電動汽車的電力驅(qū)動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混合電池驅(qū)動的駕校教練車 控制裝置及其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人民經(jīng)濟水平的提高,駕駛培訓行業(yè)也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 的繁榮景象。然而,由于學員駕駛水平和場地教練車本身工作條件的限制,教練車基本處于 低檔位和怠速工況,這使得車輛油耗極大地增加,尾氣排放導致污染嚴重。隨著駕培行業(yè)發(fā) 展的不斷壯大,上述情況會變得越來越嚴重,這不僅增加了駕培機構的培訓成本,也與國家 的節(jié)能減排政策相背馳。在當前能源和環(huán)境問題備受矚目的國際大環(huán)境下,對傳統(tǒng)燃油教 練車進行電力驅(qū)動系統(tǒng)設計與改制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0003] 目前,電動汽車的車載電源主要有起動電池和動力電池兩種。起動電池適合短時 間大電流放電,不能用于深度充放電和持續(xù)放電場合,而且由于教練車起動、上坡和加速時 需要蓄電池大電量放電,在剎車、制動時又有高達幾百安培電流的能量回收,如此頻繁的強 放電和強充電導致電池使用壽命短,所需要的日常維護頻繁;動力電池與其正好相反,適合 中小電流持續(xù)放電,長期處于深度充放狀態(tài),但是保護系統(tǒng)較為繁復,價格較高。如果單獨 使用起動電池或動力電池作為駕校電動教練車的電源,則無法避免其自身缺點;若直接將 起動電池與動力電池混合使用而不通過DC/DC斬波電路,則不能很好的維持電池壽命,因此 尋求一種合理、環(huán)保、經(jīng)濟適用性的新型混合電池系統(tǒng)來驅(qū)動駕校教練車是非常有必要的。
【發(fā)明內(nèi)容】
[0004]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混合電池驅(qū)動的駕校教練車控制裝置 及其方法。
[0005]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混合電池驅(qū)動的駕校教練車控制裝置,該裝置包括動力電池、 起動電池、控制器、兩個DC/DC變換器組成的雙向DC/DC變換器組、逆變器,所述起動電池和 動力電池通過雙向DC/DC變換器組與逆變器相連接,所述控制器與起動電池與雙向DC/DC變 換器組之間、動力電池與雙向DC/DC變換器組之間、以及逆變器連接。
[0006]上述方案中,所述雙向DC/DC變換器組包括儲能電感L、第一開關管Gi、第二開關管 G2、第一二極管Di、第二二極管D2、第一電容&、第二電容C2,所述動力電池、起動電池構成的 蓄電池的正極依次通過儲能電感L、第二開關管G 2與逆變器連接,負極直接與逆變器連接, 正極和負極之間并聯(lián)第一電容Ci、第一開關管Gi和第二電容C2,并且所述第一電容Ci的一端 連接在正極與儲能電感L之間,所述第一開關管6:的一端連接在儲能電感L與第二開關管G 2 之間,所述第二電容(:2的一端連接在第二開關管G2與逆變器之間,所述第一電容&、第一開 關管 Gl、第二電容C2的另一端均連接在負極與逆變器之間;所述第一開關管&的兩端連接第 一二極管口:,所述第二開關管6 2的兩端連接第二二極管D2。
[0007] 上述方案中,所述控制器包括STM32單片機、信號調(diào)理電路、輔助電源、驅(qū)動電路、 通信接口,所述STM32單片機分別與信號調(diào)理電路、輔助電源、驅(qū)動電路、通信接口連接。
[0008] 上述方案中,所述動力電池由具有長時間持續(xù)放電功能的電池組成;所述起動電 池由具有瞬時大電流功能的電池組成。
[0009] 本發(fā)明實施例還提供一種混合電池驅(qū)動的駕校教練車控制方法,該方法為:在車 輛運行時,雙向DC/DC變換器組工作在Boost模式下,逆變器獲取所需的輸出電流值,當所述 所需的輸出電流值大于動力電池的額定電流時,所述動力電池以額定電流輸出,而剩余的 電流由起動電池提供;否則,能量由動力電池提供,而起動電池不輸出電流;在車輛回饋制 動時,所述雙向DC/DC變換器組工作在Buck模式下,所述起動電池吸收大部分回饋能量,避 免對動力電池進行大電流充電;當市電充入時,經(jīng)整流后,所述雙向DC/DC變換器組工作在 Buck模式下,同時為動力電池與起動電池充電。
[0010]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通過起動電池與動力電池相結(jié)合,利用雙向DC/DC變換器組實現(xiàn)能量的雙向流 動,通過控制器控制雙向DC/DC變換器組來實現(xiàn)起動電池與動力電池所提供電流的分配,進 而實現(xiàn)起動電池與動力電池的負荷分配;本發(fā)明應用到駕校電動教練汽車上,有助于優(yōu)化 蓄電池充、放電性能,確定電池正常工作的條件和電池何時需要更換,從而提高蓄電池整體 性能和壽命,提高電動汽車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減少環(huán)境污染,具有較大的實用價值和經(jīng)濟 效益,使駕校與學員獲益良多。
【附圖說明】
[0011]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混合電池驅(qū)動的駕校教練車控制裝置的系統(tǒng)框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混合電池驅(qū)動的駕校教練車控制裝置的雙向DC/DC變換 器組原理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混合電池驅(qū)動的駕校教練車控制裝置的控制器的結(jié)構框 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2]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jié)合附圖及實施例,對 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 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0013]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混合電池驅(qū)動的駕校教練車控制裝置,如圖1所示,該裝置 包括動力電池、起動電池、控制器、由兩個DC/DC變換器組成的雙向DC/DC變換器組、逆變器, 所述起動電池和動力電池通過雙向DC/DC變換器組與逆變器相連接,所述控制器與起動電 池與雙向DC/DC變換器組之間、動力電池與雙向DC/DC變換器之間、以及逆變器連接。
[0014]控制器通過控制雙向DC/DC變換器來實現(xiàn)起動電池與動力電池所提供電流的分 配,以此實現(xiàn)起動電池與動力電池的負荷分配。
[0015]如圖2所示,所述雙向DC/DC變換器組包括儲能電感L、第一開關管Gi、第二開關管 G2、第一二極管Di、第二二極管D2、第一電容&、第二電容C2,所述動力電池、起動電池構成的 蓄電池的正極依次通過儲能電感L、第二開關管G 2與逆變器連接,負極直接與逆變器連接, 正極和負極之間并聯(lián)第一電容Cl、第一開關管Gi和第二電容C2,并且所述第一電容Cl的一端 連接在正極與儲能電感L之間,所述第一開關管6:的一端連接在儲能電感L與第二開關管G2 之間,所述第二電容(:2的一端連接在第二開關管G2與逆變器之間,所述第一電容&、第一開 關管 Gl、第二電容C2的另一端均連接在負極與逆變器之間;所述第一開關管&的兩端連接第 一二極管口:,所述第二開關管&的兩端連接第二二極管D 2。
[0016]當車輛運行時,即變換器正向工作時,Gi作為PWM開關管工作,62與61呈互補狀態(tài), 電容Ci、儲能電感L、開關管Gi、二極管02及電容C2組成Boost電路,雙向DC/DC變換器組在 Boost模式下。假設此時那么通過控制器控制雙向DC/DC變換器組分配電流大小,使 得4二4,又4+石=L,即4 = A,可知瞬時大電流由起動電池提供;當車輛回饋制動時, 即變換器反向工作時,G2作為P麗開關管工作,GAG2呈互補狀態(tài),(:2、6 2、01丄及(:1組成81^ 電路,所述雙向DC/DC變換器組工作在Buck模式下,起動電池吸收大部分回饋能量,避免對 動力電池進行大電流充電,以此來提高蓄電池壽命;當市電充入時,經(jīng)整流后,所述雙向DC/ DC變換器組工作在Buck模式下,同時為動力電池與起動電池充電。
[0017] 如圖3所示,所述控制器包括STM32單片機、信號調(diào)理電路、輔助電源、驅(qū)動電路、通 信接口,所述STM32單片機分別與信號調(diào)理電路、輔助電源、驅(qū)動電路、通信接口連接。
[0018] 所述動力電池由具有長時間持續(xù)放電功能的電池組成;所述起動電池由具有瞬時 大電流功能的電池組成。
[0019] 所述起動電池與動力電池的選型如下:1、起動電池的選型為12V,36AH。采用3塊起 動電池串聯(lián)的方式供電,所以其總電量為 ^3x12x36/1000=096Aw h 若假設起動時間為5s,流經(jīng)電流100A,則起動一次所用電量為 0^72x100x5 /3600= QOlAw- A 可知共可起動約129次,足以滿足教練車每天起動次數(shù)要求; 動力電池的選型為12V,105Ah。所選用的鉛酸蓄電池組是以6個蓄電池構成2組3串的結(jié) 構,所采購的鉛酸蓄電池單體是12V,串聯(lián)之后形成2個36V的直流電源,其可存總?cè)萘繛?0=12x105x6/1000= 7_563b*?-A 蓄電池的充電能量來源于電網(wǎng)。
[0020] 因為電動教練車在起動、上坡和加速運行時,蓄電池需要大電流放電;在剎車、制 動時又有高達幾百安培電流的能量回收,因此為了提高蓄電池壽命采用該混合電池來對電 動教練車供電。本實施例中駕校教練電動車控制裝置由動力電池、起動電池、雙向DC/DC變 換器組與控制器構成,其中動力電池為鉛酸蓄電池,起動電池可由專用鉛酸蓄電池或超級 電容等具有瞬時大電流功能的電池組成,雙向DC/DC變換器組采用雙向半橋式Buck/Boost 變換器拓撲結(jié)構,控制器由動力電池進行供電。起動電池與動力電池的電壓及容量可以根 據(jù)教練電動汽車具體的技術參數(shù)進行計算選取。
[0021] 本發(fā)明實施例還提供一種混合電池驅(qū)動的駕校教練車控制方法,該方法為:在車 輛運行時,雙向DC/DC變換器組工作在Boost模式下,逆變器獲取所需的輸出電流值,當所述 所需的輸出電流值大于動力電池的額定電流時,所述動力電池以額定電流輸出,而剩余的 電流由起動電池提供;否則,能量由動力電池提供,而起動電池不輸出電流;在車輛回饋制 動時,所述雙向DC/DC變換器組工作在Buck模式下,所述起動電池吸收大部分回饋能量,避 免對動力電池進行大電流充電;當市電充入時,經(jīng)整流后,所述雙向DC/DC變換器組工作在 Buck模式下,同時為動力電池與起動電池充電。
[0022] 所述逆變器給以控制器需要輸出電流值,控制器根據(jù)該輸出電流值,通過采用PID 調(diào)節(jié)器控制雙向DC/DC變換器實現(xiàn)電池的電流分配。
[0023]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 一種混合電池驅(qū)動的駕校教練車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動力電池、起動 電池、控制器、兩個DC/DC變換器組成的雙向DC/DC變換器組、逆變器,所述起動電池和動力 電池通過雙向DC/DC變換器組與逆變器相連接,所述控制器與起動電池與雙向DC/DC變換器 組之間、動力電池與雙向DC/DC變換器組之間、以及逆變器連接。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電池驅(qū)動的駕校教練車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雙向 DC/DC變換器組包括儲能電感L、第一開關管Gi、第二開關管G2、第一二極管Di、第二二極管D2、 第一電容Ci、第二電容C 2,所述動力電池、起動電池構成的蓄電池的正極依次通過儲能電感 L、第二開關管G2與逆變器連接,負極直接與逆變器連接,正極和負極之間并聯(lián)第一電容&、 第一開關管Gi和第二電容C2,并且所述第一電容(^的一端連接在正極與儲能電感L之間,所 述第一開關管6:的一端連接在儲能電感L與第二開關管G 2之間,所述第二電容(:2的一端連接 在第二開關管G2與逆變器之間,所述第一電容&、第一開關管Gi、第二電容C2的另一端均連 接在負極與逆變器之間;所述第一開關管&的兩端連接第一二極管0:,所述第二開關管6 2的 兩端連接第二二極管D2。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合電池驅(qū)動的駕校教練車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控制器包括STM32單片機、信號調(diào)理電路、輔助電源、驅(qū)動電路、通信接口,所述STM32單片機 分別與信號調(diào)理電路、輔助電源、驅(qū)動電路、通信接口連接。4.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混合電池驅(qū)動的駕校教練車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 電池由具有長時間持續(xù)放電功能的電池組成;所述起動電池由具有瞬時大電流功能的電池 組成。5. -種混合電池驅(qū)動的駕校教練車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為:在車輛運行時, 雙向DC/DC變換器組工作在Boost模式下,逆變器獲取所需的輸出電流值,當所述所需的輸 出電流值大于動力電池的額定電流時,所述動力電池以額定電流輸出,而剩余的電流由起 動電池提供;否則,能量由動力電池提供,而起動電池不輸出電流;在車輛回饋制動時,所述 雙向DC/DC變換器組工作在Buck模式下,所述起動電池吸收大部分回饋能量,避免對動力電 池進行大電流充電;當市電充入時,經(jīng)整流后,所述雙向DC/DC變換器組工作在Buck模式下, 同時為動力電池與起動電池充電。
【文檔編號】B60L11/18GK106004484SQ201610363531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5月27日
【發(fā)明人】孟彥京, 李鳴, 吳輝, 李肖南, 陳君, 陳景文, 段明亮, 柴德喜
【申請人】陜西科技大學, 陜西科達電氣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