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混合動力總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混合動力總成,尤其涉及一種用于車輛的混合動力總成。
【背景技術】
[0002]混合動力系統(tǒng)是指由兩個或多個能同時運轉的單個驅動系聯(lián)合組成的動力系統(tǒng),依據實際的運行功率需求狀態(tài)由單個驅動系單獨或多個驅動系共同提供輸出功率。以圖1所示的混合動力汽車為例,節(jié)能、低排放等特點成為汽車研究與發(fā)展的一個重點。
[0003]德國專利DE102009005074.4公開了一種混合動力組件,其設有一個第一隔離離合器、一個電動機及一個第二隔離離合器,其中,該第一隔離離合器被設置在該傳動系中的內燃機與該電動機之間的轉矩流中,該第二隔離離合器被設置在該電動機與該傳動系中的變速器之間的轉矩流中,內燃機、電動機與變速器呈一直線分布且相互之間的殼體固定連接。該種固定連接在實際應用到車輛上的時候,由于不同型號和性能的發(fā)動機、變速器以及電動機的選擇,殼體與殼體之間為了固定連接需要進行重新設計,而殼體與內部結構之間的關系很緊密,殼體的重新設計難免牽涉內部結構的調整,殼體改造所引起的成本非常高,并且由于發(fā)動機、變速器和電動機的不斷發(fā)展,不斷有新產品可供選擇,因此該方案中的零部件殼體的通用性較差,難以適應新部件的不斷更新。
[0004]因此,一種提高重要組成部件通用性,以便于重要組成部件更換的方案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0005]本發(fā)明解決的問題是提升混合動力總成中重要組成部件的通用性。
[0006]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混合動力總成,依次包括第一動力輸出部、第二動力輸出部以及變速機構,所述第一動力輸出部與第二動力輸出部的輸出軸以及變速機構的輸入軸依次為同軸設置,還包括位于第一動力輸出部與第二動力輸出部之間的第一適配機構和/或位于第二動力輸出部與變速機構之間的第二適配機構。
[0007]較優(yōu)地,所述第一適配機構與第一動力輸出部各自的接合面形狀一致,所述第二適配機構與變速機構各自的接合面形狀一致。
[0008]較優(yōu)地,所述第一適配機構與第二動力輸出部對接的接口有內槽,供第二動力輸出部對應的突出部分匹配伸入,所述第一適配機構與第二動力輸出部通過徑向螺栓固定。
[0009]較優(yōu)地,所述第二適配機構與第二動力輸出部對接的接口有內槽,供第二動力輸出部對應的突出部分匹配伸入,所述第二適配機構與第二動力輸出部通過徑向螺栓固定。
[0010]第一適配機構與第一動力輸出部的殼體及第二動力輸出部的殼體分別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適配機構與第二動力輸出部的殼體及變速機構的殼體分別固定連接。第一適配機構與第一動力輸出部及第二動力輸出部在接合面上凹凸配合,所述第二適配機構與第二動力輸出部及變速機構在接合面上凹凸配合。
[0011]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點:由于第一及第二適配機構的存在,在動力總成需要更換其中某一部件,例如動力輸出部或者變速機構的時候,只需要同時更換對應的適配機構,便可以使第一、第二動力輸出部和變速機構依然緊密而穩(wěn)定地配合,無需重新設計上述三者的外殼以求匹配,降低了更換零件的成本,也增加了零件的通用程度。
【附圖說明】
[0012]圖1是現有技術的混合動力總成結構示意圖;
[0013]圖2是本發(fā)明的混合動力總成的剖面示意圖;
[0014]圖3是本發(fā)明的混合動力總成的分解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如圖2所示,本發(fā)明的混合動力總成依次包括第一動力輸出部1、第二動力輸出部2、變速機構3、第一適配機構4和第二適配機構5,第一動力輸出部I與第二動力輸出部2的輸出軸以及變速機構3的輸入軸依次為同軸設置,其中,第一適配機構4位于第一動力輸出部I與第二動力輸出部2之間,其與第一動力輸出部I的殼體及第二動力輸出部2的殼體分別固定連接;第二適配機構5位于第二動力輸出部2與變速機構3之間,其與第二動力輸出部2的殼體及變速機構3的殼體分別固定連接。
[0016]如圖3所示,本發(fā)明中所述第一適配機構4與第一動力輸出部I各自的接合面形狀基本一致,可以通過軸向螺栓固定;所述第二適配機構5與變速機構3各自的接合面形狀基本一致,可以通過軸向螺栓固定。
[0017]所述第一適配機構4與第二動力輸出部2對接的接口有內槽,供第二動力輸出部對應的突出部分匹配伸入,所述第一適配機構4與第二動力輸出部2通過徑向螺栓固定;所述第二適配機構5與第二動力輸出部2對接的接口有內槽,供第二動力輸出部對應的突出部分匹配伸入,所述第二適配機構5與第二動力輸出部2通過徑向螺栓固定。
[0018]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適配機構4與第一動力輸出部I在接合面上凹凸配合。
[0019]進一步地,所述第二適配機構5與變速機構3在接合面上凹凸配合。
[0020]進一步地,所述徑向螺栓固定至少包括4顆螺栓,至少在通過軸心的豎直方向上下及水平方向上兩端各有一顆,水平方向上兩端的兩顆螺栓用于向所述第二動力輸出部提供用于克服其自身重力的支撐,并且與包括所述豎直方向上的兩顆在內的其他螺栓一起,向第二動力輸出部2提供用于克服徑向振動的支撐。
[0021]進一步地,本發(fā)明的混合動力總成還包括一個懸掛或支撐機構,用于向第二動力輸出部2提供用于克服其自身重力的支撐。
[0022]進一步地,當所述混合動力總成應用于汽車領域,第一動力輸出部I可以是內燃機,第二動力輸出部2可以是電動機。
[0023]進一步地,當所述混合動力總成應用于僅內燃機更換較頻繁場景,第二適配機構5可以去除,電動機與變速機構直接配合并固定連接;當所述混合動力總成應用于僅變速機構更換較頻繁場景,第一適配機構4可以去除,內燃機與電動機直接配合并固定連接。
[0024]雖然本發(fā)明僅就某些示范性實施方式進行描述,這些描述應該僅作為示例而不構成限制。在所附權利要求書記載的范圍內,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精神和范圍情況下,各種變化均是可能的。
【主權項】
1.一種混合動力總成,依次包括第一動力輸出部、第二動力輸出部以及變速機構,所述第一動力輸出部與第二動力輸出部的輸出軸以及變速機構的輸入軸依次為同軸設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位于第一動力輸出部與第二動力輸出部之間的第一適配機構和位于第二動力輸出部與變速機構之間的第二適配機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動力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適配機構與第一動力輸出部的殼體及第二動力輸出部的殼體分別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適配機構與第二動力輸出部的殼體及變速機構的殼體分別固定連接。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動力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適配機構與第一動力輸出部各自的接合面形狀一致,所述第二適配機構與變速機構各自的接合面形狀一致。
4.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混合動力總成,所述第一適配機構與第二動力輸出部對接的接口有內槽,供第二動力輸出部對應的突出部分匹配伸入,所述第一適配機構與第二動力輸出部通過徑向螺栓固定。
5.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混合動力總成,所述第二適配機構與第二動力輸出部對接的接口有內槽,供第二動力輸出部對應的突出部分匹配伸入,所述第二適配機構與第二動力輸出部通過徑向螺栓固定。
6.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混合動力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適配機構與第一動力輸出部在接合面上凹凸配合,所述第二適配機構與變速機構在接合面上凹凸配入口 ο
7.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混合動力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動力輸出部是內燃機。
8.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混合動力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動力輸出部是電動機。
9.一種混合動力總成,依次包括第一動力輸出部、第二動力輸出部以及變速機構,所述第一動力輸出部與第二動力輸出部的輸出軸以及變速機構的輸入軸依次為同軸設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位于第一動力輸出部與第二動力輸出部之間的第一適配機構,所述第一適配機構與第二動力輸出部對接的接口有內槽,供第二動力輸出部對應的突出部分匹配伸入,所述第一適配機構與第二動力輸出部通過徑向螺栓固定,所述第一適配機構與第一動力輸出部各自的接合面形狀一致并且凹凸配合。
10.一種混合動力總成,依次包括第一動力輸出部、第二動力輸出部以及變速機構,所述第一動力輸出部與第二動力輸出部的輸出軸以及變速機構的輸入軸依次為同軸設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位于第二動力輸出部與變速機構之間的第二適配機構,所述第二適配機構與第二動力輸出部對接的接口有內槽,供第二動力輸出部對應的突出部分匹配伸入,所述第二適配機構與第二動力輸出部通過徑向螺栓固定,所述第二適配機構與變速機構各自的接合面形狀一致并且凹凸配合。
【專利摘要】一種混合動力總成,依次包括第一動力輸出部、第二動力輸出部以及變速機構,所述第一動力輸出部與第二動力輸出部的輸出軸以及變速機構的輸入軸依次為同軸設置。混合動力總成還包括位于第一動力輸出部與第二動力輸出部之間的第一適配機構和/或位于第二動力輸出部與變速機構之間的第二適配機構。在其中第一動力輸出部或第二動力輸出部或變速機構的選型需要調整時,只需要調整與對應的部件所鄰接的第一或第二適配機構即可,在零部件選型調整之后殼體無需重新設計以達到緊密匹配,增加了重要零部件的通用性,降低了成本。
【IPC分類】B60K6-42
【公開號】CN104626962
【申請?zhí)枴緾N201310560467
【發(fā)明人】高志川, 陳鵬
【申請人】舍弗勒技術股份兩合公司
【公開日】2015年5月20日
【申請日】2013年11月12日
【公告號】WO2015070680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