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狠狠干,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八区,激情文学亚洲色图

三重底的烹調器皿及其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3765761閱讀:314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三重底的烹調器皿及其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三重底的烹調器皿及其制造方法(TRIPLE BOTTOMSTRUCTURE OF COOKING UTENSI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SAME),特別是涉及一種烹調器皿的三重底結構,其中在一主體和一塊加強板中插入一塊導熱板,以提高導熱速度,該導熱板借由加強板上形成的通孔暴露于外界,從而可以最大化導熱效率,顯示導熱板的存在和具有美感,以及一種制造該三重底結構的方法。
背景技術
通常,烹調器皿如平底鍋,其包括一主體和一加強板,由具有防銹功能的不銹鋼制成;一導熱板,由鋁(Al)制成,并插設在主體和加強板之間,用于提高加熱的導熱速度。
也就是說,通過使用上述的三重底結構,此種結構的烹調器皿的底面被均勻加熱,并且使得該烹調器皿的底面的導熱速度也提高。
包層金屬(clad metal)是指一種藉由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金屬包蓋而獲得的一種復合板材,例如一種用鋁包蓋不銹鋼而獲得的材料被廣泛的用于烹調器皿、汽車部件、高速電氣列車和火車車廂部件、飛機材料、隔音材料、建筑材料等等。
烹調器皿采用包層金屬時,其具有鋁在熱傳導性和貯熱能力方面的優(yōu)點,同時又具有不銹鋼在耐銹蝕方面的優(yōu)點,還具有優(yōu)美的外觀。
但是,在普通的烹調器皿的底部結構中,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導熱板,導致制造過程中出現(xiàn)有缺陷的產品,并降低了消費者的信任度。
還有,當加強板與導熱板之間由于長時間使用而充滿濕氣時,會導致該烹調器皿的導熱速度急劇下降。
由此可見,上述現(xiàn)有的三重底的烹調器皿及其制造方法在結構、方法與使用上,顯然仍存在有不便與缺陷,而亟待加以進一步改進。為了解決三重底的烹調器皿及其制造方法存在的問題,相關廠商莫不費盡心思來謀求解決之道,但長久以來一直未見適用的設計被發(fā)展完成,而一般產品又沒有適切的結構能夠解決上述問題,此顯然是相關業(yè)者急欲解決的問題。
有鑒于上述現(xiàn)有的三重底的烹調器皿及其制造方法存在的缺陷,本發(fā)明人基于從事此類產品設計制造多年豐富的實務經驗及專業(yè)知識,并配合學理的運用,積極加以研究創(chuàng)新,以期創(chuàng)設一種新的三重底的烹調器皿及其制造方法,使其更具有實用性。經過不斷的研究、設計,并經反復試作及改進后,終于創(chuàng)設出確具實用價值的本發(fā)明。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的三重底的烹調器皿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新型結構的三重底的烹調器皿,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使其中一導熱板由具有高熱傳導性的材料比如鋁制成,其部分暴露在外,從而可以最大化導熱速度,并提供消費者使用的可靠性,從而更加適于實用。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的三重底的烹調器皿的制造方法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新的三重底的烹調器皿的制造方法,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使其中在預定溫度和壓力下將一主體、一導熱板和一加強板進行壓制,使處于柔軟狀態(tài)的導熱板被壓入加強板的通孔并暴露在外。
本發(fā)明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的。依據(jù)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三重底的烹調器皿,其包括一主體,形成該烹調器皿的內部,用來容納食物;一加強板,附設于該主體的整個底部表面,并一直延伸到主體側面邊緣,并在該加強板上形成設有多數(shù)個通孔;以及一導熱板,插設在主體的底部表面和加強板的底面之間,將熱量由該烹調器皿之外傳遞到該烹調器皿之內,其中該加強板與該主體被互相壓設在一起并由此連接在一起,使導熱板被部分地壓入通孔中。
本發(fā)明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還可采用以下技術措施進一步實現(xiàn)。
前述的三重底的烹調器皿,其中所述的導熱板通過通孔暴露在外的部分與加強板的底面平齊。
本發(fā)明的目的及其解決其技術問題還采用以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依據(jù)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制造三重底的烹調器皿的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驟(a)切削并加工該烹調器皿的主體和導熱板;(b)在該烹調器皿的一加強板上穿孔,在加強板上形成設有多數(shù)個通孔;(c)依順序將主體、導熱板和加強板連接在一起并焊接;(d)在預定溫度和壓力下對主體、導熱板和加強板進行壓制處理;以及(e)在室溫下對該烹調器皿退火。
本發(fā)明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還可采用以下技術措施進一步實現(xiàn)。
前述的三重底的烹調器皿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步驟(d)中,該導熱板被軟化并被壓入加強板的通孔內。
前述的三重底的烹調器皿的制造方法,其中在上述的步驟(d)中,該主體、該導熱板和該加強板被加熱到400℃-500℃的溫度范圍,并且以1000噸/厘米2-1,300噸/厘米2的壓力進行壓制。
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yōu)點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術方案可知,為了達到前述發(fā)明目的,本發(fā)明的主要技術內容如下
根據(jù)本發(fā)明,提出一種三重底的烹調器皿,該三重底的烹調器皿其包括一主體,形成該烹調器皿的內部,用來容納食物;一加強板,附于該主體的整個底部表面,并一直延伸到主體側面邊緣,并在該加強板上形成設有多數(shù)個通孔;以及一導熱板,插在主體的底部表面和加強板的底面之間,將熱量由該烹調器皿之外傳遞到該烹調器皿之內,其中該加強板與該主體被互相壓在一起并由此連接在一起,使導熱板被部分地壓入通孔中。
根據(jù)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制造三重底的烹調器皿的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切削并加工該烹調器皿的主體和導熱板;(b)在該烹調器皿的一加強板上穿孔,使加強板上形成設有多數(shù)個通孔;(c)依順序將主體、導熱板和加強板連接在一起并焊接;(d)在預定溫度和壓力下對主體、導熱板和加強板進行壓制處理;并且,(e)在室溫下對該烹調器皿退火。
經由上述可知,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三重底的烹調器皿及其制造方法,其中一主體和一加強板之間插入一用于提高傳熱速度的導熱板,該導熱板通過該加強板上的通孔暴露于外界;以及一種制造該三重底的烹調器皿的方法,從而可最大化地提高熱傳遞效率,使導熱板變得可見并使其外觀產生美感。該三重底的烹調器皿,其包括一主體,形成該烹調器皿的內部,用來容納食物;一加強板,附設于該主體的整個底部表面,并一直延伸到主體側面邊緣,并在該加強板上形成設有多數(shù)個通孔;以及一導熱板,插設在該主體的底部表面和加強板的底面之間,將熱量由該烹調器皿之外傳遞到該烹調器皿之內,其中該加強板與該主體被互相壓在一起并由此連接在一起,使導熱板被部分地壓入通孔中。
借由上述技術方案,本發(fā)明三重底的烹調器皿及其制造方法至少具有下列優(yōu)點1、本發(fā)明提供的三重底烹調器皿,其中導熱板是位于一固定在一主體底面上的加強板之內,并通過加強板上形成的通孔部分地暴露于外界,從而可將傳熱速度增加到最高,而可為消費者提供可靠性,并使外表更美觀。
2、由于加強板是延伸并固定在主體的側面邊緣,所以具有可以防止由于主體與加強板之間溫度的突然變化導致的主體與加強板的分離。
3、本發(fā)明的烹調器皿可具有多種用途,包括用于電磁爐具,從而更加適于實用。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三重底的烹調器皿,其中導熱板由具有高熱傳導性材料比如鋁制成,其部分暴露在外,從而可最大化導熱速度,并可提供消費者使用可靠性。本發(fā)明的三重底的烹調器皿的制造方法,其在預定溫度和壓力下將主體、導熱板和加強板進行壓制,使處于柔軟狀態(tài)的導熱板被壓入加強板的通孔并暴露在外,從而可將傳熱速度增加到最高,而為消費者提供可靠性,并使外表更美觀。其具有上述諸多優(yōu)點及實用價值,并在同類產品及制造方法中未見有類似結構設計及方法公開發(fā)表或使用而確屬創(chuàng)新,其不論在產品結構、制造方法或功能上皆有較大改進,在技術上有較大進步,并產生了好用及實用的效果,從而更加適于實用,而具有產業(yè)的廣泛利用價值,誠為一新穎、進步、實用的新設計。
上述說明僅是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發(fā)明的技術手段,并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后。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烹調器皿的分解圖。
圖2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烹調器皿的仰視圖。
圖3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烹調器皿的縱向剖視圖。
圖4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烹調器皿的生產工藝流程圖。
圖5是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烹調器皿的壓制步驟的示意圖。
5摩擦壓力機10三重底烹調器皿20主體 22修邊30加強板 32通孔40導熱板 S10加工步驟S20穿孔步驟S30焊接步驟S40壓制步驟S50退火步驟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為達成預定發(fā)明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jù)本發(fā)明提出的三重底的烹調器皿及其制造方法其具體結構、制造方法、步驟、特征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后。
請參閱圖1至圖5所示,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烹調器皿的分解圖。圖2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烹調器皿的仰視圖。圖3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烹調器皿的縱向剖視圖。圖4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烹調器皿的生產工藝流程圖。圖5是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烹調器皿的壓制步驟的示意圖。
請參閱圖1、圖2及圖3所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三重底烹調器皿10,其包括一主體20,形成烹調器皿10的內部并容納食物;一加強板30,附設于主體20底面上,延伸到主體20的側面部分,并設有多數(shù)的通孔32;以及一個導熱板40,插設在主體20底面和加強板30底面之間,用于將熱量由烹調器皿10以外傳導至烹調器皿10以內。這里,導熱板40和主體20被壓靠并連接在一起,使導熱板40被部分地壓入加強板30的通孔32內。
請參閱圖1所示,該三重底烹調器皿10,其包括用于容納食物的主體10、附在主體20的底面上的加強板30、以及插設在主體20和加強板30之間的導熱板40。
該主體20,其包括一開放的頂面,食物由此放入;一修邊22,沿開放頂面的邊沿形成,用于保護廚師的手不受傷害。
該主體20以不銹鋼制成較好。
還有,該加強板30,固定設置在主體20的底面上。
在本實施例中,這里,加強板30是通過點焊固定在主體20的底面上。
較好的是,加強板30同主體20一樣,也由不銹鋼制成。
該加強板30被固定設置在主體20的整個底面上,延伸至主體20的側面部分。
該導熱板40,插設在主體20和加強板30之間。
該導熱板40是提供由加強板30至主體20具有良好的傳熱。
因此,導熱板40由具有良好的導熱性的材料制成。
較好的是,導熱板40由鋁制成。
該導熱板40的頂面和底面通過點焊或釬焊分別與主體20和加強板30連接。
請參閱圖2和圖3所示,在加強板30的整個表面上成形設有間距一致的多數(shù)個通孔32。
該通孔32透過加強板30的表面垂直形成,通孔32的開放頂端面與通孔32的開放底端面相通。
該通孔32可由能夠為烹調器皿10帶來美感的各種形狀構成。在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中,通孔32為圓形。
烹調器皿的10的主體20、導熱板40和加強板30依次疊放在一起,然后在預定溫度和壓力下進行壓制。這樣,導熱板40被軟化,并使處于軟化狀態(tài)的導熱板40插設入通孔32并暴露于外界。
這里,導熱板40通過通孔32暴露于外界的部分的高度不超過加強板30的底面高度,并且較佳的方案是與加強板30的底面平齊。
還有,加強板30的邊緣延伸至主體20側面的邊緣。
請參閱圖4和圖5所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三重底的烹調器皿10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加工步驟(S10),切削加工烹調器皿的主體20和導熱板40;穿孔步驟(S20),在烹調器皿10的加強板30上穿孔,形成設有多數(shù)個通孔32;焊接步驟(S30),將主體20、導熱板40和加強板30依次連接并焊接;壓制步驟(S40),在預定溫度和壓力下將主體20、導熱板40和加強板30壓制;以及退火步驟(S50),在室溫下將烹調器皿退火。
請參閱圖4所示,在加工步驟(S10)中,將一具有預定厚度的鋁板切削成具有預定深度的主體20。被切削的鋁板可根據(jù)烹調器皿10的用途而具有不同的深度。
在這里,加工步驟(S10)包括修整和成形的子步驟對主體20進行修整,使主體20的邊緣形成設有一道修邊22;通過預定的彎曲強度壓力形成烹調器皿10的形狀。
加工步驟(S10)還包括一個清洗的子步驟,在成形完成之后除去主體20表面的雜質。
加工步驟(S10)還包括一個切削的子步驟,在焊接到主體20底面之前對導熱板40進行切削。
在穿孔步驟(S20)中,形成將焊接到主體底面的加強板30。
即,在穿孔步驟(S20)中,加強板30被切成預定形狀,并且其邊緣被向上彎起,使加強板30焊接至主體20的底面。
然后,在加強板30上垂直形成設有多數(shù)個通孔32。
這里,所有的通孔32具有統(tǒng)一的尺寸,當主體20、導熱板40和加強板30在預定溫度和壓力下被壓制時,通孔32能夠被軟化的導熱板40完全密封。
在焊接步驟(S30)中,導熱板40和加強板30被依次安放于主體20的底面之下,并進行臨時點固焊。
這里,在主體20、導熱板40和加強板30不分開的范圍內,臨時點固焊部分地由點焊等完成。
在壓制步驟(S40)中,在步驟(S30)中焊在一起的主體20、導熱板40和加強板30被預熱。
這里,烹調器皿10在400℃-500℃的范圍內預熱15-25分鐘,使導熱板40軟化。
如果該烹調器皿10是在超過500℃的溫度下預熱,就會產生出各種問題。即,在主體20和加強板30的表面形成氣泡,主體20和加強板30的體積被壓縮,使得主體20、導熱板40和加強板30之間的接合強度降低。
另一方面,如果烹調器皿10在低于400℃的溫度下預熱,該烹調器皿10的脆性增加,而導致烹調器皿10在加工過程中產生裂縫。
請參閱圖5所示,壓制步驟(S40)中,烹調器皿10被預熱后,主體20、導熱板40和加強板30被依次疊放在一起,并被施以1,000噸/厘米2-1,300噸/厘米2的壓力進行壓制。
這里,烹調器皿10在超高壓下使用摩擦壓力機5完成壓制。
主體20、導熱板40和加強板30被依次疊放并預熱后,在一良好的流動和軟化狀態(tài)下被壓制,由此形成整體的烹調器皿10,并加強了附著性。
這里,導熱板40被軟化,之后部分壓入加強板30的通孔32中。
位于加強板30內的導熱板40被軟化并膨脹至主體20的側面邊緣。然后,導熱板40的膨脹部被部分地壓入與主體20側面邊緣對應的加強板30的通孔32內。
壓制步驟(S40)完成后進行退火步驟(S50)。
在退火步驟(S50)中,對預定溫度和壓力下加熱的烹調器皿10進行退火處理。通過退火步驟(S50),烹調器皿10的變形被降到最小,具有高熱膨脹率的加強板30較具有低膨脹率的導熱板40收縮得更多,從而使導熱板40的部分收縮,不會與通孔32分離,而是固定地保持在通孔32中。
然后,在退火步驟(S50)中,將壓制步驟(S40)中產生的不需要的突起切除并用打磨機(圖中未示)打磨。
然后,主體20的頂面和加強板30的底面接受陽極化處理。
該陽極化處理,是在主體20和加強板30的表面陽極氧化,形成一層氧化膜,從而在烹調器皿10的表面形成各種著色的一種處理方法,并且能夠提高烹調器皿10的硬度、耐磨和耐腐蝕性。
烹調器皿10內可通過在導熱板40內部部分或全部區(qū)域加入磁性金屬(圖中未示),成為磁爐專用烹調器皿。
將金屬板插入烹調器皿10底面的增加電磁爐產生的磁力線數(shù)量,從而可使烹調器皿10有效地利用能量。
如上述可知,本發(fā)明提供一種三重底烹調器皿,其中導熱板位于一固定在一主體底面上的加強板之內,并通過加強板上形成的通孔部分地暴露于外界,從而將傳熱速度增加到最高,為消費者提供使用的可靠性,并使其外表更美觀。
此外,由于加強板是延伸并固定在主體的側面邊緣的,具有可以防止由于主體與加強板之間溫度的突然變化導致的主體與加強板的分離的現(xiàn)象。
還有,本發(fā)明的烹調器皿可具有多種用途,包括用于電磁爐具,從而更加適于實用。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fā)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發(fā)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熟悉本專業(yè)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范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及技術內容作出些許的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是凡是未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三重底的烹調器皿,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主體,形成該烹調器皿的內部,用來容納食物;一加強板,附設于該主體的整個底部表面,并一直延伸到主體側面邊緣,并在該加強板上形成設有多數(shù)個通孔;以及一導熱板,插設在主體的底部表面和加強板的底面之間,將熱量由該烹調器皿之外傳遞到該烹調器皿之內,其中該加強板與該主體被互相壓設在一起并由此連接在一起,使導熱板被部分地壓入通孔中。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重底的烹調器皿,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導熱板通過通孔暴露在外的部分與加強板的底面平齊。
3.一種制造三重底的烹調器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切削并加工該烹調器皿的主體和導熱板;(b)在該烹調器皿的一加強板上穿孔,在加強板上形成設有多數(shù)個通孔;(c)依順序將主體、導熱板和加強板連接在一起并焊接;(d)在預定溫度和壓力下對主體、導熱板和加強板進行壓制處理;以及(e)在室溫下對該烹調器皿退火。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制造三重底的烹調器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在步驟(d)中,該導熱板被軟化并被壓入加強板的通孔內。
5.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制造三重底的烹調器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在步驟(d)中,該主體、該導熱板和該加強板被加熱到400℃-500℃的溫度范圍,并以1,000噸/厘米2-1,300噸/厘米2的壓力進行壓制。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三重底的烹調器皿及其制造方法,其中一主體和一加強板之間插入一用于提高傳熱速度的導熱板,該導熱板通過該加強板上的通孔暴露于外界;以及制造該三重底的烹調器皿的方法,從而可最大化地提高熱傳遞效率,使導熱板變得可見并使其外觀產生美感。該三重底的烹調器皿,其包括一主體,形成該烹調器皿的內部,用來容納食物;一加強板,附設于該主體的整個底部表面,并一直延伸到主體側面邊緣,并在該加強板上形成設有多數(shù)個通孔;以及一導熱板,插設在該主體的底部表面和加強板的底面之間,將熱量由該烹調器皿之外傳遞到該烹調器皿之內,其中該加強板與該主體被互相壓在一起并由此連接在一起,使導熱板被部分地壓入通孔中。
文檔編號B05B11/00GK1550184SQ20041003830
公開日2004年12月1日 申請日期2004年5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5月16日
發(fā)明者金明錫 申請人:金明錫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