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代謝綜合征治療劑及含該治療劑的食品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代謝綜合征治療劑及含該治療劑的食品。
背景技術:
肥胖是指體內(nèi)脂肪過度積聚的狀態(tài),大多由營養(yǎng)的過度攝取、缺乏運動等生活習慣引起。肥胖者顯示出激增的傾向,肥胖狀態(tài)成為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癥等的發(fā)病基礎,因此其應對方案成為全民性的課題。
近年來,在日本也對代謝綜合征(容易形成動脈硬化的病態(tài))進行了定義(非專利文獻1),其診斷標準中將腰圍作為必需項目。應對肥胖的方法基本上是飲食療法和運動療法,在因各種原因而難以使用這些療法的情況下也采用藥物療法。
非專利文獻1日本內(nèi)科學會志,94(4),794-809,2005 發(fā)明的揭示 然而,藥物療法目前所采用的藥物(食欲抑制藥和能量消耗增大藥等肥胖治療藥)存在可能伴有副作用的問題。
于是,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以實現(xiàn)內(nèi)臟脂肪的積聚的改善,防治代謝綜合征的新型治療劑及含該治療劑的食品。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包含使水溶性β-葡聚糖達到最大含量的食物纖維集合體作為有效成分的代謝綜合征治療劑。
本發(fā)明的代謝綜合征治療劑的特征在于,將食物纖維集合體(多糖類集合體)作為有效成分,以及作為食物纖維集合體使水溶性β-葡聚糖達到最大含量。通過采用這樣的構成,可以有效地抑制血清中和肝臟中的膽固醇(特別是被稱為壞膽固醇的非HDL膽固醇)、肝臟中的甘油三酯等的上升,內(nèi)臟脂肪積聚的抑制效果也顯著。
即,本發(fā)明的代謝綜合征治療劑可以用作具有內(nèi)臟脂肪的減少效果的治療劑(內(nèi)臟脂肪減少劑)和/或具有內(nèi)臟脂肪積聚的抑制效果的治療劑(內(nèi)臟脂肪積聚抑制劑),還可以用作具有脂肪細胞肥大化的抑制效果的治療劑(脂肪細胞肥大化抑制劑)。
在這里,水溶性β-葡聚糖較好是在同一分子中具有β-1,3糖苷鍵和β-1,4糖苷鍵的水溶性β-葡聚糖(以下,也將具有β-1,3糖苷鍵的葡聚糖記作“β-1,3-葡聚糖”,在其它部位具有糖苷鍵的情況下也是同樣)。此外,食物纖維集合體較好是從選自大麥、燕麥、黑麥和薏苡的至少1種獲得。β-葡聚糖被認為大量存在于植物細胞、海帶等藻類、酵母、細菌、霉菌、蕈菌的細胞壁,通過使用來源于上述組中的至少1種的水溶性β-葡聚糖,可以容易地使在同一分子中具有β-1,3糖苷鍵和β-1,4糖苷鍵的水溶性β-葡聚糖的含量增加。
如果食物纖維集合體的總質量中所占的水溶性β-葡聚糖的含量為20~100質量%,則作為代謝綜合征治療劑特別有效。即,水溶性β-葡聚糖也可以僅以它們作為代謝綜合征治療劑的有效成分,如果含量在20質量%以上,則膽固醇和內(nèi)臟脂肪的減少效果等變得顯著。還有,β-葡聚糖的含量不足100%的情況下,作為食物纖維集合體所含的其它食物纖維,可以例舉β-1,4-葡聚糖(纖維素)、半纖維素、木素、果膠等。
上述的代謝綜合征治療劑可以添加于食物中,含代謝綜合征治療劑的食物發(fā)揮膽固醇和內(nèi)臟脂肪的減少效果、積聚抑制效果。
如果采用本發(fā)明的代謝綜合征治療劑及含該治療劑的食品,可以實現(xiàn)內(nèi)臟脂肪的積聚的改善,防治代謝綜合征。
附圖的簡單說明
圖1是表示安慰劑組和試驗組的血清中的總膽固醇的經(jīng)時變化的圖。
圖2是表示安慰劑組和試驗組的血清中的LDL膽固醇的經(jīng)時變化的圖。
圖3是分別表示安慰劑組和試驗組的體重的經(jīng)時變化的圖。
圖4是分別表示安慰劑組和試驗組的BMI的經(jīng)時變化的圖。
圖5是分別表示安慰劑組和試驗組的腰圍的經(jīng)時變化的圖。
圖6是分別表示安慰劑組和試驗組的內(nèi)臟脂肪的經(jīng)時變化的圖。
圖7是分別表示安慰劑組和試驗組的皮下脂肪的經(jīng)時變化的圖。
圖8是分別表示安慰劑組和試驗組的全身脂肪(內(nèi)臟脂肪+皮下脂肪)的經(jīng)時變化的圖。
實施發(fā)明的最佳方式 以下,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
本發(fā)明中,“代謝綜合征”是指由代謝綜合征診斷標準研究委員會在“代謝綜合征的定義和診斷標準”(日本內(nèi)科學會志,94(4),794-809,2005)中所定義的綜合征。
即,日本人的情況下,腰圍男性≥85cm、女性≥90cm(內(nèi)臟脂肪面積男女均相當于≥100cm2)作為診斷標準的基本指標,除了這些腰圍之外,診斷標準中還包括 (1)脂蛋白異常高甘油三酯血癥(甘油三酯值≥150mg/dL)和/或低HDL膽固醇血癥(HDL膽固醇值<40mg/dL); (2)血壓高收縮期血壓(≥130mmHg)和/或舒張期血壓(≥85mmHg); (3)高血糖(空腹時高血糖≥110mg/dL); 本發(fā)明中,“食物纖維”是指“不被人的消化酶所消化的食品中的難消化性成分的全體”(《日本食品標準成分表》第五版)。此外,“食物纖維集合體”是指包含1種或多種該所述食物纖維的集合體。
作為食物纖維集合體,除了作為本發(fā)明的代謝綜合征治療劑的必需成分的水溶性β-葡聚糖之外,還可以包含β-1,4-葡聚糖(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木素、菊粉、殼多糖(殼聚糖)、瓜耳膠、葡甘露聚糖、半乳甘露聚糖、海藻多糖類(褐藻酸、昆布多糖、巖藻多糖、角叉菜聚糖)、阿拉伯木聚糖、阿拉伯半乳聚糖等。
作為水溶性β-葡聚糖,特別好是在同一分子中具有β-1,3糖苷鍵和β-1,4糖苷鍵的水溶性β-葡聚糖(以下,也記作“(1→3),(1→4)-β-D-葡聚糖”),除了該水溶性β-葡聚糖之外,還可以包含水溶性的具有6位分支的β-1,3-葡聚糖(在同一分子中具有β-1,3糖苷鍵和β-1,6糖苷鍵的水溶性β-葡聚糖)。具有6位分支的β-1,3-葡聚糖的含量較好是低于(1→3),(1→4)-β-D-葡聚糖的含量,作為水溶性β-葡聚糖,也較好是僅由(1→3),(1→4)-β-D-葡聚糖構成。
作為具有6位分支的β-1,3-葡聚糖,可以例舉香菇、糙皮側耳、光滑環(huán)銹傘、金針菇、松口蘑、玉蕈離褶傘、裂褶菌、粘銹耳、斑玉蕈、灰樹花、云芝、木蹄層孔菌、草菇、木耳、靈芝、多孔菌、竹蓀、繡球菌、姬松茸等蕈菌所含的β-葡聚糖。
食物纖維集合體較好是從麥獲得,麥可以例舉大麥、燕麥、黑麥、薏苡。其中,較好是大麥、燕麥、特別好是存在水溶性β-葡聚糖含量高的傾向的大麥糯麥(モチ麥)品種。
食物纖維集合體的總質量中所占的水溶性β-葡聚糖(特別是(1→3),(1→4)-β-D-葡聚糖)的含量理想的是20~100質量%,較好是30~100質量%,更好是40~100質量%,特別好是50~100質量%。在這里,作為各種β-葡聚糖的定量方法,可以例舉美國官方分析化學師協(xié)會(AOAC INTERNATIONAL)(AOAC官方方法995.16)。
作為獲得食物纖維集合體的方法,可以任意地采用公知的方法,例如從麥獲得(1→3),(1→4)-β-D-葡聚糖的情況下,較好是使用種子。
對大鼠投與高膽固醇食物飼養(yǎng)規(guī)定時間后,測定膽固醇和臟器重量,從而可以實現(xiàn)對于肥胖的試驗。使用本發(fā)明的代謝綜合征治療劑進行該試驗的結果為,本發(fā)明的代謝綜合征治療劑在發(fā)揮非HDL膽固醇的上升抑制效果的同時,發(fā)揮HDL膽固醇的增加、內(nèi)臟脂肪積聚的抑制效果(內(nèi)臟脂肪的減少和/或積聚防止)。因此,本發(fā)明的代謝綜合征治療劑對于代謝綜合征的治療是非常有效的。
這樣的代謝綜合征治療劑可以添加于食品中使用。作為可添加的食品,粒狀食品可以例舉米飯和麥米飯,粉狀食品可以例舉面粉。即,以面粉為原料的面、面包、點心等食品作為添加的對象。另外,以麥為原料的加工食品(例如豆醬和醬油)也可作為添加的對象。代謝綜合征治療劑相對于食品總質量的含有比例只要是該治療劑起到有效成分的作用的比例即可,理想的是5質量%以上,較好是10質量%以上,更好是20質量%以上,特別好是30質量%以上。
麥在種子內(nèi)層部(胚乳部)也含有β-葡聚糖,因此也能夠以其本身整粒的狀態(tài)制成食品,還可以將種子外層部碾去后制成食品或添加到食品(或食品原料)中??梢苑鬯橹瞥煞蹱钍称罚部梢圆环鬯槎瞥闪钍称肥秤?,較好是制成粉體配合并加工到面、面包或點心等各種食品中,作為粒狀食品混合到大米中煮成飯。此外,(1→3),(1→4)-β-D-葡聚糖是水溶性的食物纖維,可以容易地提取,所以也可以制成提取物加以利用。
實施例 以下,基于實施例和比較例對本發(fā)明進行更具體的說明,但本發(fā)明并不受到以下的實施例的任何限定。
(實施例1高膽固醇喂養(yǎng)大鼠的大麥的膽固醇上升抑制效果) 實驗動物使用4周齡的Fischer344系雄性大鼠(日本查士睿華株式會社(日本チヤ一ルスリバ一(株)))。用不含膽固醇、膽酸鈉的精制飼料預飼養(yǎng)5天后,分成1組8只的4組,用實驗飼料喂養(yǎng)2周。
喂養(yǎng)所用的飼料以下表1中所示的組成(AIN-93G改良)為基礎,為了制成高膽固醇飼料而配合0.5%膽固醇、0.15%膽酸鈉。此外,作為脂質源,配合10%豬油代替7%大豆油(參照“關于大鼠對高膽固醇食物的應答的項目成果報告”,日本營養(yǎng)糧食學會志,45,6,564-567,1992)。
[表1] 配合于飼料中的白米、小麥(未碾)、2種大麥(未碾)在煮成飯后,冷凍干燥,使用旋風磨碎機粉碎,分別制成白米粉、小麥粉、大麥粉添加。作為對照組的白米組以白米的糖類將α玉米淀粉全部替換,并校正來源于白米的蛋白質、脂質、總食物纖維量成分。小麥組、大麥組以總食物纖維量達到5%的條件配合,并校正來源于試樣的蛋白質、脂質、總食物纖維量成分,用α玉米淀粉調整,使其達到1000g。
配合的結果為,各試樣中的(1→3),(1→4)-β-D-葡聚糖的含量是白米區(qū)(組)0.16%、小麥區(qū)(組)0.19%、大麥1區(qū)(組)2.41%、大麥2區(qū)(組)2.59%。即,各試樣的食物纖維中所占的(1→3),(1→4)-β-D-葡聚糖的含有比例分別為白米區(qū)(組)=3.2%、小麥區(qū)(組)=3.8%、大麥1區(qū)(組)=48.2%、大麥2區(qū)(組)=51.8%。僅在大麥1區(qū)(組)和大麥2區(qū)(組),(1→3),(1→4)-β-D-葡聚糖的含量在食物纖維中最多。
飼養(yǎng)在溫度23±2℃、濕度55±5%、明暗循環(huán)12小時的環(huán)境下進行,飼料和水自由攝取。
得到的結果示于表2、3、4和5。表2表示各組中的大鼠的初始體重(g)、最終體重(g)、體重增加量(g/d)、飼料攝取量(g/d)、飼料效率(%)。初始體重(g)表示投與開始時的每1只大鼠的體重,最終體重(g)表示2周的投與結束時的每1只大鼠的體重,體重增加量(g/d)表示2周的投與期間的每1只大鼠的每1天的體重增加量,飼料攝取量(g/d)表示2周的投與期間的每1只大鼠的每1天的飼料攝取量,飼料效率(%)表示飼料攝取量相對于體重增加量的比例。
[表2]
各項目中組間無顯著差異 數(shù)值表示平均±標準差 其結果為,2周的飼料投與期間內(nèi)的體重增加量及其它項目中未發(fā)現(xiàn)各組間的差異(表2)。
表3表示各組的大鼠的血清生化學值。
[表3]
標有不同的字母的數(shù)值在p<0.05時存在顯著差異 數(shù)值表示平均±標準差 *僅白米組由于采血不良而n=7,其它組為n=8 還有,表中標有字母的數(shù)值表示在p<0.05時存在顯著差異。此外,未標字母的數(shù)值表示未發(fā)現(xiàn)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差異。
其結果為,血清中的總膽固醇量在大麥組中顯著比白米組低,特別是被稱為壞膽固醇的非HDL膽固醇在大麥組中顯著降低(表3)。另一方面,HDL膽固醇在大麥組中達到最高。
表4表示各組的大鼠的肝臟脂質的量。
[表4]
標有不同的字母的數(shù)值在p<0.05時存在顯著差異 數(shù)值表示平均±標準差 其結果為,肝臟中的總膽固醇量在大麥組中顯著比白米組、小麥組低(表4)。甘油三酯也同樣,在大麥組中發(fā)現(xiàn)顯著低的傾向。
表5表示各組的大鼠的各臟器的重量。
[表5]
標有不同的字母的數(shù)值在p<0.05時存在顯著差異 數(shù)值表示平均±標準差 解剖飼料投與后的大鼠,測定各種臟器的重量的結果(表5)為,小腸、盲腸壁重量在大麥組中與白米組相比顯著增加,發(fā)現(xiàn)消化機能的亢進。此外,后腹壁脂肪(內(nèi)臟脂肪)在大麥組中存在減少的傾向,特別是大麥2組中與白米組相比顯著降低。由此可知,大麥在抑制非HDL膽固醇的上升的同時,具有內(nèi)臟脂肪積聚的抑制效果。
(實施例2高血脂癥小鼠的大麥的膽固醇改善作用) 接著,使用自然患有高血脂癥的STR小鼠(4周齡,雄性;日本查士睿華株式會社(日本チヤ一ルスリバ一(株))),對大麥粉對血清總膽固醇值的影響進行考察。STR小鼠預飼養(yǎng)1周后,分成1組6只的3組,用以下的實驗飼料喂養(yǎng)2個月。
喂養(yǎng)所用的飼料以下表1中所示的組成(AIN-93G改良)為基礎,作為脂質源,配合10%豬油代替7%大豆油(參照“關于大鼠對高膽固醇食物的應答的項目成果報告”,日本營養(yǎng)糧食學會志,45,6,564-567,1992)。
配合于飼料中的小麥(未碾)、2種大麥(未碾)在煮成飯后,冷凍干燥,使用旋風磨碎機粉碎,分別制成白米粉、小麥粉、大麥粉添加。小麥組、大麥組以總食物纖維量達到5%的條件配合,并校正來源于試樣的蛋白質、脂質、總食物纖維量成分,用α玉米淀粉調整,使其達到1000g。
配合的結果為,各試樣中的(1→3),(1→4)-β-D-葡聚糖的含量是小麥區(qū)(組)0.24%、大麥1區(qū)(組)2.23%、大麥2區(qū)(組)2.91%。即,各試樣的食物纖維中所占的(1→3),(1→4)-β-D-葡聚糖的含有比例分別為小麥區(qū)(組)=4.8%、大麥1區(qū)(組)=44.6%、大麥2區(qū)(組)=58.2%。
飼養(yǎng)在溫度23±2℃、濕度55±5%、明暗循環(huán)12小時的環(huán)境下進行,飼料和水自由攝取。
得到的結果示于表6、7、8、9和10。表6表示各組中的STR小鼠的初始體重(g)、最終體重(g)、體重增加量(g/d)、飼料攝取量(g/d)、飼料效率(%)。初始體重(g)表示投與開始時的每1只STR小鼠的體重,最終體重(g)表示2周的投與結束時的每1只STR小鼠的體重,體重增加量(g/d)表示2周的投與期間的每1只STR小鼠的每1天的體重增加量,飼料攝取量(g/d)表示2周的投與期間的每1只STR小鼠的每1天的飼料攝取量,飼料效率(%)表示飼料攝取量相對于體重增加量的比例。
[表6]
還有,表中的數(shù)值表示平均值±標準差。
其結果為,2周的飼料投與期間內(nèi)的體重增加量及其它項目中未發(fā)現(xiàn)各組間的差異(表6)。
表7表示各組的STR小鼠的血清生化學值。
[表7]
還有,表中的數(shù)值表示平均值±標準差,標有字母的數(shù)值在p<0.05時存在顯著差異。此外,未標字母的數(shù)值表示未發(fā)現(xiàn)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差異。
其結果為,血清總膽固醇值在小麥組中上升,但在大麥組中存在抑制的傾向。另一方面,HDL膽固醇值在大麥組中存在增加的傾向,非HDL膽固醇值與小麥組相比大麥組1、大麥組2中顯著下降。甘油三酯值和游離脂肪酸值也在大麥組中存在下降的傾向,整體上確認血清脂質的改善作用。雖然沒有顯著差異,但血清瘦蛋白濃度也在大麥2組中顯示出低值,推測體內(nèi)脂肪量減少(表7)。
表8表示各組的STR小鼠的各臟器的重量。
[表8]
還有,表中的數(shù)值表示平均值±標準差,標有字母的數(shù)值在p<0.05時存在顯著差異。此外,未標字母的數(shù)值表示未發(fā)現(xiàn)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差異。
測定各種臟器的重量的結果(表8)為,后腹壁脂肪(內(nèi)臟脂肪)在大麥組中存在減少的傾向,特別是大麥2組中與小麥組相比顯著降低。由此可知,大麥在抑制非HDL膽固醇的上升的同時,具有內(nèi)臟脂肪積聚的抑制效果。
表9表示各組的STR小鼠的脂肪細胞的尺寸和數(shù)量。
[表9]
還有,表中的數(shù)值表示平均值±標準差,標有字母的數(shù)值在p<0.05時存在顯著差異。此外,未標字母的數(shù)值表示未發(fā)現(xiàn)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差異。
對脂肪細胞肥大化的抑制效果進行考察的結果(表9)為,大麥組、特別是大麥2組與小麥組相比后腹壁脂肪細胞的尺寸顯著較小。另一方面,脂肪細胞數(shù)在各組間未發(fā)現(xiàn)顯著差異。因此,在大麥2組中確認到的后腹壁脂肪重量的下降推測是由于脂肪細胞肥大化的抑制,期待其對脂肪細胞肥大化引起的代謝綜合征的改善效果。
表10表示各組的STR小鼠的糞便中膽汁酸量。
[表10]
還有,表中的數(shù)值表示平均值±標準差,標有字母的數(shù)值在p<0.05時存在顯著差異。此外,未標字母的數(shù)值表示未發(fā)現(xiàn)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差異。
其結果為,大麥組與小麥組相比,膽汁酸排泄量顯著增加(表10)。因此,認為未添加膽固醇時的大麥的非HDL膽固醇值降低作用可能是基于膽汁酸代謝。
(實施例3大麥對KK小鼠的腹腔內(nèi)脂肪積聚的影響) 使用通過過度飲食引發(fā)胰島素抗性而積聚腹腔內(nèi)脂肪的KK小鼠,驗證實施例1和2中確認到的大麥粉對脂肪積聚的效果。作為實驗動物,將4周齡的雄性預飼養(yǎng)1周后,分成1組8只的4組,用實驗飼料喂養(yǎng)2個月。喂養(yǎng)所用的飼料和飼養(yǎng)條件與實施例2相同,但將不含小麥、大麥中的任一種的僅基本飼料的組設定為對照組。
表11表示各組中的KK小鼠的初始體重(g)、最終體重(g)、體重增加量(g/d)、飼料攝取量(g/d)、飼料效率(%)。初始體重(g)表示投與開始時的每1只KK小鼠的體重,最終體重(g)表示2周的投與結束時的每1只KK小鼠的體重,體重增加量(g/d)表示2周的投與期間的每1只KK小鼠的每1天的體重增加量,飼料攝取量(g/d)表示2周的投與期間的每1只KK小鼠的每1天的飼料攝取量,飼料效率(%)表示飼料攝取量相對于體重增加量的比例。
[表11]
還有,表中的數(shù)值表示平均值±標準差,標有字母的數(shù)值在p<0.05時存在顯著差異。此外,未標字母的數(shù)值表示未發(fā)現(xiàn)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差異。
其結果為,飼料攝取量和體重增加量在組間未發(fā)現(xiàn)差異,各組的小鼠的成長也都良好。但是,大麥1組與對照組相比飼料效率顯著較高(表11)。
表12表示各組的KK小鼠的血清生化學值。
[表12]
還有,表中的數(shù)值表示平均值±標準差,標有字母的數(shù)值表示在p<0.05時存在顯著差異。此外,未標字母的數(shù)值表示未發(fā)現(xiàn)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差異。
其結果為,各組的血清總膽固醇值都在正常范圍內(nèi),未上升(表12)。也未觀察到大麥組的影響。甘油三酯和游離脂肪酸值在大麥組中存在下降的傾向,大麥2組的游離脂肪酸量與其它組相比顯著降低。雖然沒有顯著差異,但血清瘦蛋白濃度也在大麥組中顯示出低值,推測這反映體內(nèi)脂肪量的減少。
表13表示各組的KK小鼠的肝臟脂質的量。
[表13]
還有,表中的數(shù)值表示平均值±標準差,標有字母的數(shù)值表示在p<0.05時存在顯著差異。此外,未標字母的數(shù)值表示未發(fā)現(xiàn)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差異。
其結果為,與對照組相比在小麥組、大麥組中肝臟總膽固醇值都顯著降低。肝臟甘油三酯值在各組間未發(fā)現(xiàn)顯著差異(表13)。
表14表示各組的KK小鼠的各臟器的重量。
[表14]
還有,表中的數(shù)值表示平均值±標準差,標有字母的數(shù)值在p<0.05時存在顯著差異。此外,未標字母的數(shù)值表示未發(fā)現(xiàn)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差異。
測定各種臟器的重量的結果(表14)為,大麥組與小麥組相比,顯著抑制了后腹壁脂肪積聚。大麥2組與對照組也檢出顯著差異。
表15表示各組的KK小鼠的脂肪細胞的尺寸和數(shù)量。
[表15]
還有,表中的數(shù)值表示平均值±標準差,標有字母的數(shù)值在p<0.05時存在顯著差異。此外,未標字母的數(shù)值表示未發(fā)現(xiàn)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差異。
對脂肪細胞肥大化的抑制效果進行考察的結果(表15)為,大麥組、特別是大麥2組與對照組相比后腹壁脂肪細胞的尺寸顯著較小。小麥組與對照組未發(fā)現(xiàn)差異。脂肪細胞數(shù)在各組間未發(fā)現(xiàn)顯著差異。因此,在大麥組中確認到的后腹壁脂肪重量的下降推測是由于脂肪細胞肥大化的抑制,期待其對脂肪細胞肥大化引起的代謝綜合征的改善效果。
表16表示各組的KK小鼠的糞便中總脂質和膽汁酸量。
[表16]
還有,表中的數(shù)值表示平均值±標準差,標有字母的數(shù)值在p<0.05時存在顯著差異。此外,未標字母的數(shù)值表示未發(fā)現(xiàn)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差異。
其結果為,小麥組、大麥組與對照組相比,糞便中總脂質都顯著較多,表觀的脂質吸收率也顯著低。糞便中總膽汁酸量在大麥組中與小麥組相比排泄量顯著較多,但與對照組相比未發(fā)現(xiàn)顯著差異(表16)。
(實施例4大麥對于影響人的代謝綜合征癥狀的臨床參數(shù)的影響) 在總膽固醇、LDL膽固醇和體重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以下記作BMI)較高的人中,將日常未攝取對于脂質代謝產(chǎn)生影響的醫(yī)藥品、健康食品的年齡30歲~60歲的39名成年男性(安慰劑組20名,試驗組19名)作為受試者,進行以下的臨床試驗。在這里,BMI是一種以體重(kg)÷身高(m)÷身高(m)算出的體重(體格)指數(shù),BMI越高,則認為肥胖程度越嚴重。
臨床試驗的設計為雙盲平行組間比較試驗,不直接參與本試驗的分組負責人將受試者隨機地分為試驗組和安慰劑組,使總膽固醇、LDL膽固醇、BMI和年齡在2組間不存在較大的差異,分組表嚴密保管至試驗結束。
試驗期間內(nèi),讓安慰劑組(對照組)的受試者食用分裝米飯,讓試驗組的受試者食用配合50%大麥的分裝麥米飯,每天2份,作為受試食物食用12周。但是,受試食物的量與試驗開始前的主食的量相比不足的情況下,可以用白米、面類或面包進行補充,對于副食和零食也讓它們沒有特別限制地食用,使飲食生活、攝取熱量與試驗開始前沒有大的區(qū)別。
表17表示分裝米飯和分裝麥米飯的每1份的熱量和所含的成分的組成的分析值。
[表17] 分裝米飯和分裝麥米飯設計為達到基本相同的熱量,水溶性β-葡聚糖的含量每1份在分裝米飯中為0.6g,在分裝麥米飯為3.51g。
檢查項目為血清中的總膽固醇、LDL膽固醇、體重、BMI、腰圍、內(nèi)臟脂肪、皮下脂肪、全身脂肪(內(nèi)臟脂肪+皮下脂肪),各檢查分別在試驗開始前以及試驗開始后第4、8和12周實施。
1)對于膽固醇和LDL膽固醇 表18表示安慰劑組和試驗組的血清中的總膽固醇和LDL膽固醇的平均值和標準差。
[表18] 圖1是表示安慰劑組和試驗組的血清中的總膽固醇的經(jīng)時變化的圖。圖2是表示安慰劑組和試驗組的血清中的LDL膽固醇的經(jīng)時變化的圖。
每次實施各檢查時,重復進行測定的偏差分析,進行誤差分散的推定。其結果為,血清中的總膽固醇和LDL膽固醇確認在試驗組中與安慰劑組相比存在下降的傾向,F(xiàn)-測驗的結果為,確認兩組間對于兩者都存在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差異(p<0.05)。
2)對于體重、BMI、腰圍、內(nèi)臟脂肪和全身脂肪 表19表示安慰劑組和試驗組的體重、BMI、腰圍、內(nèi)臟脂肪、皮下脂肪、全身脂肪(內(nèi)臟脂肪+皮下脂肪)的平均值和標準差。
[表19] 圖3~8是分別表示安慰劑組和試驗組的體重、BMI、腰圍、內(nèi)臟脂肪、皮下脂肪、全身脂肪(內(nèi)臟脂肪+皮下脂肪)的經(jīng)時變化的圖。
對于上述的各檢查項目,獨立于F-測驗,使用余差分散對于作為本試驗的終點的食用結束時(第12周)的實測值在食用組間進行不對應的t-測驗。還有,食用前和終點的值發(fā)現(xiàn)強相關性,因此將食用前值作為協(xié)變量加入模型,實施統(tǒng)計分析。
其結果為,對于體重、BMI、腰圍、體內(nèi)脂肪率、內(nèi)臟脂肪、全身脂肪(內(nèi)臟脂肪+皮下脂肪)的所有項目,試驗組與安慰劑組相比都發(fā)現(xiàn)在統(tǒng)計學上存在顯著的下降(p<0.05)。腰圍和內(nèi)臟脂肪由于是代謝綜合征的診斷標準項目,因此通過攝取大麥對于人類也確認到對代謝綜合征的治療效果。
根據(jù)以上的結果,雖然分裝米飯和分裝麥米飯的每1份的熱量、水分、蛋白質、脂質、糖類和鈉的含量未發(fā)現(xiàn)有大的差異,但是分裝麥米飯與分裝米飯相比含有顯著較多的食物纖維和水溶性β-葡聚糖,因此強烈暗示大麥所含的食物纖維和水溶性β-葡聚糖具有對于人類的代謝綜合征的治療效果。
產(chǎn)業(yè)上利用的可能性 如果采用本發(fā)明的代謝綜合征治療劑及含該治療劑的食品,可以實現(xiàn)內(nèi)臟脂肪的積聚的改善,防治代謝綜合征。
權利要求
1.代謝綜合征治療劑,其特征在于,包含使水溶性β-葡聚糖達到最大含量的食物纖維集合體作為有效成分。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代謝綜合征治療劑,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溶性β-葡聚糖為在同一分子中具有β-1,3糖苷鍵和β-1,4糖苷鍵的水溶性β-葡聚糖。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代謝綜合征治療劑,其特征在于,所述食物纖維集合體從選自大麥、燕麥、黑麥和薏苡的至少1種獲得。
4.如權利要求1~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代謝綜合征治療劑,其特征在于,所述食物纖維集合體的總質量中所占的所述水溶性β-葡聚糖的含量為20~100質量%。
5.如權利要求1~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代謝綜合征治療劑,其特征在于,具有內(nèi)臟脂肪的減少效果和/或內(nèi)臟脂肪積聚的抑制效果。
6.如權利要求1~5中的任一項所述的代謝綜合征治療劑,其特征在于,具有脂肪細胞肥大化的抑制效果。
7.食品,其特征在于,含有權利要求1~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代謝綜合征治療劑。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以實現(xiàn)內(nèi)臟脂肪的積聚的改善,防治代謝綜合征的新型治療劑及含該治療劑的食品。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包含使水溶性β-葡聚糖達到最大含量的食物纖維集合體作為有效成分的代謝綜合征治療劑。作為水溶性β-葡聚糖,在同一分子中具有β-1,3糖苷鍵和β-1,4糖苷鍵的水溶性β-葡聚糖特別有效。
文檔編號C08B37/00GK101355954SQ20068005060
公開日2009年1月28日 申請日期2006年12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1月6日
發(fā)明者木原誠, 荒木茂樹, 清水千賀子, 中村義幸, 伊藤一敏, 池上幸江, 青江誠一郎 申請人:札幌啤酒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