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多結構異距仿生表面組合的鑄鐵導軌及其再生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屬于鑄鐵導軌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再生鑄鐵導軌及其再生修復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在機械工業(yè)中,機床通常被稱為工作母機,是機械制造業(yè)的基本加工設備,它的品 種、性能、質(zhì)量和技術水平直接影響著其他機電產(chǎn)品的性能、質(zhì)量、生產(chǎn)技術水平和企業(yè)的 經(jīng)濟效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機床消費市場,目前擁有約800萬臺機床,依照國際通用的 3%的裁減率,每年裁減的舊機床約25萬臺,其金屬總份量超越150萬噸。對于一臺老舊機 床,一般有45%~80%以上的殘留價值,主要是耐久性較強的床身、立柱、底座等。重新制 造這些主體部件,需要消耗大量鋼鐵和能源。如果保留主體,修復或更換損壞部件,則可制 造出與新設備同等質(zhì)量甚至性能更好的設備。機床導軌作為機床中的重要部件同時也是 易磨損的部件,它的再生對整個機床的再制造具有重大的意義。機床導軌失效多為疲勞磨 損失效,導軌在數(shù)以萬計的往復運動中,在工件載荷的不均勻作用力下,表面會呈現(xiàn)不均勻 的磨損現(xiàn)象,使得表面不再保持水平,致使無法滿足工廠零件的加工精度。從而被工廠所淘 汰。由于普通鑄鐵導軌都將表面經(jīng)過高頻淬火以加強抗磨損性能后才能得以應用,而表面 的淬火必然導致沿淬火層深度方向1~5cm處的硬度、應力呈梯度分布,經(jīng)過長時間的非均 勻磨損后,若要達到表面硬度、應力的均勻分布,勢必要將表面淬火層組織全部去除方可, 然而此時導軌的使用尺寸則很難達到使用標準,這為導軌的再生造成了一定困難。過去很 多修復方法采用舍去表面力學性能已經(jīng)分布不均的表層淬火組織后填補材料的方法以實 現(xiàn)其再生,這些再生方法都導致原材料的大量浪費。另外,這些再生方式僅僅是單純的增強 了表面的抗磨損性能,而沒有很好的與實際非均勻磨損方式相匹配,失去了再生的靈活性。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工作表面硬度或應力分布均勻、整體抗磨損 性能均勻一致好且長期穩(wěn)定,并且耐磨性好的多結構異距仿生表面組合的鑄鐵導軌及其再 生方法。
[0004]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多結構異距仿生表面組合的鑄鐵導軌,其工作 面分為輕微磨損區(qū)和嚴重磨損區(qū),其特征在于所述導軌輕微磨損區(qū)和嚴重磨損區(qū)上均制作 有第一仿生耦元和第二仿生耦元;第一仿生耦元為條狀仿生耦元或網(wǎng)狀仿生耦元,第二仿 生耦元為點坑狀耦元;其中輕微磨損區(qū)第一仿生耦元的間距為As,嚴重磨損區(qū)第一仿生耦 元的間距為Bs,As>Bs;第二仿生耦元分布于第一仿生耦元間。
[0005] 所述輕微磨損區(qū),第一仿生耦元的間距~為6~IOmm;嚴重磨損區(qū),第一仿生耦元 的間距為Bs,Bs=As-l. 2 (mm)。
[0006] 所述輕微磨損區(qū),第一仿生親元的深度AhS0. 3~0. 5mm;嚴重磨損區(qū),第一仿生 親元的深度為BH,Bh=Ah+0. 57 (mm)。
[0007] 所述輕微磨損區(qū),第一仿生耦元的間距~為6~IOmm;嚴重磨損區(qū),第一仿生耦元 的間距為Bs,Bs=As-l. 8 (mm)。
[0008] 所述輕微磨損區(qū),第一仿生親元的深度AhS0. 3~0. 5mm;嚴重磨損區(qū),第一仿生 親元的深度為BH,Bh=AH (mm)。
[0009] 所述輕微磨損區(qū),第一仿生耦元的間距~為6~IOmm;嚴重磨損區(qū),第一仿生耦元 的間距為Bs,Bs=As-2. 6 (mm)。
[0010] 所述輕微磨損區(qū),第一仿生親元的深度AhS0. 3~0. 5mm;嚴重磨損區(qū),第一仿生 親元的深度為BH,Bh=AH+0. 43 (mm)。
[0011] 所述第二仿生耦元排布于第一仿生耦元周邊;在輕微磨損區(qū),第二仿生耦元距鄰 近第一仿生耦元的間距S1=As/3 ;在嚴重磨損區(qū),第二仿生耦元距鄰近第一仿生耦元的間 距S2=Bs/3。
[0012] 第二仿生耦元橫截面為"U"型環(huán)狀的點坑狀耦元,其邊緣呈弧形過渡,點坑深度為h,0? 35mm〈h〈0. 45mm;在輕微磨損區(qū),點坑狀耦元的強化組織寬度KSi,深度Ii1=WA; 在嚴重磨損區(qū),點坑狀耦元的強化組織寬度KS2,深度h2=W2+h。
[0013] 由于導軌表面服役時所加工工件長度不同,致使刀具在導軌上以不同的進給距離 多次來回滑動,致使導軌表面分為兩種磨損程度。本發(fā)明通過對比報廢導軌表面的磨損溝 壑深度值判斷出輕微磨損區(qū)和嚴重磨損區(qū),即當磨損溝壑深度小于〇. 〇3_時為輕微磨損 區(qū),測量該區(qū)域硬度HV>640,應力e〈275 ;當磨損溝壑深度大于0. 03mm時為嚴重磨損區(qū),測 量該區(qū)域硬度為HV〈640,應力e>275。所以規(guī)定硬度HV>640,應力e〈300的區(qū)域為輕微 磨損區(qū),硬度為HV〈640或應力e>275的區(qū)域為嚴重磨損區(qū)。在沿著刀具工作方向的導軌 表面,加工形成多結構異距仿生表面組合,利用兩種抗磨損性能不同的仿生表面的組合以 提高整體導軌表面的抗磨損性能,與此同時使表面的抗磨損性能均勻一致。"點坑"結構的 仿生耦元能夠容納和存儲一些較小的磨粒,并且可以使較大的磨粒由犁削形式的滑動轉(zhuǎn)變 為滾動,可減小磨粒磨損,該耦元還可以存儲潤滑油,可有效減緩磨損。本發(fā)明由生物表皮 耐磨的耦合現(xiàn)象機理啟發(fā),模仿生物多因素相互耦合、協(xié)同作用的強化機理。把這兩種都可 以提高耐磨性的仿生耦元素一起應用到滑動導軌中,使得具有不同結構的耦元與機體共同 構成多結構、多因素相互耦合、相互作用的多結構雙耦元仿生表面,提高了滑動導軌的耐磨 性。
[0014] 上述多結構異距仿生表面組合的鑄鐵導軌的再生方法,包括下述步驟:
[0015] 步驟一,表面預處理:利用機械磨銑對經(jīng)磨損后的不平整的報廢鑄鐵導軌表面進 行預處理,在清除表面污跡及氧化皮的同時平整表面,去除直徑在〇.Olmm以上的孔洞及磨 痕;
[0016] 步驟二:對導軌表面進行硬度或應力檢測分析,將導軌表面硬度HV>640或應力 e〈275的區(qū)域確定為輕微磨損區(qū);將硬度HV〈640或應力e>275的區(qū)域確定為嚴重磨損 區(qū);
[0017] 步驟三、在導軌工作面上制作第一仿生耦元和第二仿生耦元;其中第一仿生耦元 為條狀仿生耦元或網(wǎng)狀仿生耦元;第二仿生耦元排布于第一仿生耦元周邊,為橫截面呈 "U"型環(huán)狀的點坑狀耦元,其邊緣呈弧形過渡,點坑深度為h,0. 35mm〈h〈0. 45mm;在輕微磨 損區(qū),第二仿生耦元距鄰近第一仿生耦元的間距S1=As/3,點坑狀耦元的強化組織寬度 KS1,深度Ill=Wdh,^為輕微磨損區(qū)第一仿生耦元的間距;在嚴重磨損區(qū),第二仿生耦 元距鄰近第一仿生耦元的間距S2=Bs/3,點坑狀耦元的強化組織寬度KS2,深度h2 =W2+h,BsS嚴重磨損區(qū)第一仿生耦元的間距;
[0018] 當嚴重磨損區(qū)與輕微磨損區(qū)之間的硬度梯度為AHV〈70,應力梯度為Ae〈180 時,在輕微磨損區(qū),第一仿生耦元的間距4為6~10mm,深度AhS0.3~0.5mm;嚴重 磨損區(qū),第一仿生親元的間距為Bs,Bs=As-l. 2 (mm),第一仿生親元的深度為Bh,Bh = Ah+0. 57 (mm);
[0019] 當嚴重磨損區(qū)與輕微磨損區(qū)之間的硬度梯度為70〈AHV〈100,應力梯度為 180〈Ae〈275時,在輕微磨損區(qū),第一仿生親元的間距AsS6~10mm,深度A"為0. 3~ 0. 5mm;嚴重磨損區(qū),第一仿生耦元的間距為Bs,Bs=As-l. 8 (mm),第一仿生耦元的深度為 Bh,Bh=Ah(mm);
[0020] 當嚴重磨損區(qū)與輕微磨損區(qū)之間的硬度梯度為aHV>100,應力梯度Ae>275時, 在輕微磨損區(qū),第一仿生親元的間距AsS6~10mm,深度AhS0. 3~0. 5mm;嚴重磨損區(qū), 第一仿生親元的間距為BS,BS=As-2. 6(mm),第一仿生親元的深度為BH,BH=AH+0. 43(mm);
[0021] 步驟四:后續(xù)表面處理:進行打磨處理,使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