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狠狠干,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八区,激情文学亚洲色图

O形圈安裝裝置以及O形圈安裝方法與流程

文檔序號:11119301閱讀:1568來源:國知局
O形圈安裝裝置以及O形圈安裝方法與制造工藝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將O形圈安裝于透鏡等工件的O形圈安裝裝置以及O形圈安裝方法。



背景技術(shù):

作為用于將O形圈安裝于工件的被安裝部的O形圈安裝裝置以及O形圈安裝方法,提出有如下技術(shù):在金屬板額貫通孔內(nèi)配置多個擴張爪,通過擴張爪朝向徑向外側(cè)的移動使安裝于擴張爪的周圍的O形圈的直徑擴大(參照專利文獻1)。并且,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技術(shù)中,在擴張爪朝向離開工件的方向移動時,O形圈被金屬板按壓而安裝于工件的被安裝部。根據(jù)所述結(jié)構(gòu),不將O形圈扭曲,就能夠安裝于被安裝部。

現(xiàn)有技術(shù)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152829號公報

然而,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技術(shù)中,由于需要使擴張爪沿徑向移動的驅(qū)動機構(gòu)和使擴張爪沿軸線方向移動的驅(qū)動機構(gòu),因此結(jié)構(gòu)復雜。并且,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工件存在如下問題:由于安裝O形圈的部位為周槽,因此雖然容易將O形圈安裝于規(guī)定位置,但是在如被安裝部的外徑從根部側(cè)朝向末端側(cè)相同或者縮小的情況下,在安裝O形圈之后,O形圈容易發(fā)生位置偏移。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鑒于以上問題,本發(fā)明的課題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通過軸線方向上的相對移動這類簡單的動作將O形圈安裝于工件的被安裝部的規(guī)定位置的O形圈安裝裝置以及O形圈安裝方法。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fā)明的O形圈安裝裝置將O形圈安裝于工件的被安裝部的外周側(cè),所述O形圈的安裝之前的內(nèi)徑比所述被安裝部的外徑小,所述O形圈安裝裝置具有:第一部件,在所述第一部件設置有第一保持部,所述第一保持部在外周側(cè)對所述O形圈進行保持;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在所述第二部件的內(nèi)側(cè)配置成能夠沿軸線方向移動,在外周側(cè)對所述O形圈進行保持的第二保持部的外徑設成比安裝之前的所述O形圈的內(nèi)徑以及所述被安裝部的外徑大;以及第三部件,所述第二部件在所述第三部件的內(nèi)側(cè)配置成能夠沿軸線方向移動,所述第三部件的內(nèi)徑比保持于所述第二保持部的狀態(tài)下的所述O形圈的外徑小,在安裝于所述第一保持部之后,所述O形圈朝向所述第二保持部移動而直徑擴大,在所述第一部件的末端部被所述被安裝部的末端部按壓而使所述第一部件以及所述第二部件朝向與所述工件相反的一側(cè)后退時,所述O形圈被所述第三部件的末端部按壓而從所述第二保持部朝向所述被安裝部移動,在所述第一部件的末端部進一步被所述被安裝部的末端部按壓而使所述第一部件進一步后退時,所述O形圈被所述第二部件的末端部被向所述被安裝部的根部側(cè)按壓。

并且,本發(fā)明的O形圈安裝方法將O形圈安裝于工件的被安裝部的外周側(cè),所述O形圈的安裝之前的內(nèi)徑比所述被安裝部的外徑小,所述O形圈安裝方法設置:第一部件,在所述第一部件設置有第一保持部,所述第一保持部在外周側(cè)對所述O形圈進行保持;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在所述第二部件的內(nèi)側(cè)配置成能夠沿軸線方向移動,在外周側(cè)對所述O形圈進行保持的第二保持部的外徑設成比安裝之前的所述O形圈的內(nèi)徑以及所述被安裝部的外徑大;以及第三部件,所述第二部件在所述第三部件的內(nèi)側(cè)配置成能夠沿軸線方向移動,所述第三部件的內(nèi)徑比保持于所述第二保持部的狀態(tài)下的所述O形圈的外徑小,具有如下工序:第一工序,所述第一工序?qū)⑺鯫形圈安裝于所述第一保持部的周圍;第二工序,所述第二工序使所述O形圈從所述第一保持部朝向所述第二保持部移動;第三工序,所述第三工序利用所述被安裝部的末端部按壓所述第一部件的末端部,以使所述第一部件以及所述第二部件朝向與工件相反的一側(cè)后退,并利用所述第三部件的末端部按壓所述O形圈,以使所述O形圈從所述第二保持部朝向所述被安裝部移動;以及第四工序,所述第四工序通過所述被安裝部的末端部進一步按壓所述第一部件的末端部,以使所述第一部件進一步后退,并利用所述第二部件的末端部朝向所述被安裝部的根部側(cè)按壓所述O形圈。

在本發(fā)明中,在將O形圈安裝于第一部件的第一保持部的周圍之后,使O形圈從第一部件的第一保持部朝向第二部件的第二保持部移動而直徑擴大。接著,若通過工件的被安裝部的末端部按壓第一部件的末端部,使第一部件以及第二部件朝向與工件相反的一側(cè)后退,則O形圈被第三部件的末端部按壓而從第二部件的第二保持部朝向工件的被安裝部移動。在此,由于第二保持部的外徑比被安裝部的外徑大,因此在使O形圈從第一部件的第一保持部朝向第二部件的第二保持部移動而直徑擴大時,即使發(fā)生扭曲,所述扭曲也在安裝于被安裝部時緩和。并且,若在將O形圈安裝于工件的被安裝部之后,通過工件的被安裝部進一步按壓第一部件的末端部,使第一部件進一步后退,則第二部件的末端部朝向被安裝部的根部側(cè)按壓O形圈。因此,即使在將O形圈安裝于工件的被安裝部之后、O形圈欲向工件的被安裝部的末端部發(fā)生位置偏移的情況下,也能夠?qū)形圈安裝于工件的被安裝部的規(guī)定部位。并且,由于能夠通過工件等的軸線方向的相對移動來實現(xiàn)上述工序,因此能夠簡化驅(qū)動系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

本發(fā)明若適用于所述被安裝部的外徑從根部側(cè)朝向末端側(cè)相同或者縮小的情況,則有效。在所述結(jié)構(gòu)的情況下,雖然在將O形圈安裝于工件的被安裝部之后,O形圈容易朝向工件的被安裝部的末端部發(fā)生位置偏移,但是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抑制所述位置偏移。

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具有:第一彈簧,所述第一彈簧設置于所述第一部件與所述第二部件之間,向所述第一部件施加使所述第一保持部從所述第二部件的末端部突出的作用力;第二彈簧,所述第二彈簧設置于所述第二部件與所述第三部件之間,將所述第二部件朝向所述工件施力;以及第三彈簧,所述第三彈簧設置于所述第一部件與所述第二部件之間,產(chǎn)生在所述第一部件朝向與所述工件相反的一側(cè)后退時使所述第二部件朝向與所述工件相反的一側(cè)后退的作用力,在將所述第一彈簧的彈簧壓力設為Pa、將所述第二彈簧的彈簧壓力設為Pb、將所述第三彈簧的彈簧壓力設為Pc時,彈簧壓力Pa、Pb、Pc均滿足以下條件式:Pa<Pb<Pc,Pa+Pb<Pc。根據(jù)所述結(jié)構(gòu),僅僅通過利用工件的被安裝部按壓第一部件的末端部,就能夠自動安裝O形圈或者向被安裝部的根部按壓所安裝的O形圈。

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在所述被安裝部中的與所述第一部件的末端部抵接的部分設置有涂膜,所述第一部件為樹脂制品。根據(jù)所述結(jié)構(gòu),不易在工件中的與第一部件的末端部抵接的部分發(fā)生涂膜的脫落等。

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具有O形圈按壓機構(gòu),所述O形圈按壓機構(gòu)將安裝于所述第一保持部的所述O形圈朝向所述第二保持部按壓。即,優(yōu)選利用O形圈按壓機構(gòu)對安裝于所述第一保持部的所述O形圈朝向所述第二保持部進行按壓。根據(jù)所述結(jié)構(gòu),能夠容易使O形圈從第一部件的第一保持部朝向第二部件的第二保持部移動。

在本發(fā)明中,所述工件例如為透鏡。

在本發(fā)明中,在將O形圈安裝于第一部件的第一保持部的周圍之后,使O形圈從第一部件的第一保持部朝向第二部件的第二保持部移動而直徑擴大。接著,若通過工件的被安裝部的末端部按壓第一部件的末端部,使第一部件以及第二部件朝向與工件相反的一側(cè)后退,則O形圈被第三部件的末端部按壓而從第二部件的第二保持部朝向工件的被安裝部移動。在此,由于第二保持部的外徑比被安裝部的外徑大,因此在使O形圈從第一部件的第一保持部朝向第二部件的第二保持部移動而直徑擴大時,即使發(fā)生扭曲,所述扭曲也在安裝于被安裝部時緩和。并且,若在將O形圈安裝于工件的被安裝部之后,通過工件的被安裝部進一步按壓第一部件的末端部,使第一部件進一步后退,則第二部件的末端部朝向被安裝部的根部側(cè)按壓O形圈。因此,即使在將O形圈安裝于工件的被安裝部之后、O形圈欲向工件的被安裝部的末端部發(fā)生位置偏移的情況下,也能夠?qū)形圈安裝于工件的被安裝部的規(guī)定部位。并且,由于能夠通過工件等的軸線方向的相對移動來實現(xiàn)上述工序,因此能夠簡化驅(qū)動系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

附圖說明

圖1為示出應用了本發(fā)明的透鏡單元的一實施方式的說明圖。

圖2為從第一方向的一側(cè)對應用了本發(fā)明的透鏡單元制造裝置進行觀察的立體圖。

圖3為應用了本發(fā)明的透鏡單元制造裝置的主要部分的XZ剖視圖。

圖4為從第一方向的另一側(cè)對應用了本發(fā)明的透鏡單元制造裝置的透鏡保持機構(gòu)以及O形圈按壓機構(gòu)進行觀察的立體圖。

圖5為圖4所示的透鏡保持機構(gòu)對透鏡進行保持的狀態(tài)的XZ剖視圖。

圖6為從第一方向的一側(cè)對應用了本發(fā)明的透鏡單元制造裝置的透鏡配置部、O形圈配置部以及保持架配置部進行觀察的分解立體圖。

圖7為應用了本發(fā)明的透鏡單元制造裝置的O形圈配置部的說明圖。

圖8為示出使用應用了本發(fā)明的透鏡單元制造裝置的O形圈安裝裝置進行的O形圈安裝方法的說明圖。

圖9為示出使用應用了本發(fā)明的透鏡單元制造裝置的透鏡安裝裝置進行的透鏡安裝方法的說明圖。

符號說明

1 透鏡

1a 透鏡的大徑部

1b 透鏡的小徑部

1e 透鏡的被安裝部

5 保持架

5a 開口

6 O形圈

7 涂膜

10 透鏡配置部

20 O形圈配置部

21 第一部件

22 第二部件

23 第三部件

26 第一彈簧

27 第二彈簧

28 第三彈簧

30 保持架配置部

32 保持架保持器

33 密封部件

40 透鏡保持機構(gòu)

41 吸附頭

42 引導部

48、58 執(zhí)行器

50 O形圈按壓機構(gòu)

51 按壓頭

60 驅(qū)動機構(gòu)

100 透鏡單元制造裝置

100a O形圈安裝裝置

100b 透鏡安裝裝置

1000 透鏡單元

211 第一保持部

221 第二保持部

X 第二方向

Z 第一方向

Z1 第一方向的一側(cè)

Z2 第一方向的另一側(cè)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附圖,以將本發(fā)明應用于制造第一透鏡(工件)借助O形圈安裝于保持架的透鏡單元的透鏡單元制造裝置以及透鏡單元的制造方法的情況為中心進行說明。另外,在以下說明中,將相互交叉的三個方向設為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來進行說明。在此,Z方向相當于本發(fā)明中的第一方向,X方向相當于本發(fā)明中的第二方向,Y方向相當于本發(fā)明中的第三方向。在本實施方式中,Z方向(第一方向)相當于上下方向,X方向(第二方向)以及Y方向(第三方向)相當于水平方向。并且,對Z方向(第一方向)的一側(cè)(上側(cè))標注Z1,對Z方向(第一方向)的另一側(cè)(下側(cè))標注Z2,對X方向(第二方向)的一側(cè)標注X1,對X方向(第二方向)的另一側(cè)標注X2來進行說明。

(透鏡單元的結(jié)構(gòu))

圖1為示出應用了本發(fā)明的透鏡單元的一實施方式的說明圖。圖1所示的透鏡單元1000沿著光軸L從物體側(cè)L1朝向像側(cè)L2配置有透鏡1(第一透鏡)、透鏡2(第二透鏡)、光圈4以及透鏡3(第三透鏡),透鏡1、透鏡2、光圈4以及透鏡3安裝于筒狀的保持架5的內(nèi)側(cè)。

配置于最靠物體側(cè)L1的位置的透鏡1的外徑比透鏡2、3的外徑大,透鏡1具有物體側(cè)L1的大徑部1a和從大徑部1a朝向像側(cè)L2突出的小徑部1b。因此,在大徑部1a與小徑部1b之間形成有朝向像側(cè)L2的臺階部1c。在大徑部1a的物體側(cè)L1的面形成有凸狀的透鏡面101,在小徑部1b的像側(cè)L2的面形成有凹狀的透鏡面102。在透鏡1中,在從大徑部1a的像側(cè)L2的面至小徑部1b的像側(cè)L2的面連續(xù)地形成有所謂稱作墨水的遮光性的涂膜7,以抑制雜光的發(fā)生。并且,透鏡1的透鏡面101的外周端部成為倒角部101a。

透鏡2在物體側(cè)L1的面形成有凸狀的透鏡面201,在像側(cè)L2的面形成有凹狀的透鏡面202。透鏡3在物體側(cè)L1的面形成有凸狀的透鏡面301,在像側(cè)L2的面形成有凸狀的透鏡面302。透鏡2的外徑與透鏡3的外徑相等。

對應于所述結(jié)構(gòu),保持架5具有:在物體側(cè)L1將透鏡1保持于內(nèi)側(cè)的筒狀的大徑部5b:以及從大徑部5b朝向像側(cè)L2突出的筒狀的小徑部5c。因此,在大徑部5b與小徑部5c之間形成有朝向物體側(cè)L1的臺階部5d。并且,大徑部5b由透鏡1的大徑部1a位于內(nèi)側(cè)的第一部分5f和透鏡1的小徑部1b位于內(nèi)側(cè)的第二部分5g構(gòu)成,第二部分5g的內(nèi)徑比第一部分5f的內(nèi)徑小。因此,在第一部分5f與第二部分5g之間形成有朝向物體側(cè)L1的臺階部5h,透鏡1的大徑部1a從物體側(cè)L1與所述臺階部5h抵接。

在小徑部5c的像側(cè)L2的端部具有朝向徑向內(nèi)側(cè)突出的凸部5e,在小徑部5c的內(nèi)側(cè),在透鏡1與凸部5e之間從物體側(cè)L1朝向像側(cè)L2依次配置有透鏡2、光圈4以及透鏡3。并且,大徑部5b的物體側(cè)L1的端部通過鉚接等方法對透鏡1進行保持。在透鏡2以及透鏡3的周向的一部分形成有直線部分2d、3d(D形切口部),在直線部分2d、3d中,在透鏡2與小徑部5c的內(nèi)周面之間以及透鏡3與小徑部5c的內(nèi)周面之間空出間隙。

透鏡1的小徑部1b成為在外周側(cè)安裝有O形圈6的被安裝部1e,O形圈6在與光軸L方向(透鏡1的安裝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以在被安裝部1e的外周面與保持架5的大徑部5b的內(nèi)周面之間彈性變形的狀態(tài)與被安裝部1e的外周面以及保持架5的大徑部5b的內(nèi)周面接觸。在該狀態(tài)下,保持架5的物體側(cè)L1的開口5a被透鏡1封閉,利用透鏡1以及O形圈6防止灰塵或水等異物從物體側(cè)L1進入保持架5的內(nèi)部。

(透鏡單元制造裝置100的整體結(jié)構(gòu))

圖2為從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對應用了本發(fā)明的透鏡單元制造裝置100進行觀察的立體圖。圖3為應用了本發(fā)明的透鏡單元制造裝置100的主要部分的XZ剖視圖。

在圖1、圖2以及圖3中,本實施方式的透鏡單元制造裝置100為在將O形圈6安裝于透鏡1的被安裝部1e之后、將透鏡1安裝于保持架5的裝置。因此,透鏡單元制造裝置100具有:透鏡配置部10;O形圈配置部20,該O形圈配置部20設于沿與第一方向Z交叉的方向遠離透鏡配置部10的位置;以及保持架配置部30,該保持架配置部30設于沿與第一方向Z交叉的方向遠離透鏡配置部10以及O形圈配置部20的位置。在透鏡配置部10中,在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的端部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配置有透鏡1,在O形圈配置部20中,在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的端部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配置有O形圈6,在保持架配置部30中,在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的端部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配置有保持架5。在本實施方式中,透鏡配置部10、O形圈配置部20以及保持架配置部30從第二方向X的一側(cè)X1朝向另一側(cè)X2依次呈直線狀配置。

透鏡單元制造裝置100具有:透鏡保持機構(gòu)40,該透鏡保持機構(gòu)40對透鏡1進行保持;以及O形圈按壓機構(gòu)50,該O形圈按壓機構(gòu)50設于沿與第一方向Z交叉的方向遠離透鏡保持機構(gòu)40的位置。透鏡保持機構(gòu)40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的端部具有吸附頭41,所述吸附頭41使透鏡1的被安裝部1e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來對透鏡1進行保持。O形圈按壓機構(gòu)50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的端部具有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按壓O形圈6的按壓頭51。如后面敘述那樣,所述按壓頭51將安裝于O形圈配置部20的第一保持部211的O形圈6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按壓,并朝向外徑大于第一保持部211的第二保持部221移動,從而使O形圈6的直徑擴大。在本實施方式中,透鏡保持機構(gòu)40以及O形圈按壓機構(gòu)50從第二方向X的一側(cè)X1朝向另一側(cè)X2依次配置。

透鏡單元制造裝置100具有驅(qū)動機構(gòu)60,所述驅(qū)動機構(gòu)60使透鏡配置部10、O形圈配置部20以及保持架配置部30的一側(cè)相對于透鏡保持機構(gòu)40以及O形圈按壓機構(gòu)50沿與第一方向Z交叉的方向一體地相對移動。在本實施方式中,驅(qū)動機構(gòu)60使透鏡配置部10、O形圈配置部20以及保持架配置部30的一側(cè)相對于透鏡保持機構(gòu)40以及O形圈按壓機構(gòu)50沿著第二方向X呈直線狀一體地相對移動。

更具體而言,首先,透鏡單元制造裝置100具有:基底71,該基底71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沿著第二方向X延伸;多個支柱72,這多個支柱72從基底71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延伸;以及固定板73,該固定板73固定于支柱72的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的端部。在固定板73上固定有執(zhí)行器48和執(zhí)行器58,其中,上述執(zhí)行器58對透鏡保持機構(gòu)40的吸附頭41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以及另一側(cè)Z2進行驅(qū)動,上述執(zhí)行器58對O形圈按壓機構(gòu)50的按壓頭51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以及另一側(cè)Z2進行驅(qū)動。因此,透鏡保持機構(gòu)40以及O形圈按壓機構(gòu)50不會沿著第二方向X以及第三方向Y移動。

透鏡配置部10、O形圈配置部20以及保持架配置部30裝設于共用的支承板64,支承板64借助滑動條69支承于基底71上的導軌66。驅(qū)動機構(gòu)60具有:馬達等驅(qū)動源61;從驅(qū)動源61延伸的旋轉(zhuǎn)軸67;以及構(gòu)成旋轉(zhuǎn)軸67和絲杠機構(gòu)的螺母68,螺母68與支承板64連接。因此,驅(qū)動機構(gòu)60使O形圈配置部20以及保持架配置部30的一側(cè)相對于透鏡保持機構(gòu)40以及O形圈按壓機構(gòu)50沿第二方向X一體地移動。

在此,透鏡保持機構(gòu)40和O形圈按壓機構(gòu)50在第二方向X上的距離與透鏡配置部10和O形圈配置部20在第二方向X上的距離相等。更具體而言,透鏡保持機構(gòu)40的吸附頭41和O形圈按壓機構(gòu)50的按壓頭51在第二方向X上的距離與透鏡配置部10和O形圈配置部20在第二方向X上的距離相等。

(透鏡單元制造裝置100整體中的作用以及效果)

參照圖1、圖2以及圖3對透鏡單元制造裝置100整體的動作(透鏡單元1000的制造方法)進行說明。

在本發(fā)明的透鏡單元制造裝置100中,利用驅(qū)動機構(gòu)60使透鏡配置部10、O形圈配置部20以及保持架配置部30的一側(cè)相對于透鏡保持機構(gòu)40以及O形圈按壓機構(gòu)50沿與第一方向Z交叉的第二方向X一體地相對移動,并進行以下說明的透鏡交接工序、O形圈直徑擴大工序、O形圈安裝工序以及透鏡安裝工序。

更具體而言,首先,在圖2以及圖3所示的狀態(tài)下,使被安裝部1e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來將透鏡1配置于透鏡配置部10。并且,將O形圈6安裝于O形圈配置部20的第一保持部211的外周側(cè)。并且,以使大徑部5b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的方式將在內(nèi)側(cè)安裝有透鏡2、光圈4以及透鏡3的保持架5配置于保持架配置部30。

接著,在透鏡交接工序以及O形圈直徑擴大工序中,利用驅(qū)動機構(gòu)60使透鏡配置部10、O形圈配置部20以及保持架配置部30的一側(cè)沿第二方向X移動,以使透鏡配置部10與透鏡保持機構(gòu)40的吸附頭41在第一方向Z上相向。其結(jié)果是,O形圈配置部20與O形圈按壓機構(gòu)50的按壓頭51在第一方向Z上相向。

接著,在透鏡交接工序中,利用執(zhí)行器48對吸附頭41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進行驅(qū)動,在利用吸附頭41對配置于透鏡配置部10的透鏡1進行吸附之后,利用執(zhí)行器48對吸附頭41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進行驅(qū)動。

同時,在O形圈直徑擴大工序中,利用執(zhí)行器58對按壓頭51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進行驅(qū)動,以對安裝于O形圈配置部20的第一保持部211的外周側(cè)的O形圈6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進行按壓,從而使O形圈6朝向O形圈配置部20的第二保持部221的外周側(cè)移動。其結(jié)果是,O形圈6的直徑擴大。

接著,在O形圈安裝工序中,利用驅(qū)動機構(gòu)60使透鏡配置部10、O形圈配置部20以及保持架配置部30的一側(cè)朝向第二方向X的一側(cè)X1移動,以使O形圈配置部20與透鏡保持機構(gòu)40的吸附頭41在第一方向Z上相向。接著,利用執(zhí)行器48對吸附頭41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進行驅(qū)動,以使安裝于O形圈配置部20的第二保持部221的外周側(cè)的O形圈6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移動,從而使O形圈6朝向透鏡1的被安裝部1e的外周側(cè)移動。接著,利用執(zhí)行器48對吸附頭41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進行驅(qū)動。

接著,在透鏡安裝工序中,利用驅(qū)動機構(gòu)60使透鏡配置部10、O形圈配置部20以及保持架配置部30的一側(cè)朝向第二方向X的一側(cè)X1移動,以使保持架配置部30與透鏡保持機構(gòu)40的吸附頭41在第一方向Z上相向。接著,利用執(zhí)行器48對吸附頭41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進行驅(qū)動,以將透鏡1安裝于保持架5的大徑部5b的內(nèi)側(cè)。其結(jié)果是,呈透鏡1借助O形圈6安裝于保持架5的內(nèi)側(cè)的狀態(tài)。接著,在從吸附頭41釋放透鏡1之后,利用執(zhí)行器48對吸附頭41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進行驅(qū)動。

接著,從保持架配置部30回收借助O形圈6安裝有透鏡1的保持架5。接著,再次以使被安裝部1e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的方式將透鏡1安裝于透鏡配置部10。并且,再次將O形圈6安裝于O形圈配置部20的第一保持部211的外周側(cè)。并且,再次以使大徑部5b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的方式將在內(nèi)側(cè)安裝有透鏡2、光圈4以及透鏡3的保持架5配置于保持架配置部30。然后,反復進行上述工序,獲得借助O形圈6安裝有透鏡1的保持架5。

如此,在本實施方式中,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設置有透鏡配置部10、O形圈配置部20以及保持架配置部30,并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設置有透鏡保持機構(gòu)40以及O形圈按壓機構(gòu)50。因此,只要使透鏡配置部10、O形圈配置部20以及保持架配置部30的一側(cè)相對于透鏡保持機構(gòu)40以及O形圈按壓機構(gòu)50沿與第一方向Z交叉的方向一體地相對移動,便能夠依次進行透鏡交接工序、O形圈直徑擴大工序、O形圈安裝工序以及透鏡安裝工序。因此,能夠高效地制造透鏡1借助O形圈6安裝于保持架5的透鏡單元1000。并且,由于利用共用的透鏡保持機構(gòu)40進行O形圈安裝工序以及透鏡安裝工序,因此能夠簡化透鏡單元制造裝置100的結(jié)構(gòu)。并且,由于使透鏡配置部10、O形圈配置部20以及保持架配置部30的一側(cè)一體地相對移動,因此能夠簡化透鏡單元制造裝置100的驅(qū)動系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

并且,由于在第二方向X上依次呈直線狀設置有透鏡配置部10、O形圈配置部20以及保持架配置部30,因此驅(qū)動機構(gòu)60能夠通過使透鏡配置部10、O形圈配置部20以及保持架配置部30沿著第二方向X呈直線狀一體地相對移動,來進行透鏡交接工序、O形圈安裝工序以及透鏡安裝工序。因此,與使透鏡配置部10、O形圈配置部20以及保持架配置部30分別獨立地沿著第二方向X移動的情況相比,能夠簡化透鏡單元制造裝置100的結(jié)構(gòu)。

并且,由于設置有O形圈按壓機構(gòu)50,因此能夠容易進行O形圈6的擴張。在此,由于透鏡保持機構(gòu)40和O形圈按壓機構(gòu)50在第二方向X上的距離與透鏡配置部10和O形圈配置部20在第二方向X上的距離相等,因此若使透鏡配置部10的吸附頭41與透鏡保持機構(gòu)40在第一方向Z上相向,則O形圈配置部20與O形圈按壓機構(gòu)50的按壓頭51在第一方向Z上自動相向。因此,能夠高效地進行透鏡交接工序以及O形圈直徑擴大工序。

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驅(qū)動機構(gòu)60使透鏡配置部10、O形圈配置部20以及保持架配置部30的一側(cè)一體地移動,因此無需使透鏡保持機構(gòu)40以及O形圈按壓機構(gòu)50沿著X方向移動。并且,由于在透鏡保持機構(gòu)40設置有對吸附頭41沿著第一方向Z進行驅(qū)動的執(zhí)行器48,并在O形圈按壓機構(gòu)50設置有對按壓頭51沿著第一方向Z進行驅(qū)動的執(zhí)行器58,因此無需在透鏡配置部10、O形圈配置部20以及保持架配置部30設置第一方向Z的執(zhí)行器58。因此,能夠簡化透鏡單元制造裝置100的驅(qū)動系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

(透鏡保持機構(gòu)40的詳細結(jié)構(gòu))

圖4為從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對應用了本發(fā)明的透鏡單元制造裝置100的透鏡保持機構(gòu)40以及O形圈按壓機構(gòu)50進行觀察的立體圖。圖5為圖4所示的透鏡保持機構(gòu)40對透鏡1進行保持的狀態(tài)的XZ剖視圖。

如圖3以及圖4所示,透鏡保持機構(gòu)40具有:執(zhí)行器48,該執(zhí)行器48固定于固定板73;以及圓筒狀的吸附頭41,該吸附頭41借助筒狀的殼體45與執(zhí)行器48的輸出軸481連接。在本實施方式中,執(zhí)行器48為氣缸裝置,對吸附頭41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以及另一側(cè)Z2進行驅(qū)動。殼體45借助接頭491與配管49連接,所述配管49與真空吸引裝置(無圖示)連接。

在此,吸附頭41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的端部成為與透鏡1抵接的抵接部410。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5所示,在吸附頭41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的端部中的內(nèi)表面為錐形面411,錐形面411的末端部為抵接部410。因此,吸附頭41的抵接部410的寬度尺寸比吸附頭41的厚度(壁厚)窄。因此,吸附頭41的抵接部410只與圖1所示的透鏡1的大徑部1a中的外周端部的倒角部101a接觸,不與透鏡1的有效部分接觸。

在本實施方式的透鏡保持機構(gòu)40中,在吸附頭41的周圍設置有圓筒狀的引導部42。如圖4所示,在引導部42的側(cè)面形成有沿第一方向Z延伸的長孔狀的開口部422,將引導部42固定于吸附頭41的軸421貫通所述開口部422。因此,在執(zhí)行器48對吸附頭41沿著第一方向Z進行驅(qū)動時,引導部42也沿著第一方向Z移動。并且,引導部42因自重量而相對于吸附頭41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移動,直至軸421位于開口部422的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的端部為止。在該狀態(tài)下,吸附頭41處于在引導部42的內(nèi)部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退縮的狀態(tài),吸附頭41的抵接部410位于比引導部42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的端部靠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的位置。

與此相對,在其他部件從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與引導部42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的端部420抵接時,如圖5所示,引導部42相對于吸附頭41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移動,吸附頭41的抵接部410與引導部42的端部420在第一方向Z上的位置大致相同。

(O形圈按壓機構(gòu)50的詳細結(jié)構(gòu))

如圖3以及圖4所示,O形圈按壓機構(gòu)50具有:執(zhí)行器58,該執(zhí)行器58固定于固定板73;筒狀的連接部件53,該連接部件53與執(zhí)行器58的輸出軸581連接;以及按壓頭51,該按壓頭51通過連接部件53的內(nèi)側(cè)的調(diào)節(jié)螺釘52支承于連接部件53的。因此,按壓頭51能夠利用調(diào)節(jié)螺釘52調(diào)節(jié)相對于連接部件53的第一方向Z的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執(zhí)行器58為氣缸裝置,其對按壓頭51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以及另一側(cè)Z2進行驅(qū)動。

按壓頭51中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的端部由沿周向排列的多個板狀部515構(gòu)成。因此,在按壓頭51的端部沿周向交替形成有板狀部515與空隙部516。并且,在板狀部515的徑向外側(cè)形成有錐形面。因此,按壓頭51中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的端部的外徑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連續(xù)地變小。

(透鏡配置部10的詳細結(jié)構(gòu))

圖6為從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對應用了本發(fā)明的透鏡單元制造裝置100的透鏡配置部10、O形圈配置部20以及保持架配置部30進行觀察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3以及圖6所示,透鏡配置部10具有:圓筒狀的固定部件11,該固定部件11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開口;可動部件12,該可動部件12以同軸狀配置于固定部件11的內(nèi)側(cè);以及螺旋彈簧13,該螺旋彈簧13配置于固定部件11的內(nèi)底部與可動部件12的底部之間。固定部件11固定于支承板64??蓜硬考?2利用螺旋彈簧13帶有彈性地支承于固定部件11,并能夠在固定部件11的內(nèi)側(cè)沿著第一方向Z移動??蓜硬考?2的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的端部成為透鏡1的承接部120,承接部120呈按照透鏡1的像側(cè)L2的形狀形成的形狀。因此,承接部120以使物體側(cè)L1的面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的狀態(tài)承接透鏡1。

在如此構(gòu)成的透鏡配置部10中,承接部120與吸附頭41相向,以便在透鏡交接工序時,透鏡配置部10的中心軸線L10與透鏡保持機構(gòu)40的吸附頭41的中心軸線L40成為同軸。在該狀態(tài)下,若吸附頭41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移動,則進行透鏡1從透鏡配置部10朝向吸附頭41的交接。此時,引導部42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的端部的內(nèi)周面與透鏡1的外周緣接觸,以進行吸附頭41與透鏡1的對齊。

(O形圈配置部20的結(jié)構(gòu))

圖7為應用了本發(fā)明的透鏡單元制造裝置100的O形圈配置部20的說明圖,圖7(a)為O形圈配置部20的XZ剖視圖,圖7(b)為從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對利用O形圈按壓機構(gòu)50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按壓O形圈6的狀態(tài)進行觀察的立體圖,圖7(c)為示出在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按壓O形圈6之后的狀態(tài)的XZ剖視圖。

如圖4、圖6以及圖7所示,O形圈配置部20具有:沿著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部件21;在內(nèi)側(cè)配置第一部件21的第二部件22;以及在內(nèi)側(cè)配置第二部件22的第三部件23。第二部件22以及第三部件23為以與第一部件21同軸狀配置的有底的圓筒狀部件,其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開口。第三部件23固定于支承板64。第一部件21的外徑比第二部件22的內(nèi)徑稍微小,能夠以第二部件22作為引導部沿著第一方向Z移動。第二部件22的外徑比第三部件23的內(nèi)徑稍微小,能夠以第三部件23作為引導部沿著第一方向Z移動。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部件22以及第三部件23為金屬制品,第一部件21為樹脂制品。

在第三部件23的側(cè)面形成有沿第一方向Z延伸的開口部237,固定于第二部件22的底部229的銷25位于開口部237。因此,阻止了第二部件22在第三部件23的內(nèi)側(cè)繞軸線L20旋轉(zhuǎn),并且限制了第二部件22在第一方向Z上的可動范圍。并且,在第三部件23的內(nèi)側(cè)形成有止擋部件231,在第二部件22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后退時,所述止擋部件231與第二部件22抵接,以限制第二部件22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的可動范圍。

在第二部件22的側(cè)面以及第三部件23的側(cè)面形成有沿第一方向Z延伸的開口部226、236,貫通第一部件21的銷24位于開口部226、236。因此,阻止了第一部件21在第二部件22的內(nèi)側(cè)繞軸線L20旋轉(zhuǎn),并且限制了第一部件21在第一方向Z上的可動范圍。

第一部件21的第一方向Z的端部成為在外周側(cè)對O形圈6進行保持的圓筒狀的第一保持部211,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保持部211的外徑與安裝于透鏡1的被安裝部1e之前的O形圈6的內(nèi)徑相等,或者比安裝于透鏡1的被安裝部1e之前的O形圈6的內(nèi)徑小。因此,能夠容易將O形圈6安裝于第一保持部211的外周側(cè)。如圖7(b)所示,第一部件21的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的端部在周向的多個部位形成有可供按壓頭51的板狀部515進入的縫215。

第二部件22的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的端部成為在外周側(cè)對O形圈6進行保持的圓筒狀的第二保持部221。第二保持部221的外徑比安裝于透鏡1的被安裝部1e之后的O形圈6的內(nèi)徑(被安裝部1e的外徑)大。并且,如圖7(b)所示,第二部件22的第一方向Z的端部在周向的多個部位形成有可供按壓頭51的板狀部515進入的縫225。并且,第三部件23的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的端部成為內(nèi)徑比保持于第二保持部221的狀態(tài)下的O形圈6的外徑小的頂出部230。

在如此構(gòu)成的O形圈配置部20中,在第一部件21與第二部件22之間配置有向第一部件21施加作用力的第一彈簧26,所述作用力使第一部件21的第一保持部211從第二部件22的末端部220(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的端部)突出。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彈簧26為配置于第一部件21的底部219與第二部件22的底部229之間的螺旋彈簧。

在第二部件22與第三部件23之間配置有第二彈簧27,所述第二彈簧27將第二部件22朝向透鏡1所在的一側(cè)(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施力。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彈簧27為配置于第二部件22的底部229與第三部件23的底部239之間的螺旋彈簧。

在第一部件21與第二部件22之間配置有第三彈簧28,所述第三彈簧28產(chǎn)生在第一部件21朝向與透鏡1相反的一側(cè)(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后退時使第二部件22朝向與透鏡1相反的一側(cè)(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后退的作用力。在本實施方式中,沿第一方向Z延伸的軸29以能夠沿軸線L20方向移動的方式支承于第二部件22的底部229。在軸29的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的端部形成有凸緣部291,第三彈簧28為配置于凸緣部291與第二部件22的底部229之間的螺旋彈簧。因此,在第一部件21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后退而與軸29抵接時,第三彈簧28使第二部件22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移動,以使第二彈簧27壓縮。

另外,由于在軸29形成有欲從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與第二部件22的底部229抵接的大徑部292,因此即使第三彈簧28借助凸緣部291將軸29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施力,也可以阻止軸29向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移動。因此,只要第一部件21不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后退,第一部件21就不會與軸29抵接,因此第三彈簧28不會將第一部件21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施力。

在將如此構(gòu)成的第一彈簧26的彈簧壓力設為Pa、將第二彈簧27的彈簧壓力設為Pb、將第三彈簧28的彈簧壓力設為Pc時,

彈簧壓力Pa、Pb、Pc均滿足以下條件式。

Pa<Pb<Pc

Pa+Pb<Pc

(O形圈安裝裝置100a的作用、效果)

圖8為示出使用應用了本發(fā)明的透鏡單元制造裝置100的O形圈安裝裝置100a進行的O形圈安裝方法的說明圖。

在本實施方式的透鏡單元制造裝置100中,由O形圈配置部20、O形圈按壓機構(gòu)50以及透鏡保持機構(gòu)40構(gòu)成O形圈安裝裝置100a。在所述O形圈安裝裝置100a中,為了將O形圈6安裝于透鏡1的被安裝部1e,首先,如圖7(a)所示,在第一部件21的第一保持部211的周圍安裝O形圈6(第一工序)。

接著,在O形圈直徑擴大工序(第二工序)中,以O形圈配置部20的中心軸線L20與O形圈按壓機構(gòu)50的按壓頭51的中心軸線L50成為同軸的方式,使O形圈配置部20與O形圈按壓機構(gòu)50在第一方向Z上相向。在該狀態(tài)下,若按壓頭51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移動,則如圖7(b)、圖7(c)所示,按壓頭51的板狀部515進入第一部件21的縫215以及第二部件22的縫225內(nèi),按壓頭51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按壓O形圈6。其結(jié)果是,O形圈6從第一部件21的第一保持部211朝向第二部件22的第二保持部221的外周側(cè)移動。其結(jié)果是,O形圈6的直徑擴大。

接著,在O形圈安裝工序中,如圖8(a)所示,以O形圈配置部20的中心軸線L20與透鏡保持機構(gòu)40的吸附頭41的中心軸線L40成為同軸的方式,在使O形圈配置部20與透鏡保持機構(gòu)40在第一方向Z上相向之后,使吸附頭41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移動。其結(jié)果是,如圖8(b)所示,透鏡1的被安裝部1e的末端部(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的端部)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按壓第一部件21的末端部(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的端部)。其結(jié)果是,第一部件21朝向第二部件22的內(nèi)側(cè)退縮。此時,第一彈簧26被壓縮。

然后,第一部件21的底部219與軸29抵接,軸29被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按壓。其結(jié)果是,第二部件22被向第三彈簧28按壓而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后退。此時,第二彈簧27被壓縮。然后,如圖8(c)所示,若第二部件22后退,直至與第三部件23的止擋部件231抵接為止,則第三部件23的末端部(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的端部)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按壓O形圈6,以將O形圈6安裝于被安裝部1e的外周側(cè)(第三工序)。

接著,如圖8(d)所示,若第三彈簧28被壓縮而使吸附頭41進一步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移動,則O形圈6被第二部件22的末端部(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的端部)按壓成與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的一側(cè)(被安裝部1e的根部側(cè))的臺階部1c接觸。其結(jié)果是,O形圈6安裝于被安裝部1e的規(guī)定位置(第四工序)。另外,也可以設成進行多次吸附頭41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的移動以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多次按壓O形圈6的結(jié)構(gòu)。

之后,吸附頭41以保持透鏡1的狀態(tài)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移動。其結(jié)果是,第二部件22通過第三彈簧28的作用力返回到圖7(a)所示的位置。并且,第一部件21通過第一彈簧26的作用力返回到圖7(a)所示的位置。

如此,在本實施方式中,若利用透鏡1的被安裝部1e的末端部按壓第一部件21的末端部,以使第一部件21以及第二部件22朝向與透鏡1相反的一側(cè)后退,則O形圈6被第三部件23的末端部按壓而從第二部件22的第二保持部221朝向透鏡1的被安裝部1e移動。在此,由于第二保持部221的外徑比被安裝部1e的外徑大,因此在使O形圈6從第一部件21的第一保持部211朝向第二部件22的第二保持部221移動而直徑擴大時,即使發(fā)生扭曲,所述扭曲也會在安裝于被安裝部1e時被緩和。并且,若將O形圈6安裝于透鏡1的被安裝部1e之后,利用透鏡1的被安裝部進一步按壓第一部件21的末端部以使第一部件21進一步后退,則第二部件22的末端部朝向被安裝部1e的根部側(cè)按壓O形圈6。因此,即使在將O形圈6安裝于透鏡1的被安裝部1e之后、O形圈6欲向被安裝部1e的末端部發(fā)生位置偏移的情況下,也能夠?qū)形圈6安裝于被安裝部1e的規(guī)定部位。并且,能夠通過O形圈6的軸線方向的相對移動或透鏡1的軸線方向的相對移動來實現(xiàn)上述工序,因此能夠簡化驅(qū)動機構(gòu)等的結(jié)構(gòu)。

尤其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被安裝部1e的外徑從根部側(cè)朝向末端側(cè)相同或者縮小,因此雖然O形圈6容易朝向被安裝部1e的末端部發(fā)生位置偏移,但是根據(jù)本實施方式,能夠抑制所述O形圈6的位置偏移。

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彈簧26的彈簧壓力Pa、第二彈簧27的彈簧壓力Pb以及第三彈簧28的彈簧壓力Pc滿足上述條件,因此僅僅通過利用透鏡1的被安裝部1e按壓第一部件21的末端部,就能夠自動向被安裝部1e的根部按壓O形圈6等。

并且,雖然在被安裝部1e中的與第一部件21的末端部抵接的部分設置有涂膜7,但是由于第一部件21為樹脂制品,因此不易在與第一部件21的端部抵接的部分發(fā)生涂膜7的脫落等。

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設置有O形圈按壓機構(gòu)50,因此能夠容易使O形圈6從第一部件21的第一保持部211朝向第二部件22的第二保持部221移動而實現(xiàn)直徑的擴大。

(保持架配置部30的詳細結(jié)構(gòu))

如圖3以及圖6所示,保持架配置部30具有:筒狀的固定部件31,該固定部件31固定于支承板64;以及保持架保持器32,該保持架保持器32以封閉固定部件31的開口的方式固定于固定部件31的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的端部。在保持架保持器32的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的端面形成有周槽322,在周槽322配置有圓環(huán)狀的密封部件33。保持架保持器32呈有底的筒狀,保持架保持器32的中空部321的內(nèi)徑比保持架5的小徑部5c的外徑稍大。因此,若在保持架保持器32的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的端部配置保持架5,則大徑部5b的像側(cè)L2的面與密封部件33抵接,保持架保持器32的中空部321呈密閉狀態(tài)。

真空吸引裝置(無圖示)的管39借助接頭391與保持架保持器32的中空部321連接,真空吸引裝置能夠?qū)χ锌詹?21的內(nèi)部進行真空吸引。

(透鏡安裝裝置100b的作用、效果)

圖9為示出使用應用了本發(fā)明的透鏡單元制造裝置100的透鏡安裝裝置100b進行的透鏡安裝方法的說明圖。

在本實施方式的透鏡單元制造裝置100中,由保持架配置部30以及透鏡保持機構(gòu)40構(gòu)成透鏡安裝裝置100b。在所述透鏡安裝裝置100b中,為了將安裝有O形圈6的透鏡1安裝于保持架5,首先,如圖8(a)所示,將保持架5安裝于保持架配置部30的保持架保持器32。在該時刻,在保持架5的內(nèi)側(cè)安裝有透鏡2、光圈4以及透鏡3。

接著,在透鏡安裝工序中,以保持架配置部30的中心軸線L30與透鏡保持機構(gòu)40的吸附頭41的中心軸線L40成為同軸的方式,使保持架配置部30與透鏡保持機構(gòu)40在第一方向Z上相向。此時,在吸附頭41中如箭頭A1所示那樣進行真空吸引,對透鏡1進行真空吸附。并且,如箭頭A2所示,利用真空吸引裝置對保持架保持器32的中空部321內(nèi)進行真空吸引,并借助中空部321對保持架5的內(nèi)側(cè)進行真空吸引。

接著,如圖9(b)所示,使吸附頭41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移動,以將透鏡1安裝于保持架5的大徑部5b的內(nèi)側(cè)。此時,引導部42的內(nèi)周面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的端部420與保持架5的大徑部5b的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的端部5i抵接。在此,引導部42的端部420沿著保持架5的端部5i的形狀而形成。因此,引導部42的端部420與保持架5的端部5i被定位。因此,在保持架5保持于保持架保持器32的中空部321時,即使有時保持架5的中心軸線從保持架配置部30的中心軸線L30偏離,也可以以保持架5的中心軸線與吸附頭41的中心軸線L40成為同軸的方式進行調(diào)整。因此,進行透鏡1與保持架5的對齊。

然后,在借助保持架保持器32的中空部321內(nèi)對保持架5的內(nèi)側(cè)進行真空吸引的期間,在吸附頭41中停止真空吸引,吸附頭41釋放透鏡1。并且,在透鏡保持機構(gòu)40釋放透鏡1之后,借助保持架保持器32的中空部321對保持架5的內(nèi)側(cè)進行真空吸引的期間,透鏡保持機構(gòu)40使吸附頭41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移動,以朝向保持架5的內(nèi)側(cè)按壓透鏡1。進行多次所述透鏡1的按壓。

如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利用透鏡保持機構(gòu)40從與O形圈6相反的一側(cè)對安裝有O形圈6的透鏡1進行保持、并將透鏡1以借助O形圈6封閉開口的方式安裝于筒狀的保持架5時,對保持架5的內(nèi)側(cè)進行真空吸引,在透鏡保持機構(gòu)40釋放透鏡1之后,對保持架5的內(nèi)側(cè)進行真空吸引。因此,即使在無法利用透鏡保持機構(gòu)40可靠地將透鏡1壓入保持架5內(nèi)的情況下,也能夠利用對保持架5內(nèi)進行真空吸引時的吸引力將透鏡1引入保持架5內(nèi),因此能夠?qū)⑼哥R1安裝于保持架5的規(guī)定位置。

并且,在將透鏡1安裝于保持架5時,若在被透鏡1、保持架5以及O形圈6包圍的空間內(nèi)空氣被壓縮,則有可能因該空氣壓力而導致O形圈6以及透鏡1相對于保持架5發(fā)生位置偏移,但是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對保持架5內(nèi)進行真空吸引,因此不易發(fā)生所述位置偏移。

并且,吸附頭41即使在釋放透鏡1之后,也在保持架保持器32中借助中空部321對保持架5的內(nèi)側(cè)進行真空吸引。并且,透鏡保持機構(gòu)40在釋放透鏡1之后,借助保持架保持器32的中空部321對保持架5的內(nèi)側(cè)進行真空吸引的期間,進行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的移動,以朝向保持架5的內(nèi)側(cè)按壓透鏡1。因此,能夠?qū)⑼哥R1安裝于保持架5的規(guī)定位置。

并且,透鏡保持機構(gòu)40在吸附頭41的周圍具有能夠沿軸線方向移動的筒狀的引導部42,在吸附頭41對透鏡1進行真空吸附時,引導部42進行吸附頭41與透鏡1的定位,在將透鏡1安裝于保持架5內(nèi)時,引導部42進行透鏡1與保持架5的定位。因此,能夠?qū)⑼哥R1保持于準確的位置,因此能夠可靠地進行O形圈6向透鏡1的安裝或透鏡1向保持架5的安裝。

并且,由于在保持架保持器32設置有與保持架5抵接的環(huán)狀的密封部件33,因此能夠借助保持架保持器32對保持架5內(nèi)可靠地進行真空吸引。

[其他實施方式]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O形圈安裝裝置100a中將O形圈6安裝于透鏡1,但是本實施方式的O形圈安裝裝置100a也可以用于將O形圈6安裝于除了透鏡1以外的工件的情況。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透鏡安裝裝置100b中將透鏡1安裝于保持架5,但是本實施方式的透鏡安裝裝置100b的結(jié)構(gòu)也可以采用成將除了透鏡1以外的工件安裝于保持架的工件安裝裝置。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將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設為上側(cè),將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設為下側(cè),但是也可以將第一方向Z的一側(cè)Z1設為下側(cè),將第一方向Z的另一側(cè)Z2設為上側(cè)。并且,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第一方向Z為上下方向,但是也可以將第一方向Z設為水平方向。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第二方向X上呈直線狀配置了透鏡配置部10、O形圈配置部20以及保持架配置部30,但是也可以采用不呈直線狀配置的布局。并且,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使透鏡配置部10、O形圈配置部20以及保持架配置部30的一側(cè)移動,但是也可以使透鏡保持機構(gòu)40以及O形圈按壓機構(gòu)50的一側(cè)移動。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