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纖維材料制造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生物質纖維素/高聚物復合纖維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資源和環(huán)境問題是人類在21世紀面臨的最主要的挑戰(zhàn)。隨著世界人口迅速增長,全球對纖維的需求日益增加,聯(lián)合國預測2050年全球紡織纖維使用量將達到2.53億噸。目前,年產量巨大的合成纖維是以石油為原料制備得到的,能源的過度消耗使石油資源日漸枯竭。聯(lián)合國預測,到2050年全球的石油資源將全面枯竭。2015年,全國化纖的產量為5000萬噸。這些無法降解的聚合物,一方面消耗著日益緊缺的石油資源,一方面成為污染源,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十三五”期間,中國化纖產量的年均增速目標將由“十二五”期間的9.2%調整為3.6%。開發(fā)利用新型生物質纖維,逐漸取代以石油為原料生產的化纖,是時代對我們的要求。
生物資源是可再生性資源,地球上每年光合作用的產物高達1.5×1011-2.0×1011t,其中90%以上為木質纖維素類物質,是地球上最豐富、最廉價的可再生資源。中國擁有著極其豐富的農副產品和野生植物資源,其中農業(yè)植物生物質資源每年就能達到大約11000萬噸。目前,這部分資源尚未得到充分的開發(fā)利用,主要用于燃料,畜牧飼料與堆肥,不僅利用率低,還對土壤、水體以及大氣造成一定的污染。
除棉、麻等少數生物質纖維被用于紡制紗線外,絕大多數的生物質纖維由于纖維直徑的離散性大,單根纖維的長度短無法滿足紡紗對材料的要求。人類從未停止過對于新型纖維素纖維的探索,對桑皮纖維、蓮絲纖維、絲瓜纖維、柳絮纖維以及木棉纖維等都進行了一定的研究。然而幾乎所有的研究結果均表明,這些新型纖維的單纖維長度甚至不足1cm,與傳統(tǒng)紡紗對于纖維長度的最低需求都有較大的差距。尋找生物質纖維素纖維紡絲的新方法,突破短纖維無法紡紗的瓶頸,能大大減少對生物質纖維這類綠色純天然資源的浪費,緩解環(huán)境污染,滿足人們對于纖維素纖維日益增長的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發(fā)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生物質纖維素/高聚物復合纖維的制備方法,用于提供一種方法,解決現有技術中可利用的棕櫚生物質纖維較少,造成原材料浪費的問題;一定程度上解決高聚物紡制的化纖不易降解造成環(huán)境污染的缺陷;提供一種新的紗線紡制的模式,為紡織品的多樣性提供新型原料。
為實現上述發(fā)明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以下的技術方案:一種生物質纖維素/高聚物復合纖維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使用酸處理、堿處理、酸堿聯(lián)合處理以及生物酶處理生物質纖維原料,得到單根生物質纖維;
(2)單根生物質纖維和聚合物在105-135℃環(huán)境中烘燥至恒重;
(3)將干燥的生物質纖維與聚合物混合均勻;
(4)將混有單根生物質纖維的聚合物投入熔融紡絲機中,在220-℃260℃的溫度下紡絲。
優(yōu)選的,步驟(1)中,采用高速離心機或超高速離心機或攪拌機處理脫膠后的纖維,使所述纖維分散成單根生物質纖維。
優(yōu)選的,步驟(3)中,所述生物質纖維的比重小于10%時,所述生物質纖維與所述聚合物通過螺桿擠出混合,所述生物質纖維的比重大于10%時,所述生物質纖維與所述聚合物通過雙滾混料的方式進行混合。
優(yōu)選的,步驟(3)中,所述生物質纖維的比重為5%-60%。
優(yōu)選的,步驟(4)中,所述復合纖維材料的紡制速度為1000-3000m/min。
優(yōu)選的,步驟(4)中,所述復合纖維材料的牽伸倍數為2-5倍。
優(yōu)選的,步驟(4)中,所述單根生物質纖維和所述聚合物投入造粒機中,制備成母粒,再將所述母粒投入熔融紡絲機中。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發(fā)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yōu)點:本發(fā)明公開的生物質纖維素/高聚物復合纖維的制備方法,混合以及紡絲的過程對纖維破壞小,對于有空腔的生物質纖維能保有其中空結構,不破壞其完整結構,制備出的生物質纖維素/高聚物復合纖維,兼具纖維素纖維良好的熱濕舒適性能、生物降解性能和高聚物良好的機械性能。可以通過機織或者針織的方式加工處理 制備新型生物質纖維素/高聚物復合面料,兼具纖維素纖維良好的熱濕舒適性能以及高聚物良好的機械性能。嵌入的生物質材料能在自然環(huán)境中快速降解,使高聚物快速轉變?yōu)榉勰顟B(tài),加速高聚物的降解,保護環(huán)境,是一種新型的綠色環(huán)保功能性材料。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發(fā)明,但不用來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
實施例一
一種棕櫚/聚丙烯(PP)復合纖維的制備方法:
以生物質纖維中的一種棕櫚纖維為原料制備生物質纖維素/高聚物復合纖維。
第一步,將棕櫚纖維在流水下洗凈,除去表面粘附的未脫落的薄壁細胞,自然晾干;
第二步,將棕櫚纖維切斷成短纖維,將質量分數為2.4%的氫氧化鈉以及質量分數為3.1%的雙氧水溶解在水中,按浴比1:30投入棕櫚纖維,在70℃的條件下處理5h左右,直至纖維變成白色漂浮在溶液上;將制得的原纖用150目的濾網過濾,反復洗滌直至中性,采用60℃烘燥,制得棕櫚纖維中空原纖;
第三步,將200g棕櫚原纖與300g聚丙烯在雙滾混料機中均勻混合,混合溫度為150℃;
第四步,將500g混合材料放入紡絲機中紡制紗線,速度3000m/min,牽伸倍數2倍。
采用以上方法制成的棕櫚/PP復合纖維材料,有一定的吸濕性,公定回潮率為6%。
實施例二
一種棕櫚/聚酯(PET)復合纖維的制備方法:
第一步,將棕櫚纖維在流水下洗凈,除去表面粘附的未脫落的薄壁細胞,自然晾干;
第二步,將棕櫚纖維切斷成短纖維,乙酸濃度為120mL/L、H2O2濃度為120mL/L、浴比為1:125、反應溫度為90℃、反應時間為6h,直至纖維變成白色 漂浮在溶液上;將制得的原纖用150目的濾網過濾,反復洗滌直至中性,采用60℃烘燥,制得棕櫚纖維中空原纖;
第三步,將200g棕櫚原纖與300g聚酯切片在雙滾混料機中均勻混合,混合溫度為220℃;
第四步,將500g混合材料放入紡絲機中紡制紗線,速度3000m/min,牽伸倍數2倍。
采用以上方法制成的棕櫚/PET復合纖維,棕櫚單根纖維均勻的分布在PET中,生物質纖維仍保有其天然纖維的外觀形貌以及中空結構。有一定的吸濕性,公定回潮率為6.2%,有一定的吸聲性能。
實施例三
一種竹漿/PP復合纖維的制備方法:
第一步,將竹材在流水下洗凈,除去表面粘附的灰塵等雜質,自然晾干;
第二步,將竹材切斷成長度小于1cm、厚度小于0.3mm的小片,將質量分數為2.4%的氫氧化鈉以及質量分數為3.1%的雙氧水溶解在水中,按浴比1:30投入竹材,在70℃的條件下處理10h左右,直至纖維變成白色漂浮在溶液上;將制得的原纖用150目的濾網過濾,反復洗滌直至中性,采用60℃烘燥,制得竹漿纖維;
第三步,將200g棕櫚原纖與300g聚丙烯切片在雙滾混料機中均勻混合,混合溫度為160℃;
第四步,將500g混合材料放入紡絲機中紡制紗線,速度3000m/min,牽伸倍數2倍。
采用以上方法制成的竹漿/PP復合纖維具有較好的舒適性能和吸濕性能,有一定的抑菌性能,竹漿纖維在聚丙烯中均勻分布。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生物質纖維素/高聚物復合纖維的制備方法,得到嵌段式生物質纖維/高聚物復合纖維材料。制備出的生物質纖維素/高聚物復合纖維,兼具纖維素纖維良好的吸濕性能、舒適性能以及高聚物良好的機械性能。嵌入的生物質材料能在自然環(huán)境中快速降解,使高聚物快速轉變?yōu)榉勰顟B(tài),加速高聚物的降解,保護環(huán)境。將生物質纖維與高聚物有效的結合,紡制出一種新型的紗線,對生物質纖維的利用開拓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以上為對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描述,通過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yè)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發(fā)明。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yè)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發(fā)明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